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

来自:白云都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息县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县?~

县的发源
  
  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至战国之末,始得普及;秦朝统一天下,郡县制度方才完备。
  郡、县诞生的顺序,是县先而郡后,县高而郡低。至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郡大县小,以郡统县的局面。
  据《左传》所载,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是在春秋前期楚国的申、息二地,而非楚国或别国的其他任何地方。
  《左传??哀公十七年》在追述“县制”诞生的历史时,有如下一段记载:“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考察、考证已有资料,这是关乎“县制”的最早记载。
  这段文字道出了两件史实:一是楚灭申、息以为县,是在春秋前期的楚文王时期;二是被楚军俘虏的原申国人彭仲爽,受任为楚之最高军政长官,开天辟地,将“县制”创设在申、息二地,“县制”当是楚文王与彭仲爽的杰出创建与伟大贡献。
  据《左传》(鲁)庄公六至十四年的有关记载,经分析考辨,楚灭申当在公元前687年至公元前682年间(楚文王三~八年),灭息当在公元前684年冬至公元前682年间(楚文王六~八年)。很显然,楚灭申、息而置县,是在公元前682年或此后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段内。但申、息建县孰先孰后,抑或同年并立,目前已无法考定。故此,我们把它们统列为华夏大地首次“建县”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申县自战国中期以后便更改县名不复存在,而息县从建县至今,近3000年来一直未易其“息”。
  申、息建县是中华政治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凸显了“县制”的特点和优越性。
  息县不但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且经历近3000年而至今犹存,堪称“天下第一县”。
   置“县”意在集权
  楚在申、息建县后,灭国为县,成了它的既定战略。
  也就是说,国家在新占领的广大地区,不再实行旧时的分封制,而以直属于楚王的县邑地方政府取而代之。至春秋之末,楚国设县,已二十有余;国土面积,也由最初的“土不过同”(方百里为同),发展到方数千里。
  研判有关史料,由申、息等楚国之县所显示的“县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县的行政首长(楚称“县尹”或“县公”)由楚王直接任免。
  综观《左传》等有关史籍,春秋时期受任申县县尹(县公)的先后有彭仲爽、彭宇、斗班、斗克、叔侯、屈巫(即巫臣)、公子申等,受任息县县尹的先后有彭仲爽、屈御寇、公子朱、公子成等。县尹由楚王任免,基本不世袭,胜任则留,否则免。这种任免制,使县尹在相当程度上不得不听命于中央,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办事。这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迥然不同。它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王权的集中统一。
  其二,县邑代表国家向县民征收军赋(包括税赋和甲兵),用以组建直隶于楚王的地方兵团(即所谓“县师”)。
  有一则史实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据《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之役结束,班师回国之际,“(左尹)子重请取于申、吕(按:该时申、吕皆已灭国为县)以为赏田。(庄)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按:此指建为县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汉水)。’王乃止。”
  “是以为赋”,即以申、吕两县为国家军赋所出之地。巫臣据此认为,国家之所以在申、吕两地建县,主要就是着眼于征收军赋的考虑。有了军赋收入,才可征发县内居民组建起地方兵团,以抵御北敌来侵。否则,晋、郑等国的军队就可以直达楚国的心脏地区了。庄王深谙巫臣之言,最终拒绝了子重化公为私的非分要求。
  其三,地方兵团(“县师”)可由楚王直接调遣,参加楚国对外争霸战争。
  楚在建县之前,其军队分王卒与“私卒”两大部分,各由王室领地上的王族子弟和卿大夫封邑上的族人组成。建县以后,由于县内土地和人民归属楚王所有,由国家直接控制,所以由各县税赋所武装起来的县邑军队(“县师”),就逐渐构成了楚国军力的主导成分。
  出现在《左传》中的此种地方兵团,有“申、息之师”,“陈、蔡、不羹、许、叶之师”,“繁阳之师”,“上国之兵”,“东圈之兵”,等等。有些大县,如陈、蔡、不羹等,“赋皆千乘”,其军力不亚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这些“县师”,常常由楚王直接调遣,参加对外争霸战争。其中,尤以“申、息之师”出战最多。如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秦、晋攻伐 城,成王派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率“申、息之师”戍守商密(之都城);公元前634年(楚成王三十八年),申公叔侯率师远戍齐地;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四十年),“申、息之师”组成楚三军之“左军”,参加了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18年(楚穆王八年),息公子边率师伐陈;公元前585年(楚共王六年),楚用“申、息之师”征讨蔡国,等等。
   强楚盖因创“县”
  
