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做了什么,为什么非要破掉它?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到底做了什么?为何中原皇帝非要消灭它?~

由于电视节目的影响,在现代人眼中,对于楼兰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关于楼兰美女的。然而在古人眼中,似乎楼兰并没有那么美好,反而是中国人经常派兵讨伐的对象。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唐诗当中都有哪些描写楼兰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那么,楼兰国究竟干了啥“天怒人怨”的事情,导致直到唐朝人们还把楼兰视作平定西域、建立军功的代名词呢?要知道唐朝的时候,公元前176年建国,公元630年灭亡的楼兰国都不知道去哪里了,为啥唐朝人还对楼兰保持着“假想敌”的身份呢?我们不妨从历史和地理位置2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楼兰的历史,实际上正是楼兰的历史,是它成为后来历朝历代“假想敌”的关键因素。
楼兰最早发现是在汉朝时期,从张骞开始,汉武帝不断地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在来来往往之中,人们当然会发现楼兰这个在西域也算是“大国”的国家。《汉书·西域传》当中记载: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
楼兰的人口达到了14100多人,在当时那个西域到处都是几千人的“大国”的地方,楼兰不可谓不是一个“大国”。但是当时这个西域的“大国”对汉朝很不友好,那时候的他们还只知道匈奴人的强大,而不了解汉朝。汉朝使者常常经过大沙漠在楼兰城下过路,他们往往带着大量的丝绸、茶叶,十分富裕,引起了楼兰人的觊觎。
加上匈奴人的挑拨,楼兰多次“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当时西汉距离西域很远,且跨过大沙漠之后十分辛苦,遭到楼兰不断骚扰的西汉使者十分不快。这让男人中大男人汉武帝十分愤怒,于是让苦主王恢(就是那个几次被楼兰打劫的汉朝使者)带着赵破奴前去攻打楼兰。
楼兰国虽然“其国多城池”,,但是在汉朝的军队面前它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赵破奴带了数万大军前去西域,但是不等大军到齐,他就与王恢带着700人直扑楼兰城,活捉了楼兰王,顺带还把楼兰的邻居姑师给打破了,把当时的楼兰王吓得赶紧遣送质子到长安,祈求汉朝的宽恕。汉武帝饶恕了他,希望他能够为西域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但是这时候汉朝不知道的是,楼兰王同时又向匈奴称臣,并且也遣送了一个质子。不仅如此,当时而是将军李广利出征在外,楼兰王还想与匈奴人一起里应外合攻击汉朝军队。这个消息被玉门关守将正任文得知,他告知上级,并且抓捕了楼兰王。汉朝派使者谴责楼兰王背信弃义,楼兰王非常可怜地说到:
“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汉武帝一想,他说的也有道理,虽然没有答应他们“徙国入居汉地”的要求(这在当时是很过分的要求了,汉地不是谁都可以进来居住的),但是也没有责罚他,希望他以后能够遵守信义。然而楼兰人似乎三面两刀惯了,后来又追随了匈奴人,并且袭击汉朝过往的使者和商人,严重损害了汉朝的利益。

这激怒了一位汉朝的英雄,,他叫傅子介。傅子介带着几个人来到了楼兰城,然后诱惑楼兰王说要赏赐他,楼兰王大喜,带着几个人和他商议。傅子介直接杀死了他,其他楼兰人吓得四散而逃,有的人还调来了楼兰军队,傅子介说:
“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
就这一句话,就把楼兰举国上下吓得不敢动弹了,然后听凭傅子介任命了一个亲近汉朝的楼兰王。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楼兰这个国家在匈奴与汉朝之间常常反复不定,而且贪图汉朝使者的财物,所以它成了不守信义、两面三刀的代名词,所以后面的中原王朝都比较讨厌它。同时因为它不断的挑衅中原王朝,又给了中原王朝许多人建立奇功的机会,傅子介几人就平定楼兰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被人传唱,所以诗歌当中都把“楼兰”当作假想敌。

