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元阳县的历史沿革~

元阳因地处红河上游元江之南,故得此名。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益州益州郡,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两晋及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岭南道和蛮部,唐南诏国时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时属秀山郡。元属临安广西元江宣慰司和泥路。 明清属临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纳楼茶甸第九副长官司辖“三江八里”(“三江”即红河、藤条江、黑江,“八里”即永顺里、乐善里、安正里、崇道里、敦厚里、复盛里、太和里、钦崇里),疆界东至交趾(越南),西至石屏云台里,南至元江直隶州,北至临安纸房铺。洪武年间,设纳更山土巡检。疆界辖今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区等地。万历四十二年(614)设宗瓦掌寨,疆界辖今多依树、大瓦遮乡一带。清嘉庆十二年(1807),宗瓦掌寨分裂为宗哈、瓦遮、宗瓦三掌寨。明崇祯十二年(1639)设水塘掌寨,辖今五邦乡水塘村。  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五亩掌寨,辖今槟榔园、五亩、南沙、南沙新寨等四村,后又设五邦掌寨,辖今五邦、五邦新寨、沙仁沟等村。雍正年间,设稿吾土把总,辖今逢春岭、大坪两区及小新街区部分地区。雍正十三年(1735),设猛弄掌寨。乾隆二十年(1755),设马龙掌寨。嘉庆二十四年(1819)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划归蒙自。光绪九年(1883年)纳楼茶甸划分为四土舍。长舍普卫本分管乐善里、永顺里,兼管三猛地区;二舍普文礼分管崇道里、安正里;三舍普应元分管复盛里、敦厚里;四舍普应隆分管钦崇里、太和里。  民国时期分属建水、蒙自、个旧三县。民国元年(1912年)纳楼辖地敦厚里划归建水,为建水县第九区。民国二年(1913)民国政府在红河南岸土司地区推行保甲制,稿吾、纳更划归个旧,为个旧县外西区。将敦厚里等地划归建水县南区。民国七年(1918),马龙掌寨分为马龙、六呼两掌寨。民国十一年(1922),太和里改为建水县第九区太和乡;乐善里、永顺里改为建水县永乐乡;五邦、水塘两掌寨划归建水县瑞云乡;宗瓦、瓦遮、宗哈、六呼、马龙、五亩六掌寨划归建水县六合乡;猛弄掌寨改为建水县猛弄乡。1950年1月,建立新民县。1950年9月20日,改称新民办事处。1951年5月7日,接蒙自专员公署通知,经政务院批准,新民办事处改为元阳县。1954年属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县人民政府驻地新街。 1950年1月28日,元阳县设敦厚、永乐、团结、猛弄、筱石、纳更、稿吾、和邻等8个乡,并代管三猛办事处。同年3月,敦厚乡改为树稷区,筱石乡改为筱石区,团结乡改为团结区,和邻乡改为吉如区,纳更乡改为纳更区,稿吾乡改为稿吾区。保留永乐乡和猛弄乡。1950年9月至1952年,元阳县在区(乡)之下设72个联防,原猛弄乡的外3里,永乐乡的5个保相当于联防一级机构,代行基层政权。1951年,元阳县设5乡3镇,即团结乡、和邻乡、太和乡、猛弄乡、永乐乡和敦厚镇、纳更镇、稿吾镇。1952年,设4区2乡,即称一、二、三、四区和猛弄乡、永乐乡。同年,建立一区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1953年建立一区芭蕉岭彝族自治乡。1954年,建立一区万漠傣族自治乡。1955年4月,三猛地区划归绿春办事处。1956年土改后设七个区,区名以驻地命名,一区称新街区,二区称牛角寨区,三区称新城区,四区称逢春岭区,五区称攀枝花区,六区称黄草岭区,七区称马街区。下设75个乡,均以驻地命名。1958年11月,在“公社化”运动中,以区为单位建立人民公社,乡为管理区。1959年4月,区为联社,乡为公社。1960年3月23日,小土龙乡冷敦村划归个旧市。1962年,调整体制,恢复区乡。同年3月20日,逢春岭区枯岔河乡划归金平县。1964年,金平县普龙寨、土地寨两乡划归元阳县。1970年,元阳县7个区划为13个人民公社,分别称为朝阳、红旗、东风、曙光、红峰、胜利、新城、前进、跃进、卫东、小新街、逢春岭、大坪人民公社。下设101个大队。1971年,新划28个大队.元阳县共设129个大队。1972年3月12日,公社名称改以驻地命名。1974年6月,由新街公社划出南沙公社,由攀枝花公社划出黄茅岭公社。1978年元阳县辖新街、胜村、嘎娘、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牛角寨、沙拉托、攀枝花、黄茅岭、黄草岭、俄扎、马街、南沙15个人民公社,下设129个大队。1981年,由新街公社划出城关大队设城关镇。元阳县共设1个镇,15个公社,128个大队及两个居民委员会。1982年底,增设黄草坪大队。元阳县共设129个大队,两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4月,设区建乡,元阳县共设15个区,129个乡(其中牛角寨大队改为区属镇)。1985年7月11日,新设龙塘乡。元阳县区以下共130个乡,1个区属镇,两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1月,开展区乡体制改革,元阳县设1镇14乡,121个村公所,12个办事处。城关镇与新街区合并为新街镇,南沙区改建为南沙傣族乡,乡以下设村公所,镇以下设办事处。1995年4月,元阳县政治中心转移南沙。1999年4月,撤销南沙傣族乡,设立南沙镇。2000年9月,元阳县实行“村改委”,乡以下设村民委员会,镇以下城区设居民委员会,农村设村民委员会。2001年11月,设立南沙镇呼山村委会。2002年9月,南沙镇设南林、元槟2个社区,新街镇设大田街、下节街2个社区。2005年12月,上新城乡增设风口山村委会。2005年,元阳县共设2镇13乡,133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史军超《哈尼族与“氏羌系统”》,载云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红河两岸土著说以出土文物为证据,认为哈尼族系红河地区的土著,与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关。(孙官生《论红河流域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载《红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统”南迁说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它认为哈尼族同今天云南省境内十几个彝语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记载,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势力迅速扩大,大肆进行征服邻近部落侵扰的活动,氏羌族群被迫流迁各地。在迁徙中,南迁的羌人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活动于今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史学家将这些南迁的羌人遗裔统称为“和夷”。和夷名称虽不单指一个民族,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这一记载,与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出现的“和蛮”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贡方物,开始了与中原政治经济的联系。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其中的因远(元江)、思陀(红河)、溪处(元阳、金平)、落恐(绿春)、维摩(丘北、泸西、广南)、强现(文山、砚山、西畴)等7部均大部分为哈尼族,处于南诏奴隶制政权的统治下。10世纪中叶,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率37部蛮,会盟于石城(曲靖),直驱洱海,于937年摧毁了杨氏的“大义宁国”奴隶制政权,在云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领主政权。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国段氏的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度。六诏山区各部哈尼族,以强现部最为强盛。其领主龙海基“素为诸夷所服”(见《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开化府》。),统一了各部大小领主。宋皇祐时,因向导宋将杨文广过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领六诏山区,世代为滇东南最高领主。滇东南哈尼族便与中原有了密切的联系。

