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

来自:校园生活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地质环境的社会经济属性~

地质环境以人为中心而被评价和认识。在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过程中,地质环境不管是被动地承受各种工程经济活动,还是主动地对社会经济施加灾害风险,都被自动地赋予了社会经济属性。根据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地质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地质环境因素,称为地质资源;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称为地质环境问题,当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时又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资源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质环境要素和地貌景观。某种地质环境要素在一定空间内相对富集而形成了可资人类经济社会开发利用的资源,如土壤、地下水、化石能源矿产、非能源矿产等。对社会经济而言,组成地质环境的物质和地貌景观,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或潜在利用价值。例如,低品位含铁岩石在过去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对社会经济价值不大;但随着选矿技术的进步,低品位含铁岩石转化为低品位铁矿石为社会经济加以利用,使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资源。海滩被开发利用作为海滨观光度假胜地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从过去单纯的地貌景观转变为满足人们休闲嬉戏需求的地质资源。在地貌景观中,那些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人们称为地质遗迹,属于具有重要科学、观赏、教育价值的地质资源。
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的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按照主要诱发因素,可分为原生地质环境问题与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水土化学物质空间迁移而引起的地方病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或事件,例如,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社会经济通过人类活动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也可能不利于社会经济。地质环境通过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作用于社会经济,给经济社会带来可能损失或危害的风险。风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对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脆弱性。脆弱性是指人类、人类活动及其场地的一种性质或状态,可以看成是安全的另一方面[15]。脆弱性增加,安全性就降低。例如,在斜坡下方修建一座建筑物,可以采用较深的地基基础以降低其对斜坡土石流的脆弱性,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图1-1表示上述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图1-1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示意图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的岩石圈表层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质过程和现象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积极与大气、水、生物圈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环境子系统。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它的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下限位置,决定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进入岩石圈内部的活动深度。
【地质资源环境】是指除矿产资源以外,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地质环境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包括地下水、地质遗迹、地质地貌类景观等。
【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国务院赋予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范围内,采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或措施,对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通过管理,防止、控制和减轻地质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活动方向发展,预防和治理各种地质因素与过程对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危害和破坏;鼓励人类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目的。
【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对地质环境保护的职能,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职责。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遗迹;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监测、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认定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产地、标准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保护区等。
【区域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是指在自然地理单元或社会政治经济单元划定的地域内开展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努力使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与资源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质量的保护和改善相适应,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是区域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要全面了解区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调查评价区域资源态势,划定区域地质环境功能区,判定区域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论证开发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地质环境预测与风险分析,确定区域地质环境容量和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利用与防治方案。
区域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服务层次高,它必须落实到区域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区域地质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区域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有关政策与法规、对策与措施、监测预报信息系统以及有关管理制度等。
【城市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城市地区国土开发强度最大,地质环境变化显著。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有的已构成地质灾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城市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要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从总体上看,要抓好6个重点工作:①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②地基稳定性评价;③供水条件和水资源保护问题;④城市废弃物外置的地质条件评价和监测;⑤地质景观资源和建筑材料的调查和评价;⑥城市地质灾害的评价、监测和预测。
