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未来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要求两千字左右,重谢。

来自:网路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针对当前形势,说说为什么我国设立国内生产总值为7%是合理的必要?详细点,谢谢大家了。~

  面对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速

  

  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4%,虽然比年初所讲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少了0.1个百分点,但放在整个国际经济环境中来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2014年底,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经济体跟年初的经济增长预期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欧元区,年初预测可以达到1.1%,实际只有0.8%,少了0.3个百分点,减少了将近30%;日本,安倍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初预期经济增长率可达1.4%,但实际只有0.2%,经济是衰退的;美国好一点,但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4%,比年初预期的2.8%少了0.4个百分点,下滑超过15%。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在去年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相当严峻和复杂、有相当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能够达到7.4%的经济增长率,只比年初预定的目标低了0.1个百分点,这确实是来之不易。

  

  不仅如此,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去年还有所改善,产业有所提升,在互联网金融、网上购物、快递业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收入结构也有所优化,不仅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而且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高于城市居民。这些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去年全年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经济增速逐季下滑,今年第一、二个月继续了这种下滑趋势。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的下滑。去年的投资增长目标是17.5%,实际只有15.3%。消费虽然有一些增长,但不足以弥补投资增速的下滑。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会有很多不确定性,还会相对严峻。因为发达国家还没有真正从2008年的危机中复苏,尤其是关键的、结构性的改革,在发达国家普遍还没有真正落实。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增长的总基调未变,仍然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认为我国为了化解各类矛盾和风险,实现现代化,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2015年的目标设定为7%左右。我认为,7%左右的增速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确立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合理的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看,由于外部环境不好,出口拉动的作用是有限的,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来看,还处于具有8%增长潜力的大有作为机遇期,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跟消费,实现7%左右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产业升级的投资空间很大。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产业过剩产能很多,很难再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了。实际上,我国尚处于中等发展阶段,即使现有的产业有产能过剩,或者有些产业比较优势不在了会被淘汰,但中长期来看我们还有很多产业升级的空间。也就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所讲的,现在大部分是中低端的产业,可以向中高端的产业升级。要升级就要投资,这里面会有很多的机会。

  

  其次是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还很多。这么多年我国固然做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善或者弥补这些不足,就需要投资,这方面可投资的地方还很多。

  

  再次是改善环境还需要大量的投资。环境要改善大家都同意,但要把所有的工厂都关掉,回到1979年的生活,则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只能选择在发展和生产当中解决环境问题,投资新的节能减排设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等等。

  

  最后是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投资。农民要进城,居民要改善住的地方。

  

  上述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具有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内尚有大量的投资机会,这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从2008年到现在,因为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发达国家至今走不出经济下行与衰退。首先,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是世界前沿的了,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很难知道,有的话也只有一两个;其次,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普遍完善,顶多是把老旧的基础设施稍微改善一下;此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也相对较好,城市化也已经完成。所以,在判断中国的发展前景时,不能简单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法作为参考。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发挥出来。

  

  除了上述经济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起来,我们还有很多相对较好的投资条件。

  

  一是我国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不到50%,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府负债都超过100%,所以我们财政政策可实施的空间比其他国家高得多。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平台借银行或影子银行的短期债务来进行长期基础设施投资的期限不配套的问题。最近财政部宣布,今年要用一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其在银行系统的欠账,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二是我国的民间储蓄接近GDP的50%,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三是我国有将近四万亿的外汇储备。

  

  以上三点是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国际经济周期性下行的时候,应该也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但他们经常受限于政府的财政情况不好或民间储蓄不足,或者因外汇储备不足而难以进口一些机器设备、原材料。我们在这些方面都是相对具备优势的。

  

  把我国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进行有效的投资,就会创造就业,有了就业收入增长就能得到保障,消费随之也会增长。投资和消费都在增长的情况下,即使外部条件相对不好,也还是有可能达到7%左右的经济增长的。

  

  有必要保持7%的经济增长速度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就业。如果我们不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就业就可能成问题。2014年的就业是相当好的,我们新增了1322万的城镇就业,超出了去年初预定的目标。但如果经济增长放慢,低于6%,企业的盈利状况就会很不好,很多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发生变化,可能就关门了,有可能出现断崖式的倒闭潮。而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有利于企业的信心,把员工保留着,也就保住了就业。所以,要保持较好的就业率,就必须有一个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期。

  