13世纪中叶,元朝灭大理段氏政权,统一诸部,设云南行省。元宪宗六年(1256年)立阿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为临安府),辖今红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龙海基九世龙健能曾一度被授为阿万户府总管,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哀牢山区各部哈尼族,从10世纪中叶进入封建领主社会。1256年后,元朝设置元江万户府,思陀设置和泥路,落恐、溪处分别设置正副万户府等统治机构,以哈尼族首领为土官分别直隶于云南行省。后又将元江万户府改为元江军民管府和元江路,统辖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各部,加强了直接统治。

明初,明军征云南,龙海基16世孙龙者宁迎明反元,使得明军直捣梁王府,迅速摧毁了元朝在云南的最后统治,改云南行中书省为云南布政使司。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区,成立各部长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土官与中原皇朝的关系更为亲近。思陀遮比、溪处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别接受明皇朝所赐李、赵、陈、钱等汉姓。明初,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不少汉族进入哈尼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哈尼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六诏山“土田多美,稼穑易丰”(乾隆《开化府志》卷九,“风俗种人”条)。14世纪中叶以后,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镇沅一带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过渡。

明末农民起义军残部李定国,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云南建立了抗清根据地。清兵进逼云南以后,哈尼族头人龙韬等联合六诏山、哀牢山区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举宁州(华宁)土官禄昌贤为首领,于1665年举行了席卷整个滇中南的反清大起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就此废除六诏山区各土官领地,实行改土归流,分属开化、广西两府,从此结束了哈尼族龙氏在滇东南近500年的统治。哈尼族居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则迁至红河南岸哀牢山区。至此,滇东南六诏山区哈尼族基本绝迹。与此同时,清政府在哀牢山区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因远罗必甸长官司,属元江州管辖;改马龙他郎甸长官司、钮兀长官司为他郎厅(墨江),隶属普洱府。思陀、溪处、落恐等各土司仍旧不变,继续实行土司制度。(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6页。)1817年,红河南岸宗哈(今元阳县攀枝花乡)新兴地主高罗衣聚众700多人起义,自封“窝泥王”。起义军曾一度攻克麻栗寨、新街、芭蕉岭、逢春岭、溪处、瓦渣等土司领地,给土司领主以沉重打击。起义失败后,高罗衣被俘身亡。1853年秋,哀牢山中段镇沅、墨江、新平等地各民族在田四浪(本名田以政,墨江哈尼族卡多人)领导下,聚众3000多人起义,一度攻占镇沅县全境和西南部哀牢山区。

1856年,起义军与李文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结盟,田四浪被推举为“夷家兵马副元帅”,分领哀牢山中、下段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一度攻占了许多地方,有力地打击了封建领主和清王朝的黑暗统治。1870年12月,田四浪被俘,于次年被清兵杀害。

1917年,金平猛丁土司区管辖下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女“苗王”马勃迈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元阳县多沙寨女青年卢梅贝一马当先,率领当地哈尼族义军英勇作战,被“苗王”封为大将。年底,义军汇集于茅山,推举卢梅贝为联军统帅,分路扫荡各地土司势力,多次给官军以沉重打击。1920年春,义军战败于马鹿塘——茅山一带,卢梅贝在群众的掩护下幸免于难。哈尼人民赞扬她为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尊称她为“多沙阿波”(意为多沙寨的“阿爷”)。