而从地理位置上看,楼兰处在一个“四战之地”,它的东边是强大的汉朝,东北边是强大的匈奴,南边是同样比楼兰强大的羌,而西边则是更为广阔的中亚、欧洲地区。作为一个小国,夹在这中间,导致了它必然被各方势力打击的命运。同时它还是汉朝向中亚、欧洲通商的交通要道,也是匈奴、羌族通商的必经之地,汉朝掌握了它就可以控制整个亚洲的战略态势,他们当然不能允许楼兰倒向其他的国家了。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从军行《王昌龄》
楼兰,一个神秘的西域国家,它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却突然从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地变成黄沙漫天的荒野。没人知道楼兰是怎么消失的,仿佛这里从未存在过繁华的都城一样。直到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并挖掘出了楼兰遗址,这座被风沙掩埋的旧城才终于重现我们眼前。

跟楼兰的神秘同样出名的,是它出现在我国古代诗词里面的"反面形象"。其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像是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诗仙李白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就奇了怪了,楼兰究竟做了啥,竟惹得中原人如此厌恶,动不动就"斩来斩去"的?皇帝还非要出兵攻打这里?这事其实还跟匈奴有关。

自周朝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都对中原地区造成很大的威胁,这也是为何当时偏北的秦国、赵国等都修筑长城来进行抵御。
后来因为秦朝暴政,人民纷纷揭竿起义,楚汉之争8年后最终是刘邦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但在同一时期的匈奴也在发展壮大,出了个冒顿单于,不仅一统草原驱逐月氏,更是控制了大半个西域,楼兰就在其中。

刘邦不是没想过跟匈奴打一打,可中原地区先是六国之争,好不容易统一后又迎来了暴政,结果楚汉之争又打了8年,哪里还能再经得起战乱?于是汉朝不得不修生养息,冒顿单于占领了河套地区。
经过文景之治,中原终于得到了全面恢复,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剑指匈奴,又有霍去病、卫青这等良将,大获全胜封狼居胥,将匈奴赶回了漠北老家。

当初汉武帝听闻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遣张骞前去西域沟通,结果被匈奴抓住关押了10多年,可此时月氏已经不想跟匈奴打了,后来张骞是趁着匈奴更换单于才逃了回来。
虽然张骞沟通月氏失利,但却打通了丝绸之路,在霍去病大败匈奴后逐渐开始有汉朝人前往西域探险或者行商。问题来了,将匈奴赶回漠北老家不代表完全消灭,事实上匈奴依旧控制着西域诸多地区,于是汉朝过去的行人总是会被西域诸国拦截进行劫掠甚至杀害,其中又以楼兰为甚。

后来还是大将军霍光部下的傅介子奉命出使楼兰等过,用金银玉石麻痹了楼兰王,趁着楼兰王大醉一剑斩杀了他,又立曾经来汉朝做质子的楼兰太子为王,后来楼兰就改名为了。这就是"斩楼兰"的由来。
后来随着中原地区再度进入战乱,跟西域也没有太大的联系,直到公元4世纪左右北魏出征西域灭了善,楼兰/鄯善才最终灭亡。

文章的最后说个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事情,虽然如今楼兰遗址已经被挖掘出来,但并非谁都能去参观的,首先是高昂的门票,普通人3500一个人,外国人还得另外多交30万押金;而且也不是你有钱就能进入,还得获得文物部门批准,搞定所有相关手续。因此自楼兰古城开放至今,浏览人数不超过5万人。

其实这样的限制小编私以为是比较好的,看看如今那些开放性的景区,有多少收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用高价跟层层手续来限制住看热闹的人群,其实也算是一种保护古迹的方式了。

楼兰并没有做什么太可怕的事,中原人也没有对它恨之入骨。“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是要和楼兰死磕,当时楼兰早就没了。

不要把这个国家想得太神秘,它的文学意义远大于历史意义。

首先,楼兰到底做了什么?

