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看过 <偷书贼> 这本书的人进!~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gczy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转篇书评

用文字喂养的灵魂,死神作证
2007-09-19 00:04:25 来自: 于是


作者苏萨克不畏惧泄露结局。如果死亡就是结局,那就不值得保密。他明确的借用小说的空间来表明——人和事是如何走到了那个众所周知的结局,才是值得书写和保卫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中的“预言式”陈述从头至尾都比比皆是,谁将在多少天后死去都非常明确,但和普通情节小说不同的是,这丝毫不扼杀阅读的快感,反倒让通常所言的“期待”逐渐递增了沉重的不舍。

作者苏萨克在此扮演了死神的角色。封面上的照片虽有精度和曝光等问题,深咖啡色平绒戴帽斗篷的质地也因过分真实而显得可疑,但我依然感谢这个设计的想法。使用第一人称的死神,描述二战中的欧洲真是太合适不过了。但这是个关注云彩的死神,在灵魂和废墟之中,将被动的死亡、主动的死亡、大批的死亡、个体的死亡都置于色彩的代言中。虚幻而唯美的,超脱于简单而愤怒的道德评说之上。

死神要转述的这个故事,来自于十四岁女孩莉赛尔的手记《偷书贼》。她羞愧地自称为偷书贼,人生中第一本书,来自弟弟的简陋葬礼,莉赛尔捡到了一本《掘墓人手册》。这本书的名字一直隐匿在她波折的生活里,随着她被母亲舍弃,送往陌生的休伯曼一家当养女。继母虽然张口就骂人,但事实会证明,那就是她热烈生活、热爱亲人的方式。继父是抚慰莉赛尔噩梦的天使,他是个油漆匠,有一台会呼吸的手风琴,对全人类抱着同等的怜悯。直到继父在她的尿湿的床单下发现了这本小书,我才倒吸一口冷气。人生中第一本书,是教导我们如何安葬死者,如何郑重得体地对待尸体。
莉赛尔的身世并不明确,我们只知她生父是共产党人。纳粹德国不止是迫害了犹太人,也有共产党人,还有真正的德国老百姓。莉赛尔不得不偷书,其实真正需要偷的是食物。或许还有梦想。在穷人区和一群小子踢足球的莉赛尔当然知道,自己跟着去偷窃是可耻的,但镇长家的书房里完美丰盛的文字森林实在太诱惑她了。作为死神最了解的灵魂,即便在战争时代也需要食物之外的滋养。莉赛尔在继父汉斯的教导下,逐渐学会了读写,用油漆刷墙、写满生词、再刷成一墙白色——若把这样的学习法谓之浪漫,只能是活在太平盛世里的读者的痴想。初学读写的十三岁女孩,把一颗一颗的文字当作艰苦岁月里的糖果,甘之如饴,宁可去偷。她相信文字拥有制造快乐的本领。

我个人非常喜欢镇长夫人这个形象,包括她故意大开的书房窗户(欢迎爱书的小偷)、圣诞节前留下的糕点、以及送给莉赛尔的辞典。她苍白而孤独的形象就像另一种依靠文字喂养的幽灵,只因那些书籍承载着丧子的悲恸。她和莉赛尔都带着被害人的伤悲,在“偷书”的共谋中互相慰籍。我也喜欢那个精力旺盛,把自己涂成黑色去跑步的男孩鲁迪;他的爱也一样单纯,甚至一样无助。

接着,犹太人马克斯出现了。他的出现和汉斯的手风琴、休伯曼家的地下室有密切关系,但随着某种奇妙而深刻的推进,他成为和莉赛尔关系密切的人。他们分享着同样可怕的噩梦,同样失去亲人。马克斯像一个幽灵,寄居在地下室里,忍受着一年多不见天日的痛苦,他沉寂无声、寒冷、饥饿、重病……出于一个对政治和战争毫无理解力的女孩本性中的善良,莉赛尔愿意把天空描述给他听,愿意和他分享自己偷来的书,愿意在他生命垂危时送他十三件不足一提的小礼物,包括某一天的云彩——以文字的方式。马克斯在刷上白漆的《我的奋斗》书页上,绘出献给莉赛尔的画,写出送给她的童话。

休伯曼夫妇以衣食住行的方式完成对马克斯的关怀,莉赛尔则以灵魂食粮支撑了他。她用读出声的文字喂养了犹太人马克斯,让生的意念不至于被绝望吞噬。最朴实的德国人,最无辜的犹太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惺惺相惜,命悬一线。

作者花费了很多笔墨描绘邻人之间的恩怨纠葛,本可以冲着对门吐痰的冤家终将挤在一起、手拉手、无助等待空袭结束。在邻人的地下室里,是她朗读的声音抚慰了地动山摇中的惶惑人心,邻人们安静聆听一个陌生故事的曲折,借此遗忘轰炸、死亡以及更细节的恐惧。莉赛尔再次倚靠文字的力量,像喂养马克斯的灵魂那样,平息并滋润了邻人的灵魂。但作者似乎别有用心,让莉赛尔朗诵的这本小说有一个可怖的、让人忧心忡忡的结尾。