近百年来,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都归于失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斗争才逐渐走向胜利。早在大革命时期,今开远、蒙自、个旧等县、市就已经有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继而扩大到滇东、滇西各县。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县,是当时云南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党组织了读书会、"穷人相帮会"等活动,教育和培养了广大贫苦农民及许多优秀的哈尼族知识分子,在哈尼族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47年底,中共滇南临时工委在个旧秘密建立。次年,在元江彭泽正式建立红河地区的游击武装。这支队伍东征西战,不断壮大,1948年正式编组成“云南人民讨蒋自救自卫军第三纵队”,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极大的响应和支持,党领导下的哈尼族地区的人民游击武装,迅速燃起了革命斗争的燎原烈火,迎来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早在西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西南夷”地区设置4个郡,其中的牂牁郡设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辖17县,境内(今红河州内)有同并县(今弥勒市北部至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带)、漏江县(今泸西县一带)、西随县(今金平县一带)、进桑县(今屏边至河口县一带);益州郡设于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辖24县,境内有律高县(今弥勒县西南至建水县曲江镇)、贲古县(今蒙自、个旧一带)、毋棳县(今开远、建水一带)、胜休县(今石屏县、峨山县等地)、来唯县(今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县西部、包括越南莱州省西北部)。
东汉时,牂牁郡辖境范围与西汉同,只是将进桑县改为进乘县,将原益州郡西部6县划归新设的永昌郡,将来唯县并入西随县。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两汉的基础上对郡县的设置进行调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原益州郡所属的胜休县及贲古县划归新设的兴古郡,还把进乘县、西随等6县划归兴古郡;毋棳县改称西丰县,也归兴古郡;原属牂牁郡的毋单(今华宁盘溪至弥勒西部)、同并、漏江等县划归建宁郡。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晋武帝将益州所辖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4郡划出单独设置宁州。
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南北分裂的中国,在今曲靖设南宁州总管府。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交趾郡为交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南宁州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废。
唐调露元年(679年)于交州设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今红河州东南部的屏边、蒙自、河口县属安南都护府。南诏前期拓东节度的南部控制区只达今红河以北,红河以南的今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之地,东南部的今蒙自、屏边、河口、马关、文山等地仍然是唐朝安南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公元765年,南诏筑拓东城,不久设拓东节度,在拓东节度的军事防守区内,仿唐设府、州、郡、县。境内有建水郡。在一些民族聚居区仍设部,境内有弥鹿部(今泸西)、弥勒部(今弥勒)。
唐大中八年(854年)以后,南诏拓东节度收管七绾洞(今河口、马关一带),同时获得“棠魔蛮”(今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地的傣族)居住的地方,不久南诏便把拓东节度南部划出一片设通海都督府,境内大部地方属之。
大理政权后期改通海都督府为秀山郡,辖阿僰部(今建水县)、纳楼部、石平邑、目则城(今蒙自)等,相当于县一级政区。还辖有铁容甸部(今红河县东南之下亏容)、思陀部(今红河县西部之思陀)、伴溪部(今红河县西南之落恐)、七溪部(今红河县东南之溪处)、大甸(今金平县内)。后又从秀山郡中分出另立最宁府,下辖屈中部(今开远东南一带),阿马部(今屏边一带)、舍资部(今蒙自县东部之老寨),哈迷部(今开远市城区)等。
大理政权后期还撤销拓东节度,建石城郡,弥鹿部、弥勒部隶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云南行省建立后,撤销原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性组织,改设路、府、州、县,境内属临安路、和泥路、广西路。明朝把元朝的临安、和泥2路合并设临安府,府治驻建水州,辖6州、5县、9个长官司,辖区多在今红河州内;又改广西路为广西府,辖弥勒等三州。
