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总的来讲,此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末期.而西方国家由于国家社会体制的变革以及工业革命的完成,综合国力呈现上升趋.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后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由来已久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相关哲学文化的不及时发展,中国失去了良好的社会转型机会.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已经逐渐完成了由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并且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期间,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日益稳固,君主们渐渐不像先人一样居安思危,社会趋向于稳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没有出现十分伟大的科学家,军火技术也一直沿用康熙时候的设备,防御力十分薄弱.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大大地得益于工业革命,这次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推翻了从前的生产模式,使得各项工业欣欣向荣,为国家的扩张积累了一定的原材料.2. 当然不仅仅是所谓的“礼仪之争”.我觉得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中方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此点可由数百年前宋朝便有“少生孩子多种树”之言证实),经济发展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一贯推崇而倍受限制.简单就越难被打破这种持久的稳定,因此,乾隆拒绝外国使臣进驻中国,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对国家资源的盲目自信,同时,这也应该是他对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试想一下,如果乾隆很热情的接受了国外使臣,开放了港口,那么中国广大群众的到的就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文化,更是闻名的《资本论》.那时,封建王朝的解体必定指日可待.至于英国,得到此种结果也算必然,因为本着主客原则,中国向来有不杀使臣的道理,况且人家又不是空手而来.但从其出访目的来看,不言而喻,英国已从最开始的怀有忐忑的自信,变成了踌躇满志.尽管碰了钉子,英国还是很开心的了解到了中国的落后,无知与盲目自信,这次旅行充满了发现.不过不足的是,英国没有顺水推舟的以出访形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们只好用武力这种较为昂贵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殖民地.

  18世纪是中国由兴盛到败落的世纪,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也同时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1.总体上: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在中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中国和西方国家君主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在此显现出来。乾隆皇帝固守朝贡体制,不能知己知彼,有理有节,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而不见,仍陶醉与“天朝上国”的虚幻迷梦中,恰恰是葬送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机遇
  2.经济上:
  在那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的贡赐关系。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英国,都需要向中国进贡。虽然历来轻商,但当时的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市场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出大量消费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这些物产大量出口,中国常常处于出超地位。虽然这些出口的产品种类单一,但处于垄断地位。使得欧洲长期以来对中国有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印象。
  而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却正悄悄地进行着工业革命,蒸汽机和机械的发明,经整个欧洲带上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现代工厂制度首现在纺织工业,出现然后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股份公司得到发展,从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过度基本完成。伴随工业革命的是欧洲农业革命,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革命,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既满足了工业革命的需要,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科技上:
  中国在那时虽然在文化科技方面并不落后于欧洲,但是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如欧洲,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不仅自己的科技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还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愿接受外来的科技影响。这样一来,差距自然形成了。当欧洲已坐上了蒸汽机车时,中国还在马车上摇摆颠簸。

  2.马戛尔尼率团使华失败是否仅仅是中英间的“礼仪之争”?
  答:“礼仪之争”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是两国文化与经济上的不同。
  1.礼仪之争:
  外交礼仪之争,的确是使团到来后双方即发生争执的主要问题。
  英使的执着态度,使乾隆皇帝十分不悦。在上谕中有“似此妄自骄矜,朕意甚为不悦,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又说“朕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以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理,以示体制,此驾御外蕃之道宜然。”这的确是外交失败的直接因素。
  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肯定,乾隆拒绝马戈尔尼提出的“给地”、减税、多口通商的无理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是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在其谕旨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自我满足,进而妄自尊大,处处以天朝体制为处理对外关系行为准则的态度,置于当时世界潮流来看,是多么的落伍而迂腐。
  2.目的的差异:
  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时,郭世勋和盛住上奏朝廷,说英国国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马戈尔尼进贡,由天津赴京。”乾隆皇帝闻之大喜,降旨海疆各督抚,如遇到英国贡船进口,“即委员照料护送进京”。(《清高宗实录》)
  但英国的本意是来华进行外交谈判,而大清则一如既往以为是外夷远道来贡,这种误解首先是英方借祝寿为名造成,而清朝皇帝则以为“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所以,从一开始双方的认识就不在一个基点上。基于此,英国以西方当时惯行的外交先例一到中国就无异于触礁了。
  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他的著作《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认为“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把对方推倒野蛮人的边缘”。又说:“中国拒绝对世界开放,而英国人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想让世界对所有的交流开放。”虽然,满清王朝对于英国明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开放”要求理应拒绝,但问题在于它拒绝的方式是僵化的固守朝贡体制。这注定这次中英外交交往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不仅仅是礼仪和文化的冲突,更是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失误。清朝僵化的外交思想和模式与西方近代外交格格不入,孤立与世界潮流之外的海外政策,其闭关自守的性质在此暴露无遗。

