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上的四次战争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历史上中日战争共几次~

共六次:中(唐)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第二、三次中(元)日战争,元朝入侵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第四次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称为“庆长·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第五次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第六次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中日之间第一场战争——白江口海战。(唐日战争)(唐胜)
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唐军一共焚毁日本战船400余艘,杀敌不计其数,海水尽皆染红。日本水军惨败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率军投降,百济自此彻底灭亡。日本陆军赶忙从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退回本国。

二、忽必烈征日。(元日战争)(元败)
13世纪,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派大军渡海征日,由于战略战术失误,加上两次遭到狂风暴雨吹翻船只,损失惨重,只好撤退。日本人则把元军失败原因归结于“神风”保佑,更相信日本是一个“神国”,增强了狂妄自大心理。

三、明朝抗倭战争(明胜)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四、壬辰战争(明胜)
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1592年—1598年的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海战,中朝军队大获全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日本水军。日本陆军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回国。援朝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五、甲午战争(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甲午战争。战争分为四个战场,第一战场发生于朝鲜境内(平壤之战);第二为黄海海战;第三为辽东北半岛之战;第四为山东半岛之战。
平壤之战日军方面凭借优势火力和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军队打败清军。前后不过两天,清军即竖白旗乞降,撤出平壤,使敌仅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即占领平壤并进而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北洋舰队的损失大于日方。黄海海战以后,由于北洋舰队嗣后不敢再战,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对后来中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是失利了。
辽东半岛之战自1894年10月24日开始,到1895年3月9日结束,历时近5个月,中经鸭绿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阳东路之战、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田庄台大战,最后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结束。
山东半岛之战从1895年1月21日日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到2月17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历时近1个月,中经白马河前哨战、南帮炮台争夺战和刘公岛保卫战,最后威海卫海军基地失陷,“北洋舰队”最后覆灭。
清政府在日本的军事进攻和外交压力下,被迫于4月17日同日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即《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表明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六、抗日战争(中胜)
一般意义上的抗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结束。但这里是指从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开始。
1931年至1937年,中日之间的重要战斗包括:
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当地百姓自发组织了武装反抗侵略的斗争。
一二八淞沪事变。1932年1日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第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率领下,奋起抵抗。直至3月3日停战。
长城抗战(1933年3月5日 - 5月25日)。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当年3月至5月,国民革命军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顽强抗击侵略军,最终中日双方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
绥远抗战。绥远抗战又称为百灵庙战役,是傅作义部与日本支持的蒙古德王所率部队之间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发生于1936年底,以晋绥军和中央军全胜而告终。
1937年—1945年中日之间爆发了全面的战争,大小战斗无数,重要的战役包括国军在国内正面战场进行的22次会战和滇缅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军队发起的百团大战:
淞沪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是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以国军被迫撤退结束。
南京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12月1日至12月13日,日军第10军在金山卫登陆后长驱直入,会同淞沪战役中的日军向首都南京挺进,国民政府慌乱中组织南京保卫战,于12月13日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太原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是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重要战斗包括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太原保卫战。此后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第五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陇海路沿线进行的大规模防御战役,以三四月间围歼日军一万余人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