  其次一个原因是金融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放慢,企业的经营状况就会变差。这种状况下,坏账会增加,影响到金融安全。

  

  第三个原因,十八大的时候,提出了到2020年的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也要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就要7.2%,我们前几年都增长得比7.2%高,从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长速度可以低一些,6.6%就可以了。但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翻一番。有没有可能GDP增长6.6%,靠分配让收入增长更快一点,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呢?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会出现一个问题:现在企业的盈利状况已经很差了,如果经济增长率是6.6%,收入分配往劳动者这边倾斜(当然我们也希望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会导致企业的盈利状况更差,一些企业可能就要关门,进而加大金融风险,这又跟前面就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相抵触。所以,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还是必须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既可以实现居民收入翻一番,也有利于就业,有利于金融稳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印度的竞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1月份的预测,印度在2016年经济增长速度会超过中国。世界银行最近又做了一个新的估计,认为2014年印度的增长率就达到了7.5%,比中国的增幅高。

  

  回顾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任何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旦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通常就会保持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日本、亚洲四小龙是这样,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出口产业因为工资上涨逐渐失掉了比较优势,其他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如果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可能也会实现像我国过去几十年那样的高速增长。印度有相当的可能性会抓住这个机遇,一是因为印度现在的人均GDP不到我国的四分之一,工资水平比我们低;二是新上台的印度总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担任首席部长时推行的就是东亚的招商引资、出口导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当总理以后提出“印度制造”的口号,推行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如果他抓住了这个窗口机遇期,未来十年二十年就可能会有8%~9%的增长。而我国已进入到新常态,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的比较优势在减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增速会降到7%左右,不努力的话就会降到6%或更低了。

  

  在过去30多年我国维持了全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是唯一没有出现过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大国,但国际上对我国的体制机制还有很多信心不足之处,经常唱空中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受其蛊惑。如果印度发展强劲,中国增长乏力,国际上唱空中国的声音会更多,会影响到我们的三个自信。怎么来应对这个可能的挑战呢?我想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就是我们比较快速地进入到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而印度还是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增速慢于发展中国家是惯例,因此当我们到了高收入阶段时,发展速度低于印度就是规律而不是我们的体制和道路问题了。怎样才能更快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我们从2015年到2020年能够维持7%或更高一点的增长,加上人民币升值,到2020年人均GDP就可以达到12615美元,从而成为高收入国家。

  

  第二个是要积极有为地帮助非洲承接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出口加工产业转移。非洲有十亿人口,工资水平现在跟印度一样,人均GDP不到我国的四分之一。非洲的国家如果承接了我国的劳动密集加工出口产业,他们也会出现十年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独立,开始追求工业化、现代化,在西方主流理论指导之下,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还不能摆脱贫困。如果以我国过去的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园区、改善基础设施的经验,帮助非洲国家抓住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实现经济的腾飞,那就代表我国的道路和理论是正确的,这无疑能够增加我们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在2015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保持在7.0%左右,而且要在工作当中力争超过7%。

