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人口普查的,怎么统计出来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我们现如今能够得知我国人口的数量,基本上都是需要人口普查,而在很多古书典籍当中,也有对于古代的人口的记载,包括数量、分布地区等等,那古代是否也有人口普查类似的工作呢?古代是如何得知人口的准确数量的,古代时期的人口数量又是怎么样统计出来的呢?古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办法吗?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东汉孝子背着母亲去县衙登记户口

《二十四孝》中的《行佣供母》,讲述了东汉江革孝顺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后汉书·江革传》: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少失父,独与母居。……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文中说到的案比,是指案户比民,也就是汉朝的户口登记与核查。

在人口统计方面,汉朝的案比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指定了时间也指定了地点,还要求本人去到现场接受核查。按照《后汉书·礼仪志》中描述的场景——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场面相当壮观。于是,即便江革的母亲年事已高,也要前往案比的县衙所在地。江革担心母亲坐车的时候,如果是牛马拉车的话,会有颠簸。为了让母亲能够舒服一些,江革甘当牛马,自己拉车。于是,乡里人称他为江巨孝,后来,孝感动天的他还被朝廷请去当谏议大夫。

在七人普中,如果被抽中长表普查登记的话,需要填写48项指标,其中,住户项目有19项,主要是了解居住情况,比如本户现住房建筑面积、本户现住房间数、住房所在建筑有无电梯等;个人项目有29项,主要是了解受教育、就业、婚姻生育和健康情况,比如生活来源、初婚年月、过去一年的生育状况等。

汉朝的案比项目也不少,编制户籍时,不仅要登记每户男女人口、姓名、年龄、籍贯等情况,还比现代人口普查多了一项——相貌,也就是身高和肤色。比如,据《居延新简》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就有职业、籍贯、年龄、身高、肤色等,大意就是,这个戍守边疆的士兵叫张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黑。

登记身高和肤色,不仅可以防止造假,还可以顺带发现美女。汉朝的案比带有选秀的功能,遇到13~20岁的少女时,如果颜值比较高,就记录得特别认真。据《后汉书·皇后纪序》记载:汉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据说,汉朝第一美女赵飞燕,就是在案比时通过选秀入宫,艳惊天下的。赵飞燕与杨贵妃并称环肥燕瘦,唐朝的李白也有诗为证: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人口统计数据,出现在西汉末年的汉平帝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湖南经济通史》也引用了《汉书·地理志》的数据说,汉平帝时期湖南地区的人口是71万余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2%。其中,长沙郡43470户,235825人。

不过,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和统计能力,能够把户口数和人口数精确到个位数,还是令人生疑的。更不用说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的大禹,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里说,所谓大禹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还言之凿凿地说,当时统计的数字是13503923人。这种说法大概也就只能列入神话传说了。

2、明朝建了960间房来存放户口本

户籍制度在封建社会,与徭役直接相关。在历朝的开国皇帝中,明朝的朱元璋应该是最为重视人口统计的。

早在起兵抗元期间,每次带兵攻克城池,朱元璋就向老百姓发放户由,户由上面记录了民户的姓名、籍贯、田土、房产等。为了取信于民,据《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还俱自花押。

到了坐稳江山之后,朱元璋开始推行户帖制度。户帖可以说是今天的户口本的雏形。户帖由户部印制,上面记载了每户的人口、籍贯、年龄等信息,不仅有勘合字号,还有户部的官印。户帖一式两份,一份归户部,一份由百姓自己保存。

印制的户帖,虽然记载很详细,但是容易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也不好修改。于是,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又推出了黄册制度,黄册以人户为母,以田为子,凡定徭役、征赋税用之。后来,又编制了登记田亩的鱼鳞图册,鱼鳞图册以田为本,以人户为子,凡分号数、稽四至,则用之。

黄册不仅记录人口信息,还要标明和区分户籍种类。明代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户籍分类,不同的户籍对应不同的赋役。按照当时的规定,每十年编制一次黄册,由户部统一指挥,地方官府具体负责,称作大造黄册。地方官府以里为单位,每里制作两册,派遣官吏下乡逐户核查、填写信息。这两本册子,一本留在地方官府,是用青纸做封面;另外一本上交户部,是用黄纸做封面,后来就称作黄册。

每次上交的黄册越来越多,为了找地方存放,朱元璋选定了南京的后湖(今玄武湖),建造房屋专门存放黄册。到了明末,玄武湖黄册库房多达960间。

据统计,明朝一共大规模造了27次黄册,每次6万多册,南京玄武湖黄册库至少收藏了179万册。可惜的是,到了明朝末年,为了抵抗清军的进攻,明军就地取材,把黄册当作守城物资,有的拿去填充城墙,有的拿去制作火药引信,一下就毁掉了一大半。到了清初,黄册更是大量散失,甚至在路边论斤卖。清朝桐城诗人方文的《负版行》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不知是何大书册,路旁堆积如芦柴。行人纷纷来买此,不论何书只秤纸。官价每斤钱七十,多买少买随人耳。借问此是何版图?答云出自玄武湖。令人唏嘘不已。