兰封会战发生于1938年5月,中国军队12个师在薛岳指挥下于河南对孤军深入的日军土肥原贤二部发起进攻作战。
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其中在万家岭一带,日军4个团被全歼,史称万家岭大捷。会战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最终以武汉失守宣告结束,但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战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随枣会战发生于1939年5月,冈村宁次率日军第十军部队向湖北随县、枣阳进攻,李宗仁率中国第五战区部队抵抗,并最终收复随县、枣阳,共击毙日军1.3万人,阻击了敌军的进攻。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日军动用10万兵力进攻长沙,在中国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并被迫撤退。
桂南会战发生于1939年11月13日~1940年2月。1939年11月日军在广西登陆后,先后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在杜聿明指挥下于12月下旬取得昆仑关大捷。至次年2月3日,日军再次占领昆仑关,中国军队发起反击,于2月14日又一次夺回昆仑关,会战结束。
枣宜会战发生于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日本军队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进攻,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在枣宜会战中,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牺牲。
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一次进攻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共计105个团。
豫南会战发生于1941年1月25日~2月7日,是中国第五战区军队在豫南抗击日军的一次作战,共毙伤日军9000余人。
上高会战发生于1941年3月15日~4月9日,为保证南昌及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试图消灭赣北中国军队主力,王耀武率七十四军对阵装备精良的5万日军,共毙伤日军15000余人,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中条山战役,1941年5月日军在山西境内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惨败。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9至10月,中国军队第六战区在薛岳指挥下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次战役,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但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统率约6万人数的日军,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30万中国军队发动牵制性攻击。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予沉重打击,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取得“长沙大捷”。
浙赣会战发生于1942年5月至9月,是日军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日军最终打通了浙赣铁路,但损失惨重。
鄂西会战发生于1943年5月~6月,中国第六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5个师团兵力的进攻,其中胡琏指挥十八军第11师进行的石牌要塞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给敌重大消耗,最终中国军队收复常德等阵地,取得战役的胜利。
豫中会战发生于1944年4月~5月25日,冈村宁次指挥日军试图围歼中国第一战区主力,国军战败,致使洛阳在内的河南大部沦陷,其中许昌保卫战最为激烈。
长衡会战发生于1944年5月至9月初,日军为打通粤汉铁路,进攻湖南。日军先后投入10个师团,约25-28万人,而国军先后投入16个军,40多个师,约35-38万人,国军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遭到挫败,伤亡9万余人。
桂柳会战发生于1944年8月至12月,桂林和柳州先后沦陷。
湘西会战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战役以中国军队取得胜利告终,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此从防御作战开始转向反攻阶段。
滇缅战争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支持英国盟军,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初入缅作战,历时两个多月终告失利,缅甸全境为日军所控制;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回国内,一部进入印度组成中国驻印军训练。第二阶段,始于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会同英、美盟军对缅北日军展开的反攻,历时一年多先后赢得了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以及密支那等战役的胜利;中国远征军也于1944年5月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发起了松山战役和腾冲战役,经8个月血战,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要隘城市。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于当年3月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并取得胜利,是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同时也取得了抗战中仅有的几次对日军的全歼战,因此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在美苏等盟国的协助下,中国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一次中日战争,唐破百济及日本援军之白江口大战(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由于日本开化远晚于中国,当中国已经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而重入盛世唐朝时,日本才在5世纪初步完成了国内统一后形成了被中国史书称为“倭国”的统一国家,而统一后的大和——倭国,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当时东亚乃至欧亚大陆上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国唐朝、为日本提供了整理其内部秩序、建立中央集权和土地封建制度的先进国家体制参考。经过有意识的一代代大批向当时的唐朝派遣向唐朝学习的“遣唐史”,日本在公元645年开始全面效仿唐朝对日本的国体和政体进行改革,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大化改革”后的日本增强了天皇和中央政权的权力,日本开始逐步摆脱以前日本本土上众国林立、四分五裂、并一度依附朝鲜半岛上较强的国家的局面,开始有能力干涉日本本土以外发生的事情。

