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年轻时读郭敬明,越老越爱看韩寒?

来自:新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起点一致的郭敬明和韩寒,为何现如今相差会越来越远?~

其实对于公众人物来讲,尤其是对于这些成名已久的公众人物来说,如果想要一直保持着自己在关注者心中的地位,那么对于这些公众人物来讲,他们需要去迎合关注者的胃口,只有让关注者觉得他的性格我喜欢,他的言语风格我喜欢,他的价值观,他的人生观念与我是相符的,这样才能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保证粉丝群体不会离我们而去,而我们反观韩寒与郭敬明,两者在这一方面是相差甚远。
01、都是快奔40的人了,在人生态度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80后的韩寒与郭敬明,二者都是快奔40的人了,但是在人生观念以及人生态度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人们总说人不服老不行,不过我们反观郭敬明与韩寒,在对待自己年龄变化这一件事情的态度上,就发现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年龄的变化,韩寒很自然地如同正常人一般,面对生老病死去顺应他的发展,但是郭敬明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在年龄面前,郭敬明给人的感觉是他总没有意识到自己年龄的变化,仍然将自己定位一个青少年,认为即便是自己的年龄将近40,但是我仍然可以以一个少年的形象面对于观众。虽然说有一颗少年之心并不是错,但是我们有少年之心的同时,并不是说一定要有一个少年风貌。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变化,郭敬明在粉丝心目中的形象,从最初的赞同渐渐地变为的反感。
02、人有功利心不错,但是过分的功利会让人感到讨厌。几乎没有人是不喜欢钱的,但是在面对金钱的态度上,人们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郭敬明的言论当中可以看出,他对于金钱对于利益的态度,总结起来可以用向往,沉迷这两个词来形容。可能是由于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原因,虽说郭敬明本身的家庭是一个小康家庭并不算穷苦也谈不上富裕,但是在郭敬明在上海上大学期间,他被周围同学富裕的生活深深的刺激到,而此时的他对于这一点没有清晰的认识,反而认为,他们过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自己心生嫉妒和羡慕,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有钱人,成为一个人上人。
其实从这点来看也没有什么错,人不爱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在面对金钱的态度上,喜欢金钱没有错,可是如果说将金钱看得如此之重,那么对于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公众人物来讲,这会对自己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反观韩寒在这一点则不同,出生于上海的韩寒并没有提及那些上海人优越的生活,而是总是把自己的目光放在自己家乡的小城当中。
再者,二者虽然说同为作者,但是从作品这一方面来看,我个人感觉郭敬明的作品其针对的读者并没有韩寒的作品所针对的读者范围广,并且在郭敬明的作品当中也涌现了一股非常剧烈的浮夸之风,甚至不连一个保安都要写的是气宇轩昂,仿佛高富帅的样子。有些时候对于作品来讲,更接地气一些,反而能够得到一些好的效果。

韩寒和郭敬明陪伴着我整个青春。当我在初中的时候,我读过《小时光》。后来,有人一直在看书。他还买了很多实体书,如《文艺之风》、《文艺鉴赏之风》。即使是因为风的欣赏爱上了科幻小说。六七年后,我突然觉得,那一代人,甚至是那一代人,终于迎来了他们的落日。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都与文学无关。他们所拥有的只是香港和台湾流行文化的投射。他们是最纯洁的商人。所谓文学或电影只是商品的另一个名称。


货物不是单独存在的。在付费的美国和商品品牌之间形成了完美的消费闭环。毫无疑问,这两个人是一个行走类人品牌。唱歌的歌手可以是一个品牌,写作的作家也可以是一个品牌。这并不奇怪。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读了两本书。无知,勾勒出自己的青春、爱情、友情、师生、父母,这些关系是无法抹去的,于是他们重新建立起来。郭敬明觉得自己无法调和年轻时受到的伤害,甚至坚持抄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不妥协的报复。他靠剽窃赚了很多钱,人们鄙视他。人们越鄙视他,他就越成功。至少,韩寒的童年比郭敬明快乐得多,事实上,郭敬明对这种搞巴基斯坦的事情有很好的理解。他认为,在一个动荡的社会里,社会只能依靠自己,在这个社会里,他是不公正的,或者一个强者没有道德理想值得尊重,所以他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成功。在我们这个时代,余连、江南、孙雨辰都是同一类型的。