  由申、息二县发其端的楚国之县在发展中壮大,盖因其从多方面凸显了“县制”的优越性、先进性。
  其一,它使楚国自春秋前期开始,就迈向了逐渐摆脱旧有分封制束缚的道路,从而为君主集权制这一新的政治体制在楚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楚县的不断增多,大大增强了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数量庞大、训练有素的县邑部队,可以说是构成楚国军力的基础所在。楚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大国争霸战争中的双雄之一,国强百余年而终同晋国平分天下,其主要奥秘就在于“县制”这一新的地方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强大生命力。
  当然,“县制”这种新生事物,在春秋之楚国,毕竟尚处于萌芽及成长阶段,同后世业已成熟的郡县制相比,还有着不少幼嫩之处。
  其一,县之长官虽由楚王任免,但也存在少数世袭现象。前后做过申县县公的斗班和斗克,就是父子关系;彭仲爽与彭宇,可能也是父子关系。令尹子文之后,更是多代为郧公。斗氏家族虽一代或数代世袭县公之职,并不等于该县就是他们的世袭领地;可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封邑性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楚县长官多由王族子弟担任,唯沈尹戍、沈诸梁等少数人来自异邦异姓,这说明楚县长官的选拔任用,尚带有比较浓厚的血亲任官的性质。
  其三,楚县尚缺乏后世郡县的监察机制(如秦在每郡设监御史之类)和兵调机制(如虎符之类),这就使某些身为王子王孙的大县县公,可伺机发动政变,有时甚至容易给中央政权造成颠覆之势。蔡公弃疾利用蔡县兵众发动叛乱,杀死楚灵王,篡位为平王,即是明显的例证。白县县公王孙胜,带兵进入郢都,险些夺取王权,则是又一史证。
  “县制”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其成长初期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欠,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我们只能说它不够完美,而不可斥之以贬词。特别是像申、息这样具有发端意义的首批楚县的出现,昭示着一个旧时代的崩溃和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因此,无论怎样估计它们的历史贡献和作用,都是不过分的。
  也因此,无论怎样评价息县而今尚在的意义,都是不过分的。
  息县,是数千年中国国家制度的一个标本,一块“活化石”。
  息县,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地方治理机构——“县”的诞生地;回望息县,可窥统一而多民族的中国国家大厦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息侯国故都遗址出土的文物
  息侯国故都遗址出土的文物残片
  息侯国故都遗址,而今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息国故城”。
  不以申、息,而以楚灭之“权”作为春秋乃至中国“第一县”,是缺乏立论根据的。
  究竟谁是华夏“第一县”,长期以来并非没有争论。史家顾颉刚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确认,春秋“第一县”是楚武王攻灭权国后设立的“权县”,而非其子文王所置之申、息二县。
  《左传》庄公十八年在追述往事时,曾这样写道:“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顾颉刚在《春秋的县》中认为,“在这段文字里,虽没有说明灭权以为县,但他设置‘尹’的官,和此后楚的‘县尹’一样,则实是建立权县的证明。这是从《左传》记载中找寻出来的第一个县。”
  顾氏的上述见解,赞同者不少,非议者亦不乏其人。何浩先生在其《楚灭国考》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对顾氏的观点进行了辩驳。他首先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左传》等史籍中的“克”、“尹”等字作了深入解析,论证了当时的权国并未灭亡,继而又用比较研究法以大量的史例说明,斗缗是以监使的身份而非以县尹的身份看管权地。但何氏又以迁权的“那处”作为楚县的“滥觞”,则仍然缺乏史实依据。
  何氏等人攻讦顾氏之非,虽多有精彩之见,但缺点是未能击中要害。
  顾氏认定权为春秋“第一个县”,要害在于他不明楚县的特征所在,缺少立论的基本依据。
  楚之“县制”有何特征?本文上篇《集中王权楚文王灭息以为县》已讲明白。楚县的第一个特征,是“县尹”实行任免制。任免制的特点是任、免交替,有多届县尹相衔相接。而所谓的“权县”,治之者唯独一任,继任者为谁?已了无下文。这怎么能证明那里已推行县尹的任免制呢?
  辩者可能会说,斗缗死后,不是有阎敖来管理权人吗?
  这里需要指出,阎敖管辖之地在“那处”,而非权地,故不可称其为“权尹”。更重要的是,无论斗缗或阎敖,他们在权地和那处,均未推行过征收军赋以建立地方兵团的举措,而这正是楚国“县制”最典型的一个特征!
  至于“县制”的特征之三——“县师”常被楚王用来参与对外征战,在有关权与那处的史料中,更是见不到这方面的任何踪影。
  立论要以史实说话。既然所谓的“权县”不具备“县制”的一切特征,那么顾氏的立论,就是错误的。
  总而言之,楚武王灭权后,并未在那里设县。所谓春秋“第一个县”的奖誉,纯属子虚乌有!即使当时楚之“那处”,也不曾显现出“县制”的任何征象。事实只能是:诞生于春秋前期的县邑,仍为楚之申、息。申、息二县乃是当时天下最早出现的县!而息县,则是中国唯一一个历代相沿,近3000年不易其名、不易其地的中华最古之县。
  踵立之地不易其“息”
