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简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费尔巴哈平简介~

19世纪德国 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他从此离开大学讲坛,但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加工整理大学的讲稿,写成三部哲学史著作:《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1833)、《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1837)和《比埃尔·培尔》(1838)。


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生平和著作费尔巴哈1804年 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父亲是著名的刑法学家,曾用法律观点批判过封建制度的专横。费尔巴哈在上文科中学时,立志做神学家。但在1823年进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很快因为信仰和理性的冲突,对神学失望了。1824年,费尔巴哈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听德国著名哲学家G.W.F.黑格尔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等,深受影响。不久,对黑格尔哲学的前提和抽象性质产生怀疑和不满。1826年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1828年撰写博士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答辩获得通过。随后在该校任讲师,讲授近代哲学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1830年匿名发表《论死与不死》,揭露基督教教义的虚伪。这本书立即受到宗教人士的攻击,并被当局没收,费尔巴哈的作者身份也被查明。他从此离开大学讲坛,但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加工整理大学的讲稿,写成三部哲学史著作:《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1833)、《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1837)和《比埃尔·培尔》(1838)。
费尔巴哈的三部哲学史著作虽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的影响,但对近代唯物主义热情地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明确地把哲学同宗教对立起来,把哲学发展的历史描述为人类理性从神学下解放出来的过程。这时他的哲学观点正处在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中。
1837年,费尔巴哈迁居布鲁克堡村,同年结婚。在这穷乡僻壤,费尔巴哈依靠妻子的产业、自己著作的稿酬和政府的少量津贴,过着俭朴的生活。
1837~1843年间,费尔巴哈属于青年黑格尔派,是A.卢格主编的《德意志艺术和科学哈雷年鉴》的积极撰稿人。这家刊物首次发表了他关于哲学和宗教问题的主要著作:(1839)、(1841)、《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和(1843)等。这些著作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和基督教的黑暗本质,提出了他的人本主义原理和无神论思想。这时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已根本转变到唯物主义方面。
1843年,费尔巴哈曾同马克思和卢格通信,表示支持筹办《德法年鉴》,但他不完全赞同他们通过革命改造德国的纲领,拒绝参加编辑部的工作。不久,他同卢格的关系因意见分歧而破裂。费尔巴哈专注于宗教问题,把宗教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基督教以前的自然宗教,写出(1846)和《从人本学观点论不死问题》(1846)等重要著作。
1848年,德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费尔巴哈热烈欢迎革命的到来,拥护资产阶级民主制。但是,他并不懂得正在发生的革命的意义,认为民主制的建立是将来的事,不愿投身到现实的斗争之中。在革命高潮里,费尔巴哈被激进的大学生、市民和工人看作自由思想的象征。1848年12月到1849年 3月,他应邀到海德堡市政大厅发表演说,综合地讲述了他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这次讲演稿于1851年以《宗教本质讲演录》书名出版。1849年 5月,费尔巴哈出席法兰克福的国民会议,但对会议持消极态度。
1849年革命失败,费尔巴哈回到布鲁克堡,埋头从事研究和著述。先后出版了他父亲的传记(1851)和《古典的犹太的和基督教的古代著作中的诸神系学》(1857)。
1860年,费尔巴哈全家迁居纽伦堡,生活更加艰难。但他仍然努力从事著述,写出《从人本学观点论上帝、自由和不死》(1866)和关于伦理学的著作手稿等。费尔巴哈还研究过一些社会主义文献和马克思的。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872年 4月13日逝世,葬于纽伦堡。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宗教批判的需要,使费尔巴哈超出青年黑格尔派,转到对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唯心主义的顶峰,包含了一切唯心主义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的主要错误是它的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他指出,黑格尔从抽象的存在出发,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黑格尔的“存在”与思维没有分别,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只是表示思维与自身的同一”,是虚妄的;黑格尔的“思维”永远不能超出自身达到现实世界,由精神推出自然等做法是逻辑把戏,他只是在思维范围内而没有在实际上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提出的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出了唯物主义解释: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从存在而来,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的本质就是自然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哲学称做“思辨神学”、“理性神秘论”等。他认为,黑格尔唯心主义与神学相同,都是把客观的本质主观化,把自然的、人的本质看作非自然的、非人的东西,“使人与自己异化”。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是抽象化了的、与人分离的人的理性、精神。他的精神外化为自然的学说,是用理性词句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唯心主义是对神学的哲学论证,而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和理性支柱。要扬弃神学,就要扬弃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认为,“未来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回到自然、回到人,把神学和思辨哲学转化为人本学。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功绩,指出他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要点,同时,批评他错误地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
“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继承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关于自然与人的思想,恢复英法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建立了他称之为“人本学”“或人本主义”的哲学。他认为,人本学就是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的最高对象,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从自己出发来看待自然的。他说,所谓自然界,就是人拿来当作非人性的东西而同自己区别开来的多种形式的感性事物的总和。它的特征是有形体的、物质的、可被感知的。他继承17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B.斯宾诺莎的“自因”说,认为自然由自己说明自己,自己产生自己;自然没有始端和终端,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的存在形式,一切都在现实的时间空间中,依靠自然的必然性、因果性和规律性而经久不息地运动着。他赞扬康德的天体演化说,肯定有机界起源于无机界、生命起源于自然本身。他批评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和目的论。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对自然只是作直观的理解,不懂得社会物质生产已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周围的感性自然界。
从人是自然的产物的观点出发,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转化的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肉体是基础,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它们的共同源泉是自然。只有这样理解人,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真正统一。他指出,宗教和唯心主义都是建立在肉体灵魂二重化的基础上的。
与英法机械唯物主义不同,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机器,人是感性的对象,人性、人的本质存在于人同自然和人同人的统一之中。他说,人没有脱离自然的特殊规定,“人就是他所吃的那种东西”;只有“爱”能证明人的感性存在,并区别和维系“我”和“你”的关系,人的最内在的本质“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 “类” 意识,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心”等等。费尔巴哈关于人、人的本质的解释,在当时对于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对人的本性的歪曲,有积极意义。但他的观点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物质关系,基本上局限在人的自然本性上。他理解的人实际上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感性哲学费尔巴哈恢复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感觉论。他的哲学是建立在感觉的真理性上的“感性哲学”。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死于同一州的纽伦堡,是德国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个儿子。
 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等人提出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费尔巴哈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   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 费尔巴哈当时的观念。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   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   1857年,发表著作《神统》。   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靠朋友的帮助生活。   1866年,费尔巴哈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
  ,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
  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
  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物质
  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
  反映。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
  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
  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
  械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把它发展成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还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刑事学派。

