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给水浒传:晁天王仗义救刘唐的人物简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可以给水浒传:晁天王仗义救刘唐的人物简介?~

  梁山泊好汉排座次 1 晁天王   一、晁天王:英雄难过义气关   《水浒》中,有两个天王,一个是晁盖,另一个是多少跟他也有些关系的大名府兵马都监李天王李成。书中说李成有万夫不当之勇,只是未见其人出手,不知高低。这里只说晁天王。   说到托塔天王晁盖,我老是会忍俊不禁地想到《智取威虎山》里的那句著名的土匪切口:   “天王盖地府,宝塔镇河妖。”   晁盖绰号天王,而他的成名,又跟宝塔紧密相连。当然,这是闲话。   晁盖原是郓城县东溪村的地主兼保正,为人仗义疏财,好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书中有一段唱词说他:“威镇边陲不可当”,可能只是在炫耀他的声名之盛。不过,这里的“威镇边陲”四字颇有些费解:因为,倘若从地理方位角度来看,这处于山东腹地的、济州府治下的郓城县,怎么说也算不上是边陲。而考察书中所交待的晁盖的履历,似乎也并没有到边陲从军的经历。倘若将金人盘踞的曾头市视为边陲,那里正是晁盖的铩羽之处,更谈不上“不可当”了。   因此我以为,这“威镇”两字还是改为“威震”,似乎更妥贴些。名声在外,因此像刘唐这样的血统可疑的“赤发鬼”来投奔他,也就可以理解了。   对于晁盖威望的评价,我想晁盖他们一伙在劫取了生辰纲、事情败漏后投奔梁山,随后火并王伦,大家要推举一位新的首领时,林冲所说的一番话,应该最具权威性:   “今有晁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名,无有不伏!”   这段话,因为主要是对晁盖他们一伙七个人说的,不存在虚张声势的浮夸,因此估计对晁盖的这番高度评价,兑水的成份不大。   不过,林冲这里提到的“智”,显然是有些勉强了。因为书中唯一能明显见到晁盖之“智术”的,只是他在解救被雷横在灵官殿捉拿到的刘唐时,让刘唐诈称是他的外甥那一段。而晁盖在书中最为出彩之处,还是以一付洒脱,豪爽,慷慨大义的兄长形象,为江湖好汉们所尊重的。因此我觉得,这“智”字应改为“义”字,才算更得体。   至于那“勇”字,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怀疑的。虽然天王在书中真正出手的时候只有三次:劫取生辰纲事败后,边战边退上梁山泊;挺身上江洲劫法场救宋江;力排众议率军攻打曾头市。在这三次战斗中,晁盖几乎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而不是像宋江每次指挥作战时那样,装模做样地回头问一句:“谁人出马力斩此贼”,或是手中鞭子一挥,大家一拥而上混战一通。   我们从曾头市晁盖一马当先杀向敌阵时,手里攥着的是一支钢枪来看,那应该是他的趁手兵器了。看来,他除了在梁山泊下斗济州军马与江洲劫法场时施展的精锐的步战之外,马上功夫也是十分了得的。   而最能体现晁盖神勇的,便是他的绰号的来历:当初西溪村闹鬼,村民听信游方和尚的建言,打造了一尊石塔,镇在溪边,要将鬼赶到东溪村来。晁盖火了,趟过溪去,硬是将那尊石塔,托到东溪来,镇在河边。此后江湖上便称他为“托塔天王”。——像这种不同寻常的壮举,是很容易通过茶馆酒肆,在江湖上传扬开的。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既是尊镇鬼石塔,总该也有千斤重吧,不然的话,那石塔摆在那里,多少显得有点寒碜和滑稽。这样看来,晁盖的气力,其实并不下于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了。武松的气力,《金瓶梅》头回中写道,西门庆见了他,称他身上“有不下千斤的气力”。而在沧州牢营时,武松为了向施恩炫耀武力,玩耍起插天王旗的青石礅,将它掷起来一丈多高,那石礅是五百斤左右。而晁盖则是托着石塔趟过溪水,也可见神力。   因此,晁天王出手的机会虽然不多,但他的武功,却不能不让人侧目。   有意思的是,像晁盖这样一位有财有势的大男人,却终身不娶妻室,看来是不愿意受到家庭的羁绊了,或许有其它的原因。梁山好汉们似乎大都不近女色,有了妻室的,也不大垂怜关顾,比如卢俊义,也是整天在练武场上打熬气力的。这几乎成了当时江湖上的一种时尚,——如果不说它是一种男人们的游戏规则的话。   像周通,王英这等缠绵于胭脂阵中的货色,精气不敛,自然在拳脚上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而像宋江,卢俊义,杨雄等人,有了妻室或外室,也都是有名无实的,自然难免要红杏出墙了。   