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密关系》有感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上一篇日志里面我提到过一个问题

想了好久,我始终没有找到答案。我以为是人初相见的时候忽略掉不好的地方,而在越来越熟识的过程中,越关注不好的地方。但是那样的话,一段亲密关系走向坟墓就是必然,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仍然有那么多的“灵魂关系”。

偶然的机会,我打开Kindle的时候给我推荐了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看了推荐词,我觉得我是应该好好学学怎么正确去爱一个人了。以前不喜欢看这种“心灵鸡汤”类型的书,但是看了样章后折服了——这不就是我之前所思考的问题吗?看来,前人已经有了答案了。

作者将一段亲密关系分成了几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随时可能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我直达终点。这有点像是开着车依着路标往纽约市前进,突然,你的车变成了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穿越了黑洞,绕太阳一圈,飞过一百万光年的距离,然后降落在纽约市中心。当你穿越了怀疑的迷雾,不再盲目而能看到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在你的生命中,随时都有可能得到启示,而你发现人生的目标已经达成了。

我经历过月晕、幻灭,以及现下正在经历的不知道算不算得上的自省阶段。我很庆幸自己的经历能够读懂这本书,也很庆幸自己在这个时候读到了这本书。虽然书里面好像没有提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指明了解决的方向。

这本书讨论的是爱情这种亲密关系,但是能够看出来,作者其实是有想借此谈论所有的亲密关系的。书里面有趣的地方在于,将恋爱过程中双方冲突的原因归结于各自的成长经历,这与我上学期心理咨询师的观点一致,而这恰恰是我每一次心理咨询结束后都感动颇深的缘故,所以我选择读下去。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很棒的亲密关系。这么说可能还不够贴切,许多人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似乎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中不断地寻找、失去或离开某个人,如此反复循环,直到觅得理想的伴侣或至死方休。即使寻觅最终得偿所愿,有时亲密关系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在最初始的兴奋与希望退去之后,不满与挣扎可能随之而来,其中复杂的情绪困扰,就连天才也无法解决。

亲密关系问题的真正根源往往像个无解的谜,因为在看似单纯的寻找和留住那个“特定的人”的过程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你也许会很惊讶,但事实上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和挫折,都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而且蕴藏着希望。在我的个案中,每当我告诉案主,在亲密关系中,痛苦的浮现是件好事时,他们总是既惊讶又怀疑。 彼此伤害怎么可能有意义呢?应该这么说,只有了解到每段亲密关系的开始都是一段伟大的探索旅程时,我们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很少人能预先做好万全的准备来面对亲密关系的挑战。小时候没有学习的对象,老师也没有清楚地教导我们如何亲近别人,于是这项课题就落在我们自己力所不及的肩上。我们往往不能察觉,在互相陪伴和组织家庭之外,亲密关系其实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亲密关系中的磨难其实有其意义与解决之道。

最初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

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

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情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这一阶段,双方会进入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与上一阶段不同的是,这一阶段伴随着“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两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做出的毁灭性行为(通常是自毁)。

引起注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终都会因对方失去耐心而告终(毕竟方法就那么几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看透了,也就没什么了),紧接着就是权力斗争。这一阶段是为了争夺亲密关系的主导权,或争吵、或冷战。

至于争吵什么,原因千奇百怪。记得我当初和ta吵架,还争执过哲学是否有用。后来一个朋友还指出,我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爱ta,要不然我也不可能连这种让步都不会做。我相信,我是爱他的,我甚至在那会儿可以放弃很多东西,却不能够放弃观点,为什么呢?我们真的是在争吵这个吗?我也不知道,按书中的观点,我们争吵的表象下面还有我们共同的经历所带来的伤害,但是我没有找到。所以或许那其实算不上争吵,而是辩论吧。至于真正意义上的争吵,应该是关于时间观,或许我确实还不够了解ta。