  关于费尔巴哈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
  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
  为对象性的[gegensta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
  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
  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
  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
  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
  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
  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
  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
  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
  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
  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
  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
  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
  的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
  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
  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
  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
  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
  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参考资料:http://bbs.sysu.edu.cn/bbscon?board=Character&file=M.1178377497.A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哲学家,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的第四子。


费尔巴哈简介视频

相关评论:
  • 15592052031安塞姆·费尔巴哈画伊菲革涅亚的画家简介
    狄送威答:安塞姆·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 1829—1880),德国新古典主义的画家。属于德国-罗马派。主要选择希腊神话故事为绘画题材,他们努力把古希腊典雅的理想和永恒的古典形象渗透进19世纪的人物画中去。安塞姆·费尔巴哈 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画家,有人也简单地把他归之为浪漫派古典主义画家。他早年在杜塞...

  • 1559205203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费尔巴哈的区别
    狄送威答:所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被看做是不纯粹的唯物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简介 人本学是费尔巴哈新哲学的核心。费尔巴哈在对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中得出结论: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神学,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神的主体是理性,理性的主体是人。“因此新哲学的认识原则和主题并不是自我,并不...

  • 15592052031有趣的哲学启蒙书:费尔巴哈内容简介
    狄送威答:康英启的力作《费尔巴哈(物质与精神的故事)》是《有趣的哲学启蒙书》系列中的一本精华读物。该书以青少年生活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哲学理念。书中的主题聚焦于“物质与精神”,旨在引导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哲学思考的方式,理解和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自我...

  • 15592052031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内容简介
    狄送威答:梁赞诺夫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学术著作,它汇集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手稿。大卫·梁赞诺夫,这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

  • 1559205203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简介介绍
    狄送威答: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

  • 1559205203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简介
    狄送威答: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1888年出版单行本。19世纪90年代初被译为俄文、保加利亚文和法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曾出版过林超真、彭嘉生、...

  • 15592052031谁知道亵渎最后的结局?
    狄送威答:结局是:(1)最后一战的结果是天界占领了罗格所在位面,而由于信仰之源被破坏,失去了价值,所以整个位面毁灭。(2)罗格的几个子女被送到空间乱流逃难。罗格,风月。芙罗亚等人拒绝天界的救赎,继续战斗,休斯,艾菲儿也在各自为战,但是可以预料,最后的结果都是毁灭。(3)终章的轮回中,罗格在自己...

  • 1559205203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是什么?
    狄送威答:该文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内容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

  • 15592052031简述酒石酸钾钠的性质
    狄送威答:由于酒石酸钾钠具有络合性,能与铜、铁、铅、铬、锦等金属离子在碱性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因此,对于金属离子的干扰,可加入适量的掩蔽剂酒石酸钾钠加以消除金属离子的干扰。

  • 15592052031简述人本主义理论
    狄送威答:问题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