从这点来看,我以为晁盖还是比较明智的。酒色两字,江湖上的好汉是只认酒,不认色的。而在梁山泊,你要想坐第一把交椅,没有妻室,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筹码,不然头领们便要怀疑你革命的决心,——这几乎就像“投名状”一样的严格。试想一下,当大家都在厅堂上畅叙平生本事,大碗喝酒,较量拳棒的时候,你却“女曰鸡鸣,士曰未旦”的,躲在温柔乡中缠绵,众多头领们还不焦躁起来?!不定等你下了山寨去征战的时候,像“小霸王”,“矮脚虎”之流的角色,却乘醉摸入你家的销金帐,也未可知。这是闲话。   以江湖上的标准衡量,晁盖算得上是条堂堂正正的好汉。但是,正是那个要命的“义”字,却将他拖入了死亡之途。   在江湖上,很多人都是为了一种信仰或者准则活着的,他们把这种信仰或准则看作是自己规范游戏规则的出发点,因此,他们经常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去维护它。   晁盖便是这样的人。   前面说过的,晁盖是个仗义疏财的人,就是因了他要维护“仗义”这一江湖上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他把自己卷入了一场对他来说,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劫取生辰纲的弥天公案,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说,好人难做。出了名的好人更难做!   显而易见,晁天王既是个疏财之人,自然不会当真垂涎那笔生辰纲,将那十万贯钱财看觑在眼里(尽管原先他的仗义疏财,也不免有像宋江那样放长线钓大鱼的嫌疑)的。当然,他之所以要冒大逆不道的罪名,去打劫这笔不义之财,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劫富济贫”。   ——众所周知,历史上真正履行“劫富济贫”这句冠冕堂皇口号的,实际上并没有几个人。这句话更多的时候,只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后来白胜和三阮分了应得的那一份回去了,而留在东溪村的晁盖,吴用,公孙胜三人,在事发后逃向梁山泊时,还让手下挑着六,七担金银财宝,看来他们并没有将钱财拿去“济贫”。   这里顺便说一下,像阮小七说的那句著名的“若是有识得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的”的豪言壮语的前提,其实也就是“能够受用得一日”的游戏人生,醉生梦死的一种粗俗的平民意识,而不是要行天道。   当然,你如果将它牵扯上革命性的行径,那么自然就有它的别开生面的闪光点了。因为革命是个极端混乱的概念。   因此,晁天王之所以愿意冒着身家性命,去趁这趟浑水,纯粹是出于一种基于“义”字准则的游戏心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人家既然要冒死给你送来一套富贵(这可以看出“济贫”之虚妄了),那显然是将你当作知交了。你倘若不受理,便要吃天下好汉的耻笑,尽管这套富贵在由信息灵通者传递上门的时候,连八字都还没一撇,但是晁盖还是忍不住喝彩一声:“壮哉!”,便欣然笑纳了刘唐、公孙胜前后送上门的两张空头支票。   从这一点来看,晁盖也算是被逼上梁山的。只是逼他上梁山的,是那个重若千钧的“义”字。   在接下来劫取生辰纲的策划和行动中,晁盖成了这个抢劫团伙实际上的领袖和整个行动的灵魂人物,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布局,都是不得志的私塾教授吴用安排的。   作为师爷,吴用对命运的选择余地,远要比领袖人物大得多。这是闲话。   晁天王在被扶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后,他的形象,有点像如今的以色列,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国的总统一样,是形同虚设的元首,被架空了。他的手里几乎没有什么实权。他的过于坦率的“义”性,与内敛的、薄弱的领导能力,致使善于看风使舵的投机秀才吴用,最后决定转而投向宋江,勾搭成宋吴两人的铁杆配档。   还道村中乍然一现的九天玄女娘娘,在授予宋江三卷天书时,就曾明示该书“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   这是在意识形态上对晁盖的架空。