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启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郑板桥的教育对现代人的启示?~

画竹的启示
干什么事,只要认真仔细观察,就可以得到物外之趣!
我是这样写的,对还是错就不知道了,应该是这样的啦!

临终教子的启示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死几笔兰。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晚年得子,自然对儿子很疼爱,却从来不溺爱。他并不想为儿子留下多少钱财,他所担忧的不是家中产业太少,而是儿子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谋生的手段,没有立身处世的本领。当他病危之时,便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自己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很奇怪,但父命不可违,只好勉强答应,心中却叫苦不迭,因为他根本不会做。父亲看出儿子面有难色,便叫他去请厨师作指导,但明确交代,只许儿子亲自动手做,绝不能直接由厨师代劳。
儿子请到了厨师,先从和面擀面做起,然后才学着怎样做馒头,直弄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馒头做成。等到馒头蒸好以后,高高兴兴地送到病榻前,这时郑板桥却早就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的话:“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到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临终时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原来是教他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故事虽然很简短,意义却十分深远,委实能够发人深省。当今之世,许多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命赚钱,就其动机而言,除了为努力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想给儿女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钱财,让子孙后代生活得富裕些、舒适些。至于如何教育儿女学会怎样做人与处世,学会自力更生的谋生手段,学会独立创造生活条件的本领,则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做,名曰爱之,其实害之。事实上,儿孙没有本事,缺德少才,不会独立谋生,不会做人处世,就算遗产再多,哪怕留下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对于某些人来说,遗产越多越有害,往往只能助长他们四体不勤,骄奢淫逸,花天酒地,嫖赌逍遥,腐化堕落,甚至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最后只落得个身陷囹圄、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做法,才真正是为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人们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其给儿孙多留钱财,不如大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有真才实学、有独立谋生手段的人才。笔者十分赞赏邵守义先生在《做人与处世》杂志1997年第1期封底上的一句赠言:“与其给子女留金储银,不如教子女学会做人。”但愿天下做父母的人,能够牢牢地记住邵先生的这句话。

做人要自强自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这是郑板桥临终时留给他儿子的一纸遗嘱: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让后来人受益终生。要自强自立,这是郑板桥的临终心愿;靠人不如靠己,这是郑板桥的教子良方;靠人不如靠己,这也是教育子女的真谛。家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曾留下了不少与家教有关的故事,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引人深思。在众多的孩子中,郑板桥最宠爱他的小儿子。他的小儿子天资聪颖,从小跟着郑板桥舞文弄墨,拥有很高的学识。然而,这个小儿子也让郑板桥最放不下心。郑板桥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跟他的小儿子说:我想吃一口你蒸的馍。小儿子听罢后赶紧下厨房,没想到这个能在书斋里能写一手好字的小儿子,却在厨房败下阵脚,不知如何和面、上锅蒸馍。而这也成为郑板桥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原因:他担心小儿子是否能自立。由这个故事,我们应当反思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现代生活中,很多家长更重视知识、品德的教育,却忽略了教导孩子生活技能。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儿家务事,最终导致孩子不能自食其力。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死几笔兰。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晚年得子,自然对儿子很疼爱,却从来不溺爱。他并不想为儿子留下多少钱财,他所担忧的不是家中产业太少,而是儿子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谋生的手段,没有立身处世的本领。当他病危之时,便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自己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很奇怪,但父命不可违,只好勉强答应,心中却叫苦不迭,因为他根本不会做。父亲看出儿子面有难色,便叫他去请厨师作指导,但明确交代,只许儿子亲自动手做,绝不能直接由厨师代劳。
儿子请到了厨师,先从和面擀面做起,然后才学着怎样做馒头,直弄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馒头做成。等到馒头蒸好以后,高高兴兴地送到病榻前,这时郑板桥却早就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的话:“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到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临终时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原来是教他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故事虽然很简短,意义却十分深远,委实能够发人深省。当今之世,许多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命赚钱,就其动机而言,除了为努力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想给儿女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钱财,让子孙后代生活得富裕些、舒适些。至于如何教育儿女学会怎样做人与处世,学会自力更生的谋生手段,学会独立创造生活条件的本领,则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做,名曰爱之,其实害之。事实上,儿孙没有本事,缺德少才,不会独立谋生,不会做人处世,就算遗产再多,哪怕留下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对于某些人来说,遗产越多越有害,往往只能助长他们四体不勤,骄奢淫逸,花天酒地,嫖赌逍遥,腐化堕落,甚至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最后只落得个身陷囹圄、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做法,才真正是为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人们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其给儿孙多留钱财,不如大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有真才实学、有独立谋生手段的人才。笔者十分赞赏邵守义先生在《做人与处世》杂志1997年第1期封底上的一句赠言:“与其给子女留金储银,不如教子女学会做人。”但愿天下做父母的人,能够牢牢地记住邵先生的这句话。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死几笔兰。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晚年得子,自然对儿子很疼爱,却从来不溺爱。他并不想为儿子留下多少钱财,他所担忧的不是家中产业太少,而是儿子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谋生的手段,没有立身处世的本领。当他病危之时,便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自己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很奇怪,但父命不可违,只好勉强答应,心中却叫苦不迭,因为他根本不会做。父亲看出儿子面有难色,便叫他去请厨师作指导,但明确交代,只许儿子亲自动手做,绝不能直接由厨师代劳。
儿子请到了厨师,先从和面擀面做起,然后才学着怎样做馒头,直弄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馒头做成。等到馒头蒸好以后,高高兴兴地送到病榻前,这时郑板桥却早就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的话:“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到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临终时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原来是教他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故事虽然很简短,意义却十分深远,委实能够发人深省。当今之世,许多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命赚钱,就其动机而言,除了为努力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想给儿女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钱财,让子孙后代生活得富裕些、舒适些。至于如何教育儿女学会怎样做人与处世,学会自力更生的谋生手段,学会独立创造生活条件的本领,则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做,名曰爱之,其实害之。事实上,儿孙没有本事,缺德少才,不会独立谋生,不会做人处世,就算遗产再多,哪怕留下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对于某些人来说,遗产越多越有害,往往只能助长他们四体不勤,骄奢淫逸,花天酒地,嫖赌逍遥,腐化堕落,甚至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最后只落得个身陷囹圄、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做法,才真正是为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人们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其给儿孙多留钱财,不如大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有真才实学、有独立谋生手段的人才。笔者十分赞赏邵守义先生在《做人与处世》杂志1997年第1期封底上的一句赠言:“与其给子女留金储银,不如教子女学会做人。”但愿天下做父母的人,能够牢牢地记住邵先生的这句话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启示视频

