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的?~

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的《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1899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时期所写《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采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
到1902年梁启超思考成熟,终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说法。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的观念。

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开始,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扩展资料:

民族别称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
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
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更愿意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太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即使这些词最初都是仅仅指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族

梁启超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在“保国、保种”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从而使国人意识到“合群”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严复没有进一步介绍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梁启超则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随后,他又从民族进化和竞争的理念出发,大胆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他在《新史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这里所谓的人群进化,实质上也就是民族进化。梁启超的民族观念已经开始上升到理论层面。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
母亲河(黄河)
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4]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的代名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中华民族大观园
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又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时也曾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以及外国人称中国的“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
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的语言里是不能翻译的,只能依靠汉语使之存在。比如,藏语里的中国人是rgya mi,指的是汉族。藏语是没有中华一词的。同时维吾尔语的“中华民族”是jungxua milletliri,只是汉语的借词。蒙古语的中华民族是doomd in wended ten(族民华中)也仅仅是音译,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意义。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视频

相关评论:
  • 13275678465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谁?
    赖乖闵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

  • 13275678465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是
    赖乖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他在1929年6月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同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针对主观主义问题指出,主观主义的分析和指导会导致机会主义或盲动主义。1930年5月,他在《调查工作》(后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中...

  • 13275678465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谁
    赖乖闵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春秋时期的法家先行者管仲。春秋时期法家先行者管仲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子等人又从各个方面丰富了法制学说,使得古代法制思想逐步系统化,法制理论逐步完善。

  • 13275678465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人文本"的人是谁
    赖乖闵以人为本吧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 管仲 管仲 725年前后―前645年)。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

  • 13275678465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谁
    赖乖闵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

  • 13275678465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
    赖乖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

  • 13275678465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
    赖乖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

  • 13275678465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
    赖乖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基于建党17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郑重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按照中国的特点...

  • 13275678465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天下大同"者是谁了
    赖乖闵这个理念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观点的形成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发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 13275678465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
    赖乖闵毛泽东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尽管在其早期,人们尚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概念,但实际上毛泽东为代表的真正的共产党人已经走上了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之路。在30年代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运动中,有人提到过“中国化”问题,但主要是指“语言要中国化”,...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