我很认同这段话,所以我现在也不会再去纠结与人争吵时候口中说出来的、耳朵里听到的话。

作者在书的这里将他的理论阐释得淋漓尽致,他举了几个例子,将争吵的问题看得更加深入,从而指明了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权力斗争中各执立场的问题,如果再加上以下事实:“我们从来不是因为自己所想的原因而不快乐。”那么事情就更复杂了,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争论的主题,永远不是自己真正重视的问题。但是要让一对吵得面红耳赤的夫妻了解这个事实,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他们不是在痛苦中挣扎,他们就会觉得平静且快乐,也会彼此尊重并相爱。但一旦痛苦浮现,潜意识中的警报就响了,警告他们如果不和对方保持距离,就要受痛苦的折磨。于是他们就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持相反意见,借着吵架来逃避真正的问题。这种把对方推得远远的表现,往往会让亲密关系中原有的两极化现象更趋严重。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们把痛苦丢进地下室——也就是潜意识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当初对自己造成创伤的人、事、时、地,以及原因,往往存有错误的记忆。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保护自己的两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不管我们受到多重的责打,身体所受的痛总是比不上心理的痛。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让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的、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但我们还是会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于是我们相信,想要得到满足,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此做是为了得到爱。

总有一天,我们会选择一个亲近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密友、情人或伙伴;我们希望这样就能让存在已久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会故技重演,采用小时候做出的偏差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偏差行为会变得复杂,但结果却是不变的:我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而曾经感受到的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这样的互动,往往会让双方都产生错误的观感——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不快。妻子可能会经常忘记丈夫不喜欢她的某一种香水,而继续使用它;丈夫可能会把袜子和内裤到处乱丢,因而造成妻子的不便。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于是争吵不休。他们都不了解,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

当旧痛浮现,我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想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会展开权力斗争,使自己和对方保持距离。权力斗争在这时具有多重功能: 我们企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那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 我们会采取跟对方相反的立场,让两人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痛苦。 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而觉得握有力量。 分散双方的注意力,让两人都不必面对痛苦、沮丧的真正原因。

在所有的权力斗争中,其实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两个人都不会感受到真正事关重大的痛苦,或是痛苦之下隐藏着的爱。

权力斗争一开始总是伪装得很好,看起来就像是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个状况似的。但在这表面下,隐藏着什么呢?(请看下图)

他们其实可以做出新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对自己的痛苦负责,不怪罪对方,表达自己的痛,让它浮上台面,他们就可以选择爱自己。痛苦一旦浮上了台面,两人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对方沟通。

我很羡慕那些掌握沟通技巧的人,他们总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加容易地得到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可以很容易地避开争吵。说实话,在这段关系中,我和ta几乎没有什么争吵,就是因为ta的沟通技巧特别好。但是为什么还是出现了问题呢?因为权力斗争还有另外的形式,比如说我们之间的“深度谈话”,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和ta之间到后来居然是两三天就一次那么高频。结果也显而易见。

这一部分开始,我就看得不算明白了。可能我和ta的深度谈话是属于这个阶段吧。但是我似乎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我能够理解一部分,但是不能完全理解。

当从幻灭的阶段移至内省的阶段时,你就得到了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幻灭会让你发现是哪些错误的观念掌控了你大半辈子,并让你了解了解到,你可以为自己百分之百负责。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地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内省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都不能让你满足,所以在你责怪伴侣或挑剔亲密关系之前,有必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伴侣之间的爱和亲密感没办法成长。也许你已经试遍了所有方法,还是连一点小火花都擦不出来。或者你已经没有继续尝试的意愿了。也许你感到身心俱疲,而且觉得再怎么试也没有用,干脆放弃算了。这往往是由于小时候的沮丧感导致你自我放逐。如果你能改变这种经验,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并了解到是这种自我放逐的倾向影响了你对亲密关系、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你能勇于面对沮丧的感觉并好好疗伤,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改变,而你的亲密关系,也会跟着改变。

这个阶段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碰到墙壁”。就像一个慢跑的人一样,你感到疲倦、没精力、缺乏灵感,觉得自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你能做出的选择是:放弃这段亲密关系,另找一段较轻松的感情;你也可以选择留下来,保有你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或选择回到吵吵闹闹的幻灭阶段,因为就算吵闹也比死气沉沉来得强;你也可以找一个外遇的对象;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学习“穿墙术”。

内省之后,你会发现这座关住你的三角形监牢的墙壁,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受害者监牢”描述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或拯救者。这三种观点,都只会让问题恶化,却不能提供解决之道。你必须成长并跳脱出问题的框架,才能找到解决之道。也就是说,你必须穿越监牢的墙壁,让自己自由。想要自由,你必须摆脱旧有的知识,以纯真的心来发问,才能获得灵魂的引导。