加强城市地质环境保护,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城市地质环境管理配套法规,明确城市规划要有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区划为依据;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可能容量及承载力;提出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整治意见以及预测、预报信息,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性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①制定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法规,依法进行监督管理;②根据矿业生产特点,制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办法,要把地质环境的勘查、评价、治理、监督贯穿到矿山勘探、设计、建设、生产的全过程中;③对新建矿山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防治污染和其他地质灾害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④采取措施,加强对矿山“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实现尾矿、矸石及矿坑排水资源化;⑤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站网、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预防灾害措施;⑥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构。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②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划定危险区并对其监督管理;③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申请建设用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后,方可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定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承担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监质管理;⑥进行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和纠纷调处。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被保护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挖掘、买卖或以其他形式转让。地质遗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应实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国务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本辖区的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地质遗迹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划分为以下七类:
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 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念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保护区分级】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以下统称地质遗迹保护区。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分级标准;
国家级: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省级:①能为区域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在地学分区及分类上,具有代表性或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
县级:①在本县的范围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②在小区域内具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
【地质公园及其分级】地质公园(Geopark)是指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发育区。它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息、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因此,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地质公园可划分为三级,即国家级、省级和市级。
【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是地球历史的鉴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具有综合价值:①为国内乃至国际研究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②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③探索研究地球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提供罕见的实体及实地;④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经加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
国家对下列古生物化石和古生物化石产地实行重点保护:①已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种属的模式标本;②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稀有的古脊椎动物化石;③国内稀有或者在生物进化及分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化石;④大型的或者集中赋存的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
【古生物化石采掘管理制度】古生物化石的采掘管理制度是国土资源部第13号令发布施行的《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考虑到古生物化石所具有的较强的专业性,《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建立了专家评审与事后备案相结合的古生物化石的采掘管理制度,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了科学研究、教学和科学普及的需要,在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内采掘古生物化石的,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古生物化石专家评审;在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采掘古生物化石或者在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外采掘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古生物化石专家评审。同时要求其在采掘活动结束后30日内,要将采掘获得的全部古生物化石清单报采掘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古生物化石与文物的区别】化石不同于文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在属性上,古生物化石指地质时期由于地质作用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们是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而文物是人类生产、生活保留下来的遗物。
(2)古生物化石的时间跨度是“史前”的地质时期。而文物的时间跨度是指“人类历史以来”。
(3)在保护方法上,由于古生物化石与文物自然属性以及保存状态的差异,古生物化石除了保护实体外,更侧重于产地保护,如建立保护区等,提供科学家研究生物及生活及埋藏环境。而文物侧重于实体保护和博物馆保护。
(4)在科学研究范畴上,文物研究属社会科学类,而古生物化石研究属自然科学类,前者属考古学,后者属古生物学。
(5)在科学研究用途上,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演变和生物演化的重要鉴证,而文物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管理制度】古生物化石的出入境管理是有效制止古生物化石流失国外的必要环节。为打击各种走私贩卖古生物化石的活动,国土资源部第13号令发布施行的《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规定,因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展览等,需将古生物化石运送出境的,由国土资源部发放出境证明;对临时入境、复带出境的古生物化石的查验、复验,由国土资源部指定的机构负责;查验、复验相符的,由国土资源部发放出境证明。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地质环境监测是有效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并保障其正常运行,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以城市、重要经济、重大工程区、矿山和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地区为重点,以地下水位、水质和地质灾害为主要监测对象,以调查——规划设计——调整建设——日常监测与维护——信息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为主线,最终形成与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和环保具有同等地位的全国六大公益性监测网之一,实现全国地质环境的有效监控。
地质环境监测要实现地质灾害与地下水监测并重;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功能监测并重;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监测成果面向政府,为地质环境管理与保护服务,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基础支持;面向社会,为防灾减灾提供信息服务,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促进调查评价与监测相结合,调查评价为监测提供背景条件,监测为调查评价提供基础支持,形成三大监测网络、2个信息系统:
三大监测网络:以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龙头,带动形成全国地质环境3级监测体系: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重要地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地质灾害易发区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两个信息系统:通过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库、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完善与集成,建立基于GIS的预警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监测信息分级管理与发布系统。

