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学是不是宗教求解答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儒学是不是宗教?为什么?~

儒学是不是宗教,争论了几十年。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对接的时代条件下在话语转换中发生错位而出现的问题,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问题,或者说即使有也不尖锐。同样,儒学是否是哲学,在古代也不存在问题。中国传统国学的分类,流行的分法有“经、史、子、集”;还有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并没一种称为哲学的学问。在入世与出世的区别上,有人道与神道的提法。义理之学接近于哲学,但不等于哲学。神道接近于宗教,但不等于宗教。

儒学是一个思想的大系统,一个信仰的体系,其内容包括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但不能将它简单归结为哲学或伦理学或政治学或宗教,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而以道德作为思想的太阳。在西方话语笼罩之下,当代的中国人起初只能通过西方的理念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于是把儒学纳入中国哲学史的范畴加以说明,结果是削足适履。西方哲学一向有其深厚又相对独立的传统,其学派承接转换创新皆有清晰脉络可寻。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西方那样的独立哲学传统,只有整体性的思想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派。“中国哲学史”其实是中国学者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方法人为构造出来的,目的是实现与西方学术的对接,而中国历史上本没有这样一门代代相接的学问。西方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他们特别关注的认识论问题,都不是中国理论探讨的重点。但我们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在很长的时间内把苏联模式下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唯物与唯心)和四大部分(宇宙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辩证法)的框架强加给中国的精神史,然后把中国的资料加以剪裁和拼接,填补到里面去,中国思想的活体硬生生地被肢解了,使得写出来的书没有中国意味,儒不像儒,佛不像佛,道不像道,更像西方哲学的中国版。我向来认为,孔子、老子是思想家,儒、佛、道三家有哲学也有宗教,还有更多的东西。因此中国哲学史应还原为中国思想史,要按照历史上固有的学派与传承及其相互关系来写中国思想史,完整地去再现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以及禅宗的思想。当然,现代西方话语有一部分已成为普世性主流话语,我们应当接纳和使用,变成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学现代转型所必需的。同时,我们在用西方文化诠释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抹杀中国文化的特色,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优长和特殊价值,并且用中国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化,形成双向诠释和中西互补。冯友兰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新原道》中阐释中国哲学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新原人》里提出四境界说,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用现代话语表现了中国精神,超越了西方哲学。

按照我的理解,哲学是穷根究底之学,宗教是安身立命之教;前者的任务是从宏观上认识世界,后者的任务是确定人生信仰。在西方,这两者分得很清楚,人们从哲学里寻求把握世界的智慧,而把信仰和道德交给宗教。在中国,儒、佛、道三家都把穷根究底与安身立命结合起来了。儒学有天道天理观、心性论、人格论、伦理观、苦乐观、生死观、修身论、政治观,既有信仰价值的层面,也有制度规范的层面,也有人伦日用的层面,还有民俗文化的层面。它的人道里包含天道,天道里融摄人道,体用一如、天人相依,而以人生哲学最具特色。就解释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心性本质而言,儒学有哲学,它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智慧。就树立人生方向、确立价值取向、追寻真理的超越性源头而言,儒学也有宗教,它在中国对道德人心的维系,相当于宗教在西方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最普及的宗教并非佛教道教,其实就是天祖之教和道德宗教,它的基本教义就是敬天法祖和五常之德。

在今日世界范围的宗教对话和文明对话的大潮流中,儒学既可以作为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也可以作为宗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事实上这两种对话都早已在进行之中。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儒教的中国”,儒学成了中国身份的文化标志。在香港地区有孔教,在韩国有儒教,在印尼、马来西亚有孔教会,在一个宗教影响着广大人口的国际环境里,在宗教信仰被明确表述为基本人权的氛围中,在西方将宗教等同信仰的主流意识影响下,儒学有时候获得一种宗教的身份是必要的。当然,即使儒学具有了宗教的形态,它仍然如康有为所说是“人道教”,而非“神道教”。

