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冬奥金牌背后故事:人工造雪“技术活”里有大文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截至2月10日,中国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3金3银”佳绩。

在我国运动员奋力摘金夺银的背后,有多支关键队伍,攻克了国际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实现了我国“冰状雪技术”的突破,为北京冬奥会雪务工作奠定了基础。

雪务技术面临封锁

冰状雪是高山滑雪赛道的一大特色。为了保证比赛选手能达到每小时130至140公里的最高滑行速度,国际雪联对雪道的硬度严格要求,因此造雪成为关键环节。

“国外的技术团队他们做雪务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让我们看的。他们的专家过来之后,就踩一踩、捏一捏,然后告诉你合格不合格。至于为什么合格,这个核心技术他们不告诉我们。”北京冬奥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项目组总负责人王飞腾在央视采访中说道。

2017年,王飞腾接到北京冬奥用雪保障任务。彼时,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国际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中国无法拿到赛道雪的参数标准。

回顾以往的冬奥会,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因雪道的质量问题出现比赛延期,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因气温突升导致比赛延期,2018年平昌冬奥会又因大风等因素,比赛出现延期。

可见,要研制适合我国气候的冰状雪,并维护好赛道,实属不易。

王飞腾带领的这支队伍长时间身处严寒,艰难攻关,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云顶滑雪公园等场地进行了成百上千次实验。

亚布力滑雪场的冬季平均温度常年在零下30度,队员们有时要克服零下40度的低温,起早贪黑、昼夜不停地测量数据、研发冰状雪测量设备。

普通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1至0.4克,而冰状雪密度则需要达到每立方厘米0.65克。冰状雪的过程需要铺雪、注水,但铺雪的厚度,注水的相隔时间等,这些具体的参数,国际对中国一直持封锁的态度。

而冬奥会上,不同比赛项目对雪的密度、硬度和含水量均有不同的要求。雪的颗粒大小会影响整个雪道的结构和弹性。团队通过实验取得一组组宝贵的实验数据,最终确定了最适合当地的冰状雪赛道制作方案,雪道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审核。

至此,我国团队终于突破了国际上对中国冰状雪的技术封锁,从造雪到储雪的技术全部达到国际赛事标准,实现了中国用雪自由。

雪务保障至关重要

在赛场的冰雪世界中,充足完善的雪务保障工作是冬奥会筹办的基础,是雪上项目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

冰状雪,作为滑雪场雪质的一种状态,能使雪道表面保持结晶状态,近似裹着一层薄薄的硬冰壳,保证赛道的强度与弹性,就像在雪上铺设一条“橡胶跑道”,有效提高运动员滑雪安全性和成绩稳定性。

谷爱凌在首钢滑雪大跳台

在谷爱凌英勇夺冠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造雪工作始于2021年12月,主要包括赛道本体造雪、储雪区存雪、塑形以及配合二次塑形团队补雪4个阶段。整个造雪期,首钢滑雪大跳台赛道的造雪面积就达到约4190平方米,储雪区面积1000平方米,造雪总量达1.15万立方米。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工作则从2021年11月开始,200余名中外员工经过75天奋战,最终完成赛道造雪、压雪塑形、安全防护、赛道冰状雪制作等全部工作。

冰状雪赛道的悉心制作与精心维护,不仅是为了保障运动员的安全,使其发挥出最佳成绩,更是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性。

冰状雪可以减小赛道表面与滑雪板间的摩擦力,保证雪道表面不易变形。即使在运动员高速转向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雪道表面平整光滑。不论选手第几个出场,雪道都可以处于相对完美的状态,以此确保比赛公平性。

北京冬奥越野滑雪比赛

冰状雪技术从“主观”到“定量”

我国冰状雪技术能够突破封锁,离不开冰雪粒径测量仪和冰雪硬度测量仪的研发。

上述我国自主研发的仪器,将以往对冰状雪的人工主观判断,变为清晰可见的客观科学指标,使我国团队能精准掌握不同气候下冰状雪赛道的制作方法,为滑雪运动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赛道。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河北省气候中心、黑龙江省亚布力 体育 训练基地等单位组成的 科技 冬奥雪务保障研究团队,承担了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不同气候条件下冰状雪赛道制作关键技术”项目。

团队合作研发了能对赛道雪冰物理特性参数实施检测的专用仪器设备——冰雪粒径测量仪和冰雪硬度测量仪。通过对物理数据的科学分析,实现对冰状雪赛道质量的快速、便捷检测和判定。