连上苍都不惠顾晁盖,那么,他也就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神授的权力。他必须被赶下梁山的领袖位置。   晁天王仅有的两次率军下山作战,都是出于一个“义”字,也可以说是激奋。像他这样以“义”为胆的豪杰,眼睛里哪里容得下一粒沙子?!前者,他是为了上江洲法场解救宋江,后者,则是要讨伐曾头市,想狠狠出一口鸟气,同时给点颜色让众头领看看,他晁盖的“托塔天王”可不是浪得虚名。没想到,却竟然出师不利,出征曾头市,竟然成了走麦城。   曾头市的那伙女真民族地方武装,不但蔑视了梁山泊好汉群体,也公开不将晁盖他个人放在眼里。而更可能的触发动机是,他早已窥透了宋江对他的声望,日渐构成的强大威胁。因此,“锦毛犬”段景住要将偷来的宝马献给宋江、而不是他,以及曾头市对梁山泊公然提出挑战时,实际上正好触及到他深藏的那根敏感不安的神经。——他一直以义待人,但是,他的最亲密的朋友,却将他的“义气”严重地兑了水!   于是,一向神定气闲的晁天王怒气干云,他不顾出师折旗的忌讳,断然拒绝了众头领的规劝,——这些规劝中,不乏一些虚情假意,——决意出征。   在金沙滩上,众头领劝告晁天王偃旗息鼓,罢兵回寨时,我想,天王肯定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他可能想到了,在梁山众头领的心目中,他是担当不起统帅的作用的。只不过大家想借用折断旗杆的预兆,来奉劝他知难而退。   这一点,可能让天王极为伤心。这就像一只猛虎,被劝告回到猪圈里去一样。因此,他才要冒死也要去曾头市走一遭。   这一次,晁盖是真的生气了。他想从权力掌握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但是,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宋江的羽翼已经丰满。政治讲究的是快刀斩乱麻。晁盖缺乏的,正是这种强厉的眼光。   实际上,悲剧在晁天王挑选将领时,便已经宿命般地开始了。大家来看看下山头领的名单,就可以瞧出一些端倪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这些头领中,真正会倾力帮上天王一把的,可能只有林冲,刘唐,阮氏三雄。呼延灼是投了宋江的,杨雄,石秀当初上山时,差点被晁盖砍了头。像杨雄这般连自己的老婆都能解剖得下的人,他还会倾力相助晁盖吗?!   而当年劫取生辰纲的八人小组当中,只有吴用和公孙胜这两个智商偏高的人,却莫名其妙地落选了,或者干脆就是他们知难而退,悄然地躲到了一边。   这是让人相当寒心的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细节!我想,晁天王在断气前,定然是不会原谅他的这两位最初的亲密战友的!吴用至少知道晁盖是有勇无谋的,此时,真正能在死神面前拉一把晁盖的,也只有他了。但是,他选择了退避。   或者吴用在想,借刀杀人,是除掉晁盖的最微妙的方式。他跟宋江的事业要成功,就必须摒弃晁盖。现在机会来了。   而晁天王的阵亡,恰巧也在反面给宋江增色了不少:大家看看,跟晁天王相比,还是宋某厉害吧?!俺战无不胜,可是晁大哥呢?!   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不是属于率真的正气的,强者也未必便是才能出众的人。世界的阴暗面,跟它的正面一样,同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合理性。   因此,天王在临终前对宋江留下的那最后一句话:“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便很有份量了。   晁盖说出这话时,虽然显得气若游丝,但是却意味深长!人生难得糊涂,不过,更难得的是一时的清醒!晁盖在临终前,才明白所谓的“义”字,是多么的沉重。   宋江是一刀笔小吏,没什么惊人的武功,晁盖认定他是捉不住史文恭的,因此当众留下此遗言,分明是不想传位给宋江,也是想让这个处处暗算着他的把弟,好好地难堪一次。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宋江有吴用这么个铁杆军师在一边出谋划策,虽然费尽周折,他毕竟最终还是坐上了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   不知晁天王在天之灵,当作如何之想!他所认定的游戏规则,未必就适用于另一种游戏规则。这可能是他生存的最大悖谬!   诗曰:   “威镇边陲不可当,梁山寨主是天王。   最怜率尔图曾市,遽使英雄一命亡。”

