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复习提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中学生物必修3知识汇编
第一章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
(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90%水,10%(无机盐,蛋白质,血液运送物质等)
(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Na+,Cl-)
酸碱度:近中性,7.35~7.45,与HCO3-,HPO42-有关。
温度:37度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二、稳态
(1)概念:(相对稳定的状态)课本P8 (2)意义:课本P9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动物体或人体,相对静止----活跃)。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3)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性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性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课本P28)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 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 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 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3、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 等
4、 无机盐调节:(负反馈)
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四、免疫调节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 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 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 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 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 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 防止落花落果;
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课本P71(注意关键词)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三、群落的演替
1、 原生演替:
(1) 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 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 次生演替
(1) 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 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课本P93
1、过程

2、特点:
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注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①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
②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
③ 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④生态瓶要密封;
⑤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⑥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 (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 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第三节、伴性遗传
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1、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弗里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G=C;
 (A+G)/(T+C)=1 ;(A+C)=(T+G)
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 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概念、条件、特点、结果和意义)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个边解旋边复制。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要相关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点是(非连续性的)半保留复制。
其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两代之间性状相象。

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1/b
 另外还有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


2、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
3、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二)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3)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必修1
1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 的基本单位。
2(判断)病毒是一种生物,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系统。 ( )
3(判断)现存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是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 )
4(判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最高层次的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各有其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
5、多细胞动物必须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和 的交换;以细胞的 和 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和 等等。
6(判断)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因此细胞内只有RNA,而没有DNA。( )
7(判断)噬菌体属于原核生物。 ( )
8(判断)发菜的细胞质中没有细胞器。 ( )
9(判断)细菌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 )
10(判断)酵母菌只有核糖体,没有染色体和线粒体。 ( )
11(判断)技术的进步往往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 )
12(判断)科学实验必须与理论思维结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创造。 ( )
13、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学说的建立总要经历一个不断地 、 、 和 的过程。
14、细胞学说的要点是:[1]细胞是一个 ,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 而来的,并由 和 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 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 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 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 中产生。
1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 性。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与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 性。
16、生命的核心元素是 。
17、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 的形式存在。
18(判断)占人体细胞鲜重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碳。 ( )
19(判断)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用量比例、使用方法和反应原理不同。( )
20(判断)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都应做到等量混合,现配现用。 ( )
21(判断)鉴定还原糖和鉴定蛋白质时都需要水浴加热。 ( )
22. 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 的形式存在。不能水解的糖称为 糖。
23. 和 分别是植物、动物细胞内储能的多糖物质。
24.在人体内能够通过水解以补充血糖不足的糖类物质是 。
25.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多糖是 和 。
26(判断)草食动物的消化液中含有纤维素酶,因此能消化植物的细胞壁。( )
27.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 物质。其主要原因是脂肪分子中 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 的含量多于糖类。
28.除储能外,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具有 、 和 的作用。
29.细胞膜中除了含有磷脂、蛋白质外,还含有 和 等成分。因此,细胞膜的组成元素有 等。
30.脂质中的 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生成; 能促进肠道吸收钙和磷。
3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 。它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 形成多肽链,再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
32(判断)高温、过酸、过碱等都会使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受到破坏,从而造成蛋白质分子失活。 ( )
33.造成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 不同,以及蛋白质分子 的不同。
34(判断)具有催化作用的酶不全是蛋白质。具有调节功能的激素也不全是蛋白质。而具有免疫功能的抗原和抗体都是蛋白质。 ( )
35.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 的物质,在生物体的 和 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6(判断)利用健那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
37(判断)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因此,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 ( )
