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认为宇宙一切法本来空寂 那不会是空无边处天的境界吧?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空无边处如何修?~

空无边处定还是世间禅定,属于无色界,出不了轮回。而佛法所说的定是无出无入的楞严大定。
元音老人:(节选自恒河大手印)
什么是定呢?修行人都知道,要成佛得道,须打座入定才能开发智慧、圆证菩提。但定有多种,如来禅讲四禅八定,修行人由初禅定渐渐上升二禅、三禅直至四禅天顶为四禅定。再上,由空无边处而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而入非想非非想处,为四空天定。加上前四禅定,就是八种定,这是渐次法门修证的定。祖师禅则不然,祖师禅是顿修、顿悟,顿证的。他们不修这种定,而是以极高的智慧打开本来,亲证佛性而心贴贴地与定相应的。他们说: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大定,对境不迷惑才为真定,对任何境界,心都不动摇,不为之迷倒、惑乱,才叫大定。不是看到美色就动心,看到金银就贪婪,而于打坐时能入定为定的。更有人认为能坐几天几夜,或多少年不动是大定,其实错了,那不是大定,只是灭受想定。他们的第七识法执现行不灭,但以不取外六尘境,妄计识灭耳。一旦出定,遇境反动胜过未入定前,这种不究竟的,不为大定,所以禅宗不主张修这种定。兹举一例,以证明之。昔日六祖遇卧轮禅师,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夸耀他的禅定功夫高深,说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动,任何境界来,都不动摇,菩提智慧一天天在增长。看起来这定功真了不起,其实不对。为什么?你住在定上不动,死在那里了。我们成佛,是成活佛,不是成死佛。是有活泼泼的妙用的,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的,所以这不是正定。正定是没有出入而能起妙用的,你在那里有个“定功”的住执,坐着不动,不能起用,这个定有什么用?所以六祖救他说:“慧能没伎俩”,你有本事,我没本事。讲到本事,现在很多的修道人都执着“本事”,我有神通,“本事”很大,你无神通,就一点“本事”没有。他就不知道执在神通上,早就堕在窠臼里,死在那里了。修道人凡有所住,就被所住执的事物遮障了本性光明,不能见性成佛,所以尽管你有神通,非但不能成佛,将来成魔倒有份。要成佛必须心空净,毫无执着才行。所以六祖说:“慧能没伎俩”,我慧能没有伎俩,就是说你有本事,我没本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说有伎俩,早已有落处了,本性是净裸裸、赤洒洒,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才说个有,早不是了,“慧能没伎俩”,正是拈卧轮的落处。“不断百思想”,我不把思想都断灭掉,为什么呢?我要起妙用度众生呀,佛是活泼泼、妙用无边的,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佛出世说法,也要用思想的,他给我们说法,思想不动能说得出来吗?所以说:“不断百思想”。什么思想都不须断灭,因为我们还要它派用场呀!《圆觉经》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下接着就说:“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你要把妄心息灭掉,正念就没有了,就死掉了,因为妄心是从真心来的,就像波浪是从水起来的一样,波浪灭掉,水也就没有了。假如我们把妄心息灭掉,就变成土木金石了,你还能成道吗?那就成了大石头、大木头、大泥块了。所以,不要看某人入定一个礼拜,几个月。几年乃至上百年、千年,那没有用,欲证大道,必须开圆顿解,如实修行,在境界上不懈地锻炼,远离自心所现妄想虚幻境,方能相应。呆坐的功夫不行,那是死定,不能成道。
兹再举一个公案以证此说不虚。从前释迦佛在世时,有个女子坐在释迦佛边上入定了。文殊菩萨走来一看,这个女子怎么这样不懂规矩,在释迦佛身边入定?应该远远退到佛后面去才是。故在女子面前弹指,唤这个女子出定,但女子仍然纹丝不动,没有出定;文殊菩萨见女子没有出定,就显神通,把她举到三十三天,那女子还是不出定;文殊菩萨一看不行,又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仍不能使她出定。释迦佛说:“你不能叫她出定,下方有个罔明菩萨能叫她出定。”话才说完,下方的罔明菩萨来了,佛说:“你来得正好,你就叫这个女子出定吧。”罔明菩萨就在这个女子面前一弹指,这女子就出定了。这个公案很迷惑人,因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是七尊佛的师父,智慧大得不得了,怎么不能叫这个女子出定呢?而罔明菩萨不过是下方的一个菩萨,他怎么一弹指就能叫这个女子出定呢?这个公案应从实质上来看,这个女子取相入定,已经是大错误。我们刚才讲了,你住在定相上,有所住,就不对,要成佛,要丝毫无粘住,活泼泼地起妙用,不可死住在定上。这女子住定先错,继而文殊菩萨呢?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是很好吗?但我们的所谓智慧,是世智辨聪,不是般若大智。要成佛,是要将这妄智去除干净才行。你有聪明智慧呀,就是所知障,所知愚,障住你悟道之门,不得开悟。昔日孔老夫子去见老子时,老子和他讲:“掊击尔智”,就是叫他把聪明智慧取消打倒,心中空荡荡地一无所有,毫无所住,才能悟道。所以我们不要夸自己聪明,弄小聪明是一个大障碍,要大智若愚,心不动摇,无所住执,才能成大道。心定不动,无所住执,不是象木石般的不知道,不晓得,而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的无舍无取无爱无憎的不动心,所以我们要明白,正定是对境不惑,无出无入的,不是死坐不动的。那么罔明菩萨为什么能叫她出定呢?罔明就是要把你的世智辨聪取消掉,罔而无知无着,则般若大智现前。所以这个公案是表法的,不是文殊菩萨真不能让她出定,更不是罔明高于文殊菩萨。
所以我们要成道,就须去除这世智辨聪,时时心空如洗,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精勤锻炼,损之又损,方能成就。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既然自性具足一切,无所不有;本来清净,与佛无二,我们果能心空无染,还有什么不成就的呢?后来大慧宗杲作了个偈子颂这个出定公案,他说:“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你在这里搞出定入定,你这个不是正定,是死定,真正的定是没有出入的,动也如此,静也如此,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而是妙用无边的,不是说话做事就不在定里,而是心无所住,动时不见动的。你假如住在静相上就不是正定。罔明与文殊二位大菩萨尚且在出定入定上做文章,就不免离开本位了。宗下说:“片时不在,便同死人。”离开本位就丧失了性命。所以大慧宗杲禅师的偈子最后结束说:“罔明与文殊,丧却穷性命。”这两位大菩萨、佛和女子演个戏给我们看,就是让我们知道用功怎么用法,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用功千万不要取死定,要活泼泼的一切无碍。懒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就是说正做事时,正说话时,我们的心还是无所粘染安住不动,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能定,事情一来就乱了,要动静一如才是真定。