•赤发鬼刘唐•

外具赤发,内具赤心。大义凛凛,壮哉此君。
刘唐,祖籍东潞州人氏,自幼飘荡江湖,专好结交好汉。曾在山东、河北做过私商。紫黑阔脸,因鬓边生有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毛,故人称 赤发鬼 。专使一口朴刀,武艺过人。梁山英雄第二十一名,排步军头领第三位,使一把朴刀。梁中书因丈人蔡京过寿,要送价值十万贯的生辰纲到东京,消息被江湖好汉赤发鬼刘唐得知,便找到托塔天王晁盖劫生辰纲,终于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料白胜被捕,供出了晁盖。宋江走漏消息给晁盖,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和阮氏三兄弟打败追捕的官兵,上了梁山。后来宋江征讨方腊时在攻打杭州的战斗中阵亡。赤发鬼刘唐,是天罡星中的“天异星”,这个星号取的不错,他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异”字上。

首先是他的外貌异于别人。《水浒传》对他的外貌有段描写,在“赤发鬼醉卧灵官殿”一回书中写道:“露出一身黑肉,下面抓起两条黑魉魉毛腿,赤着一支脚……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黄毛。”别说是在夜里,就是大白天看见他,都让人瘆的慌。李逵的长相虽然也不敢恭维,但与这位刘唐比起来,又小巫见大巫了。

再次是,他的行为也异于别人。只要有他的地方,不是他自己倒霉,就是别人遭殃,他可说是个地地道道的灾星。比如他出场,是一个人赤条条地睡在灵官庙内的供桌上,把破衣裳团在一块作枕头,枕在头下,醉醺醺地直打呼噜。人们大多喜欢以貌取人,他这副尊容,一看就不是个“善良君子”,雷横当然把他当贼拿。本来就是来报信,“送一套富贵”给晁盖的,这么一件大事,应该谨慎点、小心点,可是偏偏又喝酒,喝就喝酒,还贪杯,非得来个一醉方休,这哪能不出事的呢?好在晁盖机灵,不然的话,真当贼拿,抓进衙门,就误了大事。衙门虽然没有进去,在门房高高吊了一夜,也够倒霉的。

这一套“不义之财”他是送到了,晁盖在吴用等人的帮助下,这财也劫到手了,由于吴用的大意,留下了不少破案的蛛丝马迹,这劫取生辰纲的案子很快也破了。因为夺的是当今太师生辰纲的大案,当地官员岂敢怠慢,犯罪嫌疑人白胜被抓了,这白胜又是个软骨头,一动刑,便招出了主犯晁盖的名字。事不宜迟,三都缉捕使何涛会同郓城县尉百余人,赶往晁盖的东溪村拿人,因晁盖早已得到宋江的通风报信,待官兵到时,已放火烧庄,逃到石碣村三阮住处。官军又赶到石碣村,一阵厮杀,官军大败,晁盖等也无路可逃,只得上梁山落草。如果没有刘唐“这一套富贵”来,晁盖完完全全可以在家过平平安安的好日子,这灾星一闹,不但好日子过不成了,连个普通的老百姓也没得做了,只有上山为“匪”了,你说遭殃不遭殃?!

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当了梁山的山大王,为感谢宋江的救命之恩,决定请一个弟兄带着重金,去郓城好好酬谢宋江。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都是当地人,当然不便前往。公孙胜应当是最佳人选,既是外地人,又是个游方道人,无人认识,也不会引起怀疑。谁知这吴用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单单选中了刘唐,去郓城走上一遭。刘唐的出现让宋江吃了一惊,收了刘唐的书信后,立即催刘唐夜回梁山,以防不测。刘唐是安全的回到梁山了,这宋江从此就不安全了。这里出了一个蹊跷事:刘唐带来的这么一封人命关天、通匪的书信,居然被宋江放在招文袋里近二个多月没有而没有处理,结果落入“外宅”阎婆惜之手。此时阎婆惜正与她的姘头张文远打的火热,嫌宋江在身边碍事,巴不得摆脱宋江。有了这封信,机会终于等到了,阎婆惜以此来要挟宋江。不得已,宋江把她杀了,走上了“犯罪”之路。如果没有刘唐送这封信,宋江可安安稳稳地当他那个押司,这灾星一来,别说当押司,就是老百姓也当不成了,只有去做逃犯了,倒霉不倒霉?!

