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正确理解遗传和环境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系?~

1.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
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条件认知将失去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无论多么优良的遗传因素都只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人的遗传特质便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1970年在美国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一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女孩,尽管被人类养大,但由于被剥夺了与人类交往和受教育的机会(食物由人送入但不与其交流),当13岁被发现时,根本没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可见,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不是物质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2.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现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一种相互联系的、动态的态度去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认为任何一种因素都是在与另外的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并与另外的因素有机地形成一种合力而作用于人的发展。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而界定的,在现实的作用中往往难以明确地分开。因为从种系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某些遗传素质正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结果,人与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机能,有的便以基因的形式巩固下来构成遗传基因,即人的遗传带有明显的环境影响的痕迹。而且,个体在发展中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即以自己的遗传特质对环境进行着选择和改造,不论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无不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传与环境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人的认知发展有不同的水平、不同的阶段且各有其规律,不同个体的发展又表现出巨大的个别差异。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和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传决定论对于儿童发展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人们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生物因素之外的环境。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洛克主张“教育万能”,他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到他们长大成人后,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无用,感到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华生注重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过程的探索,从刺激—反应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中,他发现了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在华生的眼中,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而这一模具的形状,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 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在某些时候,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惟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有的则把遗传和环境分别比作燃料和氧气,要想燃烧起来,燃料和氧气缺一不可。同样道理,儿童要实现发展也需要遗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不过,遗传论者与环境论者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相当笼统的,对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是通过怎样的一种机制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大家尚未达成共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那些与生俱来的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等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自然环境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影响 , 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家庭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大人对孩子的抚养态度、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态度、社会文化背景、居住地区的环境等都能影响孩子的心理。

1、遗传决定论一致认为,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先天素质的自我展开,二并不能改变其本质。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他明确地宣称:“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2、环境决定论恰好相反,片面和机械地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当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

3、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因为教育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者要考虑这些差异而因材施教。

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在形成中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勇敢的、果断的、有组织性的、有首创精神的人,可以从不同神经类型的人中培养出来。但要尽快地、正确地、完善地发展一个人的个性及其品质,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实现的。

总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借助于教育的内容、方法,教育者的言行,以及教育情境,激发和诱导受教育者的心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各种能力和个性特征。

扩展资料:

遗传和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明确,遗传和生理成熟毕竟仅仅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对于一般的正常儿童来说,心理能否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如何,不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而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其中教育更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知道,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只有产生心理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客观现实的影响,是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的。

这可以由各种动物哺养大的人类婴儿,如狼孩、熊孩、豹孩等等来说明。印度狼孩卡玛拉在出生后不久被狼叼去,在狼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八年。被发现时,她只能用四肢行走,昼伏夜动,吃东西不用手拿,而是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发展



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不知能否满意?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有多大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人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如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还有学者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我们的教材给出的观点很显然是反对遗传决定论的。理由是:
第一,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说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这很好理解。说遗传只能为人大发展提供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第二,人的遗传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遗传基因的破译可能在医学上的价值更大和更直接些,目前还无法通过DNA来破译与人的各种能力、智力等相关的遗传因子,但是,人们又分明看到了基因对人的个性、智商、技能等的影响。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的巨大影响的。突出的才能,基本都是天赋的。
第三,人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生理发展程度。这个生理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个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跃迁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