儒学有哲学有宗教,而又超越于二者。儒学既有哲学的深思,又有信仰的引导,它是为中华民族确立精神方向的学问,不是一般学术可比拟的。儒学的核心思想可称之为“仁和之学”: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以生为本,以诚为魂;以道为归,以通为路。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宽容包纳精神、理性通达精神,中和协调精神,梁漱溟概括为“清明安和”四个字。它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绝少极端主义发生,也使得众多的思想学派和宗教,包括外来的学术和宗教,得以在中国生存与和平发展,形成中国文化多元通和的生态,儒学确有它巨大的贡献。假如儒学真是一种神道高于人道的宗教,而又长期居于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那中国便很难有如此多样又如此和谐的信仰文化。同样的道理,在未来儒学如果成为主流宗教,既非中国之福,亦非儒学之福,它会异化自己,也会异化别人。我的结论:儒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儒学是东方式的伦理型的人学。守住人学本位,发扬人学精神,是儒学未来的最佳选择。(作者:牟钟鉴)

http://www.qhnews.com/ll/system/2007/01/25/002058387.shtml

儒学是不是宗教,争论了几十年.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对接的时代条件下在话语转换中发生错位而出现的问题,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问题,或者说即使有也不尖锐.同样,儒学是否是哲学,在古代也不存在问题.中国传统国学的分类,流行的分法有“经、史、子、集”;还有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并没一种称为哲学的学问.在入世与出世的区别上,有人道与神道的提法.义理之学接近于哲学,但不等于哲学.神道接近于宗教,但不等于宗教.  儒学是一个思想的大系统,一个信仰的体系,其内容包括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但不能将它简单归结为哲学或伦理学或政治学或宗教,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而以道德作为思想的太阳.在西方话语笼罩之下,当代的中国人起初只能通过西方的理念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于是把儒学纳入中国哲学史的范畴加以说明,结果是削足适履.西方哲学一向有其深厚又相对独立的传统,其学派承接转换创新皆有清晰脉络可寻.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西方那样的独立哲学传统,只有整体性的思想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派.“中国哲学史”其实是中国学者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方法人为构造出来的,目的是实现与西方学术的对接,而中国历史上本没有这样一门代代相接的学问.西方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他们特别关注的认识论问题,都不是中国理论探讨的重点.但我们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在很长的时间内把苏联模式下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唯物与唯心)和四大部分(宇宙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辩证法)的框架强加给中国的精神史,然后把中国的资料加以剪裁和拼接,填补到里面去,中国思想的活体硬生生地被肢解了,使得写出来的书没有中国意味,儒不像儒,佛不像佛,道不像道,更像西方哲学的中国版.我向来认为,孔子、老子是思想家,儒、佛、道三家有哲学也有宗教,还有更多的东西.因此中国哲学史应还原为中国思想史,要按照历史上固有的学派与传承及其相互关系来写中国思想史,完整地去再现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以及禅宗的思想.当然,现代西方话语有一部分已成为普世性主流话语,我们应当接纳和使用,变成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学现代转型所必需的.同时,我们在用西方文化诠释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抹杀中国文化的特色,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优长和特殊价值,并且用中国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化,形成双向诠释和中西互补.冯友兰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新原道》中阐释中国哲学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新原人》里提出四境界说,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用现代话语表现了中国精神,超越了西方哲学.  按照我的理解,哲学是穷根究底之学,宗教是安身立命之教;前者的任务是从宏观上认识世界,后者的任务是确定人生信仰.在西方,这两者分得很清楚,人们从哲学里寻求把握世界的智慧,而把信仰和道德交给宗教.在中国,儒、佛、道三家都把穷根究底与安身立命结合起来了.儒学有天道天理观、心性论、人格论、伦理观、苦乐观、生死观、修身论、政治观,既有信仰价值的层面,也有制度规范的层面,也有人伦日用的层面,还有民俗文化的层面.它的人道里包含天道,天道里融摄人道,体用一如、天人相依,而以人生哲学最具特色.就解释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心性本质而言,儒学有哲学,它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智慧.就树立人生方向、确立价值取向、追寻真理的超越性源头而言,儒学也有宗教,它在中国对道德人心的维系,相当于宗教在西方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最普及的宗教并非佛教道教,其实就是天祖之教和道德宗教,它的基本教义就是敬天法祖和五常之德.  在今日世界范围的宗教对话和文明对话的大潮流中,儒学既可以作为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也可

