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丰里 · 扬州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所谓的历史文化街区,到最后都成为了商业竞相追逐的舞台。

扬州,算不上玲珑的江南水乡,又称不上豪放的苍茫北方。隋炀帝一句“淮南江北海西头”,道出了它的尴尬而又独特的地理位置——终究还是靠着水。只不过,成就“扬一益二”绝代美名的,既非淮、又非江、也非海,而是史诗级的人类工程——京杭大运河。其兴,始于大运河,一头连着长安,一头连着丝绸。其衰,终于大运河,运河水滞,繁华凋败。

因为京杭大运河的载誉史书,因为隋炀帝的挥毫泼墨,因为马可波罗的倾心相顾,扬州注定是一个访古问今的好去处。

有人说,到扬州,一定要去东关街——古运河,古城墙,古街巷,三位一体。

那么从东向西走完东关街,不妨再往西边走几步,你会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小街道叫做—— 仁丰里 ——一个能让你感受到 纯正古街韵味与宁静 鱼骨街巷

走出东关街,向南走到主路- 文昌路 ,继续前行至珍园,珍园的斜对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巷口竖着一个“城市书房”的灯箱。那里便是仁丰里的北入口。

仁丰里南起甘泉街 (如果你毛牌楼吃早茶,那么沿着毛牌楼门前的那条路一直东向走,会看到一个写有“樊记火烧店”的金黄色旌旗,那边是仁丰里的南入口) ,北至文昌路,全场700多米。

这条鱼骨状街巷,是古扬州盛唐 里坊制 格局,保存最 完整 的历史街区,也是扬州传统文化的发祥地。

里坊制 ——

朱熹,曾道:“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

里坊制下的千家万户,被高墙大院包围起来,不同坊下的居民,大晚上想要聚在一起吃个烧烤都不行。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城市规划,虽然保障了居民的安全,但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随着唐以后经济的繁荣,这种里坊制逐渐被街巷制取代,城市中的高墙逐渐被破除。

如今的里坊制街区恐早已不复存在,但从我们常说的“街坊邻居”,“邻里”、“坊间”等,还能窥探到千年里坊制下百姓生活的痕迹。

隐匿于闹市的仁丰里,区区不过700米的街巷,却汇聚了十几处隋唐至明清的文化名人——

“文选学”的奠基人曹宪、李善;抗金英雄岳飞;乾嘉经学泰斗阮元、史学大师黎东方等。

因此,有人说, 扬州城的文脉深处即是仁丰里

在这里,最具文脉气息的院落当属旌忠寺和阮元家庙。

旌忠寺坐北朝南,门殿呈八字形、屏风状,正对面是一尊青铜香炉。由于天色不早,旌忠寺已经闭门谢客。没能一睹内部建筑。

南宋绍兴年间,金兵南渡,岳飞曾在这里疗伤一年,后人为纪念岳飞,改名为功德院,咸淳年间赐名旌忠寺。
据说,梁昭明太子萧统( 跟楚乔传中的萧策是同祖同宗的 )曾在这里组织编写《文选》。旌忠寺内的藏经楼,正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寻访的文选楼。

先贤的事迹仍旧在坊间流传,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依然承袭着这份文脉,崇文尚学。

走道的一端是自助借阅机,另一端是自助茶饮机,中间入口旁边是电子阅览处。

这间宽不过4米,长不过8米的小小书房,满足了我对那种- 家门口休闲阅读 -的所有幻想。

仁丰里 ,不愧是扬州城的 文脉深处

是晚,路过此处,仿佛旧电影里70年代的场景,颇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澡堂子附近还有三两家修脚的铺子,听闻扬州“三把刀”的风靡,在这里方见得真切。走累了,不妨停下来,歇歇脚。

格桑花的主人叫汤成难,是扬州本土颇有名气的女作家。曾多次深入藏地采风,因格外喜欢藏族风情,便开了这家藏式茶吧。

这间文化交流小筑,为文脉深处的仁丰里注入了现代新鲜的血液。

凭借汤成难的才气与号召力,这里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沙龙,可谓是“谈笑有鸿儒”。

不要担心会错过这个火烧铺子,远远地就能看到排长队的吃客。

樊记火烧的边上就是双桂泉澡堂,附近也有几家卖热食的谱子。若是苦于排队,尝尝边上的本土特色热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得不要去太晚,火烧卖完,就打烊了。有一次从大约下午5点从南进入仁丰里,等从北端再返回到南端时,已经买不到火烧了,彼时应该也就下午7点左右的样子。

相比喧闹的东关街,相比其他商业化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尤为难得的是——这里的依然保留着最初的 市井味道 。在这里,看不见商业运作的铜臭,看得见的是清简的烟火。

以旅游业为主的扬州,正在大力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竭尽所能地挖掘旅游热点。据悉,仁丰里改造计划已经提上日程。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五一”小长假,已有近万名游客到仁丰里街巷畅游。相信不久的将来,被雪藏的仁丰里,会变得越来越喧闹繁杂。这片宁谧的街巷,不知还能在商业运作的围攻下坚守多久……




仁丰里 · 扬州慢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