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些戏曲资料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谁能给我一些戏曲资料?~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http://www.dongdongqiang.com/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如果是学习用的:
  中国戏曲
  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如果是更专业的:
  戏剧是以表演艺术为主导的,而表演的核心就是动作。对京剧来说,就是载歌载舞的程式化动作。我们在考察舞台美术的功能时,必须紧紧围绕戏剧动作这一中心环节来研究舞台美术与动作的各个方面关系,并且着眼于各要素间相辅而成的综合关系,作总体考察。这就是“软科学”的审视方法。
  (1)动作环境。京剧艺人常说“布景就在演员身上”。一个圆场,山甲地到了乙地,一抬手,一投足,就是室内室外、楼上楼下。因此,如果把景物造型的全部功能片面地归结为再现剧情的具体地点,不仅容易造成布景与表演闹矛盾,而且这种重复表现在美学上也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将写实布景用于京剧舞台上屡屡碰壁之原因所在。这样说,并不意味因噎废食,全部取消表现环境的功能,对于一些场景相对固定的剧目还是需要表现一定环境的,问题在于如何去表观。这里打一个美学观问题。王朝闻同志曾列举以笊篱当作面食店幌子的例子《以一当十》,这是以极少的典型局部形象,诱发观众对整体环境感觉产生想象的方法,是与中国“物感论”为理论基础的京剧抒情写意的美学思想,与主张观众参与再创造的接受美学的原则相吻合的。张庚同志多次提到《林冲夜奔》的气氛处理:“舞台上挂了一块黑丝绒幕,上面疏疏落落地钉上些亮片,投入蓝光,给人以一种星空的感觉,但又不是写实的星空”,而是引导人们想象到那个环境中去。这种着眼于从侧面渲染环境氛围,或用暗示隐喻环境的办法,比西方“摹仿论“为理论基础的写实布景那种直接表现物质环境本身,更为巧妙、高明。关于环境的概念,除了剧情地点这层小环境意义之外,尚有一层是时代、社会大环境的意义。在新编剧目中,后者较比前者往往显得更重要。可以设想,如果《六号门》不去表现解放前后宛如两重天的时代社会大环境,这对剧小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的成长,将是何等的削弱和逊色。而对时代精神的形象揭示,有时单靠演员去表演是困难的,这就需要舞美帮助。如《曹操与杨修》的没计者将“九龙壁”作为二道幕的形象,就表现出设计者对大的时代环境的—种概括。过去京剧舞美对这方面的功能的发挥是很不够的。
  (2)动作装饰。stage decoration在英语中有两层涵义;—是装饰;二是布景。故将装饰作为舞台美术的功能之一,是顺理成章的。张庚同志称中国京剧为“剧诗”,诗讲究节奏、韵律,这也正是装饰美术的要素。传统京剧在人物造型上采用装饰化的化妆、装饰化的服装,在景物造型上采用装饰化的砌末桌围椅披,装饰化的舞台布置,例如“守旧”等,都体现对装饰的追求。但一味追求装饰而忘了表现人物的根本的目的,往往会走到另一极端。目前大多数京剧团仍是“主演中心制“,那种在服装上只顾突出演员,脱离人物的穿戴,那种千篇一律、落入俗套的档片加纱幕或当中挂个富丽浮华的装饰图案的布景,不仅无助于表演,反而渲宾夺主。那种五光十色,花花绿绿布景的富贵气、脂粉气,往往透出了一种艺术修养不高的表现,这也许是旧剧团过去长期追求商业化的遗迹。所以,对过去京剧在如何发挥舞美的装饰功能方面,还有许多尚待我们去反思的地方。随着京剧表现题材日益广阔,在舞台上如何创造—些有新意的美的布景程式,是发展舞美装饰的功能极为重要的新课题。我们在京剧《一代元戎》中用两块弧形装饰性的布幔条,似与不似地表现回纥营帐;用红纱布条写意地表现唐代宫廷的柱子,就是旨在探索如何把景物的自然形态变为艺术形态。