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在同年龄阶段不仅有共同的表现,同时彼此之间又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即因个人间生理成熟程度不同而导致的超前发展或延后表现,许多超常儿童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这些都是生理成熟的不同程度的具体表现。
第四,遗传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遗传素质也是有个别差异的,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方面也都有不同的区别。实际上,人的智力水平、才能、特长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种族、性别之间产生的区别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这要通过遗传的缓慢进化才能实现。
第五,遗传对人的发展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人的遗传有3%~5%的概率是非常态的,即我们所说的“超常”。“超常”有两种情况:低于常态的和高于常态的。教材中的观点是不符合常态的情况下,遗传对人的影响作用就是决定性的,常态的情况下不起决定性作用。
我在这里介绍橡实理论的目的在于,想通过这样的独特的理论来说明,关于人我们认识的并不多,很多事是很难解释的,橡实理论要破译心灵,显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却也有无法让人信服的东西在。我还是那个观点,对人的发展因素的分析,应该是落实到个体身上的,而不是根据已有理论,教条地套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世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能具体分析,决不可以忽视个体的个性特征。
在教育中,我们实际上常常是忘记了人是自然的人,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遗传上的差异性,过分强调对人的教育上的改造的作用,缺乏引导的观点,更多的是行为主义的塑造的立场。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人,而不是根据人的潜质引导和开发人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东西。
第六, 遗传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教材中给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的理论认为,至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生理活动方式,遗传已对它几乎没有影响。原因有二: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随时间的推进,潜在已成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相对减弱。对这个观点。可以提出质疑。潜在的因素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后天没有开发而消失。第二点,只能证明后天的影响不符合人的天性而不能说遗传的作用减弱了,是遗传的影响因子被压抑了。
总之,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性,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从遗传素质到智慧才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遗传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成就的大小。一个遗传素质较差的儿童,未必终身无所作为。在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条件、教育程度或教育专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实际的驱动机制产生着各种不相同的现实的人:文盲、工程师、艺术家,并直接导致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性质、领域等方面的种种差别。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怎样的作用呢?
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与发育的物资基础,为人的生理及其机能的发育提供必须的能量。在生产力水平固定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及其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的发展水平。过去,我们比较忽视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环境对人的兴趣、性情、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知道南方和北方人的性格很不相同。显然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江南多文人才子,也与江南美丽的风景有关系。
但对人的发展其决定性作用的还不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只能是基础性的,在环境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教育、公共场所、社会风气、流行思潮和社会制度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作用呢?
第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第二,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第三,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我们已经体验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社会观念下,人们的观念、意识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社会意识的不同。曾经是法宝的竞争意识,现在正被合作的意识所替代。曾经是法则的“适者生存”的观念,现在也正为“学会共同生活”的生态意识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替代。时代的精神决定人的观念和意识。
第四,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不同生活、文化条件和教育条件,可能导致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即使是智力优异的个体处在一个生活艰难、教育水平低下的环境,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也可能成为使发展受到影响,才能被埋没。
第五,环境对人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环境因素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它是在与各种人的交往中、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对人发生影响的。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是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这种自发的环境因素没有既定的目标,不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影响人的发展。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人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但能认识世界,还能改造世界,通过改造世界来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
那种认为环境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第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第五,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还应该附加一定的条件才可以这样肯定地说。因为,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成为人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人发展的阻力。