攻打曾头市,晁盖执意要亲自带兵出马。出发之前,忽起一阵狂风,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吹断,众人尽皆失色。吴用、宋江等认为是“不详之兆”,劝晁盖改日出兵。风能吹断军旗,有多种原因,但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常用此法以示“不详之兆”,这也无可厚非。而晁盖却说:“田地风云,何足为怪?”点了二十位头领出征,这其中就有参与了劫取生辰纲及原梁山的老友,当然就少不了刘唐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却没有把智多星吴用带上。晁盖是个有勇无谋的主儿,加上性格又易急噪,次日去观察地形,又没作应急准备,刚一到观察地,就遭袭击。第二日搦战,对敌情又不熟悉,首战就失利。两个和尚来诈降,他又不识真伪,林冲苦谏,要晁盖勿轻信对方,指明“其中莫非有诈”,晁盖却是刚愎自用,点了十名头领,为首的就是灾星刘唐。这刘唐自幼就漂泊江湖,学的些本领,单打独斗可能是把好手,这战略战术,他哪里懂,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落入敌人的圈套,乱箭之中,晁盖被史文恭毒箭射中,大败而归不说,晁天王也因中此一箭而一命呜呼了。冤不冤?!

攻打东昌府时,梁山好汉郝思文、徐宁、燕顺、韩滔、彭玘、宣赞等人都被没羽箭张清的飞石打伤或击中,就连五虎将中的双鞭呼延灼都败下阵来。刘唐不自量力,居然也出阵迎战。他也不想想,呼延灼都不是张清的对手,像郝思文、徐宁等这些在朝廷中干过、久经沙场的将军都败了,他一个江湖游士却要上阵,精神固然可嘉,但毕竟是螳臂当车。他一出阵,张清便大笑,骂道:“你这败将!马军尚且输了,何况步卒!”这张清说得没错,张清在马上,刘唐在地上,人家打起你来,居高临下,人家打败了,你也赶不上,人家打赢了,你也跑不掉。刘唐哪管这些,一上阵,拼命上前,眼疾手快砍伤了张清的战马,那马一痛,蹄直踢,尾直摇,这马尾正好扫着刘唐,使刘唐双眼生花,张清乘机一棵飞石,将刘唐打倒在地,自认倒霉!

征方腊攻打杭州城时,宋江集中了几乎所有幸存的梁山好汉奋力攻城。宋江亲自带兵攻北关门。宋江大军一到,北关门城门大开,方腊大将石宝便出马迎战。宋江军中急先锋索超一马当先,两个斗不到十回合,石宝卖个破绽,回马便走,索超不知是计,拍马就追,石宝一回马,一槌正中索超脸上,死于马下。邓飞急忙上前营救,石宝马到,邓飞措手不及,又被石宝一刀砍死,宋江大败。尔后,吴用设佯输诈败,诱引敌兵离城之计,来配合各门一齐攻城。而此时的刘唐跟随卢俊义攻打候潮门,宋兵兵临城下,城门就是不开,但又放下了吊桥。刘唐立功心切,一骑当先,直抢入城去。城上的敌兵见刘唐飞马奔来,立即砍断绳索,坠下闸板。可怜刘唐连人带马,死于门下,灾星陨落。

采纳有糖吃-v-~【看在小黑这么辛苦整理的份上,卤煮就采纳吧QAQ】

  梁山泊好汉排座次 1 晁天王

  一、晁天王:英雄难过义气关

  《水浒》中,有两个天王,一个是晁盖,另一个是多少跟他也有些关系的大名府兵马都监李天王李成。书中说李成有万夫不当之勇,只是未见其人出手,不知高低。这里只说晁天王。

  说到托塔天王晁盖,我老是会忍俊不禁地想到《智取威虎山》里的那句著名的土匪切口:

  “天王盖地府,宝塔镇河妖。”

  晁盖绰号天王,而他的成名,又跟宝塔紧密相连。当然,这是闲话。

  晁盖原是郓城县东溪村的地主兼保正,为人仗义疏财,好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书中有一段唱词说他:“威镇边陲不可当”,可能只是在炫耀他的声名之盛。不过,这里的“威镇边陲”四字颇有些费解:因为,倘若从地理方位角度来看,这处于山东腹地的、济州府治下的郓城县,怎么说也算不上是边陲。而考察书中所交待的晁盖的履历,似乎也并没有到边陲从军的经历。倘若将金人盘踞的曾头市视为边陲,那里正是晁盖的铩羽之处,更谈不上“不可当”了。

  因此我以为,这“威镇”两字还是改为“威震”,似乎更妥贴些。名声在外,因此像刘唐这样的血统可疑的“赤发鬼”来投奔他,也就可以理解了。

  对于晁盖威望的评价,我想晁盖他们一伙在劫取了生辰纲、事情败漏后投奔梁山,随后火并王伦,大家要推举一位新的首领时,林冲所说的一番话,应该最具权威性:

  “今有晁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名,无有不伏!”