  (3)动作空间。戏剧是空间艺术,这是不以何种舞台形式(伸出式舞台或镜框式舞台)为转移的。舞台美术不同于平面绘画,是创造适合戏剧动作的三维空间。对于一些京剧传统剖口,为了便于演员自由地施展歌舞化的动作,在舞美设计上可以让出—个空台,把文章做在天幕背景或其它地方,但不能把这当作所有戏的处理方法。传统京剧一桌二椅的摆列有一套程式,如:大座、双小座、大座跨椅,斜场大座,八字桌、三堂桌等等。但这些舞台调度大都是停留在二维平面(宽度、深度)上的,而《杨门女将》舞美设计的点将台,则利用平台发展空间的第三向度(高度),故比起传统的帅座显得更有层次和气势。现在有些同志对什么布景的虚与实有些误解。以为幻灯、网片是属于虚的,硬片则属于实的,平台自然最实了。误解的原因,就是把虚与实这个美学与艺术造型上的概念与物质技术的软、硬概念等同起来。其实,如果在创作思想上是追求写意的,不论用了景片,或平台,都是“虚”的,反之,如果在创作思想上追求写实的,就是光用幻灯,也是“实”的。上海京剧院演出的《窦娥冤》,当窦娥被刀斧手押上刑场时,瞬间,活动平台由舞台后部推向台口。这一推,改变了舞台空间与观众的距离,仿佛由全景推成特写。这种颇具创造性的空间处理,有力地反作用于戏剧动作,变静为动,大大强化表演的感染力,是舞台美术积极参与舞台空间创造之成功一例。
  (4)动作体格。体裁风格是影响着舞美设计构思和造型的形式处理的。传统的京剧舞美对此发挥尚处在劣势。不同体裁的戏,可以有不同的布景风格。风格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汉代简朴素雅的造型风格不同于清代绚丽繁琐的造型风格,初唐活泼向上的造型风格也不同于盛唐丰满华丽的造型风格。同时,“风格就是人”,不同剧作家、不同导演、不同舞美设计师也具有自身不同的作风、手法特征。而这一切,都融合到对剧本和人物的解释中,体现在创造“这一个”独特演出形式上。传统京剧的舞台美术,往往着重共性,不讲究个性,自然也谈不上讲究景物造型风格的创造。为了创造出鲜明的布景风格,京剧舞美设计者应摆脱狭义“景”的概念,摆脱习惯从一场一景地孤立考虑的方法,着眼于创造演出的总体形式。幕一打开,甚至观众一进入剧场,就能从布景样式中受到“这一个”独特风格的感染。
  (5)动作内涵。形象往往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艺术家主体向对象客体投射自己的情感、愿望、理想,“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朱光潜:《谈美书简》)。我们上面论述京剧舞美与演员重复表现环境是毫无意义的,所指的就是第一种属性。象“公堂”和“花园”是京剧中常见的剧情环境,如果我们仅把“公堂”看作是千篇一律的牌匾、柱子、屏风等物质外壳,不论你表现的多一点儿,少一点儿,虚一点儿,实—点儿,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如果把《野猪林》林冲误入的“白虎堂”,当作高俅阴险狡猾的化身。把《徐九经升官记》的知县衙门,当作秉公执法清官徐九经的喜剧性格来对待,那“堂”的概念,就变成具有人物感情、动作内涵的情绪装置了。再如“花园”,如果我们把《游园》中的花园,看作是杜丽娘郁闷心情的写照,紧紧抓住一个“郁”字作文章,这样创作出来的形象,就不会是演员所表演的那个具体景的重复,它的存在便不会显得多余,而是动作的必要衬托与补充了。舞美设计表现动作的内涵,就是把人物深层的精神世界的东西推到前景,把对物质外壳的描绘退居次要地位。我们在京剧《昭君出塞》的设计中,没有去表现出塞所经过的一个个具体环境,而是沿着王昭君离别故土、北上和亲的动作内涵,合理想象出“雁南飞”的美术形象,反衬了她的眷恋之情。由于它不与表演唱对台戏,反而是补台,而获得预期的艺术效果,新老观众一致认可。表演艺术家杨荣环先生对此也感到满息。抒情言志是中国京剧的美学特征。搬用话剧写实布景于京剧舞台,导致见物不见人,堵塞了观众想象,是不足取的。而布景取消沦者,用因陋就简或“穷对付”的办法致使舞台苍白贫乏,观众亦难以唤起美的想象,也是不足取的。