  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特色城镇化阳城现场会,这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下面,针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特色城镇化工作,我强调三点:
  一、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对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一体化,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了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巴公、北留、润城等一批中心城镇和皇城、东四义等一批具有城镇功能的新农村。可以说,成绩是明显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与发达地区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水平相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相比,我市城镇化的推进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不高。2007年,全国城镇化率是44.9%,全省达到44%,而我市城镇化率只有42.2%,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市政设施还不够健全。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本上还是空白。特别是不少城镇为工矿型城镇,因厂设城、因矿设镇,城镇功能缺失、承载能力低下。三是城市规划还不够科学。拆了建、建了拆,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不强。市区的基础、布局和架构,辖区偏小,中心城市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五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思想上重视还不够,精力上投入还不大,工作上办法还不多。没有把城镇化放在战略层面来加以谋划和推进,城镇的发展主要靠工业发展的客观拉动和自发推进,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措施等等。因此,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周边地市竞相发展的新热潮,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增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要充分认识到,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主导着世界的经济命脉。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密集区,人口仅占全国的9.29%,地区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31%,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的64.67%。因此,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是顺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顺应全市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需要。
  二要充分认识到,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是落实“五个统筹”的结合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城镇化步伐加快了,城市建设好了,能够有效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能够充分发挥城镇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依托城镇较好的经济基础,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的解决,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带动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尤其是在当前,在我市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的情况下,加快城镇化步伐,搞好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要充分认识到,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体现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要在“十一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第一方阵中走在前列,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没有特色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会受到限制;没有特色城镇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的发展就难以协调;没有特色城镇化的推进,我市的的发展就缺乏动力和后劲。特别是当前,我市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为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创造了条件;全力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的目标,为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境界进一步提升,推进城镇化的意识普遍增强,为我们加快城镇化步伐营造了浓厚氛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目标,更为我们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政策支撑。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上来,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规律,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不断开创全市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在这里重点提六点要求:
  一是规划要科学。搞城镇建设,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有些城镇道路修得很好,却经常开挖,楼房建得很漂亮,却设施不配套,广场修得很大,却利用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规划不科学。在规划上要舍得花本钱、下功夫,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合理确定城镇的布局、功能和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注重各个方面的协调和衔接,保证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是特色要鲜明。就是要依托各地产业和自然、历史、文化条件进行规划,塑造个性化的形象和品牌,避免简单刻板、“千城一面”。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镇化进程。特别要做到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展示现代气息与挖掘历史底蕴相结合,健全市场体系与搞好市政建设相结合,改善市民生活与提升市民素质相结合,服务当地和带动市区相结合,让城镇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真正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
  三是理念要更新。就是要树立开放思维和现代城市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准设计,有亮点,出精品。特别是要搞好城市功能分区设计,比如政务区、商贸区、旅游区、居民区等,以实现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最经济配置、最优化利用,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又不断赋予城市以新的亮点和内涵。要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改旧城、保古建、建新区、创精品,完善市区功能分工,建设一批理念超前、功能先进、融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做到和谐协调、居住舒适。
  四是产业要优化。产业发展是特色城镇建设保持强大动力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特色城镇化建设如果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就是“无源之水”,是空壳城镇。我市资源型城镇居多,一定要在这方面引起重视。特别是一些资源接近枯竭的老工矿城镇,一定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好产业置换,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进入成熟期发展阶段的工矿城镇,要加速技术创新、引进与推广,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与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增强发展后劲;新型工矿城镇,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煤炭深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形态。
  五是体制要创新。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凡是能推向市场的都要推向市场,实现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按照有偿使用、有偿服务的原则,完善市政公用事业价格形成、调整等管理运作机制,善于经营市政公用设施、品牌等城市资本,盘活、用好国有资产;重视开发利用城市无形资产,搞好城市道路、广场冠名权及广告牌位的拍卖,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之路。
  六是推进要务实。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既积极主动,又量力而行,既要有大思路、大举措,又要防止脱离实际、劳民伤财;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坚决反对急于求成,盲目攀比,贪大求洋,乱占土地,一哄而上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等形象工程;坚决反对只注重形象、不注重功能,只注重地上、不注重地下,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管理的做法;坚决反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群众特别是征地农民、拆迁居民、下岗职工等群体的实际利益,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
  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
  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只有加强领导,奋力拼搏,才能确保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对我市发展的重大意义,把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加强城市建设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来定位、来推进。牢固树立抓城镇化就是抓先进生产力、抓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像抓新型工业化那样,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要投入足够精力抓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宏观指导,而且要亲自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注重选拔任用能够卓有成效推进城镇化的领导人才,把那些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有实绩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机构的建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总之,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事关晋城发展,事关全市大局。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众志成城,埋头苦干,全力推进我市特色城镇化进程,为建设经济发达、富裕文明、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晋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知道你主要想说什么。。找了点资料。。合适的话根据这个写2千字不是应该问题。。不合适我也没办法了。。嘿嘿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而对当今中国的城镇化状况,我们很赞成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现在乃至今后若干年都将存在严重的“城镇短缺”,这种短缺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短缺,更是社会结构的短缺。因而,讨论城镇化的社会影响关系到制定、实行什么样的城镇化战略以及如何推进现代化等重大现实问题。

  城镇化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虽然,人们对城镇化的社会影响多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评价的“观测点”较少,因而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本文以对温州的实证考察为例,来展开这一问题的讨论,以期对城镇化的社会影响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
  城镇化是一项社会变革的巨大“工程”,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从温州的实际进程看,这种影响作用既有正向效应,也有负向效应,但正向效应远远大于负向效应。

