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隋朝建立前)中国有哪些文学集团(或者说是文人集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文学史卷二~

一、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2、正始之音3、太康文学: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生活在比较优裕安适的环境中,价值司马炎提倡名教拉拢名士以求支持,所以形成了“士无特操”的局面,此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们爱财、奢侈、情淡、纵欲。表面看他们风流潇洒,但内心却世俗平庸。醉心于物欲无任何理想色彩。发之于诗,多为写实的内容,建安诗歌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胸怀气概、正始诗歌的忧生之嗟和对政治恐怖的激愤均已消失,转而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方面下功夫,形成“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重摹拟、重形式技巧的特点,即刘勰所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4. 齐梁文学集团5.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是个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执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6. 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他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的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上官体的特点是:(1)重视诗的形式技巧(2)追求声辞之美(3)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4)雍容典雅的气度。
二、论述5. 孟浩然的艺术风格,创作特色答:1、自然平淡,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早他的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往往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加雕琢的特点。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2、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写了不少山水诗。遇景入咏时,常从高原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燃的景物与情淡的思想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者,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日暮泊舟时的“愁客”,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语句平淡,淡的几乎看不到诗作的痕迹,而诗味却很醇厚。3、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8、陈子昂文学主张和文学地位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答: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他力主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自觉到了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在、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宫廷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连”的审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美丽的文学。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歌行将到来的序曲。因为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经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0.李商隐的艺术特色答:李商隐诗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以很多的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的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七绝。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藉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再如《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体,语言绮丽儿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但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李商隐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惘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其佳者深婉精丽、韵味深厚,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商隐的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中反映身世之感的较多,深刻反映了衰败的时代士人心态,写的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时事、身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的美,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惟美的文学典型。

魏晋南北朝: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陶渊明——谢灵运——鲍照

曹操、曹植、曹丕、建安文人。沿用乐府旧题旧调创制新辞,语言还是模仿乐府刚键质朴的语言,这种浓厚的模仿意味也给建安文人诗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民歌色彩。三曹的诗歌都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它推动着文人将以叙事为主的汉代乐府民歌改造成为以抒情为主的文人诗的步伐。

阮籍《咏怀诗》的文人意味充分体现在抒情的成份上,体现在诗中的词藻日益华丽,对偶日益增多,不再象建安诗歌那样质朴,风格渐趋轻绮繁缛。

玄言诗统治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它又一次使诗歌大大拉开了与音乐的距离,从而向散文靠拢。因“理过其词,淡乎寡味”,这一尝试归于失败。

陶渊明诗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谢灵运——山水诗。

鲍照在学习乐府的过程中发展了七言诗,变每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同时,鲍照在学习南朝民歌的过程中,写了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为以后五绝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庾信的诗把南方柔靡清丽的风格与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融合起来,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必要的准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以上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尽皆属于此,了解作者比通读作品更加有意思。其实,除了这些典型人物的佳品以外,还有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旷世奇作。

  建安诗坛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凉的主旋律奏响了时代的乐章。曹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诗又独具一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曹丕有“文士气”,“便娟婉约”(沈德潜《古诗源》),且七言诗首发嚆矢。曹植是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钟嵘《诗品》)。七子驰骛诗坛,骋才使气,使五言之作蔚然走向高潮。
  正始诗歌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为代表。正始诗歌变建安诗歌忧患民生、抒写政治理想为抒写个人的苦闷忧愤的情怀,变建安风骨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格调为正始之音的隐晦曲折、远旨遥深的风格。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
  西晋诗歌,太康前后是诗歌的繁荣时期。“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诗人。陆机和潘岳的诗歌代表着西晋诗歌的主流诗风,讲究形式,趋向骈偶,描写细腻繁富,辞藻华丽。左思以寒士愤懑不平的心态唱出了愤世之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左思风力”。西晋末东晋初,刘琨英雄末路的悲歌和郭璞游仙咏怀,亦能自成一格。
  东晋诗坛,玄言诗歌兴盛,许询、孙绰是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其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谢混、殷仲文初涉山水,稍变玄言。惟独大诗人陶渊明,以平淡自然的诗风,一洗玄言风气,开田园诗之先河,使五言创作别开生面。
  南北朝诗坛,“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元嘉诗坛“颜谢”齐名,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若铺锦列绣,雕缋满眼。谢灵运开山水诗派,颜延之启文人雕饰之习。鲍照诗歌承汉魏风骨,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尤其擅长乐府诗,还使七言歌行体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颜、谢、鲍,世称“元嘉三大家。”齐梁时代采丽竞繁,诗体渐变,永明体形成。周颙发现四声,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永明诗人始用格律。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其中以沈约、谢朓成就最高。谢朓又以山水清音凌越群友之上,写得婉转自然,清新流丽。永明体为唐代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梁陈宫体诗以永明新体写闺闱,叙艳情。在梁简文帝萧纲的倡导下,庾信父子、徐陵父子和刘孝绰等一大批宫廷诗人应声附和,陈后主陈叔宝、江总等踵武尾随,一时靡声柔曲充斥诗坛。但他们讲究词采、声律、对仗的写作方法和新颖独到的言情主张,在诗歌史上亦有一定的意义。北朝诗坛有“北地三才”,即温子升,邢邵、魏收,亦擅名一时。庾信、王褒人北后一变宫体,凌云健笔,萧瑟苍凉。

史上有名的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其中除孔融时代较先于其他人外,其他人都是曹操的幕僚)
竹林七贤是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中最有名的是嵇康和阮籍。另,文学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出自嵇康之手,故事发生在嵇康和山巨源(就是山涛)之间,颇有意思。
基本上百度百科都有具体介绍,这里略作概括。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齐梁两代,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

齐梁两代,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

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李善注《文选》六十卷。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三张二陆应该也算是一个集团。

建安七子、曹操父子、竹林七贤、晋朝的谢王两家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隋朝建立前)中国有哪些文学集团(或者说是文人集团)?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