而当时曾一度为汉代中国疆域的朝鲜半岛,由于汉帝国衰退后中国数百年的中心区域混乱、而进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然后在公元四世纪后陆续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各自独立的国家,由于没有更高的区域性的权威力量制约,这些国家相互间长年陷入战争和对抗状态。而为各自的生存,这三国又分别向朝鲜半岛外的唐朝和日本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当时的大和日本(倭国)、百济、高句丽为一方,唐朝和新罗为另一方的战争对抗阵营。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而其国内了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二、 第二次中日战争: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中欧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块构成了今天世界体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事实上为在疆域扩张问题从本质里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中国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元代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区别。而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眼光来观察,元代的周边扩张其实同样代表着一种经济和安全的理性,既尽可能地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破坏秩序的可能,同时创造大地域的贸易交换。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国的对外扩张其实有很多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的现代性,而元代对日本的二次战争和战争失败,同样是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侵日失败代表着当时具有最高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与大陆作战不同的海上登陆作战,而事实上,在与蒙古军队对阵过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其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登陆进攻。事实上蒙古军队在所有无法展开其骑兵优势的战场、如安南、爪哇、和高丽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而从亚洲体系的角度来看,蒙古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的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三、 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径就已经一目了然。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测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四次中日战争。

迄今为止,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共发生四次战争。第一次是在660年至663年由朝鲜内战引起的中日之战。当时唐朝派军支持朝鲜新罗国,日本派军支持朝鲜的百济国,唐朝一百多艘战舰和日本四百多艘战舰在白江口决战,日本战败,百济国被灭。此役后,日本和唐朝修和言好,并开始每年向唐朝派遣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这是历史上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而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延续了九百多年。第二次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元朝,而当时的统治者忽必烈曾先后几次要求日本归附元朝,被拒绝,于是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出兵侵日,均战败。第三次是丰臣秀吉统一了战国时代的日本后,在1590年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侵华(明朝)被拒绝,于是在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兵朝鲜,妄图先灭朝后灭明,结果在中国明朝军队和朝鲜军队的反击下,以失败告终。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死去,德川家康建立了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进行闭关锁国政策,此后中日三百多年和平相安。第四次中日战争发生在近代,持续半个世纪。1894年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工业生产并迅速强大的日本把战争的矛头对准已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清朝,战争从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3月结束,中国战败被迫和日本签定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此后,日本在1900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三十多万!1945年8月15日在中、美、苏等国的联合打击下,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此次中日战争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给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给日本和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一、唐高宗援新罗抗倭战争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们彼此都想把对方据为己有,而都只是心有余力不足,于是便都出去请后台了。高句丽在秦汉时代是隶属于我汉朝的辽东地方政府,李唐一心想将其收复,故意让它靠倭。新罗因与倭奴(注:当时的日本)结怨,就想过来和大唐亲近,百济与倭奴的关系想对来说比较铁,这就形成了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奴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其实这场战争没啥好讨论了,大唐想对来说是中国最富有的朝代,打了小日本,真的就是荧火之光与日月争辉,以卵击石啊。此次战争大唐打的日本都无还手的余力了,就站那挨打。于是日本连连派“遣唐使”赴华,对中国天子毕恭毕敬,并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工艺,以此改造日本。

二、明万历年援朝抵倭战争
明万历已经算是明朝末年了,当是也算相当落后的时候,万历算是有名的昏君,常年不早朝不理政务沉迷酒色中。就他这样领出的军队也能打日本,当然当时日本还不算什么,打个日本跟老赢抓小鸡似的。万历朝鲜之役就是在朝鲜打日本,当时中国朝鲜私交甚好,频频派使臣来访,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不错的关系。就说历史资料吧,中国的史册没记载在朝鲜说不定就有。丰臣秀吉是当时统一了分裂的日本的一位将军,他这个人野心很大,在统一了日本之后,觉的自己骨子很硬,就开始琢磨侵略邻国,称霸东亚。而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朝鲜,当时朝鲜朝纲紊乱,也是日本侵略的最好时机还有就是朝鲜确实很落后,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这不明着让有心人来侵略。战争就这样开始了,朝鲜确实就是“螳臂当车”后连自卫能力都被剥夺了。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4万兵力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开始了第二战争。明军大捷,日军已然溃不成军,于是就开始议和。四年后,日军企图东山在起,当时明军已经大部分回国了,朝鲜再次陷入苦战。明朝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也认识到日本的危险性,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凇的水军共14万,再度增援朝鲜。战争持续了7年之久,最后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