  据前已知,申、息二县是中国最古之县。但二者所不同的是,申县自战国中期以后,便更改县名了,始称“宛县”,后名“南阳”。故申城在南阳县北三十里,后拓展、迁徙至今日信阳?河区、平桥区一带。而息县从建县至今,近3000年来则一直未易其“息”称。汉代改称“息县”为“新息”,隶汝南郡。
  县之“息”名未变,只是加了一个“新”字。这该作何理解?
  孟康在诠释《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息”时作了如下说明:“新息,故息国其后东迁,故加新云。”
  原来,西周所分封的姬姓息侯国,先后有过两个都城。旧城,即“故息城”(后世称“故息里”),相对偏西南;新城,即“新息故城”(后世称“新息里”),相对偏东北。两城相距约六公里。
  汉时,因县治建在“其后东迁”的息侯国之新都,所以才改县名为“新息”。可见,加“新”并无其他“新意”,只是对息侯国都两城的新、旧而言罢了。
  因息之新、旧两城相距甚近,故“新息”之地望(即地理位置),与往日“息县”大致相当,都在今日息县境内。
  时至今日,息县县治仍在“新息里”;“故息里”则为今日息县境内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曰“息国故城”。
  《大清一统志》记“新息”曰:“汉置新息,属汝南郡,后汉、晋因之。”
  这就是说,东汉至两晋数百年间,“新息”为县的事实未变。从史料记载中,也可看清这一点。《后汉书》、《晋书》的《传》、《志》中,不断有“新息”的县名出现。如《吴祜传》:“(祜)少子恺,新息令”;《党锢传》:“贾彪字伟节,补新息长”;《贾复传》:“新息,县名,属汝南郡。”《晋书》列传第十八:“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晋书·地理志》:豫州有“新息”,为豫州汝南郡下辖的属县之一。大量记载表明:这一历史阶段“新息”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说明的是,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奖励军功,曾封一代名将马援为“新息侯”,使新息一度成为“新息侯国”。不过,此“侯国”与西周至春秋前期的“息侯国”,已大不相同。两汉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州、郡、县为三级地方政府机构。自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后,“侯国”已完全变为直属于州郡的地方政区单位,由中央派侯国“相”(相当于县之令、长)直接管理。从政体上看,它已与州、郡属县无甚差别了。“新息侯”,实际上不过是在“新息”县地“衣食租税”的一个大地主,仅此而已。
  踵立之名不易其“息”
  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仍,“新息”之地属南属北无定,县或一分为二,或由县立州,情况比较复杂。
  南朝(刘)宋时,分新息为南北二县。“南新息”治所在原新息县,先后由汝南郡及东、西豫州、淮州管辖;“北新息”治所在原新息县东。南齐、北魏因之。北齐时复为新息县。北周则以新息为依廓,建息州,这是新息升州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初年,废息州为县,仍属汝南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又升县为州,领新息、淮川、长陵三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复废息州,以新息属蔡州汝南郡。此后,唐时再未见“新息”升州的记载。而“新息”之名,则散见于《新唐书》的《传》、《表》之中。如《新唐书》《表》第十二上,有“新息尉”;《新唐书·刘建锋传》有“新息小史”。《太平寰宇记》详列唐之道、州、郡、县,“新息”被列入河南道蔡州下辖的十县之一。
  五代及宋仍以新息为县,属蔡州。金泰和八年(公元l208年)升为息州,下属新息、真阳、褒信、新蔡四县,属蔡州支郡。
  元中统三年(公元l262年),废息州为县。次年复立为州。至元三年(公元l266年)后,息州下辖四县,新息仍为其踵立之地。其后,息州属县时有增减,但新息为县至元末无变。
  明洪武初,降州为县,改称“新息”为“息县”,属颍州。七年改属汝宁府光州。《明史》中“息县”之名多如繁星,显见其称谓又恢复到了楚县时代。
  清初,息县为河南汝宁府下辖的十二县之一。雍正二年(公元l724年),光州升为直隶州,息县、光山、固始、商城出汝宁府来属,直至清末。
  民国时期(1912年~l949年),息县仍旧其名,仅隶属有所变异。依时间顺序,它的上级管辖机构名称为:河南省豫南道(1913年),汝阳道(1914年至l927年),豫南行政区(1927年至l929年),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2年~l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息县始隶河南省潢川行政区专员公署。l952年10月,信阳、潢川两专署合并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信阳区专署,息县又归属信阳,为信阳区专员公署下辖的十七县之一。l955年10月,信阳区专员公署改称信阳专员公署,息县仍属。l998年6月,经上级批准,信阳专员公署改为地级信阳市,息县仍为其属县。
  “息县”自建县以来,其由县升州时有一个特点:它仍然作为一个县而存在,并非有了息州,而新息县无存。
  关于息县的地域,也有一个特点:其县治始终不离新息故址!
  这,决定了息县地望的相对凝固性;变,也只是围绕着新息故址(即息国新都址)而有伸有缩、有大有小。关于其地域范围,史载长期阙如,唯清时有一大致的交代,即“东西七十五里,南北八十五里”;而今息县面积,1895平方公里。
  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息县不仅是中国首次所建两县之一,更是建县后唯一历代相沿,不变其名、不改其治,踵立在中华大地上的最古老的县。
  息县所顶戴的这两重桂冠,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说:千古中华第一县,乃息县也!