  京剧舞台美术的各种功能如同“树状结构”。舞台美术的总功能,应是服务于戏剧动作,这是它的主干,是这个人系统中的母系统。它是京剧舞美创作最大的依据、最大的原则。而舞台美术各个方面的功能,则是它的分支,也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服从于总体目的。这样,就有助于我们鉴别哪些是京剧舞美不可改变的本质规律,而哪些则是可以改变的非本质规律。而我们过去对京剧舞美功能的认识—把它仅仅看作是剧情地点的功能,或仅仅看作是装饰美化的功能,都是一种孤立的或不完全的认识。实现京剧舞美功能,对每个具体的戏来说不等于没有侧重,这就需要从整体着眼,综合考虑。例如,对比较凝固的传统折子戏,可以着重发挥其动作装饰的功能;对场景相对固定的戏,也可以发挥其动作环境的功能,而对容量较大的新编剧目,可以发挥更多方面的功能。但不论着眼于某—功能的表现,本身都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服务于戏剧动作的总功能。这是舞美“再创造”的起点与归宿。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http://www.dongdongqiang.com/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戏曲名词、术语
  优 伶 五音 律吕 百戏 傀儡戏 参军戏 滑稽戏 梨园 教坊 杂剧 院本 影戏 南戏 砌末 勾栏 瓦舍 楔子 折 南曲 北曲 散曲 套曲 宾白 科范 介 科诨 关目 传奇 出 家门 帮腔 引子 尾声 花部 雅部 行头 破台 对台 捧场 倒彩 客串 脚色行当 挑大梁 程式 戏班 科班 京派 海派 清唱 同光十三绝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四大须生 压台戏 压轴戏 折子戏 做功戏 唱赚 唱功戏 靠把戏 猴戏 连台本戏 堂会戏 古装新戏 时装新戏 现代戏 新编历史剧 生 老生 小生 武生 末 外 孤 细酸 孛老 俫 旦 正旦 花旦 贴旦 老旦 武旦 刀马旦 卜儿 净 大花脸 二花脸 武花脸 毛净 丑 旗锣伞报 门子 龙套 刀斧手 云童 马童 鼓师 琴师 定场诗 下场白 唱念做打 把子功 毯子功 身段 台步 会阵 圆场 绕场 过场 起霸 趟马 走边 亮相 打出手 火彩 椅子功 翎子功 水袖功 髯口 髯口功 甩发功 扇子功 手绢功 声腔 四平调 导板 慢板 快三眼 原板 二六板 摇板 散板 回龙 流水 快板 哭板 数板 南梆子 反西皮 反二黄 高拨子 京白 韵白 黄腔 走板 假嗓 吊嗓 板眼 叫头 哭头 盔头 凤冠 皇帽 帅盔 相貂 纱帽 巾 翎子 脸谱 戏衣 蟒 官衣 帔 褶子 八卦衣 靠 箭衣 玉带 罪衣罪裙 靴 彩鞋 旗 马鞭 云帚 云笏 一桌两椅 桌围椅帔 幕 帐 布城 龙凤掌扇 虚拟 形似神似 四大徽班 富连成社 易俗社
  戏曲声腔、剧种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昆山腔 青阳腔 高腔 京腔 梆子腔 乱弹 皮黄 二黄 西皮 舞剧 歌剧 话剧 影戏 京剧 评剧 曲剧 昆剧 北昆 唐剧 晋剧 蒲剧 吕剧 枣梆 茂剧 柳腔 豫剧 怀梆 宛梆 乐腔 吉剧 沪剧 越剧 杭剧 绍剧 甬剧 姚剧 湖剧 睦剧 瓯剧 婺剧 平调 苏剧 锡剧 丹剧 扬剧 淮剧 徽剧 庐剧 傩剧 赣剧 闽剧 芗剧 汉剧 楚剧 堂戏 湘剧 祁剧 阳戏 花灯 苗剧 侗剧 粤剧 潮剧 琼剧 雷剧 临剧 桂剧 彩剧 邕剧 壮剧 黔剧 地戏 侗戏 滇剧 傣剧 白剧 秦剧 跳戏 老腔 陇剧 藏剧 川剧 歌舞剧 活报剧 傀儡戏 滑稽戏 围鼓戏 丝弦戏 耍孩儿 柳子戏 五音戏 二夹戏 哈哈腔 一勾勾 太平调 四平调 五调腔 龙江剧 二人台 拉场戏 