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学或曰儒家一直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精神气质方面,它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日常生活,迄今其巨大的影响还隐约可见。
儒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向理学演变;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就时代背景而言,先秦儒学所面临的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孟上承周文教化并通过自己的损益创造,将礼仪法规转化为人们自觉的道德实践,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调;董学”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的需要,编造了适应大一统的“天人感应”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的政治理论;它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它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人们往往认为“三纲五常”只是对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发挥,欠妥!因为至少“儒家”以外的韩非也提倡“忠孝”);它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等主张等。总之,“董学”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百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敷衍、改造的基础上,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宋明儒学所面临的是佛道泛滥、儒学衰微的局面,程朱、陆王诸大师通过对佛道的吸纳和扬弃,重建孔孟道统,将儒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儒学是文化道术,它反映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原则。通过考试儒学出仕朝廷为官,实际跟“察举”一样,是封建时代“霸王道杂之”或曰“外儒内法”的政治格局下的制度安排或选择。这样一种制度,对于儒学来说,就像对于王权一样,具有某种双刃剑的性质。从这样一个视角观察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科举制与国学的关系乃是立体复杂辩证的。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已经存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在最原始时代,在阶级分化发生之前,人类就开始了各种宗教活动
,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对自然界种种现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动会变成宗教这种社会性的活动呢?从原始宗教的产生来看,在管理人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如国家机器,还没有产生,科学和教育还十分不发达的时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属性,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从考古和民间传说我们了解到,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们身边的东西,如猎人祭拜的是各种动物、山神;渔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采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种植物,树神、花神。这些祭拜对象既不是抽象的心灵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之物。而且,祭拜活动都是全体部落成员参加,由部落首领或者由所谓可以和神灵交流的祭师主持。所以,祭拜活动
,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作为增强全体人员的集体意识的一种活动
。可能后者才是祭拜活动的真正目的。至于,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等祭拜和宗教的高级作用只是后来宗教的发展和在社会活动中普及以后带来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为一种非常主要的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的出现,宗教祭拜也越来越抽象,死人、鬼魅、幽灵等进入祭拜对象,宗教祭拜仪式越来越恐怖,甚至要用人来做祭拜奉物。这些行为如果说是精神寄托、心灵安慰就不大合理了,而解释为压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强人的社会性到是更加合理些。特别宗教的强调服从性,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历代都有统治者特别热中于宗教仪式,有些时候他们还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来推行他们看中的某个宗教,甚至于一些统治者把某个宗教定为国教与国家法令一致,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往往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也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宗教所具有的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神对于大多数宗教来说,“神”是一个构成主体,它可以具有偶像形态而成为偶像崇拜,亦能成为一种精神形态。东方世界与希腊-罗马世界的神一般具有偶像形态。对于神,有人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想象的人格化,也可以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而这普遍存在于神话之中,该时代便是神话时代。而希腊-罗马世界终结之后,西方世界普遍信仰基督教。这一种类型的宗教中神不被赋予偶像,避免了偶像崇拜带来的诸如从精神追求过渡为物质追求的后果。有许多哲学家、神学家深信:神是一种无限的精神意识“集合”,它是人本体对于一种理想化、更完美、更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人格化的存在,为了构建起一个具体的系统,人格化的神便有了后人对于其一系列的诠释——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以传闻经理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经不同的人修改而流传下来的内容。