包括由于地质环境事故造成的地质环境污染、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及由此导致的地质生态环境功能退化带来的环境功能价值折损的经济计算[1~3]

一、恢复费用法(工程费用法)

恢复费用法又称重置成本法、工程费用法,是通过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需支出的费用来评估环境影响经济价值的一种方法。采用恢复费用法对环境资产进行评估时必须首先确定环境资产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按在现行市场条件下重新购建一项全新环境资产所支付的全部货币总额。重置成本与原始成本的内容构成是相同的,而两者反映的物价水平是不相同的,前者反映的是环境资产评估日期市场物价水平,后者反映的是当初被构建环境资产时的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既定时,环境资产的重置成本越高,其经济价值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环境资产的价值还会随着资产本身的运动、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其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S1为防治环境污染或破坏的费用;F1为为防护、恢复其原有环境功能的单位费用;Q为受到污染、破坏或者将要受到污染、破坏的某种环境质量或环境物品的总量。

该方法一般用于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估算,如因防治地下水污染而增加的额外费用,航运河道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损失等。

二、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某种环境的功能被污染或破坏后,可以人工营造一个来替代原有的功能,用建造新工程(人造环境物品)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叫做影子工程法。在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难以直接估算时,人们常常用这种能够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影子工程项目的费用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损益。

这种“影子工程”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工程,其目的是对环境成本有一个估算值。将影子工程的成本包含在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指出新项目的收益必须有多大才能超过它所引起的损失。其数学表达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V为原有环境物品服务功能价值;G为替代工程的造价;Xi为替代工程中的i项目的建设费用。

一般用于:地下水水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引起森林涵养水分功能的丧失;土地资源破坏引起水电站发电能力减少的经济损失等。

三、机会成本法

这种方法认为,在费用效益分析中,社会的环境损失或代价都可看做是机会成本。任何资源配置都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做出最有效率的经济选择,必须找出社会净效益最大的方案。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失去了使用机会就等于失去了获得效益的机会。机会成本法就是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化带来的经济收益或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假如,资源K有A、B两种使用方案,它们所获得的净效益分别为500元和700元。我们选择A方案,就失去了B方案使用K资源的机会。在B方案中,最大净效益为700元,则K资源选择A方案的机会成本就是700元。机会成本并非实际支出,也不计入账册,但它是选择最佳投资方案的重要依据。

采用机会成本法估算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其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S2为损失的机会成本;F2为某种资源配置或利用的单位机会成本;W为某环境污染的破坏量,其估算方法与环境要素及污染过程有关。

可用于造成水资源短期的经济损失及固体废弃物占用农田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等。

四、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又称生产率法、生产效应法。这种方法把环境看成是生产要素,这样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生产率的变化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产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可以用市场价格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S3为环境污染或生态环境破坏的价值损失;F3为自然物品或人工物品受污染或破坏后的市场价格;Ri为某物品遭受i类污染或破坏时所损失的产量水平。

i类污染一般分为四种污染程度,分别表示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或破坏;Ri的计算方法与环境要素的污染或损失程度有关。如计算农田受污染的损失时,可按下式: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Mi为某种程度污染的面积;R0为未受污染或类比区域的单位产量;Ri为农田受某种程度污染时的单位产量。

如果商品销售是处在较完善的市场机制条件下的话,那么环境质量变动将直接影响到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但是,必须注意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动态影响。假如环境质量变动对该商品产出水平变化的影响很小,不至于引起该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那么,就可以直接运用现有的市场价格进行测算。假如环境质量的变化对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有较大影响,并足以引起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那么,就需要分析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对该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P为利用商品产出变动所测算的环境价值变动额;P1为单位商品产出变动前的市场价格;P2为单位商品产出变动后的市场价格;ΔQ为环境污染地区单位商品产出的变化量。

市场价格法是利用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值和利润的变化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

水污染引起的农业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地下水位下降增加的开采成本、土地资源破坏及水土流失引起的经济损失评估等都可以采用此方法。

五、人力资本法

如果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使原有的系统功能下降,就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损失。这不仅可使人们失去劳动能力,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负担。人力资本法是利用环境污染与破坏所造成的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来估计环境污染与破坏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统计计算方法。

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过早死亡、疾病或病休造成的收入损失,医疗费开支的增加和精神或心理上的损伤。环境污染与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有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部分,其中,前者包括预防和医疗费用、死亡丧葬费用,后者包括病人耽误工作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医护人员护理和陪护影响工作造成的经济损失。此类损失的评价步骤是通过污染破坏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比分析,以确定环境污染与破坏因素在发病原因中所占的比重,并根据患者和死亡人数,以及病人和陪护人员耽误的劳动总工时来计算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与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还包括受害人的舒适性损失,如病人精神痛苦、伤痛、家属的悲伤等。诸如损失都很难用货币来度量,因此,不在人力资本评价法的范围。

(一)环境污染与破坏引起的健康损失的估算方法

环境污染与破坏引起的健康损失等于劳动日损失所创造的净产值和医疗费用的总和。当人力资本的平均增长率和货币贴现率基本相等时,损失值可利用下式计算: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S4为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体健康的损失值,万元;M为环境污染与破坏覆盖区域内的人口数,10万人;P为人力资本,人均净产值,元/年·人;Li、Loi分别为环境污染区域与环境清洁区域i疾病的发病率,人/10万人;H为i疾病患者的陪护人员平均误工工时,天或小时;Yi为i疾病患者平均医疗护理费用,元/人;Ti为i疾病患者人均丧失的劳动时间,年或天。