38.组成核酸的核苷酸种类有 种,而碱基种类只有 种。
39(判断)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 ( )
40、构成生物大分子的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 原子构成的 作为基本骨架。
41(判断)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 )
42(判断)在休眠的生物体内,结合水的含量多于自由水。 ( )
43(判断)当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细胞的代谢水平将随之升高。 ( )
44、水是生物体内的 ,还参与生物体内各种 和 。
45、无机盐是生物体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等等。
46、患急性肠胃炎时常要输入 以补充丢失的 和 ;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的 和 失调,这时应多喝 。
47、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 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癌变细胞的细胞膜,其 的含量减少。
48、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 ;控制 ;进行细胞间的 等等。
49(判断)制备细胞膜以鸟类的红细胞作材料为好;而提取DNA以人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为佳。 ( )
50.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 性,其功能特性是具有 性。
51.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 作用。
52.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 。
53.(判断)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 )
54.(判断)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的,它们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 ( )
55(判断)内质网膜、核膜等生物膜上都附着多种酶。 ( )
56.细胞器有了膜的分隔,使各种化学反应不会 ,从而使各种生命活动能 地进行。
57(判断)各种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都是线粒体。 ( )
58(判断)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 ( )
59(判断)所有细胞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 )
60、内质网与 、 的合成都有关,内质网也是 等的运输通道。动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 的形成有关,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 ;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时 的形成有关。
61、溶酶体内含有多种 酶,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 ,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 。
62(判断)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和液泡中都含有色素。 ( )
63(判断)液泡中的细胞液可以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许多液泡发生渗透失水可导致植物体出现萎蔫现象。 ( )
64(判断)中心体只存在动物细胞中。在动物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经过复制,形成2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 ( )
65(判断)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不形成纺锤丝,因此没有 体。 ( )
66(判断)细胞质基质中存在多种酶 ,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 )
67(判断)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细胞器。 ( )
68、细胞核是 库,是细胞 和 的控制中心。
69(判断)细胞核中的DNA和RNA都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 ( )
70、核孔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 和 的通道。。
71、细胞核的核仁与某种 的合成以及 的形成有关。
72(判断)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不同物质在同一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 ( )
73、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 、 和 );此外,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 一种细胞器,没有其他各种复杂的细胞器。
74(判断)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 )
75(判断)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 )
76、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主要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壁的伸缩性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77、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液的浓度,且细胞仍然保持着 状态。
78(判断)水分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则是逆相对含量梯度的。( )
79(判断)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 )
8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 通过,一些 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则不能通过。
81(判断)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而大分子物质都不能通过细胞膜。 ( )
82、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糖蛋白也叫 。其主要作用是 、 和细胞之间的相互 等。
83(判断)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者的差别在于后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而前者则都不需要。( )
84(判断)相对分子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 )
85(判断)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并且消耗能量才能进入细胞内。( )
86、主动运输的重要意义是:保证了细胞能够按照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的 ,排出 和对细胞 的物质。
87、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以及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分别叫做 和 。
88、分子从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89(判断)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而自身不引起变化。 ( )
90(判断)酶与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实质上都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只不过酶的作用效率更高。 ( )
91(判断)当酶自身发生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 )
92(判断)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这体现了酶作用的专一性。 ( )
93(判断)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高温、低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酶失活。 ( )
94(判断)在温度为37OC和pH为7的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 )
95、实验过程中 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 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 。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可变因素会 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96、除了 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 组和 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 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97、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 、 、 、 、酶的 剂和 剂等等。
98、ATP是 的简称,它是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 来源。
99、ATP为生命活动供能,必须通过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 的水解。
100(判断) ATP 分子中储存的能量多达30.54kJ/mol 。 ( )
101、细胞内合成ATP的部位有:[1] ;[2] ;[3] 等。
102、细胞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主要有:[1] ;[2]细胞呼吸时 。
103、活细胞中ADP与ATP的相互转化的速度很快,因此储存的ATP很多,这就保证了生命活动能量的及时供应。 ( )
104、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不同反应物分别是:[1] ; [2] ;[3] 。三个阶段共有的反应物是 。
105、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生成物分别是:[1] ; [2] ; [3] 。
106、有氧呼吸三个阶段所需的酶分布的部位分别是: [1] ;[2] ;[3] 。
107(判断)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 )
108(判断)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3H6O3或C2H5OH和CO2 。 ( )
109(判断)大多数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 )
110、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为 。
111、有氧呼吸的能量利用率约为 % ,而无氧呼吸的能量利用率只相当于有氧呼吸的 。
112(判断)呼吸的结果如果没有 H20的产生,就一定是无氧呼吸。 ( )
113(判断)无氧呼吸的结果一定没有C02和H20的产生。 ( )
114(判断)叶绿体中的色素只能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 )
115、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加入的无水乙醇、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分别是: ; ;防止研磨时 。