以往,检测冰状雪雪质的方法是裁判员在赛道上踩一踩,根据人工经验主观判断雪道够不够硬、能否进行比赛,而相关仪器能从粒径、硬度、密度等多角度检测赛道状态,对雪道实现定量化判断。

研究团队还计划将上述仪器应用到极地冰盖,在科学考察站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本次冬奥会雪务攻关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将不仅仅服务于冬奥,更让我国突破技术封锁,掌握关键技术,助力中国冰雪事业的未来发展。




探秘北京冬奥金牌背后故事:人工造雪“技术活”里有大文章视频

相关评论:
  • 17324911682中国金牌获得者
    宰真叶答:中国金牌获得者 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金,2银,6铜**的优异成绩。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中国运动员们的辛勤训练和不懈努力。中国金牌的获得者是武大靖,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比赛中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的首金,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本届冬奥会上...

  • 17324911682中国队冬奥会金牌数量
    宰真叶答:同时,徐梦桃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也在女子空中技巧项目中为中国队贡献了一枚金牌。总的来说,中国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金牌数量达到了9枚,这是中国队在冬奥会历史上的最佳战绩。这些金牌的背后是中国运动员们的辛勤付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中国冰雪运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 17324911682你认为徐梦桃为什么能夺得金牌,她有多拼?
    宰真叶答:我认为她夺得这枚金牌是太不容易了,在这枚金牌的背后的故事太艰辛,半月板切除百分之七十。徐梦桃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带伤出战,她的腿部就是韧带断裂,获得了第六名。14年的冬奥会韧带同样断裂,带重伤出战荣获银牌。18年的冬奥会之前半月板摘取百分之六十带伤出战。但是她的失误无缘于决赛。当时被采访...

  • 17324911682中国队得了多少金牌
    宰真叶答:中国队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共获得了9枚金牌。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中国队表现出色,共摘得了9枚金牌,这些金牌背后是中国运动员们无数日夜的辛勤训练和不懈追求。每一枚金牌都代表了一个项目的顶峰成就,也象征着中国冰雪运动的崛起和发展。具体来说,中国队的金牌分布在多个项目中。例如,在...

  • 17324911682本届北京冬奥会上“翊明京人””是指哪位运动员
    宰真叶答:指的是中国运动员苏翊鸣。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上,17岁小将苏翊鸣历经三轮滑行,斩获中国代表团单板滑雪的冬奥首枚金牌。苏翊鸣创下中国单板滑雪的新纪录,成为中国代表团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这也是他在本届冬奥会继坡面障碍技巧夺银后的第二枚奖牌。因为冬奥赛场上的突出表现,苏翊鸣直接带...

  • 17324911682中国冬奥会冠军的故事有哪些?
    宰真叶答:任子威出生于1997年,是95后运动员中的佼佼者。在冰场上一往无前的任子威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劳模”,这是因为他一直是队友和教练眼中最勤奋的那一个。5、谷爱凌 2月8日,谷爱凌摘得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这是谷爱凌的首个冬奥会奖牌,也是北京冬奥会中国队第三金。每次站上二三十米高的跳台...

  • 17324911682北京冬奥会的羽绒服是中国提供的吗
    宰真叶答:北京冬奥会的羽绒服是中国提供的。中国制造羽绒服,都来自福建这座小城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产生首枚金牌中国队以0.016秒优势夺得首金,它的背后有来自福建品牌安踏送出的。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的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安踏全面助力本届冬奥会赛时制服装备,为本届冬奥会15个大赛项目中的12支中国...

  • 17324911682刘子旭获北京冬残奥会中国首金,冬残奥会首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宰真叶答:谈起奥运会,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运动员们如何利用身体,在一次次努力中突破常人所不能达的极限。尽管冬奥会已经在2月20号华丽闭幕,但「冬奥会」还远没有结束——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将正式开幕。并于3月5日展开主赛期首日争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金也没有让大家等待太久。3月5日上午...

  • 1732491168229岁范可新1金+1铜,赛后亲吻冰面,奖牌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宰真叶答:29岁的范可新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中为国家争得了一枚金牌和一枚铜牌。然而,她在比赛正式结束之后,亲吻起了冰面,让大家开始关注范可新这一位运动员背后的一些感人故事。其实范可新的背后存在着很多让人觉得心酸的寒门贵子的故事。一、范可新用旧冰鞋、旧冰刀来练习滑冰范可新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然而,在...

  • 17324911682冬奥会金牌材质是什么?
    宰真叶答:除了材质外,冬奥会金牌的设计也充满了创意和特色。每一届冬奥会的奖牌都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元素,反映了主办国的文化和历史。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奖牌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体现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同时与奥运会五环标志交相呼应,整体形象如同一个...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