四、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行
这些条件是:
第一,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可教育性和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可教育性是指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的能力。一般来讲,人是可教育的,是具有可教育性的。但是,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可以接受所有的教育的。在某些方面可能就不具有天赋。对一个不具有可教育性的人进行教育,教育是不可能有作用的。
再好的教育如果受教育者不接受那也是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这是指在受教育者具有可教育性的前提条件下,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如果受教育者不愿意接受教育和拒绝接受施加的教育影响,教育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学校提供的教育过于单一,而且过于关注少数人,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教育是没有吸引力的,有时只是从教育中体验失败、感受痛苦,因此,学生厌学情绪很大,这不仅在我国是这样,在日本也是这样。学校教育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很大的原因。
第二,从教育自身的影响条件看,教育必须是高质量的。
低质和恶劣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负面的,并不是积极的影响,因此,也不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的应有作用的发挥。
教育的质量决定教育能否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家庭环境
很多情况下,学校并不能完全控制得了学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精神的物资的,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家庭的变故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休学。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很有影响的。很多情况下,儿童的天赋因为家庭不能给予及时的开发而得不到发展。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一个人的性格,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有遗传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家庭的烙印是很显著的。
第四,社会发展状况
在谈到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时候已经谈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任何教育都是社会的教育,它自身的发展首先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社会发展状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教育不重视,也没有受教育的需要,教育也就无法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总之,影响人的因素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教条地理解和运用现有的理论。尤其是不能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不能忘了人的本性,不能片面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或精神属性。教育作为人道的事业,在当前我国的情况下需要特别关注个体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人。在学校教育中,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突显出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我们取这样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在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时候,就不会太强调学校教育的改造作用和按照社会性的塑造作用。教育应该是对每个独特的生命的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引导。
五、响后进生发展的因素分析
前面我们,从普遍的和一般的意义上,分析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下面,我们结合实际谈谈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起着怎样的作用和怎样其作用的。
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后进生”身上。有一位老师这样说: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生”的关注与研究,“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理由很简单,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对多数学校来说,“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哪怕极少数的“后进生”在我们的关注之外,我们所标榜的“素质教育”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使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这位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出现“后进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 家庭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当
2.家长行为不正
3.家庭离异
(二) 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歧视
2.教学的失误
3.多次尝试失败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
1.街头结交
2.身体状况
3.智力状况
这位老师认为,在家庭、学校和个人三者中,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原因是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但作为教育者,在研究“后进生”问题时,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
这位老师给出的后进生形成条件,用我们前面用过的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就会看到,对一个后进生来说,影响他的因素,有遗传方面的:智力状况,身体状况。有些学生后进是由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学习落后。有些学生是由于身体某些方面有残疾或体质较弱,导致成绩不好。当然,体质的问题,有的是先天的遗传导致,有的是后天的原因。遗传和生理素质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学习后进的例子是不少的。可见,遗传素质和生理素质是人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影响后进生的因素还有环境方面的: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就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位老师认为,这个原因是主要的,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是带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来到学校的,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在学校仍然是起着作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使很多家长疲于奔命,为了生计而奔走。事业成功的,经济条件是有了,但精神上的缺失却难以弥补。现在很多电视连续剧中都有这种家庭生活状况的反映。
除了家庭原因之外,学校的教育不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位老师在对“后进生”的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说他们从小学起就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后果却是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和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敌意的种子。还有,教育中,知识本位和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过度发挥,使这些学生,不断失败和落后。在失败中,自卑感不断增强,而老师也没能及时进行心灵的抚慰和学习的帮助。学校教育在强调单一的书本知识的教育中,使很多学生被沦为“差生”,因此,很多后进生是学校教育制造出来的。要想让教育发挥主导的积极的作用,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不以书本知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不作片面的评价。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的大小又是复杂难辨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一点应该是坚信的: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他说,教育的英明和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人。


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视频

相关评论:
  • 15180799872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马洪种1、遗传决定论一致认为,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先天素质的自我展开,二并不能改变其本质。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他明确地宣称:“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

  • 15180799872、如何正确评价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马洪种1、遗传是决定儿童心里发展过程的 直接决定者 是与生俱来的性格。 2、社会文化是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给心理发展定道路 的引路者。孩子通过社会文化了解知识,明白道理。家长们往往会发现 家庭里没有教导的东西孩子却在小小的社会中学会了。这既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的过程又起到了是有着无意中决定孩子心...

  • 15180799872如何正确理解遗传和环境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系?
    马洪种1.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条件认知将失去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无论多么优良的遗传因素都只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没有正常的生活环...

  • 15180799872你怎样看待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马洪种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遗传决定了儿童的潜在能力和倾向,例如智力、性格、情绪反应等等。但是,环境对于这些能力的发挥和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方式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挥。另一方面,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例如,心理创伤、家庭关系...

  • 15180799872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000字论文
    马洪种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洛克主张“教育万能”,他在《教育漫话》...

  • 15180799872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马洪种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又决定着孩子身心发展的高度。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上限,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尽可能地趋于该上限。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根据心理学上对儿童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在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需求,...

  • 15180799872环境和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马洪种这种观点认为,遗传只是为发展提供了潜在可能性,而真正决定个体发展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有些环境论者甚至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认为环境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例如,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曾断言,给他一批健康的孩子,在他控制的环境下养育,他可以培养出任何他想要的专家,无论是医生、律师、画家还是企业家,...

  • 15180799872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马洪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在肯定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实践。(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

  • 15180799872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马洪种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条件,也就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一个生来就有健全的头脑和器官的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自己又不刻苦努力,他的智力和其他个性品质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一个大体上具有...

  • 15180799872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各自地位和作用。
    马洪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这两种自然条件对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人都是社会存在物,是社会动物,人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意义的还是社会环境。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可以筛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