浪漫,意为纵情;烂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不拘小节(常指男女关系而言)。此词来自于西方词语Romantic音译的演变而成,其作用就是为了翻译Romantic。至于说出自宋·苏轼《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诗之一:“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中的“浪漫”二字,并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两个并列字,诗中此二字的意义与现在浪漫一词的意思不同。

唉,囿于义理之学,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啊。
(一)
首先,在禅宗看来“一切法本来空寂”,仅仅只是法相的一个面,而法相的另一面,就是“有”。所以,圆悟克勤在其开示之中,反复强调不要“落空”、不要“着空”,反复强调,执着于“空”,其毛病比执着于“有”更为严重!简言之,一个执着于空的人,他很可能随意犯戒,他会认为反正一切皆空,犯不犯戒都总归是一场空!所以,圆悟克勤反复强调一个真正有所悟的人,一定是“知有”的!宋朝之后,“知有”二字,几乎就等同于“开悟”二字。换句话说,但凡只知道“悟空”的,都是该挨板子的啊~~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禅宗的六祖慧能,在他能写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应该是“悟空”吧?!但那个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大悟”,而是在后来学习《金刚经》之时,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突然大悟,说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请注意这两句话,这两句话,那里是“空”?!!连“空”,也是“自性”生出来的一个“东东”而已!!!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大悟”了啊!!禅宗讲“明心见性”才算是悟,并不是讲“悟空”就算是“悟”了啊!
(二)
“空无边处天”,请注意其中的“天”字,在佛经中,所谓“天”,就是指心识的一种境界,既然这仅仅只是心识的一种境界,那显然心识就是“大于”这种境界的。在佛教看来,如果不能直接了当地彻悟心源,而是追逐种种境界,则仍然是处在“奔走”与“迷惑”之中,是本末倒置的,对于这一点,有两个方面可以说下:1、《楞严经》第一卷就明确说了“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虽现前修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楼主所说的空无边处天,仅仅只是“九次第定”中的第五定“空无边处定”,连九次第定也没有到头,更别说就算到头,如上述楞严经中所言,那也未必能成圣果!2、《楞严经》第九卷明确指出:“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四禅的四个定修完之后,如果具有智慧,就会入菩萨乘,而不会再修剩下的四定(包含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请注意佛陀的用语——“两种歧路”,如果真的没有生起智慧,才会去修“空无边处定”等剩下的四定,而这种人,佛上述已经清楚写明,是“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多是个钝根罗汉而已!如果迷不知归,那还会“便入轮转”,再次堕回轮回之中。
仅就“定境”而言,空无边不如识无边,识无边不如无所有,无所有不如非非想,非非想不如最后一定“受想灭尽定”,而“受想灭尽定”,连基本的生理现象、新陈代谢皆已停止,纵然能够活上一千岁,仍然不是“佛道”!所以,在《法华经》中,反复强调“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这个大通智胜佛,就是处在最高的“受想灭尽定”中,一坐就是“十劫”,但仍然佛法不会“现前”,不能成道啊!所以,《法华经》中这句偈语,与《楞严经》中所说的修成九次第定也不能成道,是一回事!说到底,主是要让人不要太执着于“修定”,心识绝不能“死”而一定要“活”,禅宗也说,“死水不藏蛟龙”、“枯木寒岩之定,无用”,一定要懂得转身啊!

总结:1、禅宗未必认为“一切皆空”就是终极;2、空无边处,未必就是“一切皆空”,因为它仍然是心识所生;3、空无边处乃至识无边、无所有等,未悟心源的情况下,就算全部修完,也未必能成就圣果;4、若生起智慧,则修完四禅即可转身,不需要再修后四定,只有“钝根”不转身的,才会去修“空无边”等后面四个定。

特意去查了一下,大毗婆沙论八十四说无色定和无色界天。无色界有四个天,空无边处天是第一个。而四禅天的最后是广果天,这就是无想天。所以说,无想天之上是空无边处天。而在这个空无边处天之上还有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以空无边处天应该不是一切法本来空寂。当然是有关系的,一切法本来空寂,这个出处在那里?
无量义经 说的,以下是。。。。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
,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
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
失,起不善念告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
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悯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又复深入一切诸法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
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
是。」

是不是因为,上面说的“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这虚空也不是那个无色天。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

六祖大师云: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说明禅宗并非说一切法空寂即是法相,空无边处天是识的境界在五蕴中,而禅宗的自性是超越五蕴的真心的境界,禅宗是如来传的正法直指成佛之路,空无边处的境界是典型的外道法。回答完毕。

天界还是没空。


禅宗认为宇宙一切法本来空寂 那不会是空无边处天的境界吧?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