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上下文是: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个“处”音chu3,从金文的形态考察,本是一只老虎蹲踞的形象。后来省写,成为了“処”。《说文》:“处,止也,从夊得几而止。”
“处”的本义是“停留”、“停止”。《孙子兵法》:“卷甲而赴,日夜不处。”引申为“居住”、“处在”。《涉江》:“幽独处乎山中”。《国语》:“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史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论语》中,这里的处和去是两两相应的,理解为据有,取,也没有什么关系,杨伯峻先生释为接受,亦可。前面讲是处在这样的环境,后面讲抛弃这样的环境或离开这样的环境。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
出处:《论语·里仁篇》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文本解读
对于富贵,孔夫子并没有抱着否定的态度,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局面,这本是好事。
但是,对于君子而言,富与贵应当取之有道。即便贫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应有道,这才是君子所为。而这个道,就是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通译】
孔子说:富有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渴望的,不通过正道来获得,是不会久驻的;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不通过正道来改变,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弃了仁德,难道还能成就名望吗?君子不会在一顿饭时间就背离仁德,仓促定夺之时必需这样,颠沛流离之时必需这样。

【解义】
其一,人性本能。此则语录讲仁和利的关系。安仁守仁,对于一个人,最难过的是切身利益关。渴望摆脱贫困,向往荣华富贵,既是人的本能要求,也是人类的应然趋势。所以,人具有与生俱来的逐利性。面对利,如何取舍,也就成为一个很现实很日常的问题。
其二,取财有道。人有向往富贵的本能,才会产生无止境的梦想力和创造力。正是这种本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社会还需要一个更基础的东西——秩序,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正常秩序。这个秩序的本质,在于把人的逐利本能和冲动,遏制在不违犯基本法则之内,即孔子所说的“道”,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一思想早已浓缩为一句中华文化经典格言: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道的内核核准星,就是仁。
其三,以仁守节。《论语》是君子之道。“取财有道”,对于君子来说,即以仁为尺。君子是社会的先进与楷模,应把名节放在利益之上,安仁守仁,恪守“以道得之”,也就显得就尤为重要。人生在世,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取舍抉择,遇上得失利害之时,乃至利益攸关之事,“去仁”以谋利当为君子所不耻。所以孔子说,即便仓促时、颠沛中,也不可须臾“违仁”。

【启示】
富贵难尽头,物欲无止境,但是人际有底线,社会需公德。这是孔子之言的真正意义。孟子对此有深刻理解,而且作了恰当而形象的比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
孔子和孟子,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如何看待和处理利义关系。第一层,是取利原则,这是从基本常识层面来说,即在利益面前,两利相权取其大。这符合常情,也符合常理。第二层,乃是非原则,孔子曰守仁是立足于内省,孟子曰取义是立足于外量,守仁必取义,取义需守仁。是非原则,即公德原则,大于取利原则,这是良善社会的应有之义。“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衡取其小”,是一般的利益取舍定律和常识,但一旦事涉大义,这个一般原则就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不仅熊掌需要舍弃,甚至连鱼也要舍弃。大义大仁高于一切个人得失,这就是孔孟的义利观。
孔孟此道,是符合社会法则的。良善社会必须维护公德底线,才能长治久安。古代社会的中国是从道德上讲诚信,讲名节;市场经济的今天是从法治上规范约束,建构信用机制。

(1)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是《论语》《里仁篇》里的一段话。文章的中心就是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途径的意思,无论谋财还是谋官,都要依靠正确的途径,不能巧取豪夺,心生邪恶。仁,是每个君子做人的准则。离开了仁,就是背其道而行,失去民心。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