清朝沿袭明朝在云南的设置,但也有一些变化。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驻今泸西县城),原所属州降为县。广西直隶州直辖地即今泸西县,下辖弥勒等3县。同年,建水州也降为建水县。清临安府辖3州、5县、28个大小土官,境内有建水县、石屏州、阿迷州(今开远市)、蒙自县、纳楼茶甸长官司(领今建水县南部、元阳县、绿春县部分地区)、落恐甸长官司(驻今红河县宝华区朝阳村)、左能寨长官司(驻今红河县宝华区嘎他村)、思陀甸长官司(驻今红河县乐育区)、亏容甸长官司(驻今红河县勐龙区大寨)、纳更山土巡检(驻今元阳县东南的同春山),溪处甸长官司副长官(驻今红河县南石头寨)、瓦渣甸长官司(驻今红河县中部甲寅区)、阿邦土舍(驻今个旧市南阿邦村)、慢车土舍(驻今红河县东北慢车村)、稿吾卡土把总(驻今元阳县东部稿吾卡)、十五猛土掌寨(在今建水县和个旧市南部的红河北岸一带及元阳、金平县境内,越南莱州省北部的黑江北岸)。
光绪十四年(1888)设临安开广兵备道,驻蒙自,领临安、开化、广南3府。
民国3年(1914年),临开广道改为蒙自道,沿至民国18年(1929年)撤销蒙自道。蒙自道辖建水县、个旧县、阿迷县、蒙自县、石屏县、广西县、弥勒县等16县和河口对汛督办区。民国31年(1942年)7月,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建水成立。1947年12月,第三行政区改为第五行政区,仍驻建水,1949年迁个旧。原第二行政区改编为第三行政区(驻弥勒),1949年3月迁驻路南。第三行政区改为第五行政区后辖建水、石屏、曲溪、开远、个旧、蒙自、屏边、金平等10县和龙武设治局、河口对汛督办。第二行政区改为第三行政区后辖弥勒、泸西、路南(今石林)等县。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成立。
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月驻地迁蒙自,12月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简称蒙自专署),辖蒙自、屏边、开远、个旧、金平、建水、石屏、曲溪、元江(1954年7月划归玉溪专区)、红河、新民(1951年改为元阳)县、河口市以及龙武设治局。
1954年设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元阳县新街。原属蒙自专区的元阳(驻新街)、红河(驻迤萨)、金平3县划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6年设立六村办事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的派出机关。红河哈尼族自治区辖3县、1办事处。
1957年11月18日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蒙自县。原由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领导的元阳、红河、金平等3县及六村办事处和蒙自专区所属蒙自、屏边、河口、石屏、龙武(驻龙朋镇)、曲溪、建水、开远等8县和弥勒县划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彝族自治县改为弥勒县。辖12县、1办事处。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个旧市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蒙自县迁个旧市。撤销开远县,并入个旧市和文山县;撤销蒙自县,并入个旧市。撤销六村办事处,原六村办事处辖区及金平、元阳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绿春县(驻大兴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1市、11县。
1960年撤销曲溪县,并入建水县;撤销龙武县,并入石屏县。恢复开远、蒙自2县,开远、蒙自2县由个旧市领导。
1961年原由个旧市领导的开远、蒙自2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领导。
1962年恢复泸西县(驻中枢镇。原泸西县于1960年属曲靖专区时撤销,并入弥勒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1市、12县。
1963年7月1日,屏边县改设屏边苗族自治县;7月11日,河口县改设河口瑶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1市、10县、2自治县。
1981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开远县,设立开远市(县级),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2个市、9个县、2个自治县。
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复:将红河县哈阿乡梅普村划归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管辖。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金平县,设立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原金平县的行政区域为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2个市、8个县、3个自治县。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市迁移至蒙自县。
2010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
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弥勒县,设立弥勒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视频