  在温州,城镇化的正向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十大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面影响,主要是指,由于城镇化的展开,大大拓展了劳动者的活动空间,从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流转态势,即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是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同时完成。温州的这一流转过程已历时20多年,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农民通过私人投资兴办家庭工业,脱离农业劳动,并渐次将企业做大,落户城镇,成为城镇社会的一员;二是进城经商,从事第三产业,或进城务工,成为城镇的劳动生力军。而且,温州的这一流转,速度既快,规模也大,从下表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温州农业劳动力流向表 单位:万人

  年份
  乡村劳动力总计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
  商贸饮食
  社会服务等
  流 转

  合 计

  1984
  234.38

  (%)
  15.08

  (6.43)
  8.86

  (3.78)
  3.71

  (1.58)
  3.39

  (1.44)
  13.27

  (5.66)
  44.31

  (18.91)

  1995
  318.34

  (%)
  61.1

  (19.19)
  11.97

  (3.76)
  8.93

  (2.81)
  24.7

  (7.76)
  58.33

  (18.32)
  165.03

  (51.84)

  2001
  362.33

  (%)
  90.55

  (24.99)
  14.97

  (4.13)
  12.35

  (3.41)
  47.61

  (13.14)
  61.66

  (17.02)
  227.14

  (62.69)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温州统计年鉴》或根据年鉴计算)

  上表显示,农业劳动力流转的绝对量最大的是工业,其次是社会服务等,商贸饮食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也有相当流量;从增长速度看,最快的也是工业,平均每年递增1.02个百分点,社会服务等行业处于第二,其它依次是商贸业饮食、交通运输、建筑。到2001年,这一流转量已达到227.14万,占乡村总劳动力的62.69%。如果说,没有城镇化的神速进展,则难以达到如此流转量。

  2、人口结构的变动

  城镇化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则引起了发生城镇化的区域社会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在温州,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动。进入80年代以后,温州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演变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上半期,这是温州就业结构从“传统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过渡期。因为这个时期温州的就业结构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型”,也非完全意义的“发展型”。1985年,这一变化有了明显的体现。是时,温州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一产47.33%,二产27.13%,三产25.42%。这种就业结构接近于“发展型”,但又尚未全面达到,还具有传统型特征。第二个时期为80年代下半期,这是温州就业结构步入“发展型”的时期,此时,温州的工业化已全面展开,工业的扩展引起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流动,从而使温州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发展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得以形成。按三次产业分类的从业人员分布比重到1986年全面达到“发展型”的标准线。①第三个时期为90年代以来,这是温州“发展型”就业结构的扩张时期。进入90年代,温州经济迅速发展,发展型的就业结构开始全面扩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节节下降,从1990年到2000年下降了15.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则快速上升,11年间上升了11.34个百分点②;第二产业表现平和一些,稳中有升。

  第二、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城镇化带来了专业化,专业化引起了社会分工的细化,由此衍生出了众多的职业岗位,促成了人口职业结构的改变。在温州,自1982年以来,人口职业结构按行业分类计算,有明显的变动,见下表。

  温州人口职业结构变动情况 单位:万人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数字
  比重 %
  数字
  比重 %
  数字
  比重 %

  总计
  231.58

  279.17

  373.55

  专业技术人员
  11.2
  4.84
  14.88
  5.33
  21.72
  5.8

  单位负责人
  3.84
  1.66
  4.79
  1.72
  6.75
  1.8

  办事人员
  2.03
  0.88
  4.04
  1.45
  12.66
  3.4

  商业服务人员
  14.26
  6.16
  34.93
  12.51
  79.99
  21.4

  农业劳动者
  119.53
  51.61
  122.38
  43.84
  82.34
  22

  生产运输工人
  80.44
  34.74
  99.77
  35.74
  169.89
  45.5

  不便分类的人员
  0.26
  0.11
  0.33
  0.12
  0.17
  0.04

  (本表根据人口普查数据绘制)

  上表反映出,变动幅度大的是农业劳动者、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工人和办事人员,这与温州的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但按“智力型”“体力型”来分类,整体变动率却不大。“智力型”职业人口从1982年到2000年,只缓慢增长了3.65个百分点;“体力型”职业人口也呈缓慢下降态势。而且人口职业结构中的“智力型”从业人员比重明显偏低,“体力型”从业人员的比重偏高。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智力型”职业人口已达30-40%,温州2000年才达到11%。这有可能成为温州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