从历史上来说 息县确实建立的比较早,当地政府呢应该是想把这个名头打响,对于当地实际上来说,更多的是噱头吧 没有什么为什么

因为息县是中华第一古县。息县历史久远,夏、商时期属豫州,公元前682年置县至今近3000年,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郡县制”,且唯一一个历代相沿不改“息”名,不改其治的县。

扩展资料:

一、息县历史

息县夏、商时期属豫州,周朝始建妫姓息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

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置县,秦因之。西汉改名新息县,历东汉、魏、晋、南北朝均属汝南郡(国)。

西晋建立后,新息县为汝南国治。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后秦等政权据有,均以此地为汝南郡治。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萧齐王朝,仍为汝南郡治。北魏又增置东豫州。南朝萧梁先置豫州汝南郡,后又改称淮州。东魏时复为东豫州汝南郡治所。北周时改置息州,均为州郡治所在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汝南郡,大业三年(607)废息州为汝南郡。新息县属之。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息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息州,县属豫州,宝应元年(762年)以后属蔡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5个王朝据有。

北宋建立后,新息县属蔡州。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息县属金朝,金朝泰和八年(1208年)置息州,以新息县为州治所在地,并移今县城,并与南宋的光州隔淮河对峙。

元朝(蒙古国)元中统三年(1262)省,四年(1263)复置息州;至元三年(1266年)将新息县省入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属汝宁府。

明洪武四年(1371)降息州为息县,属中都临濠府(后改名凤阳府)。七年(1374年),属汝宁府光州,此后到民国时期息县一直隶属光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息县属之。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设道,光州改为豫南道,州治更名潢川。民国十七年,属第三行政区(治所潢川);民国二十一年,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

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设潢川专区,1949年5月息县属潢川专区,1952年8月11日析息县、潢川、固始各一部置淮滨县,1952年10月息县随潢川专区并入属信阳专区。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并由省人民政府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销信阳地区,改设地级信阳市。息县属之至今未变。

二、息县简介

息县是中华第一古县。息县历史久远,夏、商时期属豫州,公元前682年置县至今近3000年,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郡县制”,且唯一一个历代相沿不改“息”名,不改其治的县。美丽贤良的息夫人、伏波将军马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至今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赖、白、息三大姓氏均发源于此,中原文化、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胸襟和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

息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息县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水岭,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淮河穿境而过,在息县流长75.5公里,河之北为坦荡的平原,河之南为葱翠的丘陵,盛产小麦、水稻、棉花等,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之美誉,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20亿斤,是全市唯一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县,是国家级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县、河南省最大的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县。

息县正在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息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确立了绿色食品主导产业,主食产业化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市排名第一。县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国主食产业化示范点,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4家,建成投产66家,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4个。2017年,产业集聚区“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4.7亿元,主导产业主营业收入占比52.5%,从业人员3万余人,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实现了扩容晋档。

息县正在着力打造滨水新城、谯楼古城、息国故城、濮公山风景区、产业集聚区五大区域互动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建成面积达26.5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建成了息州广场、马援广场、息夫人文化园等文化场馆,濮公山风景区、龙湖公园、森林公园正加速推进,城市风貌日趋靓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息县



首先,息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三个县之一

据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县为权县、申县、息县。

关于权县设县,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认为,楚灭权国设县时间应在楚武王晚期。(见《左传.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约在公元前706年至公元前701年间,但后来很快迁址更名为当阳县,该县早在秦汉时期已不复存在,大概位于今湖北荆门境内。

关于申县设县,湖北大学宋公文教授在《楚史新探》之《春秋前期楚北上中原灭国考》中推定设立时间为公元前687年前后。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境内(《汉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中均有表述),地处南垂,战略地位重要,特别在周平王东迁以后,它更成了屏障洛邑的南大门,对称霸中原具有重要作用。自东周开始,楚就有拓土北上的意向,楚文王伐申过邓(见《左传.庄公六年》)。此战后,为争夺“一匡天下”的霸权,楚文王把灭申列为吞噬的首要目标,不断加兵于申,最终灭申。楚文王得申地始,即以此为根据地,开始营筑方城(见《左传.僖公四年》),观兵周疆,全力打造北进中原的“桥头堡”。