相关评论:
  • 1722260484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沿革
    马曼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成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首府设在元阳县的新街。自治区成立初期,元阳、红河、金平三县划入自治区域,直属蒙自专区管理。1956年,六村办事处作为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行政区划。1957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建立,州政府迁至蒙自县,原...

  • 1722260484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马曼帖早在西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西南夷”地区设置4个郡,其中的牂牁郡设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辖17县,境内(今红河州内)有同并县(今弥勒市北部至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带)、漏江县(今泸西县一带)、西随县(今金平县一带)、进桑县(今屏边至河口县一带);益州郡设于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辖24县,境内...

  • 1722260484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哪里
    马曼帖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是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北靠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早在旧石器时代,红河沿岸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红河州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直到1957年11月18日,红...

  • 17222604841红河洲概况
    马曼帖红河洲,正式名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其州政府设在蒙自县。该地区在2008年底的常住人口总数为441.2万人,而户籍人口则为424.2万人,由哈尼、彝、汉、苗、傣、壮、瑶、回等多个民族构成。红河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建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后来于1957年与蒙自专区合并,改名为现在的状态...

  • 17222604841云南红河州是哪个市
    马曼帖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的16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不属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驻蒙自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历史沿革: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月驻地迁蒙自,12月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

  • 17222604841红河洲历史沿革
    马曼帖1954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成立,设于元阳县新街,原蒙自专区的元阳、红河和金平3县划入该自治区,自治区政府驻地即在此。1956年,设立了六村办事处,作为自治区的派出机构,那时自治区管辖3县和1办事处。然而,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位于蒙自县。原自治区领导的...

  • 17222604841云南红河红河历史
    马曼帖民国时期,蒙自道成立,包括多个县和河口对汛督办区。1942年,云南省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建水和弥勒成立,后来逐渐演变行政区划。1949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成立,1957年与蒙自专区合并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州府曾迁至个旧。2003年,州级行政机关迁回蒙自。红河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如哈尼...

  • 17222604841云南省红河州的州庆是哪一天
    马曼帖1957年11月18日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蒙自县。原由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领导的元阳、红河、金平等3县及六村办事处和蒙自专区所属蒙自、屏边、河口、石屏、龙武(驻龙朋镇)、曲溪、建水、开远等8县和弥勒彝族自治县划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彝族自治县改为弥勒县。辖12县、1...

  • 17222604841云南省红河州的州庆是哪一天?
    马曼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红河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4市9县,总人口456.1万人(2012年),是一个多民族...

  • 17222604841红河州现在有几个市?
    马曼帖在州府蒙自市之外,还有九个县,它们是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瑶族自让档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60年撤销曲溪县,并入建水县;撤销龙武县,并入石屏县,并恢复了开远、蒙自两县,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