  第三、人口区域结构的变动。区域结构是指人口的空间布局。由于温州的城镇主要是沿沿海、沿江发育、成长起来的,故城镇的区域分布呈以温州为中心,瑞安、乐清为两翼的带状结构。受此影响,人口区域结构也呈带状形态,即人口多数集聚在带形区域中。如2001年,瑞安、乐清的人口密度分别为877人/平方公里、984人/平方公里,永嘉、文成则低很多,分别为335人/平方公里、287人/平方公里。另外,人口区域结构的变动还表现在城乡人口结构的改变上。据人口普查统计,199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28.21%,到2000年则达到51.49%;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78年为9.97%,2001年为18.15%。

  3、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分层化

  在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中,社会流动速度极其缓慢,社会分层化程度低,社会阶层的封闭性强;而在城镇化迅速展开以后,这种状况有了极大改观。城镇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社会,它要求物资、资金、信息、人员等资源的迅速流动,以保证城镇的运转。因而,城镇化必然带来人口在空间、行业、职业、社会地位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单位之间的全面的快速的流动。这种流动又使原有阶层“解冻”,使原有社会群体分化,进而发生社会阶层的重构,并使社会趋于多阶层化。

  温州社会流动的加速,从农民的快速分化上即可看出。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农民的分化全面展开,他们分别流向了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饮食、文教、卫生、社会和科技服务等行业,表现是,分化的规模较大、分化的速度快。1984年,温州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34.38万,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有187.37万,占乡村总劳力的79.94%,非农劳动力47.01万,占总数的20.05%。到1992年,农业劳动力减少了10.78万,非农劳动力上升到125.56万,增加了21.51个百分点。从1984年到1992年的9年中,从乡村劳动力中分化出来的非农劳动力达到78.55万,即平均每年要分化出8.73万非农劳动力,平均每年以 2.28个百分点递增。从1992年到2000年,非农劳动力净增84.33万,非农劳动力在乡村总劳动力中的比重提升到60.3%,上升了18.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2.08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温州的工业化、城镇化带来了人们职业地位的多样化、层次化,导致了多个阶层的生成。原有的三大阶级、阶层演化为数个阶层(划分为几个阶层有不同看法)。依据对政治权力、财富和文化资源的不同占有,可将温州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十个具体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贫困者。在各阶层中,还可再细分出多个层次。其中,中间阶层的“队伍”已初具规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其必然发展壮大。总之,社会的分层化已经突现。

  4、消费结构的改变。

  改革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处于从贫困向温饱过渡阶段,消费结构中吃、穿、住等生存资料占了绝大比重,而且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消费需求都远未得到满足。改革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使发生城镇化区域的居民开始接受城市生活方式,消费结构也出现了逐渐“上档次”的改变。温州消费结构的变化就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总体上是一种传统型消费结构,其基本特征是消费者收入低下,消费支出绝大部分集中于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很少,恩格尔系数一般在60%以上,消费序列结构表现为:吃、穿、用。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普遍推进,诱导和迫使居民改变原有的消费结构,从而开始进入中级消费阶段,即过渡型消费结构。此时,温州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4%和57%(1985年),消费序列结构表现为:劳(劳务消费支出)、用、吃、住、穿。进入90年代,温州居民的消费结构又开始向现代型消费结构转变。这是一种以较高收入水平为基础的消费结构,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支出比例中有较大幅度增长,劳务消费有很大提高,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突出。此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9%和47%(1993年)。到2001年,这两个数字变为39%和46%(90年代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城镇居民,主要是农民的消费支出中有较大部分用于住房。)。虽然,温州的消费结构已进入高级阶段,但要由“收入决定购买”转向“需要决定购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5、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城镇化能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城镇具有优于农村的各种发展条件和机会。突出的表现是:(1)城镇往往是一定地域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各类人才,这是城镇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条件。(2)城镇的各种设施齐全、配套,利于开展各种活动。(3)城镇人口集中化程度高,有利于举行各种活动,并会形成某种“竞争”环境,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这些优越条件是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储备”,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发展将会是极其缓慢的。

  城镇化对温州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以教育为例,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到2001年,温州初中以上的受教育人口变动较大。

  温州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大专以上
  0.25
  0.63
  2.35

  高中、中专
  2.99
  4.37
  9.39

  初中
  6.14
  18.68
  33.94

  小学
  36.01
  43.16
  39.57

  (本表根据人口普查数据绘制)