不过,虽然官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造黄册,费民间无限金钱,不过置之高阁,也没有得出令人心服口服的人口数字。史学界一直不太认可明朝的人口统计数量。《明实录》记载的明朝人口巅峰总数是6015万人,《中国人口史》认为,明末崇祯三年人口可能有1.9亿,崇祯十七年大约是1.5亿。《湖南经济通史》在考证明朝万历年间湖南地区人口时,也是采取估算的方法,估计湖南地区的户数在90万户至95万户之间,人口为500万左右。

就连明朝官修书《大明会典》在说到黄册时,先是肯定了之前的成绩:国初核实天下户口,具有定籍,令民各务所业。然后毫不讳言地指出:其后休养既久,生齿渐繁。户籍分合及流移附属,并脱漏不报者多,其数乃减于旧。由此可见,修造黄册确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3、康乾30年里湖南人口增长了4倍多

纵观封建王朝时期,官府管理户籍统计人口,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派差和税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沿袭旧例。

清军入关后,基本参照明代户籍管理和户口统计制度,确立了对州县赋役户的户籍管理和户丁编审的一套制度,凡编审责成州县印官察照旧例造册。所谓的察照旧例就是参考明代制度。

一开始是三年进行一次人口统计,顺治五年(1648)规定,州县赋役户丁三年编审一次……凡造册人户,各登其丁口之数而上之甲长,甲长上之坊、厢、里长,坊厢里各长上之州县,州县合而上之府,府别造一总册上之布政司……总其丁之数而登黄册。后来变成了五年进行一次人口统计,顺治十三年(1656)规定,州县城乡赋役户丁每五年编审一次。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不已,湖南地区也是烽火连绵,按照《善化县志》的描述,残毁瓦砾,荆榛千里,如一青嶙,白骨所在皆然。另据《长沙县志》记载,湖南地区当时有弥望千里,绝无人烟之说。战乱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剧减。据《清朝文献通考》考证,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南地区人口只有121万余人。而在明朝隆庆六年(1572),湖南地区的人口有191万人。百余年间,人口少了三成多。

不过,清朝初年人口的减少,除了战乱的影响外,瞒报数据也是一大原因。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是按照人口缴纳赋税的制度,人丁越多,赋税越重。为了逃避赋税,瞒报人丁是常有的事情。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下旨说:人丁编审,按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格外开恩的永不加赋,从经济利益上消除了人口增长的约束机制。

到了雍正元年(1723),又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正式取消了人头税。每户缴纳赋税多少随田亩而定,不再受人丁增加的影响。

人口增殖一旦摆脱了赋税和差役的制约,再加上农耕业的技术发展,人口数量就像脱缰的野马狂奔起来。

以湖南地区的人口统计为例,康熙五十年(1711)只有1550595人,但是到了乾隆七年(1742),就增至8445179人。仅仅隔了31年,人口就增加4倍多。再到后来的道光三十年(1850),湖南地区人口突破了2000万,达到20614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不是自然增长的概念所能解释的事情。

1931年2月8日,刊登在湖南《大公报》上的湖南人口统计。

4、民国查出了四万万同胞

民国时期,当时人口统计成员主要是警察。但并不是警察挨家挨户地上门调查,而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口调查数据至今众说纷纭,但四万万同胞的说法却异常响亮,这是怎么回事?

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北京政府内务部就进行了一次人口清查,被认为是中国有史以来人口普查项目最详细的一次,不仅将各省的人口数按性别、年龄每5岁一组,从1岁至110岁编列,甚至对死于传染病的人数也按每5岁一组,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统计方式。这次调查结果一直拖到1916、1917年才陆续发表,但却只有苏、浙、赣等19省和绥远、京兆两特别区的数据,安徽、广东、广西等个别省却未调查,因此得出的41964万人难以让人信服。

1928年,面对混乱的人口数据,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启动人口调查,但这次调查却还是带不动。原本规定1928年底就要截止,但到1930年7月底,也只有16省和南京、上海、北平、汉口、天津5个特别市交作业,而其中还有3省交的却是缺斤少两。没办法,内政部只能对没交作业的12省进行合理估算,估出了全国人口474787386人。

这是民国政府第一次官宣全国人口总数,也是四万万同胞一词流行的最重要依据。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3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全国范围的普查,这是中国第一次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回到目前进入紧张比对复查阶段的七人普,湖南人比较期待的数据应该至少有两个吧,比如,中国有多少人,湖南有多少人。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湖南全省常住人口6918.38万人。这次是不是可以正式突破7000万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5、那些形形色色的奇葩统计