对于唯物世界来说,神自然不符合规律法则,但是它既然是一种人格化的精神载体,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而言,它完全可以成为合理的存在。就像现在有些人以唯物法则去研究宗教、神的存在合理性,对于社会系统的作用,却忽视“神”这一概念中精神追求的元素。
的确,社会群体必须保证自我的生存才能进行思考,但是当精神追求的可行性存在时,精神追求便呈现个体化,甚至违背某些学派制定的唯物法则——人的意识作出的抉择并不需要在特定的某一个方面完全吻合于中一个法则。这个时候,神这一概念就在意识中得到了合理化。因此,神并不是一种机器、工具。现代,神这一概念成为宗教信徒的信念而非偶像,作为人类精神追求的寄托之一,也将与人类历史一起走下去。
对儒学不是宗教争论的一些认识:
儒学是不是宗教?中国有没有宗教或常见所说的“道”,就是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们的《周易》阴阳启发了莱布尼兹发明计算机科学的二进制,还可以证明当今高能物理中的正负电子等等,总之,都是试图用西方文化比附中国文化,只不过从具体的、外在比附到抽象的、内在比附而已,这就是以西方概念、范畴来研究诠释中国思想文化。儒学是否宗教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我们是有了西方的宗教概念和宗教样式,与儒学进行比照,觉得有许多相似之处,就说;“儒学是宗教、叫儒教”,或把儒学别的方面的内容拿出来比照,觉得又是宗教所不能 包含的,就说:“这不是宗教”,比如人文精神就反宗教的,理性精神也是反宗教的(其实这还是以西方历史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形成的看法为基准)等等。其实,在儒学中宗教性的虔敬、人文关怀、实用理性等并行,是浑然的,也有张力或对待,但有中庸精神制约着不会走向对抗、走向你死我活。这以西方的思维是没法理解的,这就是儒学的伟大之处。
当然,我们今天应首先肯定200多年来西学东渐以后西方文化以自己的锐气打击我们的老气,以其朝气刺激我们的暮气,而对中国文化之复兴、再生所做的贡献,但我们决没有理由“全盘西化”,丧失我们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仰人鼻息。就学术方面而言,西方文化激活了我们沉迟的头脑,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在进行中西古今的冲突、交融,这已经是历史和现实,没必要回避或否认,关键是我们如何发挥我们的智力、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重任,为把中国社会导向良途作基础性的工作,但这里确实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方法问题
,如总是以西方文化的名词、概念、范畴和学术范式、思想模式来研究中国文化,“成果”越多,也许负作用越大。若能在洞悉西方思想体系,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以西方为参照,寻求中国文化的逻辑进路,反思其历史得失,发掘其内在蕴涵并适应时代和世界外化为可供今人理解的新的思想文化形式、范式、模式等,仰基督教。所以,我认为,把儒学分解为宗教、哲学、政治学、法律,以及判定为人文主义、实用理性、德治主义等等都是对儒学传统在进行解构。解构自然是必需的,但还得考虑重构。学术思想分化是西方的理路,是否必然是中国的方向呢?也就是说,对儒学的解构是必然和必须。
儒是否宗教我以为,儒学确有宗教性,主要表现在是作为一种理性信仰,以孔子为宗祖对以士人为主体的古代知识分子形成了持久的吸引,促使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成就大小可异的士人为庞大的儒学体系添砖加瓦,贡献了力量,所以,这是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推动了儒学知识——信仰体系(不是神学体系)的发展。但不是孔子一人之功,不宜把儒学换成孔学,不说儒教,而说孔教。这种信仰虽是理性的,但有一种持久、沉潜,有时是“杀身成仁”的中国式热情在其中,往往表现为士人的气节,这有点类似宗教感情,但由于理性的牵制,又不曾导向宗教狂热,这难能可贵。
至于封建专制帝王利用儒学,成为官办儒学,皇家宗教,那其实是儒学的异化形式,是儒学的官方一脉,笼统地说,也属于儒学,但不是儒学全部,决不能代表儒学,且不说这种“宗教”与西方真正的宗教难以类比,首先,宗教化的儒学信仰成分太低,一定程度上只是官方为了显示其政权合法性的一种形式,大家都很严肃、认真,但谁也把这不当回事,决没有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信仰,因为大家都明白,中国政治的主导在于背后的实力较量,这只不过是必要的装饰而已。
儒学不是宗教也可以从儒学产生后的宏观的历史发展中得到证明。从世界历史来看,佛教在今天对于印度的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仍有着重要的影响,欧洲曾发生过宗教一统天下的黑暗,阿拉伯国家的宗教在国家生活中在今天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儒学本质上是宗教,我们将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儒学占据统治地位、是主流民族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什么从没有形成宗教一统天下的历史阶段?即使在佛教盛行时期,宗教也是作为世俗生活的补充而存在,任何宗教在中国从没有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不很能说明问题吗?
儒学不是宗教,还可以从儒家的思想中得到说明。孔子非常反对从神的角度去说人的方法,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的一般方法,对于“闻斯行诸?”的同一问题
,对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儒学这些活生生的对现实世界、对世俗生活的关注我们看不到,却说儒学是宗教,孔子九泉之下,岂能瞑目?另外,儒学不是宗教,还可以从中国哲学发展的继承性上来说明。儒家思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有历史的依据可以对其理论进行对照以验证其正确与否的,而不是孔子本人的空穴来风。
总之,对儒学宗教性的过分夸大和对其宗教性的断然否认都是非历史、非学术的,也是没必要的。现在急需的是全面反思,综合研究,在传统承续中创造出新的能使中国走向世界,并获得世界理解、认可的思想文化体系,为我们自己寻找出路,也是为人类规划未来。我们无论从那些方面做,都可以抱定此一信念,来进行大综合、大创新,以求殊途同归,而不是殊途异归。我们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不属于一般西方宗教经验定义下的“宗教”的范畴之内 ,但儒学却不是宗教更不等同于西方宗教。


