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来自:IT大全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

2.比较法。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

3.替换法。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意高远、洒脱不羁。

媒体设计

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炎鳌��渡鲜嗝芎��臼椤贰?

二、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

汩没 恣观 宫阙 仓廪苑囿 翰林 恃 惮 嵩(山)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习。

(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1、2段。

(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

3.欣赏品味。

(1)诵读第2段,品忻坩舀。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i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

(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

4.课堂练习。

(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人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解说:让学生在品赏美文的同时,得到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的启示。)

(2)背诵第1、2段。

(解说:熟读成诵,加强文言佳作的诵读积累,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感悟力。)

5.课堂小结。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

(解说:从总体上概括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读书还需联系实际,务求读活。)

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文出一期板报。

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2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一文由chinesejy教育网www.chinesejy.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点,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文与气的关系,引导学生注意养“气”,对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3、通过比较赏析,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4、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答疑解惑,归纳文言知识点;第二课时分析鉴赏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心中有崇拜的偶像吗?假设你所仰慕之人与你同在一座城市,你特别想去拜访他,让你写封信以求得他的接见,你会如何下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看看作者是运用了怎样的语言艺术以打动对方的。

师范读课文,正音
  称chèn其气   见xiàn乎其文    十有yòu九年    汩gǔ没    恣zì观   宫阙què   仓廪lin    苑囿yòu   所恃shi    召shào公   召shào虎   斗升之禄lù
学生出声散读、齐读
整体把握,指名同学谈一下对全文的整体感受?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二、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了解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相关人物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指导学生小组串译文章,答疑,明确文言知识点。

三、文言知识点
1、实词
 (1)气可以养而致。     致:得到
 (2)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形:表现
 (3)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相称
 (4)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居家:在家居住;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2、虚词
     以
 介词  凭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连词  来   闻一言以自壮 
 连词  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归纳“以”的用法:
(由“厶”和“人”构成。“厶”表示用柳条编筐,整个字的意思是人用柳条编筐,由此产生用、拿、把等含义。也可理解为人用柳条按一定规则编筐,由此产生按照的含义。也可理解为人为了使用而编筐,由此产生因为、目的在于的含义。)
⑴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问:“何以战?”
  余船以次俱进
  以勇气闻于诸侯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⑵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词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⑦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⑧表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
  不以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
⑨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⑩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⑶用作副词,通“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⑷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一词多义:
1)见:拜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
    同“现”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见”本义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拜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2)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决然舍去
  连词,但是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然”意思是用火烤狗肉。用火烤的狗肉好吃,由此产生对、是这样的含义。引申表示这样等)
3)虽:虽然         虽无所不读
  即使          虽多而何为
(繁体“虽”由“口”“虫”“隹”构成。“虫”是蛇的象形,整个字的意思是蛇的口能吞下鸟,但在一般情况下它吃不倒鸟,由此产生虽然、即使等含义)
4)顾:看、望    北顾黄河之奔流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
  拜访      三顾茅庐
(“顾”的繁体由“雇”和“页”构成,“雇”表示出钱让人给自己干活,“页”字表示有感觉的人,整个字的意思是让人照管人,由此产生照管的含义。“雇”自还有定期来家里干活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从前来过的人再到家里用眼睛观察变化的情况,由此产生用心看、回头看、拜访等义)
4、古今异义:
 1)邻里乡党之人    党:古义:五百家为党    今义:政党、集团
 2)向之来    向:古义:以前,先前    今义:方向
 3)其居家所与游者    游:古义:交往    今义:游览,游泳
 4)观贤人之光耀    光耀:古义:风采    今义:光芒四射
5、词类活用:
 1)登览以自广    使……开阔
 2)闻一言以自壮    使……得到提高
6、特殊句式:
 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介后)
 2)北顾黄河之奔流(定后)
 3)听其议论之宏伟,观其容貌之奇伟(定后)
 4)而辙也未之见焉(宾前)
作业:整理文言知识点,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预设问题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气”? 文与气有着怎样的关系?你有何感悟?