关于息县设县,宋公文教授考证比申县晚3年左右,具体推定为公元前684年前后。公元前684年(庄公十年),即将为息夫人的陈女归嫁息侯,路经蔡国,遭到蔡哀侯的轻亵。息侯知甚怒,乃议“谲诈之谋”借楚师于庄公十年九月,在莘地大败蔡师,蔡哀侯被俘。为报莘役之恨,哀侯以“绳息妫”之法挑逗文王前去灭息,文王遂“设食入享”,灭掉息国,掳劫息妫以归。(见《左传 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于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

关于灭息的原因。灭息原因众说不一,《左传》认为主要是楚文王垂涎息夫人的美貌。现息地人也多赞同此说法,并大肆粉饰息夫人形象。但仔细推敲,概不仅此,文王灭息的真正原因是看中了息的重要战略地位。当时息国位于申县东南部,是楚东拓的必经要地,楚文王蓄谋已久。楚灭息后,遂设息县,不置封邑,更印证此因。

关于灭息的意义。时称“息县”新区的开辟,给楚国增添了一个北上中原的新的“桥头堡”,与申县一样成为楚北征中原、东进夷地兵调的先驱。同时,在防御上与申县遥向呼应,共同起着“北大门”的坚固屏蔽作用,直接将楚的东北界址推进到汝水之滨。

关于楚成王的成就。楚文王卒后,其子堵敖(杜敖)立。堵敖与其弟熊恽均为楚文王与息妫所生。堵敖在位三年,政局动荡,无所作为,后在政变中被废。公元前671年,熊恽继位,继位时年幼,时经十余年,政局动荡不安,楚武、文开创的王业,一度受到削弱。子元内乱平定后,楚成王以斗子文为令尹,而子文是一位清廉勤政、律已恤民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具有着文武兼备的治国本事,楚国政局从此稳定,并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北上争霸。楚成王、斗子文执政后,面对齐桓公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们毫不气馁,一方面立足于实际,巧与周旋,另一方面则捕捉时机,大胆进取,取得了重大的业绩。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惧怕,沉着应战。后在楚的打压下,齐桓公权衡得失,只得与屈完盟于召陵。召陵之盟充分展示了楚成王突出的政治、军事才干。召陵盟后,楚成王又大胆、果断继续北上东进,先后灭弦(今河南息县、潢川间)、江、黄等,与齐国争霸。至公元前646年,楚国势力推进到了淮河中游一带。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泓之战后,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挺进,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成为势盛一时的中国霸主。
更多内容在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6MmF76nGDIPlyeMT1r30RtNakbPNfM5cQPCXGvFJ5kfn6hsbykrIwWHoVL1TuxGaEiXSH16UQzjL9dO75QsD_

关于灭国建县的提出。楚灭申、息后,为稳定发展局势,楚文王英明决策,大胆任用当时申国很有名望的贵族代表彭仲爽为令尹,彭仲爽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武双全、才智过人,其根据形势向楚文王提出变灭国为县,主张在申、息驻扎军队,设置地方政权。被采纳后,遂建立申县、息县,《左传》将这一史实补记于哀公十七年。“子谷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彭仲爽组建的申、息之师在后来楚北上中作用巨大,令中原诸侯望而生畏,成为楚问鼎中原的一支精锐部队。(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这里所说的令尹,一般由楚王任命,同时拥有兵调权、外交权、财权和司法权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位高权重。

关于灭国建县的影响。当时楚县是直属楚王的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卿大夫的封地。楚县的军力、财力均由中央调遣,县的长官称“县尹”,或“县公”。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著《封建考论》一书中这样介绍,“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的楚、晋,战国时普及列国”,“秦代时推广”,“使郡县制完备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申、息二县虽与君主专制时代的郡县有一定区别,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郡县制之先河,是中国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政治制度改革,后被历朝历代所沿袭,直到今天县仍是中国一级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县申、息”比网络媒体宣传的“天下第一县”—山西绛县(绛县建制于晋平公十四年,即公元前554年)建制早了140年;比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称帝)“废封建,立郡县”早了460多年,真可谓是现代行政体制的“鼻祖”。因此,息县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县制最早的三县之一。

其次,息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地名沿袭近3000年不变的县。

息县不仅建制早,而且息县的“息”字一脉承袭近3000年,不但地名没有变更,辖域也没有大的变迁。

关于息县的地理地域。考证此要先从息时说起。关于息的地域,有始址和后迁址之分。钱玷由《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应劭曰:息后徙东,故加新也。”推定息的始址在当时郑国以西的天息山,今河南新郑西北。息本小且弱,隐公十一年(即公元前712年)“大败”于郑后,为避郑患,当年即向东南方迁徙,《左传》所谓“汝南新息县”,即是息的后迁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息国的位置。