谈谈儒学是不是宗教求解答视频

相关评论:
  • 19298344718什么是儒家的圣地?
    伏雪盼第一章:儒家概览 儒家,源自中国的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在于解答一系列疑问。首要问题是,学儒的目的是寻求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通过研读经典如《论语》《孟子》等,理解儒家的基本思想。其圣地是孔子的故乡——曲阜,以孔子的儒家礼仪传承着传统美德。儒家的道德规范包括仁、义、礼、智、信,理想人格则...

  • 19298344718道家和儒家这些是什么意思?是一种思想体系吗???
    伏雪盼这些区别,并不影响我们在基督内合一,这些不同的特性,正是我们完成上主不同使命的好工具)然而,作为显学,儒学并不深入研究来世的事情,儒家研究重点是“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造成的儒学不能完全解答我们信仰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儒家只是崇尚上天,但并不研究生死鬼神等神秘...

  • 19298344718儒家学习观对当今学生学习及人生的启迪?求详细解答!!O(∩_∩)O谢谢...
    伏雪盼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 19298344718求儒家思想的论文一篇!!
    伏雪盼缺乏这一观念是儒学传统不具备消极自由概念的另一重要标志,因为消极自由概念的基本要义之一即是要通过法律、制度的约束以防范政治权力对自由范围的侵犯。 以社会功能来说,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学的社会功能逐渐定位于传统中国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论证。董氏以“王道之三纲,可求干天”(《春秋繁露·...

  • 19298344718高分求论文:论魏晋士人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
    伏雪盼因此,儒佛纷争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至关重大,儒学如不能有效地回应域外佛教文明的挑战,便无法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然更不会有后来的宋明理学,不会有儒学的再生与辉煌。佛教传入中土的确切时间今已不可确考。但大体说来至少在东汉时期中土士人已知道佛教的存在,并模糊地感觉到儒佛之间的差别,朦胧地预感到儒佛之间将不...

  • 19298344718式分析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均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伏雪盼太平天国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2)一宗教来发动 组织群众,不仅不能正妻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4)对于西方资本...

  • 19298344718汉武帝提倡儒学的原因有哪些? 求助,简洁清楚。
    伏雪盼儒学既不像法家学说那样强硬,也不像道家学说那样玄远,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便于推行道德教化的思想工具,这是他受到封建统治者青睐的又一原因”5,儒学“中庸”的学说,比较适宜于农业民族的心里习惯。黄老之学有些过于消极,法家学说则显得过于激切,就中国人传统心理的节奏定式来说,入学的合理性更容易...

  • 19298344718急求各位佛教高人解答,我的人生理想是尽可能的造福众生,我不知道是成...
    伏雪盼应该说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先成佛后去救助众生,和先救助众生而后成佛,这是同等的功德,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效率。只要你有分别心,就会产生分别的妄想,从而远离正见。我们学佛法、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脱离轮回,达到佛法正觉的境界。我们的目的是超脱生死,而不是迷恋生死;我们追求成佛...

  • 19298344718史记——《苏秦列传》一文疑难解答
    伏雪盼史记——《苏秦列传》一文疑难解答 《苏秦列传》中,苏秦被指责为“左右反复之臣”,苏秦对此有一番辩词,谈谈大家对这番辩词的理解。... 《苏秦列传》中,苏秦被指责为“左右反复之臣”,苏秦对此有一番辩词,谈谈大家对这番辩词的理解。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OPPO FindX5系列全新上市 雪奶...

  • 19298344718求“佛道儒”三大思想的精髓
    伏雪盼(1)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2)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3、儒家的起源 (1)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