讨论并归纳: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

本文正是围绕“气”来展开议论的。所谓“气”虽然看似一种无影无踪,玄妙非常的东西,但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批评的范畴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多变。本文中所说的“气”则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方面而言的。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的技法,决然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须先养气。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而致”,而在苏辙看来,“气可以养而致”绝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种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承上启下。
预设问题 作者为何要去乡远游,结果怎样?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因为作者在家乡,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以达到“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承上)的目的。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而未见太尉,自然引出下文(启下)。

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
预设问题 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预设问题 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二、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愧为大家手笔。也许是这封信的功劳,嘉佑六年苏辙与兄同时参加科考,考试临近,苏辙却生病了,宰相韩琦向仁宗呈奏“今岁制科,轼、辙最有声望,惟辙偶病,望欲展限”于是皇帝开恩,将考试日期推延,由8月中旬延至9月份。

二、 拓展赏析
干谒诗文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文,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无题
        高言
  昨夜阴风透胆寒,地炉无火酒瓶干。
  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

      感事呈毛主席
       柳亚子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讙。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预设问题 要求学生先通观诗歌大意,把握这几首干谒诗的写作特点。然后比较这几首干谒诗与苏辙的这篇干谒文章有何异同?

孟诗以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起兴,以自己无船可渡作比。请求张九龄丞相为之引荐。自然而贴切。丝毫没有阿谀奉承的成分,与苏辙的文异曲同工。

朱诗全用比,把自己一个应试的举子比作新嫁娘,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以“闺意”中新娘询问新郎自己打扮是否讨公婆喜欢的不自信比喻举子进场前的不自信,微妙而又贴切。就干谒诗而言,这种纯比就比较虚。

高诗除了贫寒之气外另有一股豪气,虽乞怜犹不输气概,比苏辙的文少点优雅而多了些豪放。

柳诗含有怨气。柳亚子把自己比作汉代的朱云,能驳倒善讲《易经》的五鹿充宗和战国时为孟尝君办成大事的门客冯讙,自认为徒有大才,不受重用,欲学东汉的严子陵,只等家乡一解放便告老隐居。

苏文迂回婉转,优雅闲适。既不脱离干谒的宗旨,又不露谀词卑言,求乞的寒酸相。不粘不脱,非常难得。

四、布置作业
设定一种情境,试写一篇干谒的文章。
要求:了解对方,投其所好;真诚,发自肺腑;言语讲究,不卑不亢。(500字)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视频

相关评论:
  • 17019182105属羊的名人有哪些?(事业型的,最好附带生日表)
    蓟萍彼甘露二年(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称臣降服,威震域外。道武帝 (371--409年),北魏建立者。字涉圭...249年,控制中央禁军,发动政变,迫使太尉王凌自杀。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政。其孙司马为代魏...1870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京教案。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李鸿章 (1823--1901年)清末大臣,...

  • 17019182105历史上属羊的有成就得的人
    蓟萍彼249年,控制中央禁军,发动政变,迫使太尉王凌自杀。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政。其孙司马为代魏称帝,建西晋朝。他被追尊为晋宣帝。侯景侯景(503--...1870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京教案。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

  • 17019182105我们国家的能人属羊的有那些
    蓟萍彼249年,控制中央禁军,发动政变,迫使太尉王凌自杀。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政。其孙司马为代魏称帝,建西晋朝。他被追尊为晋宣帝。侯景侯景(503--...1870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京教案。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

  • 17019182105请问哪些名人是属羊的?
    蓟萍彼249年,控制中央禁军,发动政变,迫使太尉王凌自杀。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政。其孙司马为代魏称帝,建西晋朝。他被追尊为晋宣帝。 侯景(503--552...1870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京教案。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 (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

  • 17019182105历史上属羊的有成就得的人
    蓟萍彼249年,控制中央禁军,发动政变,迫使太尉王凌自杀。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政。 其孙司马为代魏称帝,建西晋朝。 他被追尊为晋宣帝。 侯景 侯景...1870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京教案。 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道光进士...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