关于息县的历史沿革。纵观楚灭息设县以来息县的历史沿革,也可凸显“息”字的厚重。据《信阳志》记载,楚灭息置县,曰“息县”(见《左传》);秦代实行郡县制,以郡辖县,内设息县、蓼县等7县,其中息县,治所在今息县境内;汉沿秦制,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息县,后汉置,今阙,当在河南息县地。春秋时息国。汉置新息县。”)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车大等县改置侯国,后相继恢复为县制;三国时属魏国,名曰新息县。(《二十五史.魏书》之地志载“汝南郡,领县二,新息,南顿”,后“梁郡,领县一,新息。”);南北朝时期仍曰新息县,由于战争频繁,州郡越变越小,县越来越多。(据《二十五史.隋书》卷三十“后魏置东豫州。梁改曰西豫州。后周改曰息州,东魏又有北新息县”);唐代,仍曰新息县。(据《旧唐书》载“蔡州上,武德四年四月,平王世充,置豫州总管府,管豫、道、舆、息、舒五洲……。贞观元年,复以道州…息州之新息…舒州之褒信来属。”)新息县和褒信县属蔡州。五代时期,各州辖县仍旧;宋代,继续沿名新息县,新息县、褒信县仍属蔡州。(据《二十五史.宋史》“蔡州,县十:汝阳...新息……。”另《苏轼诗集》卷十一之《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昔年尝羡任夫子,人居新息临淮水”可鉴);元代,金国于1208年设置息州,治所在今息县县城,辖新息、褒信、新蔡、真阳(今正阳县)4县。(据《二十五史.元史》载“息州,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 明代初年息州降为县,仍沿用息县,隶属光州。(《列传》中有载“鹿善德,字伯顺,定兴人。祖久征,万历中进士,授息县知县。”《明史 志》“汝宁府,洪武四年二月来属。……又南有汝小,自河南息县流入,经跦皋入淮);清代,息县这个地名一直沿用。(《清史 地理志》载“淮水源出桐柏山,……历信阳……息。颖上,所挟支水合而东注,达正阳关。”“顺治六年夏,淮溢息县,坏民田舍。”)1724年光州升为直隶州,直隶河南行省,辖县不变,息县仍属光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息县除隶属、辖域略有变化外,地名至今未变。

由上可见,息县被称作“天下第一县”名不虚传!在近3000年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命运多舛,但她始终秉承先人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宝贵精神,用不屈彰显息的厚重,用辉煌铸就息的永恒!

--------------------------------------------------------------------------------

Copyright 2006 息县教育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息县电化教育工作站
地址:息县息州大道西段
电话:(0376)5864031
E-Mail:[email protected]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首先,息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三个县之一

据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县为权县、申县、息县。

关于权县设县,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认为,楚灭权国设县时间应在楚武王晚期。(见《左传.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约在公元前706年至公元前701年间,但后来很快迁址更名为当阳县,该县早在秦汉时期已不复存在,大概位于今湖北荆门境内。

关于申县设县,湖北大学宋公文教授在《楚史新探》之《春秋前期楚北上中原灭国考》中推定设立时间为公元前687年前后。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境内(《汉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中均有表述),地处南垂,战略地位重要,特别在周平王东迁以后,它更成了屏障洛邑的南大门,对称霸中原具有重要作用。自东周开始,楚就有拓土北上的意向,楚文王伐申过邓(见《左传.庄公六年》)。此战后,为争夺“一匡天下”的霸权,楚文王把灭申列为吞噬的首要目标,不断加兵于申,最终灭申。楚文王得申地始,即以此为根据地,开始营筑方城(见《左传.僖公四年》),观兵周疆,全力打造北进中原的“桥头堡”。

关于息县设县,宋公文教授考证比申县晚3年左右,具体推定为公元前684年前后。公元前684年(庄公十年),即将为息夫人的陈女归嫁息侯,路经蔡国,遭到蔡哀侯的轻亵。息侯知甚怒,乃议“谲诈之谋”借楚师于庄公十年九月,在莘地大败蔡师,蔡哀侯被俘。为报莘役之恨,哀侯以“绳息妫”之法挑逗文王前去灭息,文王遂“设食入享”,灭掉息国,掳劫息妫以归。(见《左传 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于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

关于灭息的原因。灭息原因众说不一,《左传》认为主要是楚文王垂涎息夫人的美貌。现息地人也多赞同此说法,并大肆粉饰息夫人形象。但仔细推敲,概不仅此,文王灭息的真正原因是看中了息的重要战略地位。当时息国位于申县东南部,是楚东拓的必经要地,楚文王蓄谋已久。楚灭息后,遂设息县,不置封邑,更印证此因。

