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环境也是一种管理资源

来自:游戏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理解、认识环境管理体系的~

其实对企业来说,导入环境管理体系,更多的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但如果是客户的要求,那更多是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中国,既便是想真正为社会做贡献,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有些事情,比如:国家危险废物的管理,尽管国家有要求,废旧电池等不能乱扔,但是很多的当地政府没有回收处理的措施,没有办法,你只能当作生活垃圾处理;
还有,企业按照分类原则分好垃圾了,但外部垃圾清运车,装车清运时,又合在一起。你难道为这事要去找他们站长,或者不给他单位业务?
而且很多的政策制定,未考虑大众和部分小微团体的利益,致使政策制定时,总是缺胳膊少腿,存在缺陷。
所以中国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的企业,在政府和社会大的背景下,想完全做实,都比较难的。
但至少有一点,部分能污染水资源的废物,通过后,只要不做假,基本能控制住。

希望对你有启发。

你是做什么用?写文章还是做研究?

建议你阅读书名: 资源与环境管理   本书揭示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实践中的紧迫问题,阐述了一系列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介绍了应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案例。作者认为,资源和环境管理实质上更是对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各色人等的管理,因此,这一领域充满着变化、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冲突。在对资源和环境的这些基本性质及其重要意义作了专题论述后,作者系统地考察了对付它们的一系列战略、途径和方法,包括对未来的憧憬,生态系统方法,环境影响评价,适应性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和当事者途径,地方知识体系,性别与发展的关联,争执的化解,方案的执行、监测和评价,环境公正,等等。每一论题的论述中都利用了一些实际案例来加强理解。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是当今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前沿论题,国内知之尚少,对我国今后的资源和环境管理有大可借鉴之处。   本书可供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地理科学、政策科学、区域发展、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规划师、研究生或高年级大学生阅读,对一切关心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非专业人士也是一本有趣的重要读物。 “当代地理科学译丛”                 序言   对国外学术名著的移译无疑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泉之一,说此事是为学的一种基本途径似乎并不为过。地理学界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地理学直接就是通过译介西方地理学著作而发轫的,其发展也离不开国外地理学不断涌现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营养。感谢商务印书馆,她有全国惟一的地理学专门编辑室,义不容辞地担当着这一崇高使命,翻译出版的国外地理学名著已蔚为大观,并将继续弘扬这一光荣传统。但鉴于以往译本多以单行本印行,或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类,难以自成体系,地理学界同仁呼吁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丛书,以便相得益彰,集其大成,利于全面、完整地研读查考;而商务印书馆也早就希望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成为这套丛书的缘起。   为什么定位在“当代”呢?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例如,当代著作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关联最紧,国外当代地理学思想和实践日新月异,中国地理学者最需要了解国外最新学术动态,如此等等。至于如何界定“当代”,我们则无意陷入史学断代的严格考试中,只是想尽量介绍“新颖”、“重要”者而已。编委会很郑重地讨论过这套丛书的宗旨和侧重点,当然不可避免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基本想法:兼顾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优先介绍最重要的学科和流派,理论和应用,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兼而有之,借此丛书为搭建和完善中国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助一臂之力。比较认同的宗旨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高层次的、理论性强的学术著作,兼顾各分支学科的最新学术进展和实践应用,组成“学术专著系列”;同时,推出若干在国外大学地理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影响较大、经久不衰的教材,组成“大学教材系列”,以为国内广大地理学界师生提供参考。   由于诸多限制,本译丛当然不可能把符合上述宗旨的国外地理学名著与教材包揽无遗,也不可能把已翻译出版者再版纳入。所以,真要做到“集其大成”、“自成体系”,还必须触类旁通,与已有中文版本和将有的其他译本联系起来。对此,这里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清单,姑且择其大端聊作“引得”(index)。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了哈特向著《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哈维著《地理学中的解释》、詹姆斯著《地理学思想史》、哈特向著《地理学的性质》、阿努钦著《地理学的理论问题》、邦奇著《理论地理学》、约翰斯顿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和《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威尔逊著《地理学与环境》、伊萨钦柯著《今日地理学》、索恰瓦著《地理系统学说导论》、阿尔曼德著《景观科学》、丽丝著《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萨乌什金著《经济地理学》等,商务印书馆已启动出版但不列入本译丛的有苏珊·汉森主编的《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约翰斯顿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辞典》等,都可算“当代地理学”名著;国内其他出版社在这方面也颇有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当然,此类译著也会良莠不齐,还需读者独立判断。更重要的是国情不同,区域性最强的地理学最忌食洋不化,把龙种搞成跳蚤,学界同仁当知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说到这里,作为一套丛书的序言可以打住了,但还有些相关的话无处可说又不得不说,不妨借机一吐。   时下吾国浮躁之风盛行,学界亦概不能免。其表现之一是夜郎自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首先发现”、“独特创造”、“重大突破”之类的溢美之词多到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步;如有一个参照系,此类评价当可以客观一些,适度一些,本译丛或许就提供了医治这种自闭症和自恋狂的一个参照。表现之二是狐假虎威,捡得一星半点洋货,自诩国际大师真传,于是“言必称希腊”,以至经常搞出一些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概念来,正所谓“创新不够,新词来凑”;大家识别这种把戏的最好办法之一,也是此种食洋不化症患者自治的最好药方之一,就是多读国外名著,尤其是新著,本译丛无疑为此提供了方便。   时下搞翻译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语言和专业的学养自不待言,那实在是要面寒窗坐冷板凳才行的。而且,既然上述浮躁之风盛行,凡稍微有点地位的学术机构,都不看重译事,既不看作科研成果,也不视为教学成果。译者的收获,看得见的大概只有一点稿费了,但以实惠的观点看,挣这种钱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然而,依然有仁人志士愿付出这种普罗米修斯似的牺牲,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是:戒除浮躁之风,从我做起。为此,我们向参与本丛书的所有译者致敬。


如何理解环境也是一种管理资源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