因为她偷书,她拥有了和继父汉斯的深厚情谊;因为她偷书,她和鲁迪心有灵犀;因为她偷书,才有力量让马克斯分享到灵魂所需的梦想;也因为她偷书,她学会了写书,因而躲过一劫,成为汉密尔街空袭后唯一的幸存者。
但这故事并不是关于偷窃的,尽管,作者以死神的口吻肯定地指出:战争就是一场剧烈的偷盗,“抢劫”般夺走人们的性命;和偷苹果、偷小说的孩子比起来,偷走人类幸福和安居的“元首”是更大的罪人。世界在一个怯生生、又勇往直前的小偷心里,处处的一切都被偷走,只留下无可奈何,譬如德国妈妈的儿子,儿子们的腿或手指,镇长夫人的笑容,甚至天空和河川的美丽……我只觉得,这故事说的是被偷走的一切。在被偷走的东西面前,人类只是不可捉摸的群体,并没有种族、年龄、性别之分。

故事开始的那年,莉赛尔9岁。她被寄养到离家很远的一户人家,她的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妈妈也许在不久后也会死,可能是因为纳粹。寄养户是个不怎么宽裕的人家,但有一个爱唠叨其实人很和善的妈妈,有一个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关怀与爱的爸爸,这就足够了。在偶尔得到一本书后,莉赛尔开始了阅读旅程,并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时,作者充当了死神的角色,于是莉赛尔的故事里有了个默默观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别,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但他却是灵魂最温柔的守护者。虽然他不能让一个人长寿或者立刻死去,他对活着的人、刚刚脱离肉体的灵魂有着充满悲悯的关切,他正是这么看着莉赛尔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 在德国本土,对于法西斯的绝对服从和狂热追捧下,有更多德国人遮掩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求安宁,他们大多数正是那么做的。除了莉赛尔,她还太小,她懂得恨,也知道不能说,书和朋友是她仅有的东西,而为了保护这些,她必须长大,并且装得自己还未长大。而她的鲁迪却不是这样,他眼里带着火,既有对莉赛尔纯真的爱,也有对“元首”彻底的憎恶,尽管他是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尽管法西斯再三要求他成为“高标准的下一代”。鲁迪、莉赛尔的养父母、小盗贼、足球伙伴、盲目爱戴希特勒的商店老妇、送掉两个儿子上战场的邻居太太、装着对这一切漠不关心的镇长夫人,等等等等。这条汉密尔街上住了那么多的人,每个都有对战争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后在一阵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烬。 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名的10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 我想我还是个孩子,所以面对死亡时我还学不会保持冷静。“她低下头,凝视着他失去生机的脸,莉赛尔真的亲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鲁迪·斯丹纳,轻轻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虽然满是灰尘,却充满了甜蜜的气息,仿佛还在为树荫下,还有捣乱分子找西服的灯光下错过的吻而懊恼。她温柔地深吻着他,当她起身离开时,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双手颤抖着,还有她柔软的嘴唇。她再次弯下腰,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们的牙齿在汉密尔街这个人间地狱里轻轻叩响。” 在书中,马克斯·苏萨克用词简约,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但喷薄而出的情感还是一下溢满了我的胸口。这只是个故事,一个把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塞满你眼睛的故事,它会让你的眼球酸涩,然后泪水就莫名地下来了。 我竭力想记下点什么,但它们似乎都随着眼泪流干了,更多的留在了心里,任我搜肠刮肚也倒不出来。于是我要说抱歉。

故事开始的那年,莉赛尔9岁。她被寄养到离家很远的一户人家,她的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妈妈也许在不久后也会死,可能是因为纳粹。寄养户是个不怎么宽裕的人家,但有一个爱唠叨其实人很和善的妈妈,有一个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关怀与爱的爸爸,这就足够了。在偶尔得到一本书后,莉赛尔开始了阅读旅程,并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时,作者充当了死神的角色,于是莉赛尔的故事里有了个默默观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别,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但他却是灵魂最温柔的守护者。虽然他不能让一个人长寿或者立刻死去,他对活着的人、刚刚脱离肉体的灵魂有着充满悲悯的关切,他正是这么看着莉赛尔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 在德国本土,对于法西斯的绝对服从和狂热追捧下,有更多德国人遮掩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求安宁,他们大多数正是那么做的。除了莉赛尔,她还太小,她懂得恨,也知道不能说,书和朋友是她仅有的东西,而为了保护这些,她必须长大,并且装得自己还未长大。而她的鲁迪却不是这样,他眼里带着火,既有对莉赛尔纯真的爱,也有对“元首”彻底的憎恶,尽管他是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尽管法西斯再三要求他成为“高标准的下一代”。鲁迪、莉赛尔的养父母、小盗贼、足球伙伴、盲目爱戴希特勒的商店老妇、送掉两个儿子上战场的邻居太太、装着对这一切漠不关心的镇长夫人,等等等等。这条汉密尔街上住了那么多的人,每个都有对战争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后在一阵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烬。 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名的10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 我想我还是个孩子,所以面对死亡时我还学不会保持冷静。“她低下头,凝视着他失去生机的脸,莉赛尔真的亲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鲁迪·斯丹纳,轻轻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虽然满是灰尘,却充满了甜蜜的气息,仿佛还在为树荫下,还有捣乱分子找西服的灯光下错过的吻而懊恼。她温柔地深吻着他,当她起身离开时,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双手颤抖着,还有她柔软的嘴唇。她再次弯下腰,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们的牙齿在汉密尔街这个人间地狱里轻轻叩响。” 在书中,马克斯·苏萨克用词简约,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但喷薄而出的情感还是一下溢满了我的胸口。这只是个故事,一个把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塞满你眼睛的故事,它会让你的眼球酸涩,然后泪水就莫名地下来了。 我竭力想记下点什么,但它们似乎都随着眼泪流干了,更多的留在了心里,任我搜肠刮肚也倒不出来。于是我要说抱歉。