116、在色素分离操作中,色素之所以能从集中的区域分离成4条色素带,是因为4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 不同,因此扩散速度不同。
117、植物的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素主要吸收 和 ,对绿光吸收很少,绿光大多被 出来。
118(判断)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 )
119(判断)光反应中色素吸收的光能,被全部用于ATP的合成。 ( )
120(判断)光反应的产物都用于暗反应。 ( )
121、暗反应必须依靠光反应不断地提供 才能持续进行。
122、暗反应能够为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
123、当绿色植物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的C3 和 C5 含量发生的变化是:前者 ,后者 。
12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 、 、 、土壤中的 和某些 的含量等等。
125、一些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外环境中的某些 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叫做 作用。
126、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包括三个步骤:光能先转换成 ,再转换成活跃的 ;最后转换成 。
127(判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越大,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也就越大。 ( )
128(判断)细胞核DNA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受核质比的限制。 ( )
129、通过“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模拟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体积增大而 ;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 。
130、细胞增殖是生物体 、 、1 和 的基础。
131(判断)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 )
132、在一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和分开分别发生在分裂 和分裂 ;染色体的暂时加倍和DNA分子的暂时加倍分别发生在分裂 和分裂 。
133、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其发挥作用的时期是 。其作用的原理是 ,使染色体不能平分到细胞的两极。
134(判断)赤道板和细胞板的形成分别是在分裂期的中期和末期。 ( )
13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不同点是:[1] 的形成方式不同;[2] 的分配方式不同。
136、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 之后,精确地 。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 DNA , 因而在细胞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 。
137(判断)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因而不能保证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 )
137(判断)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
139、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 ;漂洗的作用是洗去残留的盐酸,防止 ,并有利于 。
140(判断)龙胆紫和醋酸洋红都属于碱性染料。 ( )
141、在一个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大多数细胞处于 期。
14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 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143、细胞分化是 的基础。细胞分化使生物体中的细胞功能趋向 ,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 。
144、细胞分化的实质是不同的组织细胞中 。
145、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为 的潜能。
146、 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 ,所形成的 、 、 的一团不定形的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
147、由高度 的植物细胞产生 的过程,叫做植物细胞的脱分化。
148、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 ,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149、动物和人体内仍然保留着少数具有 能力的细胞,叫做干细胞。
150、克隆羊多利的实验成功可以说明: 。
151(判断)个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衰老的过程。 ( )
152(判断)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 ( )
153、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 状态和 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154、衰老的细胞具有下列特征:细胞膜的 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的含水量 ,细胞体积 ,细胞的代谢 ;呼吸速率 ;多种酶活性 ;色素 ;细胞核体积 ,核膜 ,染色质 ,染色 等等。
155、关于细胞衰老机制的解释中,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 学说和 学说。
156、由 决定的细胞自动 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
157、细胞凋亡是在 条件下发生的,受自身的 严格控制,是一种细胞 性死亡。
158、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是不同的,它是在 影响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 。
159、细胞发生癌变的主要特征是:[1]能够 ;[2] 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 减少使细胞的 性减少)
160、环境的致癌因子可分为 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和 致癌因子三大类。
161、与癌有关的基因包括 基因和 基因。前者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 的过程,后者的功能主要是 。
162、环境的各种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 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 ,导致细胞的 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参考答案
1.结构和功能 2.√ 3.√ 4 × 5物质,能量;增殖,分化;遗传,变异 6× 7× 8× 9× 10× 11 √ 12√ 13 开拓、继承、修正、发展。 14 [1]有机体,细胞发育,细胞,细胞产物;[2]独立,独立,整体的生命;[3]老细胞 。 15统一,差异 16碳 17化合物 18× 19√ 20× 21× 22糖类,多糖,单 。 23淀粉和糖原 24肝糖原 25纤维素,果胶 26× 27储能,氧,氢 28保温,缓冲,减压 29多糖,胆固醇,C、H、O、N、P 30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31主要承担者,脱水缩合 32 × 33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空间结构 34× 35遗传信息,遗传、变异、蛋白质 36 × 37 × 38 8,5 39√ 40碳,碳链 41√ 42× 43 √ 44良好溶剂,生化反应,物质运输 45镁,铁,碘 46葡萄糖盐水,水、无机盐;水盐平衡,酸碱平衡,淡盐水。 47蛋白质,糖蛋白 48分隔开,物质进出和能量转换,信息交流 49× 50流动性,选择透过 51支持和保护 52差速离心法 53× 54√ 55√ 56互相干扰,高效有序 57× 58× 59√ 60蛋白质,脂质,蛋白质,分泌物; 加工、分类、包装和转运,细胞壁 61水解,细胞器,病毒或细菌 62√ 63√ 64× 65× 66√ 67√ 68遗传信息,代谢、遗传 69× 70物质交换,信息交流 71 RNA ,核糖体 72× 73核仁,核膜,染色体,核糖体 74× 75√ 76大于,小于 77小于,生活 78 ×79√ 80自由,离子、小分子,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81× 82糖被,保护,润滑,识别 83× 84× 85× 86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有害 87胞吞,胞吐 88常态,活跃状态 89√ 90√ 91× 92× 93× 94× 95可以改变,人为改变,因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96一个因素,对照,实验,,要观察的 97
温度,酸碱度,酶本身的浓度,底物的浓度,活化,抑制 98三磷酸腺苷,直接 99高能磷酸键 100× 101[1]叶绿体,[2]线粒体,[3]细胞质基质 102[1]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光能,有机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化学能 103× 104[1]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2]丙酮酸和水;[3][H]和氧;ADP和磷酸 105[1] 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的ATP;[2] CO2 、少量的[H]和少量的ATP; [3]水和大量的ATP 106[1]细胞质基质;[2]线粒体基质;[3]线粒体内膜 107√ 108× 109√ 110发酵 111 40,1/19 112√ 113× 114√ 115溶解色素,使研磨充分,色素被破坏 116溶解度 117红光、蓝紫光,反射 118× 119× 120× 121 [H]和ATP 122 ADP、Pi 和 NADP+ 123增加,减少 124光,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矿质元素 125无机物,化能合成 126电能,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127√ 128√ 129减少,减少 130生长,发育,繁殖,遗传 131× 132间期,期的后期,期的后期,间期 133分裂期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34× 135[1] 纺锤体;[2]细胞质 136染色体经过复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37× 138× 139分离开来,解离过度,染色 140√ 141分裂间 142稳定性差异 143个体发育,专门化,效率 14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45已经分化,完整个体 146离体,细胞分裂;排列疏松,无规则,高度液泡化 147分化,愈伤组织 148根和芽等器官 149分裂和分化 150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151× 152√ 153生理,化学反应 154通透性,减少,萎缩,减慢,减慢,降低,积累,增大,内折,收缩,加深 155自由基,端粒 156基因,结束生命 157生理,遗传程序,编程 158不利外因,受损或中断 159[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3]糖蛋白;黏着性 160物理,化学,病毒 161原癌,抑癌,生长和分裂,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162 DNA,突变,生长和分裂

