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撒哈拉以南非洲,又称亚撒哈拉(Sub-Saharan )地区,俗称“黑非洲”,意为“黑种人的故乡”,泛指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
尼格罗人种的故乡,至今居民中仍以黑种人占绝大部分。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不同。
古代曾先后形成加纳、博尔努、贝宁、马里、加奥、阿克苏姆等国,马达加斯加岛等岛屿。地形以高原为主,称为高原大陆,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区域,其中有31个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

马里的井中旅馆

马里天气酷热。为了吸引游客,马里政府开设了一批很特别的旅馆——“井中旅馆”。此种旅馆是在地下掘出约30米深的井,然后在井的周围挖出一个约2米高的空洞以便放置床位。这样可使游客免受酷热之苦,既促进旅游业,又增加外汇收入。


非洲人行握手礼也颇有讲究。见面握手时,对尊敬的人,要先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然后用右手与对方相握。如果是特别亲热者,则要先握一下他的手掌,然后再握对方的拇指,最后还要紧紧握一下他的手。女子见面,一般是双膝微屈,行屈膝礼。在农村,妇女们相遇,一边围着对方转,一边嘴里发出有节奏的尖叫声,以表示对她的亲热和友好。男子对女子,不管对方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也不管她是否结婚,都要尊称“妈妈”。尼日利亚人握手,要先用大拇指在手上轻轻弹几下。刚果河流域的部族,在见面时是双方互伸两手,然后弯身吹几口气。坦噶尼喀湖畔的部族见面时则先拍肚子,然后鼓掌握手。津巴布韦的绍纳人见面时,其握手礼与世界各国流行的方式略有不同,男女亦有区别。握手时,一般伸出右手,但有的男子只把右手拇指一侧的手掌伸给对方,同时徽屈右膝,以表示特别亲热;妇女则只微屈右膝。男子鼓掌表示欢迎时,两掌竖立相对而拍;妇女两掌一上一下平放着拍,并用灵巧的舌头发出“唷唷……”的声音。

在公共场合,接吻是一种敬意、友情和欢喜的表示,西方国家比较普遍。然而东非、中非和南非的班图各族人民却很少有接吻的习惯。肯尼亚的吉库尤人对妇女有种种禁令,规定男女不得亲吻。一些部族的居民喜欢吻酋长走过的地方,以此表示对酋长的尊敬和当作自己的一种幸福。埃及的贝都因人,好友相遇的礼节有点类似新西兰毛利族人:双方用额头和鼻子相碰,行额鼻相亲之礼。

奇特的丧葬礼仪

非洲各族人民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其丧葬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还相当奇特。葬礼时间有长有短,短则几天,长的可达半年。

在非洲,有人去世首先要向死者亲属和四周乡邻报丧。报丧的方法各具特色,有的敲响丧鼓,有的吹起牛角,有的大哭大嚎,有的大喊大叫,有的则用一种特定的报丧物品。津巴布韦的绍纳人家里若有人不幸去世,要通过急促而低沉的鼓声向亲朋好友传递死讯,人们听到鼓声后便陆续前来哀悼。坦桑尼亚的齐古阿族,如有亲人死去,必须赶紧拿着一块特制的、掺有烟末的面包向死者的舅父报丧。近些年来,这种特制的面包已改用十分钱来代替了。哈亚人病故之后,先由妇女们嚎啕痛哭,公布有人去世。左邻右舍以及附近村子的人,只要与死者有某种关系,闻讯必须赶来吊唁。