僮子戏 丁丁腔 淮海戏 柳琴戏 黄梅戏 泅州戏 沙河调 嗨子戏 含弓戏 洪山调 清音戏 梨簧戏 目连戏 东河戏 宜黄戏 宁河戏 瑞河戏 蒲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词明戏 竹马戏 三角戏 游春戏 歌仔戏 文曲戏 梁山调 辰河戏 荆河戏 巴陵戏 正字戏 白字戏 西秦戏 花朝戏 贵儿戏 大棚戏 牛娘戏 师公戏 布衣戏 关索戏 眉户剧 端公戏 线胡腔 遏工腔 八步景 碗碗腔 弦板腔 高山剧 河北梆子 老调梆子 河北乱弹 武安评调 武安落子 山西梆子 上党皮黄 祁太秧歌 浑源罗罗 晋西道情 铙鼓杂戏 山东梆子 花鼓丁香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奉天落子 金华昆腔 台州乱谈 处州乱弹 西安高腔 岳西高腔 九江高腔 龙岩汉剧 恩施灯戏 常德汉剧 广东汉剧 粤西白戏 潮州影戏 天柱阳戏 云南壮剧 壮剧沙剧 汉调二簧 安康曲子 陕北道情 商落道情 关中道情 安康道情 左叔小花椒 山西碗碗腔 茬平花鼓戏 大笛子逻逻 海城喇叭戏 海门山歌舞 皖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 南昌采茶戏 右词南剑调 龙溪纸影戏 龙溪铁枝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长沙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 粤北采茶戏 梅县山歌剧 广东木偶戏 广西采茶戏 贵州花灯戏 云南华灯戏 紫阳民歌剧 韩城秧歌剧 陕北碗碗腔 青海平弦戏 龙西布袋木偶戏 泉龙提线木偶戏 海南仗头傀儡戏
  戏曲作家、演员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纪君祥 郑光祖 钟嗣成 高则成 珠帘秀 李开先 徐渭 沈璟 梁辰鱼 汤显祖 魏良辅 李玉 李渔 洪升 孔尚任 魏长生 高朗亭 余三胜 张二奎 程长庚 徐小香 孙菊仙 谭鑫培 汪笑侬 汪桂芬 成兆才 杨小楼 萧长华 王瑶卿 吴梅 郝寿臣 盖叫天 金少山 高庆奎 余叔岩 言菊朋 姜妙香 侯喜瑞 梅兰芳 周信芳 李多奎 荀慧生 尚小云 马连良 俞振飞 程砚秋 谭富英 李万春 叶盛章 叶盛兰 裘盛戎 袁世海 李少春 李和曾 赵燕侠 杜近芳 白玉霜 新凤霜 丁果仙 姚水娟 袁雪芬 范瑞娟 丁是娥 王少舫 严凤英 沈云陔 常香玉 马师曾 红线女 周慕连
  戏曲作品、论集
  拜月亭 望江亭 窦娥冤 西厢记 墙头马上 梧桐雨 汉宫秋 秋胡戏妻 李逵负荆 灰阑记 潇湘夜雨 柳毅传书 倩女离魂 陈州粜米 琴琶记 浣纱记 清风亭 红拂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清忠谱 十五贯 秋江 铁弓缘 罢宴 赵氏孤儿 将相和 宇宙锋 鸿门宴 萧何月下追韩信 霸王别姬 苏武牧羊 天仙配 姚期 长坂坡 古城会 群英会 借东风 华容道 甘露寺 空城计 洛神 梁山伯与祝英台 对花枪 汾河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贵妃醉酒 打金枝 钟馗嫁妹 红鬃烈马 斩黄袍 红梅阁 拾玉镯 唐知县审诰命 海瑞罢官 打严嵩 四进士 孙安动本 蝴蝶杯 庵堂认母 玉堂春 二进宫 凤还巢 荒山泪 杨三姐告状 天女散花 锁麟囊 花为媒 三滴血 葛麻 胭脂 李陵碑 五台山 三岔口 四郎探母 穆桂英挂帅 杨门女将 辕门斩子 铡美案 赤桑镇 狸猫换太子 野猪林 林冲夜奔 三打祝家庄 打渔杀家 岳母刺字 碧玉簪 宝莲灯 钗头凤 白蛇传 琴挑 搜书院 乔老爷上轿 春草闯堂 女驸马 六十种曲 元曲选 闲情偶寄 古本戏曲丛刊 戏考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曲艺名词、名家