会考题不会很难,子要把高二的课本里老师讲的重点看一看,得个B还是可以的,,,祝你考个好成绩啊...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 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 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 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 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 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 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 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 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 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 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 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 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 恒温动物 哺乳动物
鸟类
50、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 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 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4、 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5、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 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 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 人有206块骨 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 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腔
关节软骨
关节窝

63、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 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 肩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指关节 趾关节
65、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 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 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 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 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 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 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 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 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 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 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 “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 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7.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8.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9.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00.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10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10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3.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6.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107.细胞结构示意图:

108.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还可以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14.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5.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6.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细菌 真菌


点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点 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117.比较真菌与细菌: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119.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发酵状态: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于做面包]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于酿酒]
125.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29.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3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33.每个界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34.两种生物之间共有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135.纲 < 亚门 < 门
136.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务体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所含生物数量越多。
137.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
138.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139.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态系统的多阳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141.自然条件下,平均2000年一种鸟类灭绝。平均8000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142.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每个法律前要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144.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银杉是裸子植物。


生物必修复习提纲视频

相关评论:
  • 17263151442高一必修一生物复习提纲
    易毕丹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

  • 17263151442高一生物必修一提纲
    易毕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它分为两类: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包括:一分子碱基(5种A、T、G、U、C)、 ...

  • 17263151442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易毕丹(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

  • 17263151442生物必修一第五 章复习提纲,笔记什么的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用的_百度知 ...
    易毕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 ...

  • 1726315144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复习提纲
    易毕丹高一生物必修1复习提纲(苏教版)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一、 基因治疗的原理 二、 “自然发生说”:四个科学家的实验以及观点(支持还是反对?)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1. 水:存在形式,生理功能 2. 无机盐:存在形式,生理功能 3.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骨架 4. 糖类:组成元素、种类(...

  • 17263151442八上生物复习提纲全面
    易毕丹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银杉是裸子植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2-01-08 人教版 八年级 生物 复习提纲 !!! 全面的.. 一定要全... 1 2016-03-04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 14 2009-01-17 八...

  • 17263151442初一上生物复习提纲
    易毕丹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

  • 17263151442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纲目
    易毕丹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第二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第二章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二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三 ...

  • 17263151442求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
    易毕丹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

  • 17263151442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
    易毕丹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3-12-14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 12 2012-07-04 谁有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 2011-07-11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 2013...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