(二)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

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L11、L12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L21、L22为间接经济损失,万元;a为环境污染因素在发病或死亡发生原因中所占的百分数,%;RP为患者人数,人;Rd为死亡人数,人;Ld为病人和陪护人员耽误的劳动工日,天或小时;Ll为早亡与平均寿命相比损失的劳动日总数,天或小时;C为每个患者的医疗费用,万元;B为每个死者的丧葬费,万元;P为人均国民收入额,万元。

(三)环境污染与破坏引起的人身伤害损失的计算方法

人身伤害损失的计算,主要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19条,该条对人身伤害的赔偿规定:经过治疗可以恢复的伤害“应当赔偿医疗费和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这里的医疗费还应包括来往交通费、必要的护理费、必要的营养费等。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是指伤者不能上班和因减少劳动量而失去的收入,如扣发的工资等。对于人身残疾,即经治疗不能恢复健康,致使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除赔偿上述医疗费、误工费外,还应给予“生活补助费”。这里的生活补助费是指因残疾而减少的工资收入或造成生活困难的抚慰性费用。对于致人死亡的,除赔偿医疗费外,还应当支付丧葬费及死者生前扶养他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这里的“丧葬费”一般是指火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他人”是指死者对他们有抚养义务的人,如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等,“必要的生活费用”是指当时当地保障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平均费用。若“必要的生活费用”低于死者生前的水平,应取后者,并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应的调整,调整的比率必须大于或等于社会贴现率。基于上述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L为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价值,万元;ai为污染区i疾病高于对照区的发病率,%;βi为污染区i疾病高于对照区的死亡率,%;S为污染区的总人口数,人;ti为i疾病使人均失去的劳动时间,天或小时;P为污染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万元;ΔCi为i疾病平均医疗费用,万元。

我国在计算湘江流域水污染损失时建立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计算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L为人体健康损失总额,万元;Kl、K2为健康换算系数;Y1为人均国民收入,万元;P1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人;Y2为人均医疗费,万元;P2为患者人数,人。

尽管人力资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但其应用在实际中还存在着伦理道德、效益的归属和理论上的缺陷等问题。

六、直接计算法

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Y)由物质损失(Yw)、生产损失(Ys)和国民经济损失(Yg)组成,即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物质损失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损耗;生产损失包括生产用房损失、机器磨损损失、减产损失和健康损失等;国民经济损失则包括农业和林业损失、住宅与公共事业损失、工业损失和人体健康损失等。各项损失估算的通用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Gs为经济损失值,万元;Zs为损失指标与数量(按具体损失目录确定量纲);Pd为单位损失的货币价值,元。

一般来讲,物质损失和生产损失仅占经济损失的8%~12%,而社会经济损失却占88%~92%。

虽然每次应用直接估算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来重新收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大量数据。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实用,并且是分析计算法和经验估算法等评估方法的基础。因此,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七、经验估算法

应用经验估算法估算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价值,其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承受污染的项目,通过该项目找到环境物品的单位损失量(标准定额)。经验估算法分为浓度法和重量法两种。其具体的技术方法阐述如下。

1)浓度法中所使用的比损值是依据多年平均浓度确定的,应用此方法估算各项损失价值可以达到较高的精确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Y1为经济损失价值,万元;Y(x)ij为i种污染物多年平均浓度为Xij时给单位承受物造成的J项比损值(计算时对于单位承受物的人体健康估算是1人,农业和林业估算是1hm2);Rij为遭受i种污染物侵袭的承受物第j项损害的数量(如居民人数、用地面积、固定资产值);K为修正系数。

该研究成果所提供的比损值适用于大气中含有一种或数种预定组合的污染物质,其综合污染效应小于1。综合污染效应等于污染物质容许极限浓度的倍数和。研究中心认为,在冶金工业的废弃物中丙酮、甲醛和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和乙烷等5种污染物质的组合具有综合污染效应。

