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的历史沿革

来自:流行资讯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东城区的历史沿革~

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金代为中都东北部。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定都北京,东城为15个坊。清代属大兴县,东城驻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个旗。元、明、清三代皇宫均建于今东城区域内。民国时,今东城区为当时的内一、内三等区。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设东单区、东四区。1958年东单、东四区合并改称东城区,因辖区在明、清北京内城东部,故名。2002年,东城区辖10个街道:东华门街道、景山街道、交道口街道、安定门街道、北新桥街道、东四街道、朝阳门街道、建国门街道、东直门街道、和平门街道。2005年,东城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景山街道、东华门街道、建国门街道、朝阳门街道、东四街道、北新桥街道、东直门街道、和平里街道、安定门街道、交道口街道。共有136个社区。

关于北京地安门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地安门辟邪的传说。相传,地安门是北京城最北边的一座门,是皇城北面的一个出口,所以地安门是北京城的北大门。地安门辟邪的传说是指,地安门是皇城北面的出口,所以地安门可以驱逐邪气,保护皇城的安全。
然而,这个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地安门只是北京城的一座城门,并没有辟邪的功能。实际上,地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时期皇帝前往天坛和先农坛祭祀的重要通道,所以地安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元1420年,地安门于明永乐十八年始建。
公元1503年,弘治十六年二月重修。
公元1571年,隆庆五年七月修葺。
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
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为便利交通,分别于1913年、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拆除。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
1950年代将地安门拆除,并辟为路。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东城区管界;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域。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
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
2010年,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地安门的历史沿革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