  这段话,因为主要是对晁盖他们一伙七个人说的,不存在虚张声势的浮夸,因此估计对晁盖的这番高度评价,兑水的成份不大。

  不过,林冲这里提到的“智”,显然是有些勉强了。因为书中唯一能明显见到晁盖之“智术”的,只是他在解救被雷横在灵官殿捉拿到的刘唐时,让刘唐诈称是他的外甥那一段。而晁盖在书中最为出彩之处,还是以一付洒脱,豪爽,慷慨大义的兄长形象,为江湖好汉们所尊重的。因此我觉得,这“智”字应改为“义”字,才算更得体。

  至于那“勇”字,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怀疑的。虽然天王在书中真正出手的时候只有三次:劫取生辰纲事败后,边战边退上梁山泊;挺身上江洲劫法场救宋江;力排众议率军攻打曾头市。在这三次战斗中,晁盖几乎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而不是像宋江每次指挥作战时那样,装模做样地回头问一句:“谁人出马力斩此贼”,或是手中鞭子一挥,大家一拥而上混战一通。

  我们从曾头市晁盖一马当先杀向敌阵时,手里攥着的是一支钢枪来看,那应该是他的趁手兵器了。看来,他除了在梁山泊下斗济州军马与江洲劫法场时施展的精锐的步战之外,马上功夫也是十分了得的。

  而最能体现晁盖神勇的,便是他的绰号的来历:当初西溪村闹鬼,村民听信游方和尚的建言,打造了一尊石塔,镇在溪边,要将鬼赶到东溪村来。晁盖火了,趟过溪去,硬是将那尊石塔,托到东溪来,镇在河边。此后江湖上便称他为“托塔天王”。——像这种不同寻常的壮举,是很容易通过茶馆酒肆,在江湖上传扬开的。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既是尊镇鬼石塔,总该也有千斤重吧,不然的话,那石塔摆在那里,多少显得有点寒碜和滑稽。这样看来,晁盖的气力,其实并不下于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了。武松的气力,《金瓶梅》头回中写道,西门庆见了他,称他身上“有不下千斤的气力”。而在沧州牢营时,武松为了向施恩炫耀武力,玩耍起插天王旗的青石礅,将它掷起来一丈多高,那石礅是五百斤左右。而晁盖则是托着石塔趟过溪水,也可见神力。

  因此,晁天王出手的机会虽然不多,但他的武功,却不能不让人侧目。

  有意思的是,像晁盖这样一位有财有势的大男人,却终身不娶妻室,看来是不愿意受到家庭的羁绊了,或许有其它的原因。梁山好汉们似乎大都不近女色,有了妻室的,也不大垂怜关顾,比如卢俊义,也是整天在练武场上打熬气力的。这几乎成了当时江湖上的一种时尚,——如果不说它是一种男人们的游戏规则的话。

  像周通,王英这等缠绵于胭脂阵中的货色,精气不敛,自然在拳脚上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而像宋江,卢俊义,杨雄等人,有了妻室或外室,也都是有名无实的,自然难免要红杏出墙了。

  从这点来看,我以为晁盖还是比较明智的。酒色两字,江湖上的好汉是只认酒,不认色的。而在梁山泊,你要想坐第一把交椅,没有妻室,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筹码,不然头领们便要怀疑你革命的决心,——这几乎就像“投名状”一样的严格。试想一下,当大家都在厅堂上畅叙平生本事,大碗喝酒,较量拳棒的时候,你却“女曰鸡鸣,士曰未旦”的,躲在温柔乡中缠绵,众多头领们还不焦躁起来?!不定等你下了山寨去征战的时候,像“小霸王”,“矮脚虎”之流的角色,却乘醉摸入你家的销金帐,也未可知。这是闲话。

  以江湖上的标准衡量,晁盖算得上是条堂堂正正的好汉。但是,正是那个要命的“义”字,却将他拖入了死亡之途。

  在江湖上,很多人都是为了一种信仰或者准则活着的,他们把这种信仰或准则看作是自己规范游戏规则的出发点,因此,他们经常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去维护它。

  晁盖便是这样的人。

  前面说过的,晁盖是个仗义疏财的人,就是因了他要维护“仗义”这一江湖上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他把自己卷入了一场对他来说,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劫取生辰纲的弥天公案,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说,好人难做。出了名的好人更难做!