相关评论:
  • 17812909660郑板桥为儿子上最后一课
    霍科研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郑板桥临终教子》的故事,说的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晚年得子,不胜欢喜。但他对儿子从不溺爱。他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到床前,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儿子悲痛欲绝,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张父亲的字条,上面写着“流自己...

  • 17812909660古代人怎么教育孩子
    霍科研郑板桥临终教子 郑板桥之诗、画、书法,堪称清代一绝。其诗雄浑、其画飘逸、其书法险峻,其为人不甘随波逐流,其临终教子更令人感慨万分。郑板桥才气过人,因傲视权贵,宦海沉浮并不得意,身为小吏终其一生。然而,曾历任县令,虽两袖清风,家境亦并非贫寒。或许担心其子没有经历贫寒,或许郑氏教子有脱俗之标准。临终之时...

  • 17812909660三个超短的历史故事,要快的!!!
    霍科研临终教子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可从来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厨师。儿子请教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满心高兴地端来,郑板桥却早已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

  • 17812909660郑板桥爱子,阅读理解。
    霍科研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段落划分:第一自然段,就是第一段,交代郑板桥懂得家教,讲究爱子之道。第二三自然段,就是第二段,用两件事写郑板桥的教子之道:严格,不溺爱,而且这种“自立”教育贯穿一生。

  • 17812909660郑板桥临终教子的故事
    霍科研”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

  • 17812909660郑板桥临终教子主要内容
    霍科研“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 17812909660自立的3名人名言与3名人事例
    霍科研、郑板桥临终教子: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可从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请教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满心高兴地端了出来,郑板桥却早已断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

  • 17812909660郑板桥女儿叫什麽名字?
    霍科研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做法,才真正是为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人们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其给儿孙多留钱财,不如大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有真才实学、有独立谋生手段的人才。笔者十分赞赏邵守义先生在《做人与处世》杂志1997年第1期封底上的一句赠言:“与其给子女留金储银,不如教...

  • 17812909660郑板桥为了教育他的儿子,具体做了哪些事,,提示:主要有四件事,请简要...
    霍科研郑板桥为了教育他的儿子具体做了:一,从小有爱心。让儿子学习背诗反复背,从中明白许多哲理,并'把自己手中的饭送给一个不识的饥饿的小女孩吃 二从小每天天背一首诗,理解学习诗中内容,懂得一切来之不易,珍惜粮食,勒劳干家务活。郑板桥临终前吃上了儿子做的馒头。三郑板桥在山东做知县,儿子在他...

  • 17812909660身教重于言传吗?
    霍科研我们听过无数个教子成功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郑板桥临终教子”等等,这些中国教子的故事启示人们“身教胜于言传”。 也有无数个教子失败的例子比如“我爸是李刚”“李天一案”等,这些事件告诫人们“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们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很在意,所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