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末那么多名臣,却仍然阻止不了清的衰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晚清的名臣为什么那么多汉人~

虽然都说清朝不好,但是能统治近三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中处理民族矛盾和满汉官员比例就是很重要一点。
汉人的总人口数非常大,人才也非常多。而清朝并不像元朝一样对汉人那么排斥,这才有了清末一票名臣。实际上,不只是晚清,各个时期,都有很多汉人名臣名将,比如一度权倾朝野的年羹尧。

因为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腐朽与不合理,和人才关系不大,别说清朝后期有四大名臣了,就算是有四十个也解决不了所面临的问题。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后期,其实这个时候的制度已经体现出了它的不合理和后劲不足了。但是清朝的那些官员们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所以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晚清的名臣还是比较之多,就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和曾国藩,这四个人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而且这四个人所做的一些贡献也是让很多人佩服。但是光有名臣还不远远不足以拯救这个从骨子里烂掉的朝代。
清朝晚期的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而且当时的大臣大多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干实事,因此使得很多地方都民不聊生。虽然有一些大臣们看到了清朝所面临的问题,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制度,但是都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根本。

就拿洋务运动来说,从本质上来看,这场运动就是一场军事力量的革新,并不涉及到体制,而其所创办的一些工厂也只是为了建造武器装备罢了。但是当时的清朝所需要的是变革政治制度,所以即使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清朝而言也不过是隔靴搔痒。在洋务运动支持下创办的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就证明了这场运动的失败。

其实在洋务运动的初期,有一位大臣曾经向皇帝进言,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就是政治上的变革,但是皇帝对此并不以为然,现在看来,这个大臣的确是胆子颇大,不过这话却是一针见血。可惜的是,当光绪帝认识到清朝所面临的问题,决定政治变革的时候,那时已经太晚了。

清朝末年虽然爆发了太平天国暴乱,但是清朝有很多名臣力挽狂澜,曾国藩和左宗棠带兵打仗让清朝的统治得以延续,李鸿章和张之洞也是懂洋务的大臣,建立了现代军队。那么为什么清末如此多名臣,依然阻止不了清朝衰落呢?我个人认为清朝的衰落是在意料之中,打开国门之后才发现世界早已不同。

一、清朝闭关锁国,导致错过和世界交流机会。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自认为是天朝上邦,对其他国家不屑一顾。康熙时期本来有机会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是康熙怕影响皇权统治,不但没有推广西方的科学和理念,反而认为这些都是奇技淫巧不值得学习。乾隆时期更是自大到极点,认为自己国家应有尽有,不需要和外界交流,阻止了海上贸易和其他国家交流机会。西方同一时期发生了工业革命,清朝闭关锁国导致错过了这次浪潮,整个国家没有对科技人才重视,没有发展出相应科学技术和军事科技,直到被西方国家大炮打开国门,才发觉世界已然不同。

二、清朝经济发达但是贫富不均,太平天国让清朝元气大伤。

清朝时间经济比较发达,国家整体GDP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因为国家是封建皇权为主的国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生活很苦,贫富差距相当大。后来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虽然后期被曾国藩和左宗棠等大臣打败,收复了失地。但是整个国家元气大伤,经济发展一蹶不振,清朝衰落已经无法挽回。

三、清朝腐败落后已经深入骨髓,名臣阻止不了清朝衰落。

清朝末期腐败横行,很多地方买官卖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很多人赚钱之后就想当官,当官后加倍剥削穷人。清朝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面,几个名臣也没有办法阻止清朝衰落。



清的衰落是必然,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在外国发展迅速的时候,失去了解外国实力的机会,虽然名臣多,但更多的还是腐败贪官,统治者重享受,很少花费在增强国力上。

一句话来说就是当时的清朝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大环境的改变和推动下,中国也应当做出改变而不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清朝的体制从根本来说就是不适合社会发展人民生存的体制。

清朝的落后跟当时的封建思想脱不开关系,并且统治者的思想腐败,止步不前。


为何清末那么多名臣,却仍然阻止不了清的衰落?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