查问死因是非洲一些部族的习惯。多哥的塔姆贝尔马人在人死后,为了证明死者的父系和母系亲属与他的死无关,送殡期间,死者家属要当众提出死者的死因问题,然后由男人们把尸体扛在肩上,如果放下时尸体滚向右边就意味着“是”,如果滚向左边则表明“不是”。贝宁西部和北部山区的皮拉人,如果亲属怀疑死者是被人谋害的,他们可以要求掘墓人追查、惩办凶手。在这种情况下,掘墓队长便召集全村人大会,当众拧死一只白公鸡,烤熟后分给每人一小块。掘墓队长念一通符咒后,令众人当场吞食鸡肉。因为掘墓队长所念符咒的意思是说凶手吃了鸡肉会马上死掉。隐藏的凶手怕死不敢吃,这佯就反而自我暴露,被当场逮捕。凶手喝下掘墓队长配制的鸩酒,然后死去。津巴布韦绍纳人在葬礼过程中,要派代表到很远的地方去找他们不相识的有名望的占卜者,询问死者的死因。他们不信任熟悉当地情况的占卜者。得到满意回答后便返回家乡,摆上祭品祭祀祖先。如果占卜者告诉他们死者是由于神灵生气造成的,人们便要奉献啤酒,杀牲祭祖,安抚神灵,表示悔过,恳求神灵不再伤害他人。苏丹的因加萨纳人把死都归罪于“特尔”太阳神,因此当人死后不问死因就被埋葬。下葬时,老人们发出向太阳神问罪的叫喊“啊,骗人的太阳神啊!……”同时,他们还挥舞手中的剑和矛,向太阳神挑战,喝令它降到人间来请罪。

哭,是死者亲属悲痛心情无法抑制的表露,但非洲人的哭泣与众不同,很有特色。在刚果,若家里有人丧命,亲属们便在死者的门口昼夜不停地哭跳,直到死者被埋葬才停止。若丈夫死了,妻子则水米不进,边哭边跳或光着上身在地上悲痛欲绝地来回翻滚,以示对丈夫的死别之情。村里死了人,几乎全村妇女都要跑到村外道路上,边哭边跳地向死者告别。灵车行走时,除总统坐的汽车外,别的车辆都不得阻挡灵车,也不能超越灵车,以示悼念。十分有意思的是贝宁的皮拉族,死者家属开始必须抑制悲痛,任何人不得啼哭。只有当掘墓人将尸首包裹好,用草药熏完、下令敲响丧鼓后他们才能放声痛哭。不哭则巳,一旦哭开,就必须按原有节奏和音量哭下去,直至翌日太阳升起,不得中断。坦桑尼亚哈亚族的人死后,由妇女带头哭,然后左邻右舍的妇女也闻声前来陪着大哭大嚎。守灵4天后,家属要统统剃成光头。齐古阿族死者埋葬后的第二天,死者的母亲要当众把头发剃掉。是夜,死者的兄弟姐妹和近亲都在村中聚会,大哭一场,在哀悼仪式后,由死者的好友将其兄弟姐妹的头发剃光,一个不漏。剃完头,哀悼活动才算结束。

热爱歌舞的非洲人,不但用歌舞表达喜悦心情,而且还经常在葬礼中悲歌起舞,颂扬死者,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津巴布韦绍纳人在向死者遗体告别后,便来到茅屋外唱歌跳舞,舞越跳越欢快,歌越唱越激昂,一扫开始时悲痛沉郁的气氛。死者埋葬后,人们便开怀畅饮,随着鼓声四起,男人吹起牛角,妇女踏着鼓点,迈着轻快的舞步,摇着脚铃,边跳边唱,全场一片欢腾,歌舞通宵达旦。多哥的塔姆贝尔马人在殡葬后的追悼仪式期间,所有的人都喝酒跳舞。乐队使用铜锣、笛子与号角,乐师们绕着房屋走几圈,前面带队的是用野猪獠牙武装的两个老头,他们表演互相厮打,以示房屋不受恶鬼之害。最奇特的莫过于马达加斯加麦利那人的葬礼。麦利那人死后,一般要将尸骨从临时殡地迁往祖坟作第二次安葬。首先打开临时墓穴,挖出遗骸,给它穿上新的彩色寿衣,并用贵重礼品把遗骸层层裹上。一切就绪后,亲属们再把裹好的遗骸扛在肩上跳起舞来。麦利那人认为这是断绝活人同死者在生前的关系,意味着活人从此进入了忘我阶段。因为在麦利那人看来,人死并没有什么可怕,死是活的继续,是总归宿。