2)重量法用于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概算。应用时借助于经验系数,分析污染物质的浓度及其重量之间相互关系,获得估算所需要的数据。其公式如下: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Y2为经济损失价值,万元;Kp为地区内各种污染物质的加权平均系数;gi为i污染物质的比损(如1t亚硫酸盐、1t氟化物、1t酚等的环境污染损失用货币计量的价值);fi为i污染物质的扩散系数(同一气温条件下物质的固态和气态扩散系数不一样);Mi为向大气排放i污染物质的重量,t/a;δi为承受物类型的修正系数(如工业企业用地为0.8,10万~25万人的城市建成区为1.5,森林疗养区和自然资源保护区为3.0等)。

在应用经验估算法之前,需要根据实际监测资料绘制污染物的等值线图,在浓度等值区内计算承受物的数量,在此基础上,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价值。在计算整个地区污染损失的总价值中。必须分别计算出每个企业应该承担的污染损失价值,否则就很难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

八、替代市场法

在所讨论的环境物品和劳动量无法用市场价格表现时,可以用替代物品和劳动量的市场价格作为确定环境物品和劳动量价值的依据,这种价值估算方法即为替代市场法,其主要包括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和旅行费用法。

(一)资产价值法

在环境经济学中,可以把环境质量看做影响资产增值的一个因素,当资产价值的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时,用环境质量变化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量来估计环境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或环境改善增加的社会收益的一种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空气环境污染对不动产(主要指住宅、办公楼等)价值的影响。

运用该方法首先要调查不动产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建立人居环境的舒适性价值方程,方程中的变量一般包括不动产的价格、构造与特征、周边环境和空气环境污染指数等变量。例如,空气环境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不动产价值变化。根据不动产的价值变化量进行数理统计,建立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回归方程,解方程,得出消费者对单位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的边际支付意愿,从而,可以在几何平面上描绘出不同收入家庭对空气环境质量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讲,对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家庭对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边际支付意愿会随着空气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家庭平均收入越高,对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欲望就愈强烈。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受污染地区的不动产价格必然低于无污染地区的不动产价格。

(二)工资差额法

利用不同环境质量条件下工人工资的差异来估计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带来的经济收益的方法称为工资差额法。在经济社会中,工人工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性质、技术水平、劳动风险、周围环境质量等。假如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工厂主就会用高工资来吸引工人到污染地区工作,如果社会允许工人自由调换工作,那么工资额的差异部分应归因于工作地区的环境质量。因此,用工资差异的水平可以估计环境质量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社会收益。

(三)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常常用来评估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观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它是通过旅游者接受环境资源的服务所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价值来评估的,对于环境资源所有者而言,则是通过旅游者对环境资源———这种特殊商品的消费来获取收益。

为了确定消费者对这些环境资源服务的认同价值,旅行费用法的基本原则解释是,尽管这些国家所有的风景区可能不要旅游者支付门票费,但是旅游者为了参观,却需要承担交通费,花费自己的有限时间。为此,可以将旅游者付出的代价看做是对这些环境资源服务的实际支付。我们知道,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等于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支付与消费者剩余之和。假如我们能够获得旅游者在旅途中的实际花费金额,要确定旅游者对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其关键就在于估算旅游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旅游者对这些环境资源服务的需求并不是无限的,这种需求严格地受到旅途费用的约束。在这里,假设所有旅游者接受环境资源服务所得到的消费者剩余都是相等的,且等于旅游者的边际旅行费用,距离资源评价地点最远的旅游者,其消费者剩余最小。而距离资源评价地点最近的旅游者,其消费者剩余最大。

适用范围:①休闲娱乐场所;②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草场和湿地;③江河、水库、大坝和湖泊等兼有娱乐场所的地方。

(四)防护支出法

当某种经济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就是防护支出法。防护费用的负担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它可以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由污染者购买和安装环保设备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采取“谁污染,谁付费”,建立专门的污染物处理企业集中处理污染物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受害者自行购买相应设备,而由污染者给予相应补偿的方式。防护支出还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相同的条件下,防护费用应该是费用最低的那种方式所需的费用。

防护支出法对决策者有着某种直观的感召力,使决策者能够从受到直接影响的人们愿意支出什么的角度去判断环境计划和项目的重要性。把防护支出法同其他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于诸如是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损害还是让环境损害存在、是补偿受害者还是尽力恢复目前的环境质量等问题的决策,十分有用。