由于人口统计任务繁重,有些朝代也出现了偷懒的做法。

唐朝玄宗开元年间,人口统计和管理就比较混乱,据说有的地方政府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就是做做加法,在之前的户籍数据上略作修改,然后就报上去。

宋朝为了方便统计,干脆只统计壮年男子,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不统计女性、老人、小孩的一个后果是,后世在研究宋朝人口时,只能估摸着推算。《湖南经济通史》根据宋朝崇宁元年的统计数据,估计湖南地区的户数是1194577户,以户均5人来推算,人口是5972885人。

元朝忽必烈时期,设置了一整套独到的人口统计方法。官府通过验人户、收成的多寡,分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为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都登记在鼠尾文册中。之所以叫鼠尾册,是因为当时在统计造册的时候,把丁粮多的大户、富户编在前面,方便负担重役;把丁粮少的小户、贫户编在后面,方便负担轻役。前面的大户如虎头,后面小户为鼠尾,故称为鼠尾册。

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的时候,就对神奇的东方古国的鼠尾册盛赞不已。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这里的习惯是,城市中每个自由民,包括住在城里形形色色的人,都在门上写明自己、妻子、孩子、奴婢以及住在家里各人的名字,还要写明所养动物的数目。如果有人去世,就将名字抹掉。如果有孩子出生,就添上名字。这样,君主就能够知道城市人口的确数。




古代是如何人口普查的,怎么统计出来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9536331411中国最早人口调查是什么时候
    裴孙轰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

  • 19536331411请问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口普查资料
    裴孙轰中国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见于西晋《通典》中,称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中国共有人口1350万。尽管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并不可靠,但美籍华裔人口学家段纪宪却有独特的“不可知人口数量倒推法”:史学界公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准确的人口普查开展于公元2年,当时全国人口为5960万,以此为逻辑原点,以...

  • 19536331411古代没有身份证这个东西,那朝廷是如何管理人口的?
    裴孙轰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调查和登记工作也逐渐成为各国变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影响最大的商定变法等。(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登记名言)《商君书境内篇》年:“在四景内,丈夫和子女都在上面有名,生者著述,死者剪。'如何管理古代人口:论古代户籍制度登记和管理措施 商鞅变法 先秦...

  • 19536331411古代人怎么确立人口数量?
    裴孙轰人口普查登记造册,当然不一定准确,但是大致数量不会差很多 比如明朝,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10年更新一次。

  • 19536331411古代人有户口吗?为什么?
    裴孙轰古代和现代一样都是有户口的,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古代曾经做过一次人口普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仿照汉族统治制度,实行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户口的存在一是为了方便对人口的管理,二是...

  • 19536331411中国古代人民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怎么统计出来的?
    裴孙轰1. 中国古代人民的平均寿命大约为30岁左右,这一数据主要基于民国时期许仕廉的《人口论纲要》以及1936年实业部发布的分年龄死亡率统计资料。2. 尽管这个数字被认为较为可靠,但需要注意的是,平均数虽然不会撒谎,却可能引起误解。要获得精确的平均寿命数据,必须依赖于完善的人口普查机制。3. 在中国历史...

  • 19536331411古代“一户”究竟是指多少个人?
    裴孙轰普遍是按照每户五口计算的,但实际上不同时期的差别实在是太大。《孟子》说当时一般是五口之家。《汉书·地理志》每户口数约是4.67人。误差是有的,分时代,像隋朝“大索貌阅”后人口误差就小很多了。北宋治平三年,户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而人口却是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源自《宋史...

  • 19536331411古代地区人口统计包括军人吗?
    裴孙轰古代人口统计是不包括军人的,古代可没有人口普查的需要,要搞人口普查,唯一的原因就是为了赋税,所以古代人口统计只对象是户和丁,户就是一户人家,和我们现在的户籍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丁就是成年男性,而诸如奴隶、奴婢、士族名下的部曲等,在古代是不列入人口统计的,因为这些人不用赋税,不服兵役...

  • 19536331411清朝的时候有类似身份证之类的东西吗?当时的户籍管理是怎样进行的?
    裴孙轰古代有类似的东西,用于方便人口普查的,每家一个,叫户籍证。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你说的“身份证”之类的东西,比如大臣、秀才,他必须要某种证明才能证明他是哪个级别,可以享受哪些特权。比如秀才见到县官不用下跪啦你要没个身份证,凭什么证明你是县官呢?而你又凭什么不跪呢?至于平民百姓,一般连...

  • 19536331411古人如何应对人口过多问题?
    裴孙轰可见很早以前古代先贤就开始重视人口问题了。 中国正真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应该是在清乾隆时期,由于清朝废除了废除了两千年的赋役制度,清初又有“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政策,使百姓所担负的徭役和负担有所减少。 再加之明晚期传入中国的红薯、玉米等高产量作物的推广,使人均口粮增加,人口这一段时间里高速增长...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