  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还在于教育结构的变动。城镇特有的产业、行业、经济技术等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动。(一)城镇产业结构对教育的专业结构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必然要求教育的专业结构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90年代以来,温州职中以上的学校纷纷开设与本地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服装设计、制鞋、旅游与饭店管理等。(二)城镇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当技术结构水平较低时,温州大力发展的是学前和初等教育;当技术结构水平提高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又成为发展的重点。此时,民办普高、职业中学大量涌现,普通高校也从2所发展到6所。(三)城镇国民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影响着办学投资结构和体制结构。民营经济、民建城镇是温州的特色,民办教育在温州也相当突出。除普通国民教育外,温州尚存以下办学形式:(1)联合办学。有教育部门与民间共同办学、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形式。(2)企业单独办学。(3)行业协会参与办学。(四)城镇经济的区域结构制约教育的布局结构。在温州,城镇经济发达的市、县,其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均高于欠发达地区。

  6、观念结构的改变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城镇经济是市场经济为主,因而随着城镇化的扩展,以自然经济为支撑的传统观念必然向以市场经济为支撑的现代观念转变。

  温州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是,农民观念结构的改变。因为,通过城镇化建设,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关系向社会各方面的渗透,改变了农民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观念。

  城镇化使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增多,特别是形成了农村社会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农民开始成为市场和财产的主体,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并开始关注自己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随之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近些年出现的多起村民罢免村“官”案表明,温州农民的“怕官”意识正在被自主、自爱、自立的意识所取代,民主、法制观念正在得到强化。

  今天,温州人的许多旧有观念正在消失(乡村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口向城镇的集聚,改变了传统乡村社区聚族而居的分布格局,使得宗族观念大为减弱),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新观念、创新观念正在形成和强化。如就业观念,“下岗静悄悄,不找市长找市场,不叫下岗叫转岗,不叫失业叫创新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创业观念,“中央红头文件明文规定不准许干的坚决不干;没有明文规定的就积极干,在干中创造经验,丰富中央文件;明文规定可以干的,就大胆去干,放手去干”。竞争经营观念:抛弃不思进取的“安于现状”观念,认为有压力才有活力、有较量才有质量,勇于投入市场竞争;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鹜远,从不好大喜功。功利观念,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不管你怎么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人生价值观,抛弃低人一等的传统观,认为不论职务高低,当个好公民就能体现自我价值┅┅

  7、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镇化对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居住环境、劳动环境、人际环境、思想意识环境等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些改变了的环境与农村环境差别很大,在这种新环境中劳作的人们必然要学习、接受、传播新的生活方式。

  虽然,有一些温州人仍然保有旧的生活方式、仍然存在陈规陋习,但城镇化对温州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是很大的。(1)居住方式的变化。随着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农村各地农民大量往城镇迁移,单元式楼群居住区代替了单家独户连成的村落。(2)生活活动内容的改变。与农耕、田园密切相连的生活内容被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相连的生活内容所取代。(3)自主活动时间、闲暇活动时间的增加,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人们不再囿于家庭狭小的生活圈,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时尚。(4)交往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串门、走亲访友虽然仍是人们交往的形式之一,但已不是主要形式,人们更多地通过朋友群、游戏群、各种娱乐场所和社团组织等进行交往活动。(5)娱乐方式的改变。如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俱乐部式的演艺、游戏活动等。

  8、家庭功能的弱化

  城镇化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家庭功能的外移。因为伴随城镇化的是生产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等社会生活的全面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原有的家庭功能转移给了社会,由社会来承担。

  在温州,这种家庭功能的变化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是如下几个方面:(1)生产功能的外移。八十年代初期形成的家庭作坊式生产难以适应生产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到八十年代中期,普遍出现了大量合伙制企业。商品生产活动开始逐渐脱离家庭生活环境,转移到独立的厂房中进行。(2)教育功能的弱化。由于主要担任照顾、教育子女的家庭妇女多进城镇务工或经商,因此家庭的教育职能逐步退化,进而转移到专业的教育机构。目前温州存在大量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最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此。(3)赡养功能的外移。由于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经商,城镇生活节奏快,原由家庭承担的养老等功能,也开始转向了社会专业机构。(4)娱乐功能的弱化。城镇随处可见的娱乐场所,大大降低了家庭的此项功能。

  9、人的行为规范化、社会组织化

  城镇社会相较于农村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人们的工作、学习都要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而且,专业化的生产与社会分工的发达,以及个体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人们不得不采取一定的组织、群体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由此,迫使人的行为规范化、社会走向组织化,这是城镇化所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要求。