  显而易见,晁天王既是个疏财之人,自然不会当真垂涎那笔生辰纲,将那十万贯钱财看觑在眼里(尽管原先他的仗义疏财,也不免有像宋江那样放长线钓大鱼的嫌疑)的。当然,他之所以要冒大逆不道的罪名,去打劫这笔不义之财,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劫富济贫”。

  ——众所周知,历史上真正履行“劫富济贫”这句冠冕堂皇口号的,实际上并没有几个人。这句话更多的时候,只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后来白胜和三阮分了应得的那一份回去了,而留在东溪村的晁盖,吴用,公孙胜三人,在事发后逃向梁山泊时,还让手下挑着六,七担金银财宝,看来他们并没有将钱财拿去“济贫”。

  这里顺便说一下,像阮小七说的那句著名的“若是有识得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的”的豪言壮语的前提,其实也就是“能够受用得一日”的游戏人生,醉生梦死的一种粗俗的平民意识,而不是要行天道。

  当然,你如果将它牵扯上革命性的行径,那么自然就有它的别开生面的闪光点了。因为革命是个极端混乱的概念。

  因此,晁天王之所以愿意冒着身家性命,去趁这趟浑水,纯粹是出于一种基于“义”字准则的游戏心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人家既然要冒死给你送来一套富贵(这可以看出“济贫”之虚妄了),那显然是将你当作知交了。你倘若不受理,便要吃天下好汉的耻笑,尽管这套富贵在由信息灵通者传递上门的时候,连八字都还没一撇,但是晁盖还是忍不住喝彩一声:“壮哉!”,便欣然笑纳了刘唐、公孙胜前后送上门的两张空头支票。

  从这一点来看,晁盖也算是被逼上梁山的。只是逼他上梁山的,是那个重若千钧的“义”字。

  在接下来劫取生辰纲的策划和行动中,晁盖成了这个抢劫团伙实际上的领袖和整个行动的灵魂人物,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布局,都是不得志的私塾教授吴用安排的。

  作为师爷,吴用对命运的选择余地,远要比领袖人物大得多。这是闲话。

  晁天王在被扶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后,他的形象,有点像如今的以色列,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国的总统一样,是形同虚设的元首,被架空了。他的手里几乎没有什么实权。他的过于坦率的“义”性,与内敛的、薄弱的领导能力,致使善于看风使舵的投机秀才吴用,最后决定转而投向宋江,勾搭成宋吴两人的铁杆配档。

  还道村中乍然一现的九天玄女娘娘,在授予宋江三卷天书时,就曾明示该书“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

  这是在意识形态上对晁盖的架空。连上苍都不惠顾晁盖,那么,他也就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神授的权力。他必须被赶下梁山的领袖位置。

  晁天王仅有的两次率军下山作战,都是出于一个“义”字,也可以说是激奋。像他这样以“义”为胆的豪杰,眼睛里哪里容得下一粒沙子?!前者,他是为了上江洲法场解救宋江,后者,则是要讨伐曾头市,想狠狠出一口鸟气,同时给点颜色让众头领看看,他晁盖的“托塔天王”可不是浪得虚名。没想到,却竟然出师不利,出征曾头市,竟然成了走麦城。

  曾头市的那伙女真民族地方武装,不但蔑视了梁山泊好汉群体,也公开不将晁盖他个人放在眼里。而更可能的触发动机是,他早已窥透了宋江对他的声望,日渐构成的强大威胁。因此,“锦毛犬”段景住要将偷来的宝马献给宋江、而不是他,以及曾头市对梁山泊公然提出挑战时,实际上正好触及到他深藏的那根敏感不安的神经。——他一直以义待人,但是,他的最亲密的朋友,却将他的“义气”严重地兑了水!