9 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
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
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偷书贼》这本书是讲什么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8068116700读书‖浅谈《偷书贼》(二)
    卓昏闻答:如今这也成了她夜不能眠的写作之地,这里无疑是她的小树洞,藏着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一天晚上,大家都睡得很安详,夜很静。利泽尔在家里的地下室书写着自己的书籍《偷书贼》。轰炸突如其来,小镇被一扫而空,昔日的样貌不复存在,犹如世界末日一般。到处尸体遍野,一夜之间数人顿时离开了这座小镇,...

  • 18068116700《偷书贼》
    卓昏闻答:        已经忘记了谁推荐了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就鬼使神差的买回来了。        用孩子的一句话就是说:这书是越看越好看的。      《偷书贼》用死神的口吻来讲述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主人公当然就是“偷书贼”...

  • 18068116700我读《偷书贼》(二)——犹太人马克斯.范登堡
    卓昏闻答:        希特勒迫害了犹太人,迫害了马克斯的全家,却救了他的命——希特勒的书《我的奋斗》,这本书是人们免遭怀疑和迫害的护身符。马克斯逃往汉斯.胡伯曼家的路上,除了一套睡衣和一把剃须刀,就是《我的奋斗》这本书。        第一次...

  • 18068116700读书有什么用?或许,《偷书贼》可以给你答案
    卓昏闻答:你要问我读书的作用是什么?或许,这本书就可以很好地给你解答。01  听死神讲一个故事 你听过死神讲故事吗?这是个用文字喂养的灵魂,有死神作证的故事。在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里,死神给我们讲了一个人的真实一生,主角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被遗弃”经验,然而又一再幸存下来的人—...

  • 18068116700偷书贼读后感
    卓昏闻答: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同时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如果说有一本书能让人体会到人于人的疏离和真挚的情感,如果说有一本说会让人在看的时候痛哭流涕,看完后却能露出满足的微笑,如果有这样一本书,我想这本书就是《偷书贼》吧。这是一个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

  • 18068116700《偷书贼》读后感
    卓昏闻答:《偷书贼》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章节,一个又一个让人振奋的情节,一个又一个让人惊讶的片段,我十分喜欢这本书。 我看着它时,时而兴奋,时而忧伤,随着故事情节变化,我的情绪和思路也在不停地变化。 《偷书贼》这本书就像一个生动精彩的纪录片,值得你去观看。 《偷书贼》读后感3 故事的一开始就...

  • 18068116700《偷书贼》
    卓昏闻答:有一次偷书贼,在火堆里偷到了一本书,结果还正在燃烧的书,被他藏到了衣服里,那个书还冒着青烟,结果烫伤了他,但是他不管,他喜欢读书,他对书感兴趣,偷书贼的那一次偷书,非常的滑稽,又搞笑,但是又有点心疼他,这时候被镇长夫人看见了,于是正常夫人邀请了这位小女孩去她家里看书。 书摘:他大声说这句话,在这间满...

  • 18068116700经典著作《偷书贼》读后感
    卓昏闻答:在《偷书贼》中,除了莉赛尔,还有一些很特别的人物,像从来不承认儿子已经死去的市长夫人,莉赛尔的养父母等。 作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偷书贼》在有些国家被视为青少年读物,有些国家则作为成人读物。我能说什么呢?毫无疑问,大家都应该读。使人不安的、引人思考的、喜剧的、悲剧的,专断地说一句,这本涵括的内容惊人的...

  • 18068116700偷书贼,结局是什么?详细!不要罗嗦!我只要结局!
    卓昏闻答:因为战乱,犹太人信教者,和一些无辜百姓被空机投下的炸弹轰死,女主角的养父母都死了,还有她的好伙伴。在最后绝望之际,她看到压在废墟中的一本书,这时候(那个让她进屋看书,女主角偷过她家的书,的人)那位贵妇来了,收留了她。

  • 18068116700偷书贼读后感范文5篇
    卓昏闻答:来到书城,看见一本书,我顿时来了兴趣,马上捧起书来看。 这本书是《偷书贼》,9 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