关于灭息的意义。时称“息县”新区的开辟,给楚国增添了一个北上中原的新的“桥头堡”,与申县一样成为楚北征中原、东进夷地兵调的先驱。同时,在防御上与申县遥向呼应,共同起着“北大门”的坚固屏蔽作用,直接将楚的东北界址推进到汝水之滨。

关于楚成王的成就。楚文王卒后,其子堵敖(杜敖)立。堵敖与其弟熊恽均为楚文王与息妫所生。堵敖在位三年,政局动荡,无所作为,后在政变中被废。公元前671年,熊恽继位,继位时年幼,时经十余年,政局动荡不安,楚武、文开创的王业,一度受到削弱。子元内乱平定后,楚成王以斗子文为令尹,而子文是一位清廉勤政、律已恤民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具有着文武兼备的治国本事,楚国政局从此稳定,并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北上争霸。楚成王、斗子文执政后,面对齐桓公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们毫不气馁,一方面立足于实际,巧与周旋,另一方面则捕捉时机,大胆进取,取得了重大的业绩。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惧怕,沉着应战。后在楚的打压下,齐桓公权衡得失,只得与屈完盟于召陵。召陵之盟充分展示了楚成王突出的政治、军事才干。召陵盟后,楚成王又大胆、果断继续北上东进,先后灭弦(今河南息县、潢川间)、江、黄等,与齐国争霸。至公元前646年,楚国势力推进到了淮河中游一带。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泓之战后,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挺进,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成为势盛一时的中国霸主。

关于灭国建县的提出。楚灭申、息后,为稳定发展局势,楚文王英明决策,大胆任用当时申国很有名望的贵族代表彭仲爽为令尹,彭仲爽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武双全、才智过人,其根据形势向楚文王提出变灭国为县,主张在申、息驻扎军队,设置地方政权。被采纳后,遂建立申县、息县,《左传》将这一史实补记于哀公十七年。“子谷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彭仲爽组建的申、息之师在后来楚北上中作用巨大,令中原诸侯望而生畏,成为楚问鼎中原的一支精锐部队。(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这里所说的令尹,一般由楚王任命,同时拥有兵调权、外交权、财权和司法权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位高权重。

关于灭国建县的影响。当时楚县是直属楚王的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卿大夫的封地。楚县的军力、财力均由中央调遣,县的长官称“县尹”,或“县公”。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著《封建考论》一书中这样介绍,“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的楚、晋,战国时普及列国”,“秦代时推广”,“使郡县制完备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申、息二县虽与君主专制时代的郡县有一定区别,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郡县制之先河,是中国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政治制度改革,后被历朝历代所沿袭,直到今天县仍是中国一级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县申、息”比网络媒体宣传的“天下第一县”—山西绛县(绛县建制于晋平公十四年,即公元前554年)建制早了140年;比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称帝)“废封建,立郡县”早了460多年,真可谓是现代行政体制的“鼻祖”。因此,息县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县制最早的三县之一。

其次,息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地名沿袭近3000年不变的县。

息县不仅建制早,而且息县的“息”字一脉承袭近3000年,不但地名没有变更,辖域也没有大的变迁。

关于息县的地理地域。考证此要先从息时说起。关于息的地域,有始址和后迁址之分。钱玷由《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应劭曰:息后徙东,故加新也。”推定息的始址在当时郑国以西的天息山,今河南新郑西北。息本小且弱,隐公十一年(即公元前712年)“大败”于郑后,为避郑患,当年即向东南方迁徙,《左传》所谓“汝南新息县”,即是息的后迁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息国的位置。

关于息县的历史沿革。纵观楚灭息设县以来息县的历史沿革,也可凸显“息”字的厚重。据《信阳志》记载,楚灭息置县,曰“息县”(见《左传》);秦代实行郡县制,以郡辖县,内设息县、蓼县等7县,其中息县,治所在今息县境内;汉沿秦制,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息县,后汉置,今阙,当在河南息县地。春秋时息国。汉置新息县。”)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车大等县改置侯国,后相继恢复为县制;三国时属魏国,名曰新息县。(《二十五史.魏书》之地志载“汝南郡,领县二,新息,南顿”,后“梁郡,领县一,新息。”);南北朝时期仍曰新息县,由于战争频繁,州郡越变越小,县越来越多。(据《二十五史.隋书》卷三十“后魏置东豫州。梁改曰西豫州。后周改曰息州,东魏又有北新息县”);唐代,仍曰新息县。(据《旧唐书》载“蔡州上,武德四年四月,平王世充,置豫州总管府,管豫、道、舆、息、舒五洲……。贞观元年,复以道州…息州之新息…舒州之褒信来属。”)新息县和褒信县属蔡州。五代时期,各州辖县仍旧;宋代,继续沿名新息县,新息县、褒信县仍属蔡州。(据《二十五史.宋史》“蔡州,县十:汝阳...新息……。”另《苏轼诗集》卷十一之《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昔年尝羡任夫子,人居新息临淮水”可鉴);元代,金国于1208年设置息州,治所在今息县县城,辖新息、褒信、新蔡、真阳(今正阳县)4县。(据《二十五史.元史》载“息州,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 明代初年息州降为县,仍沿用息县,隶属光州。(《列传》中有载“鹿善德,字伯顺,定兴人。祖久征,万历中进士,授息县知县。”《明史 志》“汝宁府,洪武四年二月来属。……又南有汝小,自河南息县流入,经跦皋入淮);清代,息县这个地名一直沿用。(《清史 地理志》载“淮水源出桐柏山,……历信阳……息。颖上,所挟支水合而东注,达正阳关。”“顺治六年夏,淮溢息县,坏民田舍。”)1724年光州升为直隶州,直隶河南行省,辖县不变,息县仍属光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息县除隶属、辖域略有变化外,地名至今未变。

