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派唯识学派 - 相关学说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唯识学派的理论体系丰富多样,主要围绕识的分类、认识功能、宇宙本性以及众生种姓进行探讨。以下是关于这些主题的改写:

瑜伽行派认为,世界的显现源于人们的精神主体——识。他们将识分为三类八识:前六识,包括眼识、耳识等,负责识别和认知,它们以感官器官为基础,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第七识末那识,负责思维度量,作为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中介,其活动伴随着烦恼,导致痛苦和轮回;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识,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具有能藏、所藏和爱执藏三种特性,体现了因果流转的过程。


对认识的理解,瑜伽行派提出“四分”理论,包括相分(外界反映在心中的表象)、见分(对表象的认识能力)、自证分(自我认识的了别作用)和证自证分(对自证分的确认)。他们用尺量布的例子来解释这四个阶段的关系。


五位百法是对识所显现宇宙的概括,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揭示了宇宙的本性和非存在状态。瑜伽行派还区分了三性(遍计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和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揭示了存在和无的本质。


在众生分类上,瑜伽行派将众生分为五姓:声闻乘、缘觉乘、如来乘、不定种姓和无种性,各自种子的性质决定了修行的成果。声闻乘和缘觉乘能够达到较高的修行层次,而无种性则受限于业报轮回。


唯识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传入地论学派于北方,真谛在南方传播为摄论学派。唐玄奘的《成唯识论》翻译后,法相宗在中国建立。尽管在唐代盛极一时,但唐末五代后逐渐衰落。新罗和日本也在不同时期引入唯识学说,建立了各自的宗派,如新罗唯识宗和日本法相宗。


扩展资料

唯识学派,又被称为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因为创始人重视瑜伽行,瑜伽行派因此得名。世亲菩萨造《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




唯识学派唯识学派 - 相关学说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