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原来你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这样的行为,会暴露出你的牺牲心态。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你觉得你付出的多而接受的少,那么你就是在牺牲。如果你发现你做某件事只是因为不做的话会有罪恶感,那么你就可以选择,是要继续牺牲下去,并且因为伴侣付出的比你少而愤愤不平;或生气地决定不再继续牺牲,并且时时对伴侣存有戒心,生怕他们会让你再次落入牺牲的模式里;你也可以选择平静地放弃牺牲的模式,感受自己的罪恶感,并选择爱;或是借由选择去爱伴侣,而把牺牲的模式转化为正面的事物。

要改变牺牲的模式,必须经过好几个阶段,这也就是再次让你去发掘真正的自己,毕竟,这就是内省阶段真正的目的。以下的模模型指出了你必须经历的阶段: 牺牲者 折磨者 “坏人” 情绪 感觉(空虚) 本质(灵魂)。牺牲会招致放纵,反之亦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牺牲,就必然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这个人就是“放纵者”,他/她有可能成为你愤恨的目标。而在内省的阶段,愤恨甚至可能会转为仇恨。有时候,亲密关系的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并把对方视为放纵者。而当一个人想跳脱牺牲的模式时,他/她往往会摆向另一个极端,而成为放纵者。另外,当一个人在做出牺牲的时候,他/她可能会为了补偿自己,而在某件事上(例如吃东西、抽烟、喝酒、看电视等)放纵自己,甚至成瘾。

依附情结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为了不被某个重要的人离弃,你会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固定的形象。这种互动关系,一开始出现在你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之中,而后会移转到你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上。会有依附情结,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爱(这是一种罪恶的感觉),所以你必须改造自己,来赢得你所需要的爱和关怀。在内省的阶段,依附情结刚开始浮现时,你会有掉入陷阱、快要窒息或被囚禁等感觉。把伴侣推开能让你得到喘口气的机会,却不能解决依附情结的问题。只有下定决心要做自己,才能打破你为自己塑造的形象。

在内省的时候,你会发觉,你所看到的所有外在事物,其实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当伴侣变成你的“阴影人物”——具备所有你所拒绝、厌恶以及压抑的特质的人时,他/她将带给你很大的挑战。当你批评伴侣时,你其实就是在批评自己——批评那些你不愿接受的特质。你必须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更爱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而把伴侣看作你的镜像。

处在内省阶段的亲密关系还有一项特征,就是伴侣之间会相互较劲,想要证明自己比对方特别。如果为了突显自己的特别,而把别人踩在脚下,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裂痕。想要消除竞争的倾向,并让亲密感增长,你就必须支持伴侣发展自己的长处。

“死亡的诱惑”所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对更多痛苦的恐惧。你会情愿让亲密关系停滞不前甚至结束,也不愿面对自己或伴侣不可爱的那一面。这是一条死路,因为如果你选择这条路,就无法证明爱的伟大。否认爱,就是否认生命。如果你所面临的处境让你很想死,或很希望亲密关系结束的话,请正视你所承受的痛苦,并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理。我现在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真理。”让自己充分地感受内心的感觉,并时时记住会伤人的感觉就不是充满爱的感觉,而我们该做的是选择爱、选择生命。

这部分没经历过,是我十分羡慕的。

以上四部分,大部分内容是书中的,一部分是我自己写的,总感觉自己想说的东西都被作者说了,所以自己的部分并不多。

还记得当初和ta刚在一起没多久,我得知了曹骏和蓝盈莹之间甜甜的恋爱,结果前几天得知他俩分手了。在知乎上看到了好多关于他们俩之间感情的评论,最触动的还是那句:我还爱你,只是不再喜欢你了。

虽然说好多人看好他俩迟早还是会在一起,但是,他们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也只有彼此才知道得一清二楚吧。

曹骏和蓝盈莹在一起的时间里,他们都变成了各自喜欢的样子,一起健身,一起努力,分手也是互相祝福。这样的状态是让人羡慕的,你陪我走过了这一程,我们见证了彼此最好的时光。即使无法并肩而行,依然会给予对方无限的肯定和鼓励后,再转身前行。一直觉得,这一路我们总会遇到自己心动的那个人。

遇到一个喜欢的人其实不难,多少爱情都开始于喜欢,结束于了解。

所谓合适的人,没有定论,大概是三观相似,兴趣可以不同,但决不干涉对方,有话聊,相处和独处一样自然。这一路,你是你,我是我,不是没你不行,但有你更好。

前段时间我与ta删了好友一段时间,但是一周后又加回来了。当时我说,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守住心理防线:错误地以为另一半真的是自己的另一半,实际上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只是不那么独立。