由上可见,息县被称作“天下第一县”名不虚传!在近3000年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命运多舛,但她始终秉承先人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宝贵精神,用不屈彰显息的厚重,用辉煌铸就息的永恒!

--------------------------------------------------------------------------------

Copyright 2006 息县教育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息县电化教育工作站
地址:息县息州大道西段
电话:(0376)5864031
E-Mail:[email protected]

历史远呗,其实息县除了历史啥都没有


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视频

相关评论:
  • 13528249114天下第一县指的是哪个县
    干尤雯1. 息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天下第一县”。2. 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属于信阳市管辖。3. 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以来,息县已历经3000多年历史。4. 息县民风果敢,拼搏进取的精神依然存在。5. 尽管历史变迁,息县的名字始终屹立不倒。6. 息县下辖4个街道、...

  • 13528249114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
    干尤雯息县是天下第一县是因为,息县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上,息县是最早的四个县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权县、申县、冀县。关于权县设县,约在公元前706年至公元前701年间,但后来很快迁址更名为当阳县。关于冀县设县,设置于公元前688年,现在指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关于申县设县,湖北大学宋公文教授推定...

  • 13528249114天下第一县指的是哪个县
    干尤雯天下第一县指的是息县。息县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也是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县的主要原因。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属信阳市管辖的地区。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3000多年。息县的民风果敢,拼搏进取精神尚存。虽历史风云变幻,可息字岿然不动。息县辖4个街道...

  • 13528249114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 息县有哪些特产
    干尤雯息县被誉为“天下第一县”的原因独特而深厚:拥有超过2700年历史的息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置县以来未曾更改过名称的县,也是“息”姓的起源地。对于那些对“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感兴趣的人来说,下面是对息县的详细介绍。息县简介:1.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由信阳市管辖,古称息州,包含...

  • 13528249114息县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县?
    干尤雯因为息县是中华第一古县。在中国历史上,息县是最早的四个县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权县、申县、冀县。关于权县设县,约在公元前706年至公元前701年间,但后来很快迁址更名为当阳县,该县早在秦汉时期已不复存在。关于冀县设县,设置于公元前688年,现在指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关于申县设县,湖北大学...

  • 13528249114“天下第一县”指的是哪个县﹖
    干尤雯天下第一县指的是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属于信阳市。息县气候湿润,风景优美,淮河穿境而过,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息县历史悠久,建县已有三千多年。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国,到了公元前682年,在华夏大地上首次设立县制,自此“息”名不易,县治未改,被誉为“中华第一县”。息县人民传承了焖...

  • 13528249114天下第一县是?
    干尤雯“天下第一县”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 一、历史悠久 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属信阳市管辖。该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3000多年。息夫人爱国爱民“三年不语”,深受百姓敬仰;公元前538年赖子国虽为楚灭,但臣民不降,“赖、罗、傅同宗”;...

  • 13528249114天下第一县位于哪个省份
    干尤雯1. 河南省 息县古称息州、新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属于信阳市的县级行政区。2. 历史悠久 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建立息国以来,息县已历经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不息之壤”。3. “天下第一县”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位,息县被誉为“天下第一县”和“中华第一县”。

  • 13528249114天下第一县 是哪个地方 为什么敢称天下第一
    干尤雯濮公首阳洞修仙的传说,成就了苏东坡笔下“东南第一峰”美誉的濮公山;两岸稻菽遍野,河中鲫鲤竞逗,述说着淮河两岸的千年富饶。传承一方文明,哺育一地百姓,这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县”之美誉的息县。,息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三个县之一 据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县为权县、...

  • 13528249114天下第一县指的是哪个县
    干尤雯新息侯马援以。英勇善战和为民除害的精神,成为后人的楷模。而“秦楼遗址”更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的见证,展现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但“息”字始终岿然不动,代表着这片土地坚韧不拔的精神。息县被誉为“天下第一县”,不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更是因为其深厚的文化...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