楼兰地处西域,被汉朝和匈奴夹在中间。

大家都知道,汉朝和匈奴老对手了,没事就在西域那块打架,谁的拳头大谁就做西域老大。一开始楼兰是匈奴的小弟,后来西域被汉军打穿了,还搞出了丝绸之路,楼兰等一众西域小国就都跑到新老大汉朝这里。

匈奴虽然打不过汉朝,但是它打这些小国还是没问题的,于是经常出来欺负楼兰,楼兰王就派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去了汉朝一个去了匈奴,相当于认了两个老大。后来这个去了匈奴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带着楼兰彻底投向匈奴,经常攻击我们的商路。

当时汉朝刚经历完政治变动,权臣霍光把持朝政,他派出傅介子出使西域,合计着对楼兰王实施斩首行动。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汉书·傅介子传》

傅介子到了楼兰,轻轻松松就把当时的楼兰王给干掉了,扶持在汉朝的这个王子做了楼兰王,并将楼兰改成鄯善。

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该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汉书·傅介子传》

而后傅介子回国,受到了极大赏赐,一举封侯。

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汉书·傅介子传》

一方面,楼兰努力在大国夹缝间求生存,最终做了个不太成功的二五仔。对于汉朝来说,它的行为是对国家尊严的极大蔑视。这确实可以说是中原人对楼兰痛恨的历史来源。

另一方面,其实楼兰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成就了傅介子的名垂青史。斩杀楼兰王封为义阳侯的故事,在后世流传甚广,最终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特定典故。

其次,“楼兰”到底活了多久?

在历史上,随着孔雀河改道,鄯善国就已经开始迅速衰落,最终在448年被北魏灭国。

然而,傅介子封侯的典故却一直流传下来,其中“楼兰”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时不时拿出来斩了一千多年。

先说在西域边塞打仗的王昌龄。

尽管当时楼兰早就没了,但是唐朝在西域仍然要面临吐蕃、突厥等强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写“楼兰”,明显是借典故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心,国家情怀。他在《从军行》里也写道:“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一样的比喻,一样的引用典故,一样的抒发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除了王昌龄,很多唐代诗人也喜欢拿楼兰出来斩一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一次还不够,在《出自蓟北门行》里李白又斩了一次:“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这气势,这情怀,“楼兰”不火天理难容。

可以说,“楼兰”的知名度在盛唐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提升,楼兰从一个军事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国家,彻底走入民间,走入文学创作,“斩楼兰”成为文人墨客最热衷之事之一。

比如,

宋代辛弃疾的《送剑与傅岩叟》:“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元代叶颙的《对酒舞长剑》:“年深剑文在,曾斩楼兰王。”

明代刘绩的《送唐生从军关陜》:“少年曾许国,直拟斩楼兰。”

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种体裁,无论创作者是哪种流派。别问,问就是“斩楼兰”。

最后,关于“楼兰”的简单总结。

楼兰有错吗?

对我们来说,它背信弃义,助纣为虐,损害汉朝的国家利益和形象,很明显是有错的。

但是它的国力和历史决定了,它对于我们的实际伤害比当时其他的政权势力要小得多 。

它的历史在公元448年就戛然而止,但它的生命却在中国文化中得以延续。

甚至傅介子都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斩楼兰”依然活蹦乱跳。

不知道对楼兰来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这里的楼兰指的是外敌,并不是特指某个地名。而这句诗歌的意思是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打败外敌的信心。

因为楼兰这个地方地处汉朝和匈奴边界,所以经常两国打仗都在这个地方发生,所以往往说破楼兰其实就是代表要打败匈奴或者敌人。

楼兰中断了中原和外界的经商通道,经常抢劫、杀害过往商人;它让中原的物资出现匮乏,民众生活受到影响,所以非要破掉它。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西域交好,派遣西域的使者来往都经过楼兰,使者屡次遭到楼兰的攻击。后来,楼兰同时向汉与匈奴称臣,待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之后,与匈奴颇为亲近,于是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做了什么,为什么非要破掉它?视频