这么久了我才读到本书,我真后悔没有在之前懂得,那样我当初或许就不会做出那么多的错事吧。

但是,谁又知道我是不是注定就得体验一下爱情的这些阶段呢?还记得当时在天津,走在路上,听到一个人在唱《后来》,我就去捐了五块钱。后来在北医三院门口,听到有人在唱《我只在乎你》,我又去捐了五块钱。只因为这两首歌,都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而如今,我应该懂得了如何去爱一个人。我想我很值得,被爱着的人爱着。


读《亲密关系》有感视频

相关评论:
  • 18560711663《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读书笔记(1)
    通尹帘看了许多关于亲密关系的文章,却没有读过《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最近拜读这本书,又让我对亲密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和不一样的认识。每个人或许都有亲密关系的烦恼,亲密关系其实并不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只要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室友、同事、同学、朋友、...

  • 18560711663《亲密关系》读别人的故事,觉察自己的人生
    通尹帘于是我开始阅读很多关于两性关系的书籍,老师给我推荐了克里斯多福写的《亲密关系》在他的书籍里翻译过来我只是明白亲密关系是会经历几个不一样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的不一样的,但是其他的很多内容我阅读起来是比较费劲的。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另外一本《亲密关系》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他们都...

  • 18560711663《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通尹帘6. 这些维度不仅定义了关系的深度,还揭示了它们对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7. 文化、个人经历和个人差异等多元因素共同塑造了亲密关系的动态变化。8. 米勒探讨了父母子女、夫妻间的互动如何影响幸福感,以及友谊的建立和维护策略。9. 《亲密关系》囊括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等多学科的智慧,以严谨的逻辑和...

  • 18560711663《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通尹帘读到这亲密关系中,想要什么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也就知道怎么做了?迭代旧知:《正面管教》中我们提到,儿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类需求都是来自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本能。如何养育孩子:一无条件的爱(温柔而有边界)二建立价值感  、自尊 、培养内驱力 三...

  • 18560711663亲密关系——加]克里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
    通尹帘一、亲密关系的理解 起初,我认为《亲密关系》仅探讨夫妻或情侣间的联系,但随着阅读深入,我意识到亲密关系涵盖的范围远超于此,它包括同事、朋友,甚至是闺蜜等与我们有深厚联系的人。二、亲密关系中的成长与创伤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各自携带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创伤。我们倾向于与那些与我们相似并吸引我们...

  • 18560711663《亲密关系》丨从美好到幻灭,从内省到启示,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_百度知 ...
    通尹帘从青春时牵手相伴到晚年时相敬如宾,婚姻关系走过10年、20年、30年、60年……本以为每个人的婚姻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但是在阅读了《亲密关系》后,却发现,幸福的婚姻、不幸的婚姻都是类似的。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

  • 18560711663《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通尹帘读到这,亲密关系中想要什么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也就知道怎么做了?迭代旧知:《正面管教》中我们提到,儿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类需求都是来自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本能。如何养育孩子:一无条件的爱(温柔而有边界)二建立价值感  、自尊 、培养内驱力 三...

  • 18560711663读《亲密关系》第1章有感
    通尹帘今天跟大家分享,亲密关系这本书的第一章 作者在前言部分用一句话概括说,感觉这句话是人在亲密关系这一层面上内心深处的深刻表达。因为“我们想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都在...

  • 18560711663读书笔记:《亲密关系》 罗兰米勒版
    通尹帘依恋理论强调,人们在关系中的忧虑和回避情绪塑造了人际适应。我们对伴侣的爱与自尊紧密相连,低自尊的人可能过度解读伴侣的行为,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中的吸引力并非仅依赖外貌,而是与接纳、相似性和互补性有关。理想伴侣既要有吸引我们的特质,又要有我们能够努力实现的特质。

  • 18560711663读《亲密关系》第4章内省有感
    通尹帘这个回报没有得到预期的实现,我们就会愤恨。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会和对方较劲,赌气,争吵和摔门而去。可怕的是,有时候亲密关系的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并把对方视为放纵者,可怕的是当一个人在做出牺牲的时候,他可能会为了补偿自己,而在某件事上放纵自己甚至成瘾。(比如吃东西,抽烟,喝酒,...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