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所涉及工具、物件、时间等译把、用、拿、、从等或表示动作、行所凭借条件译靠、凭借、根据等: 1.屠惧投骨//虎视之庞大物也神--把 2.能径寸之木…//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 3.何战//域民封疆之界--凭借 4.虽能察必情//策之其道--根据 5.弱强//今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时译作(用)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时译作致;表原因译作由于、因: 1.属予作文记之 --(用)来 2.伤先帝之明 --致 3. 物喜己悲 --因 4.卷石底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译作认: 1. 皆美于徐公 2.或死… 3.臣王之攻宋也与此同类 4.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虽乘奔御风疾也(《三峡》) 而 、表顺接关系连词 l.并列关系般译有时译又:①温故而知新师矣 《(论语)十则》)②峨冠而多髯者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译作接着或译: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胜前而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亦说乎 4.修饰关系译地着或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连词译作却: 1.远观而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知而愠亦君子乎 4. 学而思则罔 之 、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定语标志例: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高理想实施时候 3、 用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其格式: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置标志无实义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心语面: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们、们、、们例: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样件事、、样等例: ① 渔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能损魁父之丘 3、作动词用相当于、往、去: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摘抄

文言文中是用以下这些标志词来标记不同的句式的,详细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的标志如下: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之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摘抄的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9315939143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
    柴管子“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

  • 19315939143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柴管子(《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19315939143古代文言文之的用法
    柴管子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 19315939143之字在文言文
    柴管子3. (之)字在古文中的所有词意都有什么 动词:到……去。 《为学》:“吾欲之南海。” 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

  • 19315939143文言文以的全部用法
    柴管子1. 以 在古文中的所有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19315939143高中节选《离骚》中的全部“之”与“以”的用法 急!!
    柴管子③、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送给可爱的美女,女是可诒的宾语,“之”字是 语提前的标志)④、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节选《离骚》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_以_羁兮,謇朝谇而夕...

  • 19315939143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柴管子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虚词而小...

  • 19315939143“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柴管子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做名词: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

  • 19315939143而在文章中的用法
    柴管子3.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

  • 19315939143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什么意思?
    柴管子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