九、调查评价法

调查评价法就是通过对专家或环境资源使用者进行意愿调查的方式来评估环境资源价值或环境保护收益的方法。其做法是了解专家、环境资源使用者的支付意愿或对环境物品、环境劳动量的选择愿望,或者通过专家对环境资源价格的拟定,取得评估环境损益币值的信息。意愿调查评价法基于个人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的理论,通过估计消费者对环境物品和环境劳动量损失所接受的赔偿愿望来度量收益的。它主要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性评价法和专家评估法。

十、成果参照法

由于基本评价方法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问,所以往往需要一种简易可行的评价方法,这样,成果参照法也就产生了。

所谓成果参照法,就是把一定范围内可信的货币价值赋予受项目影响的非市场销售的物品和服务。成果参照法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经济评价方法,它采用一种或多种基本评价方法的研究结果来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经修正、调整后移植到被评价的项目。

采用成果参照法优点与缺点:虽然有些类型的成果参照法在政策分析和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和成功地利用,但是一般来说,参照影响和目标影响之间的差别越大,估计的准确性也就越差。有关参照物选择标准的优点和缺点可见表3-2-1。

表3-2-1 参照物选择标准的优点和缺点




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视频

相关评论:
  • 18394499856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蓝初菁根据 《县 (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结合环胶州湾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对区内滑坡、崩塌这两种主要类型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的规模、影响范围、危及对象等进行经济损失评估。4.8.1 评估原则 评估遵循以下原则:1) 客观、真实地反映地质灾害的损失情况;2) 对现有灾害隐患经济损失的评估...

  • 18394499856地质环境风险可能性(概率)估算
    蓝初菁(2)危险评估———分析和计算出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即是对上述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计算或评估。 (3)危害评估———如事故一旦发生将产生什么后果:对上述可能发生的事故将造成的后果(环境污染、传播疾病等等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健康损失等)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 图8-1-1 城市地质环境风...

  • 18394499856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及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蓝初菁这两方面条件不但决定了灾害是否发生,而且决定了成灾规模的大小。通常情况下,灾害活动或致灾体的规模越大,受灾体密度和价值越高,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差,成灾越严重。因此,地质灾害的致灾体与受灾体是成灾的基本条件,是地质灾害灾情基础。它们相互作用过程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后果,是地质灾害...

  • 18394499856廊坊市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影响评估
    蓝初菁因此,我们将从城市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危害的综合影响的角度,在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廊坊市自1996~2003年的发展历程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数据准备和处理 根据1996~2003年廊坊市统计年鉴及有关资料,将廊坊市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各要素的原始数据收集后整理如表4-2所示。 表4-2 廊坊...

  • 18394499856我国土地类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置对策,求各位大神速度回答,十万火急...
    蓝初菁的地质事件,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③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④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⑤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

  • 18394499856环境地质学与地质灾害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蓝初菁国际上区域环境地质评价的方法有A.Cendrero等提出的自然单元分级体系为基础,基本上是自然地质地理分区,加上半定量化的指标,该方法在西班牙被广泛应用;有经济评估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地质灾害和地质问题作为评价主体,用货币值形式表征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这在美国有较广泛的应用。如加利福尼亚州...

  • 18394499856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蓝初菁在灾情评估中,把对受灾体的分析称为易损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获取各方面易损性要素参数,为破坏损失评价提供基础。根据易损性构成,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

  • 18394499856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后评价方法
    蓝初菁二、规划地质环境评估区划 《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对于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做出了统一规定,即分为地质环境质量好、较好、较差、差四级。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结合不同功能用地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要求,在用于对城市规划进行地质评估过程中,通常将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以下五级。Ⅰ类...

  • 18394499856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蓝初菁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并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梁等,1998)。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一)根据评估时间划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

  • 18394499856矿山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根源
    蓝初菁显而易见,由于存在人的价值观念的不同,加上环境质量下降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和对经济活动造成的损失本身就很难度量,因此环境价值难以准确货币化。 既然环境投入量很难量化,那么(5-2-1)式的生产函数只能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却难以操作。因此,生产理论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地质环境公害物品问题。 4.博弈论根源 博弈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