  数来宝 诸宫调 说话 话本 俗赋 弹词 鼓子词 词话 宝卷 莲花落 鼓词 说书 单口 对口 群口 大鼓 琴书 开篇 段子 表白 噱头 包袱 底 逗哏 捧哏 京韵大鼓 单弦 评书 相声 天津时调 京东大鼓 评弹 扬州弹词 苏州弹词 乐亭大鼓 山东大鼓 山东快书 湖南渔鼓 常德丝弦 二人转 双黄 快板 对口词 三句半 绕口令 袁阔成 刘宝全 骆玉笙 魏喜奎 马三立 侯宝林 常宝堃 马季 李润杰 高元钧 刘天韵 王少堂 刘兰芳


给我一些戏曲资料视频

相关评论:
  • 13341292032中国戏曲种类有哪些?
    卓毅栏1、京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2、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3、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见长。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4...

  • 13341292032中国戏曲种类
    卓毅栏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

  • 13341292032中国戏剧资料
    卓毅栏中国戏剧(China Drama) 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

  • 13341292032我需要关于一些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戏曲的资料。
    卓毅栏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

  • 13341292032戏曲手抄报内容资料
    卓毅栏1、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

  • 13341292032关于戏曲的资料
    卓毅栏1、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2、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3、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

  • 13341292032我国主要的戏曲剧种有哪些
    卓毅栏中国五大戏剧剧种有:京剧 、评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 13341292032戏曲.曲艺的文化与相关资料
    卓毅栏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 13341292032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
    卓毅栏1、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带,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

  • 13341292032中国戏曲简介??
    卓毅栏中国戏曲简介??中国戏曲分为:相声、小品、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豫剧、昆曲、评剧、秦腔、楚剧、曲剧、客家戏、二人转川剧、吕剧、沪剧、潮剧、评弹、评书、云南花灯、采茶戏、歌仔戏、样板戏等。这些种类有按艺术表现形式分类的,有些剧是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下面主要介绍京剧:京剧中根据所扮演...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