人死后有多种埋葬形式,目前世界上以火葬为最多,而非洲却仍以墓葬为主。至于墓址的选择和墓室建造,在非洲有的比较简陋,有的则十分讲究。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布须曼人死后,将尸体侧放,两膝弯曲,摆成卧眠姿式,连同其日常生活用品都全部一起埋葬在他的茅屋附近。坟墓上堆放些石头,以防动物侵犯,然后这个狩猎队伍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两年之内不再回来。茨瓦纳人在部落酋长和一家之主死后,用新宰的牛皮包裹尸体,连同生前所属之物一并葬入牲畜栏的大门地方;一般人死后,则用垫子或斗篷包裹,葬在一间供死后住的茅屋里或附近,随后把茅屋烧毁或遗弃。津巴布韦绍纳人死后,其墓穴一般离村子不远,墓地同地面一样高,上面堆放石头,或在石头旁再放一个大石头。安扬贾人死后埋葬在小树林里或灌木丛中,死者的房屋要拆毁,房基被挖掉;首领有时也埋葬在他自己的屋子里,屋子也随之遗弃。

阿拉伯人办丧事,无论贫富一般都较简单,但在众多的阿拉伯国家中,只有埃及比较特殊。埃及人受古老埃及文化的影响,有钱的穆斯林都修建一座家墓,为死者建造一个与他在世时一样的生活环境。首都开罗市郊的一个墓地如今已成为著名的“死人城”,是埃及的一大名胜。开罗的“死人城”远望象个居民区,实则这里的房屋都是为死人建造的。每间房子的门框上都写着“×××之墓”。室内墓碑的数目可以看出安葬着几个甚至十几个死者。同一间屋子里安葬的都是家人或亲属,墓地以首葬者名字命名。墓室的建造有的十分讲究,有的则很简陋,反映了死者家境的富有或贫穷。埃及人称这种房屋为“赫什”,意即庭院。这一排排房屋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街道,庭院有门牌号码。尽管墓地很大,但只要记住街道名称和庭院号码,便可顺利地找到某人的安息之所。每逢重大节日,死者的亲朋好友都要来墓地聚会。这种聚会,已由从前的祭扫,演变成今天人们共庆佳节和进行社交活动。埃及人认为,他们在墓地欢度节日,可以让死者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类似埃及的丧葬习俗在马达加斯加也同样存在。马达加斯加的麦利那人认为,一个人有无祖坟,并在死后有无一席之地,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那会被视为奴隶的后代,或许说明他生前有违规犯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因而被取消了入坟资格。所以麦利那人的墓地往往比其他住房的价值还要高出若干倍,不少坟墓造得十分雄伟壮观。在死者的墓碑上,牛角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在马达加斯加这个“牛的王国”里,牛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社会财富的体现,而牛角又是牛的象征,它既可显示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又可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与崇拜。

除了墓葬外,非洲少数地区也有类似印度“天葬”的习俗。扎伊尔的巴库图人死后,通常把尸体装在一个粗布袋里,由两人用扁担抬着,在一个嚎啕大哭的送葬队伍护送下,葬在白蚁巢内,让白蚁分解尸体,使死者早日“升入天国”。南迪人则把死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鬣狗和其他动物吞食其尸体。其作法是,人死后在黄昏时被抬到房屋的西边,放在地上,男尸向右侧卧,女尸则向左侧卧。同时亲属们喊道:“鬣拘,来吃吧!”第二天,如果尸体没有被动过,就杀一头羊,把一些羊肉放在尸体上面或旁边,以招引野兽。如仍不见动,就意味着死者是被妖术害死的,将要采取另外的措施。住在乞力马扎罗山坡的瓦查加人,其首领的尸体不是裹在兽皮里埋葬,而是放在一根空心树根里,并把根端封堵起来。如果是一般人死了,则把尸体折曲,头和腿捆在一起,涂上油脂和赭石粉后用祭祀的牛皮裹住,再以坐的姿态放入墓中,面朝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18个月后,将尸骨掘出放在蕉林内,颅骨则送到埋葬祖先的树丛中,或存放于一个土瓮里。