  于是,一向神定气闲的晁天王怒气干云,他不顾出师折旗的忌讳,断然拒绝了众头领的规劝,——这些规劝中,不乏一些虚情假意,——决意出征。

  在金沙滩上,众头领劝告晁天王偃旗息鼓,罢兵回寨时,我想,天王肯定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他可能想到了,在梁山众头领的心目中,他是担当不起统帅的作用的。只不过大家想借用折断旗杆的预兆,来奉劝他知难而退。

  这一点,可能让天王极为伤心。这就像一只猛虎,被劝告回到猪圈里去一样。因此,他才要冒死也要去曾头市走一遭。

  这一次,晁盖是真的生气了。他想从权力掌握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但是,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宋江的羽翼已经丰满。政治讲究的是快刀斩乱麻。晁盖缺乏的,正是这种强厉的眼光。

  实际上,悲剧在晁天王挑选将领时,便已经宿命般地开始了。大家来看看下山头领的名单,就可以瞧出一些端倪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这些头领中,真正会倾力帮上天王一把的,可能只有林冲,刘唐,阮氏三雄。呼延灼是投了宋江的,杨雄,石秀当初上山时,差点被晁盖砍了头。像杨雄这般连自己的老婆都能解剖得下的人,他还会倾力相助晁盖吗?!

  而当年劫取生辰纲的八人小组当中,只有吴用和公孙胜这两个智商偏高的人,却莫名其妙地落选了,或者干脆就是他们知难而退,悄然地躲到了一边。

  这是让人相当寒心的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细节!我想,晁天王在断气前,定然是不会原谅他的这两位最初的亲密战友的!吴用至少知道晁盖是有勇无谋的,此时,真正能在死神面前拉一把晁盖的,也只有他了。但是,他选择了退避。

  或者吴用在想,借刀杀人,是除掉晁盖的最微妙的方式。他跟宋江的事业要成功,就必须摒弃晁盖。现在机会来了。

  而晁天王的阵亡,恰巧也在反面给宋江增色了不少:大家看看,跟晁天王相比,还是宋某厉害吧?!俺战无不胜,可是晁大哥呢?!

  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不是属于率真的正气的,强者也未必便是才能出众的人。世界的阴暗面,跟它的正面一样,同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合理性。

  因此,天王在临终前对宋江留下的那最后一句话:“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便很有份量了。

  晁盖说出这话时,虽然显得气若游丝,但是却意味深长!人生难得糊涂,不过,更难得的是一时的清醒!晁盖在临终前,才明白所谓的“义”字,是多么的沉重。

  宋江是一刀笔小吏,没什么惊人的武功,晁盖认定他是捉不住史文恭的,因此当众留下此遗言,分明是不想传位给宋江,也是想让这个处处暗算着他的把弟,好好地难堪一次。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宋江有吴用这么个铁杆军师在一边出谋划策,虽然费尽周折,他毕竟最终还是坐上了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

  不知晁天王在天之灵,当作如何之想!他所认定的游戏规则,未必就适用于另一种游戏规则。这可能是他生存的最大悖谬!

  诗曰:

  “威镇边陲不可当,梁山寨主是天王。

  最怜率尔图曾市,遽使英雄一命亡。”

1.姓名:豹子头林冲 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
主要事件: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正面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
反面评价:懦弱隐忍

2.姓名:黑旋风李逵
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正面评价:直爽、忠诚
反面评价:残暴、大老粗

3.姓名:活阎王阮小七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直爽、义气、水上功夫了得
反面评价:暂无

4.姓名:智多星吴用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足智多谋
反面评价:对宋江愚忠

5.姓名:呼保义宋江
主要事迹:杀阎婆惜
正面评价:无
反面评价: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猥亵,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6.姓名:小李广花荣
主要事迹:三打扈家庄
正面评价: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
反面评价:也愚忠宋江,不值

7.姓名:浪子燕青
主要事迹:擂台胜任源
正面评价:聪明机灵,努箭高明,识时务
反面评价:暂无

8.姓名:行者武松
主要事迹:景阳岗打虎、血溅鸳鸯楼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性格刚烈
反面评价:有点残暴

9.姓名:青面兽杨志
主要事迹:遗失生辰纲、卖刀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
反面评价:暂无

10.姓名:花和尚鲁智深
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正面评价: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反面评价:无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26306.html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 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是农民起义吗?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死于非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哑美人。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加之后来有了《金瓶梅》,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典型、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 小说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可以给水浒传:晁天王仗义救刘唐的人物简介?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