  就温州来讲,这一变革的主要表现是:①人际交往关系的契约化。以合同、协议、条约、章程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②社会的法制化。以法律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③规章制度成为人们理念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企业组织的普遍建立。⑤社会管理中“科层制”组织的流行。⑥社会中介组织的纷纷设立。⑦社区性群体的增加、扩展。

  与此同时,许多原有的乡规民约、民俗民风、传统习惯以及民间组织,其地位和作用都在下降,有的已经解组或消失。

  10、人的“文明化”

  城镇化是一个城乡居民共同创造和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性互动过程。城镇化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重要表现。

  在温州,城镇化引起人的文明化主要是两方面:(1)小城镇的普遍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城乡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使经济社会结构在实现现代性转型的同时,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文明的整体升级,进而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文明化。(2)城镇化所带来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虽然,时下的温州人,还有着一些不文明的表现,但阻碍不了整体文明的推进。不管怎样,城镇化所推动的人的文明化的以下两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并将逐步加强:(1)人的行为方式的文明化。(2)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目标战略主体组织方式的根本转变,即整个现代化模式的全面转换。这一转换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从落后走向发达的转变,因而,我们对城镇化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但是,也要看到城镇化的负面社会影响。温州的城镇化进程中也象其它地区一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1)增加了社会资源的消耗;(2)使交通拥挤、住房紧张;(3)越轨犯罪行为增多;(4)增加了就业压力;(5)加剧了社会心理紧张;(6)人际关系复杂化、人际矛盾、冲突加深。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正视城镇化的负面社会影响,有利于我们正确制定城镇化的方针和政策,克服矛盾、解决问题,从而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城镇化对未来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要求两千字左右,重谢。视频

相关评论:
  • 14729324851城镇化什么时候开始?
    项瞿修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采纳数:5668 获赞数:101776 动漫爱好者,2012年创建知道团队“爱生活,爱动漫”,迄今为止本人已在百度知道回答上万道问题。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以前都叫“城市化”。中国城镇化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 14729324851关于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为什么城镇化能推动现代化
    项瞿修这种观点有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经验教训作为支持。当时农民进城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被强制回乡务农。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农村土地承包的改革表明,农业剩余的不足并非技术制约而是制度制约。随着土地承包制改革使中国人摆脱了吃饭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开始了真正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

  • 14729324851为什么中国人会成房奴
    项瞿修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住房供应紧张,房价自然居高不下。这种供需矛盾也推动了“房奴”现象的出现。四、投资渠道的局限性。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投资渠道相对有限,房地产市场成为了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由于金融市场的风险...

  • 14729324851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项瞿修二是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很多人认为“三个1亿人”问题是政府报告一个亮点,其实它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城镇化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政府报告明确“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对民众来说是民生利好,让人民充分真切体会到了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踏石留印、...

  • 14729324851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如何作为?
    项瞿修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未来解决的重点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据测算,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将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市民,实现农民市民化,使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国家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以及城镇公共设施、交通、休闲、文化等公共服务,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会有较大的...

  • 147293248511亿非户籍人口已城市落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怎么样?
    项瞿修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人会向城市聚拢,不管是人性还是发展的趋势,城市人口会越来越高,最明显的就是一线城市,扩张的特别明显。进而,城镇化率高,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一部分是国家引导。高了,好不好,不好说,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个人觉得在城市生活比农村好。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率将进行...

  • 14729324851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什么样的国家?
    项瞿修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

  • 14729324851我国城镇化率仍低于发达国家,是不是意味着房价还要上涨?
    项瞿修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1.2%。房价(房地产价格)是指建筑物连同其占用土地在特定时间段内房产的市场价值,...

  • 14729324851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生活在城市里?
    项瞿修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等,也可能影响年轻人的选择。有些年轻人可能不喜欢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社交方式,他们更喜欢在小城市或乡村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综上所述,年轻人是否愿意生活在城市里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选择也会...

  • 14729324851城镇化是城乡融合什么发展?
    项瞿修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说,城镇化的前半段,中国人以辛勤的劳动力推进,称之为“体力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后半段,将由智慧创造力来推进,称之为“智力的城镇化”。未来,我国将城市和农村双向提升,做好农村发展,做好城市治理,才能共同完成中华民族进入城镇化的新时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