击鼓就餐的饭馆

肯尼亚国的蓓罗城,有一座奇特的饭馆。游客在这座饭馆里就餐,也许会终生难以忘怀。

这是一家临街的小饭馆,建筑十分简陋,厚厚的墙壁是用土砖砌成的,屋顶上盖着长树皮。看上去,就像是我国北方的“干打垒”屋一般。引人注目的是,在饭馆的门口有一个直径达1米、厚达0.5米的大鼓。它用4根光滑的木棍支撑着,一位熊腰虎背的黑人兄弟站在鼓旁。

每当客人来临,黑人兄弟就稍稍欠一下身子,然后,用土语问道:“先生,是用餐吗?”客人点点头,他就转身,抬起了巴掌,对大鼓“嘣嘣嘣嘣嘣”敲击5下。鼓声刚落,从饭馆里走出一个黑人姑娘,她穿着白色的工作服,腰间也别着一个鼓。原来她是在欢迎客人呢!

在姑娘的手势的安排下,客人在餐桌边落坐。餐桌的中间,也有一只小鼓。客人按规矩击鼓两下,服务小姐就会来到餐桌边。她重重拍击两下鼓,意思是:“请问要些什么?”

客人按菜单上的顺序,拍击小鼓。鼓声传到了厨房,这时,侍者就会将客人点的菜送过来。

肯尼亚的菜肴十分特别。比如,肯尼亚的三明治,中间夹的是一堆烧焦的蚂蚁,吃起来风味倒也很是别致,焦香中带有酸甜,吃到最后,还有一股辛辣味。

吃饱喝足到了该结账的时候,客人用手拍击5下桌鼓。鼓声唤来了收银小姐。她同样夹着小鼓走到客人的身边。她收完了钱以后,重重地拍击3下鼓。

接着,饭馆里接待过客人的小姐都出来了,她们4人一齐拍击着小鼓,朝客人走来。饭馆里鼓声大作,原来这是一种热情欢送的仪式。

于是,客人就踏着鼓点的节拍,走出饭馆的大门。不料,四面小鼓刚停,饭馆大门口的一面大鼓又重重地拍击了8下。这鼓声的意思是:“请走好!”

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本区主要人文特征之一,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材料,如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古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歌舞、音乐、绘图、雕刻)等来说明本区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并非从古至今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今天的现状是殖民主义劫掠和统治造成的。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民族解放斗争和反种族主义斗争的内容。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政治斗争可分为四个阶段:①从15世纪至20世纪,殖民主义疯狂地劫掠黑人和自然资源及物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纷纷独立;③半个世纪以来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不断发展,得到非洲及至全世界人民的支持;④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以上四个阶段,从政治到经济逐步深化,体现了本区人民为彻底独立自主而奋斗的精神,又很自然地引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主要特征。

为了说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统计图表——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资的事实,来解释“以初级产品为主”这个概念,使学生对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完整内涵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分析了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病,即本区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成品价格昂贵,这种贸易是十分吃亏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国工业的发展;最后指出了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振兴民族工业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上述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殖民主义,树立国家关系应平等互利等意识的好材料。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教材不仅指出了人口过多是产生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确了粮食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导致本区经济的畸形发展,科学技术落后;使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这两者不能偏废其一,这一思想在“想一想”栏目中又得到体现。

由于上述原因,在人口不断增长、农牧业生产水平又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本区出现了毁草开荒、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沙漠面积扩大等环境问题。教材最后指出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已成为本区今后三大重要任务。教材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虽然文字不多,但突出了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中国与本区各国的关系虽不是教材的重点,但它反映了①我国与本区各国人民在政治和道义上的相互支持;②我国在经济、医疗卫生、交通建设上给予本区的大力支持,最终体现了我国对外政策是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一基点,这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