  18世纪是中国由兴盛到败落的世纪,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也同时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1.总体上: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在中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中国和西方国家君主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在此显现出来。乾隆皇帝固守朝贡体制,不能知己知彼,有理有节,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而不见,仍陶醉与“天朝上国”的虚幻迷梦中,恰恰是葬送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机遇

  2.经济上:
  在那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的贡赐关系。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英国,都需要向中国进贡。虽然历来轻商,但当时的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市场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出大量消费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这些物产大量出口,中国常常处于出超地位。虽然这些出口的产品种类单一,但处于垄断地位。使得欧洲长期以来对中国有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印象。
  而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却正悄悄地进行着工业革命,蒸汽机和机械的发明,经整个欧洲带上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现代工厂制度首现在纺织工业,出现然后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股份公司得到发展,从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过度基本完成。伴随工业革命的是欧洲农业革命,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革命,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既满足了工业革命的需要,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科技上:
  中国在那时虽然在文化科技方面并不落后于欧洲,但是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如欧洲,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不仅自己的科技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还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愿接受外来的科技影响。这样一来,差距自然形成了。当欧洲已坐上了蒸汽机车时,中国还在马车上摇摆颠簸。

1、经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茶叶、丝绸、陶瓷出口,西方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产品种类单一,但处于垄断地位。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海上贸易发达,资本加速积累,处于上升阶段。
2、政治: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雍正时达到顶峰,此后一直走下坡路,吏治腐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建立。
3.思想文化:中国思想专制,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大多明哲保身,思想保守,但也出现了顾炎武等早期批判思想家。西方思想启蒙,民众追求自由、民主,积极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英国 中国
政治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封建专制
经济 工业革命 海外市场 自然经济
军事 船坚炮利 军备废弛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其原因视频

相关评论: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有多大?
    鄂花莲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答案:文化之间的差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艺术交流的地位,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是被动的,中国一直保持着一种泱泱大国的自豪心态,中国在国力上的强大使中国一直处于一个主动地位。西方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包括...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鄂花莲3. 中国画家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的基础训练,追求视觉真实的表达。这导致了中国人物画的显著变化,包括光影技术的应用、造型意识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古代人物画有了本质的区别。4. 清朝在鸦片战争前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但封建制度限制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社会状况的差异..
    鄂花莲西方四处寻找殖民地,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处于侵略性的外交状态。我国却是闭关锁国,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认为四夷都应该向满清朝拜进贡。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
    鄂花莲5. 在科技水平上,中国虽然在早期拥有较高科技成就,但自宋元时期后逐渐衰落,且科技进步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世界虽然早期科技水平不高,但通过学习和创新,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科技水平大幅领先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并经历了深刻的社会...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有哪些不同?
    鄂花莲对比如下(左边为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人,右边为鸦片战争前的英国人):一、政治 1、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封建主义制度在这个时期也正走向衰落。2、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此时欧洲社会大部分主要国家的民主意识已经普及,在欧洲主要国家大多数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度成立了民主...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清朝前期实行这种对 ...
    鄂花莲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各个朝代对外国都归为朝贡或是附属,贸易很少,且主动权在我们,因为我们科技和文化相对发达,物产丰富,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海上的份额更少,只限制在广州十三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将自然科学转化为实力,急于扩充市场,实际他们也不是自由贸易,而是偷抢政策,我们是盲目封闭政策。影...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发展形势.
    鄂花莲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演变中考察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

  • 13627823837中国和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前夕有哪些不同?
    鄂花莲2. 经济层面,中国依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3. 对外交流方面,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与外界的联系,而西方国家则广泛进行殖民扩张,通过与世界各地的交流积累了资本。4. 军事力量上,清朝因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军事装备落后,而...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反映了当时的国情是什么
    鄂花莲(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一、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形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

  • 13627823837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情况
    鄂花莲乾隆皇帝坚守朝贡体系,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无知,对西方的先进技术置若罔闻,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从而失去了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重要机遇。二、经济状况:在那个时期,中国在许多方面成为了西方人学习的榜样。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午后品茶的习俗,他们效仿中国人的方式,购买了大量的中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