相关评论:
  • 13230224350让中原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究竟做了什么?
    岑饼奔楼兰也没做什么,就是中原的军队进攻了很多次都没攻下来,所以让中原人才说出了这句千古名句。

  • 13230224350楼兰到底做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岑饼奔楼兰是个小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好当墙头草,谁强就跟谁混,今天降汉,明天降匈奴。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只能分别派世子到匈奴和汉朝为人质,两面称臣,后来,在匈奴中为质的世子安归成为了楼兰王,并且和匈奴进行联姻,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因此,中原人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 13230224350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究竟做了什么,让中原那么痛恨
    岑饼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除了表达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壮志外,还表达了一种对于楼兰的“憎恨”,李白和杜甫也写过“斩楼兰”的诗句,那么楼兰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遭中原人士的痛恨呢?楼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西域著名的富庶古国,但其军事实力并不是很强,...

  • 13230224350不破楼兰誓不还,楼兰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人都想灭了它?
    岑饼奔因为汉朝要打通丝绸之路,楼兰是必经之地,所以汉朝想要保障商路畅通必须要和楼兰关系搞好,而对匈奴来说也是如此。楼兰做了什么事,让古代诗人要灭楼兰?其实丝绸之路的打通对于楼兰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因为凭借着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中西方商队的互相交流让楼兰的经济飞速发展,是当时西域最富庶的国家...

  • 13230224350让中原人如此憎恨,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究竟做了什么?
    岑饼奔在历史上,随着孔雀河改道,鄯善国就已经开始迅速衰落,最终在448年被北魏灭国。然而,傅介子封侯的典故却一直流传下来,其中“楼兰”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时不时拿出来斩了一千多年。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取于此,李白也写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晚唐诗人曹邺也曾写下“...

  • 13230224350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究竟做了什么,让中原那么痛恨呢?
    岑饼奔不过,许多人并不是十分了解楼兰的详细状况,甚至一部分人还误以为楼兰与唐朝处于同一时代,因此王昌龄才会写出"不破楼兰终不还"。在真实的历史上,楼兰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灭亡于南北朝时,前后历经约六百年时间。那么,为什么诗中的军队不击破楼兰就不愿班师呢?楼兰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原人憎恨和厌恶...

  • 13230224350楼兰到底做了什么,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岑饼奔要是让个“太监”回去当王,楼兰人不能干,这伙计得势了还不得跟汉帝国干到底?于是匈奴人乘机将另一个质子安归,送回楼兰继承王位。楼兰与汉帝国的二次摩擦开始了,安归长期生活在匈奴,他即位后,楼兰全面“奴化”。汉武帝晚年,基于国力衰退,停止对匈作战,这个政策,让安...

  • 13230224350“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到底做了什么?为何中原皇帝非要消灭它?_百度...
    岑饼奔由于电视节目的影响,在现代人眼中,对于楼兰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关于楼兰美女的。然而在古人眼中,似乎楼兰并没有那么美好,反而是中国人经常派兵讨伐的对象。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唐诗当中都有哪些描写楼兰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 13230224350...做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痛恨,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岑饼奔3. 在李白、杜甫等文人笔下,楼兰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尽管在李白和杜甫的时代,楼兰故地已经是唐朝的一部分,但这并不妨碍文人通过楼兰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抱负。4. 辛弃疾和徐祯卿则生活在楼兰故地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的时期。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与西域相去甚远;徐祯卿是明朝的文人,从未亲临西北边陲。

  • 13230224350楼兰究竟做了什么,为何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岑饼奔但是到了距离楼兰灭亡已经三百年之后的唐朝,楼兰居然又称为了主角,出现在诗人之中:“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受西域的影响。古代的中原王朝和西域的纷争是很频繁的,当中原崛起的时候,西域的国家就对强大的中原地区俯首称臣;但是到了中原衰退的时候,西域的一些国家就会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