纬度位置: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海陆位置:临海

气候特点:热带沙漠,草原,雨林气候

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本区主要人文特征之一,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材料,如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古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歌舞、音乐、绘图、雕刻)等来说明本区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并非从古至今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今天的现状是殖民主义劫掠和统治造成的。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民族解放斗争和反种族主义斗争的内容。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政治斗争可分为四个阶段:①从15世纪至20世纪,殖民主义疯狂地劫掠黑人和自然资源及物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纷纷独立;③半个世纪以来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不断发展,得到非洲及至全世界人民的支持;④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以上四个阶段,从政治到经济逐步深化,体现了本区人民为彻底独立自主而奋斗的精神,又很自然地引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主要特征。

为了说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统计图表——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资的事实,来解释“以初级产品为主”这个概念,使学生对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完整内涵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分析了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病,即本区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成品价格昂贵,这种贸易是十分吃亏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国工业的发展;最后指出了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振兴民族工业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上述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殖民主义,树立国家关系应平等互利等意识的好材料。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教材不仅指出了人口过多是产生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确了粮食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导致本区经济的畸形发展,科学技术落后;使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这两者不能偏废其一,这一思想在“想一想”栏目中又得到体现。

由于上述原因,在人口不断增长、农牧业生产水平又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本区出现了毁草开荒、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沙漠面积扩大等环境问题。教材最后指出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已成为本区今后三大重要任务。教材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虽然文字不多,但突出了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视频

相关评论:
  • 13591171667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庾昨翠答:【答案】A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东南部地区,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所以A项正确;在非洲东部的东非高原附近,有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所以B项这句话说法不对;在东非高原上,赤道附近有非洲最高峰——...

  • 13591171667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有纵...
    庾昨翠答:A、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位于非洲东部,故正确.B、非洲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故正确.C、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故错误.D、非洲大陆物产丰富,被称为“富饶的大陆”.但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许多国家形成了过分依赖...

  • 13591171667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什么之称
    庾昨翠答: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称呼是黑非洲,由于世界上的很多地区的黑人都是这里的黑人移民的后裔,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着黑种人的故乡的称呼,所以叫做黑非洲。2、撒哈拉是以南非洲是尼格罗人种的故乡,到现在居民中大多数占绝大多数,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区域。

  • 13591171667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称为什么大陆
    庾昨翠答:撒哈拉以南非洲常被称为“黑非洲”。这一地区因其黑人居民而被誉为“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指的是非洲大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包括马达加斯加岛。这里以高原地形为主,整体地势向西北倾斜。在历史上,撒哈拉以南非洲曾出现过加纳、博尔努、贝宁、马里、加奥和阿克苏姆等国。这些地区文化多样...

  • 1359117166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
    庾昨翠答: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涵盖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阔地带。2. 该地区西临大西洋,东接印度洋,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3. 由于该地区的人口90%以上为黑色人种,因此常被称为“黑非洲”。4. 历史上的长期殖民统治导致该地区经济形态单一,依赖某种特定的商品出口,形成了所谓的“...

  • 1359117166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什么之称
    庾昨翠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黑非洲之称。“黑非洲”,由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其他地区的黑人都是这里黑人的移民的后裔,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有"黑种人的故乡"之称,简称为“黑非洲”“黑非洲”。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尼格罗人种的故乡,至今居民中仍以黑种人占绝大部分。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沙漠以北的阿拉伯...

  • 13591171667...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属“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B
    庾昨翠答:北非属“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受殖民影响,基督教在非洲的传播度很广,信徒占大部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6亿多人口,90%以上是黑种人.故选:B.

  • 13591171667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庾昨翠答:答案D 本题考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是由于地壳断裂陷落,属于内力作用。海岸线平直,气候类型对称分布。参考:http://www.zuoyebao.com/q/18659

  • 13591171667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黑种人的故乡B.地形以平原...
    庾昨翠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A正确; 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B错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C正确; 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洲,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粮食的极度短缺,为了满足粮食需要,不断的破坏生存的环境,现阶段人口、粮食、环境是非洲面临的巨大问题....

  • 13591171667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为发达国家 B.单一商...
    庾昨翠答:非洲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暖热,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洲.非洲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以后,民族经济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