韩寒的天赋更好。不走文学之路,对一小部分文学爱好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损失,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赚钱,对他来说并不坏。当然,公路电影总比炫目好,但考虑到他当时的出发点,只能说人们有自己的志向。虽然他们都是导演,但韩寒的电影并没有说他们有多高。至少他们可以看着他们。他们是合格的。郭敬明的电影是什么。虽然韩寒和郭沫若的导演级别差距没有毕志飞和黑泽明那么大,但我认为差距还是很大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距。

韩寒和郭敬明是80后作家群的翘楚,也是新生代作家当中拥有广泛话语权的意见领袖,深深地影响着80、90后年轻人,他们都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和粉丝,他们各自的文字都风靡一时,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能量早已经突破了文学的领域,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方面。

韩寒和郭敬明年纪相仿,成名时间和途径都极为相似,然而,他们之间因为其文风各有特点,行事方式,观点看法都大相径庭,再加上媒体和读者之间的有意比较,一时之间关于他们之间谁优谁劣,谁瑜谁亮的讨论成为一种时髦,更有甚者,有的的读者之间大打口水战,为其偶像辩护,闹得不可开交。这种讨论不仅仅是一种文风喜好的争论,也透露出一些关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应该有着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考和探索。

廓清韩寒和郭敬明的维度之差不仅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文学思想,也同样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简单来说,他们都被当做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经常被拿来比较,但其实,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人,文风也不同。

韩寒的杂文以犀利理性为最典型特点,总是说着他看到的,想到的,真实的感受。而他的小说多数以诙谐的笔调进行,带着些许讽刺的意味。但是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正是因为爱着这个国家,才会看到那些现象,并且想要说出来。郭敬明的小说比较多,笔调大多细腻,文字华丽,他的作品中总是含着忧伤的味道。相比较而言,郭敬明是个纯文学作家,而韩寒则更像个自由职业者,只不过在说着他想说的话,做着他想做的事,本人更喜欢韩寒。



我这样滥读的读者很难称得上某个作者的书迷,加之从初中开始,到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过7~8年,大约追看的作者只是新概念出身的一批80后作家和安妮宝贝、今何在之类成名于网络的当代通俗作家,在文化分子们看来这着实浅薄的很,所以也不敢声称自己是热爱读书的人。

韩寒的电影跟他创作的文学一样,充满着自我批判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屌丝的属性多一点,用语平实,诙谐有趣,但观点又比较偏激,他创作的时候不受外人打扰,总是做自己。同样的,在拍电影的时候也是如此,2014年,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曝当初拍这部电影时并没有过多的去考虑票房,如果考虑票房的话,电影的气质势必不是这样。

郭敬明的书大部分都是魔幻拜金主义,比较适合青少年,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想象力。而韩寒的书大部分描写的都是现实主义,写的比较贴近生活,对于成年人更倾向于这类文学。所以说年轻时读郭敬明,越老越爱看韩寒。

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梦幻拜金主义。
我大姨六十多岁了,我跟她提韩寒,她也能跟我聊几句,郭敬明的粉丝群应该全部都是在13~22岁之间,中间数居多,再往上往下,压根没听说过。我曾一度认为现在年轻人的浮躁虚荣和拜金,郭敬明有一定的功劳,毕竟小时代电影系列还在卖。
我十三四岁同时看他们的书,我那时也同时喜欢他们,郭敬明的幻城很好看,无病呻吟的小时代系列也很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共鸣,那个没有考上复旦但依然去了有香樟树上海的失意少年,他笔下写的自己的父母亲也挺让人动容,韩寒的叛逆另类没办法不让困在青春期里的我们向往跟崇拜。


为什么都说年轻时读郭敬明,越老越爱看韩寒?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