三、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此战比较有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就不用具体介绍。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日本在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此战不说也罢,是中国和日本之间历史上的第一次受到的耻辱。同时割占台湾,对中国形成海上包围;勒索二亿两白银,取得巨大经济收益和军费补充。日本随即开始执行蓄谋已久的侵占中国东北的计划。

四、民国抗日
鲜为人知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无法忘却的一次战争,中国英雄最多的年代。中国在此战之后走上了新的台阶。
中日的四次战争中,体会到了中国的兴衰,中国的历史演变,真的犹如一部传奇,像电视剧一样,有得意的时候,有失落的时候,然后在战胜的时候。有时候,我和一些朋友讨论,日本会不会在侵略中国……

说4次,是没算蒙古入侵日本
戚继光抗倭不算,倭寇是一伙海盗,不是日本的正式军队,抗倭只是明朝的剿灭海盗的战争,不是中日之战。
我认为还是算5次为好,元朝的对日战争,恐怕不能不算,毕竟按照主流的史学观点,元朝是算中国的正统王朝的,虽然我个人对此不赞同。另外,元朝派去征服日本的军队,主力是汉人。
唐代高宗朝,唐、新罗联军 灭百济高丽之战,日本支持百济,唐军与日军数战,大获全胜,(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明代万历朝,明、朝鲜联军击败丰臣秀吉(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
甲午战争1894年,日本称日清战争
抗日战争1937-1945
现状,还是看新闻吧。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之间交往的历史相当悠久。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隋唐时代,日本就专门派出“遣唐使”渡海登陆来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技术、制度等,并仿隋唐体制建立了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中国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延续着,沉淀着,根深蒂固,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从日本的风俗、文化以及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看到。不知从何时起,许多日本人根据一个中国古老的传说----徐福东渡求仙记,把自己称作“秦的遗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和中国大陆应该是有渊源的。不管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就历史记载而言,中日关系是有几千年基础的,在几千年历史风雨中,两国关系不仅有和平的笑语,更有战争的血泪。
迄今为止,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共发生四次战争。第一次是在660年至663年由朝鲜内战引起的中日之战。当时唐朝派军支持朝鲜新罗国,日本派军支持朝鲜的百济国,唐朝一百多艘战舰和日本四百多艘战舰在白江口决战,日本战败,百济国被灭。此役后,日本和唐朝修和言好,并开始每年向唐朝派遣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这是历史上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而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延续了九百多年。第二次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元朝,而当时的统治者忽必烈曾先后几次要求日本归附元朝,被拒绝,于是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出兵侵日,均战败。第三次是丰臣秀吉统一了战国时代的日本后,在1590年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侵华(明朝)被拒绝,于是在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兵朝鲜,妄图先灭朝后灭明,结果在中国明朝军队和朝鲜军队的反击下,以失败告终。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死去,德川家康建立了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进行闭关锁国政策,此后中日三百多年和平相安。第四次中日战争发生在近代,持续半个世纪。1894年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工业生产并迅速强大的日本把战争的矛头对准已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清朝,战争从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3月结束,中国战败被迫和日本签定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此后,日本在1900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三十多万!1945年8月15日在中、美、苏等国的联合打击下,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此次中日战争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给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给日本和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腐朽的旧政府,建立了新中国。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有几千年历史基础的国家又握手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世界多元化格局的建立,日本和中国的文化、经济、科技交流也越来越广。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科技和大力的经济支持,日本也需要中国的丰富资源和广大市场,所以中日关系应该抛弃政治包袱,正确地理解和对待历史问题,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密切两国关系。但是部分别有居心的日本政要和右翼分子不顾中日两国友谊和长久利益,搞些“感情摩擦”来制造两国之间的矛盾,分裂两国关系,在两国人民中间播种敌视和仇恨的种子。


中日历史上的四次战争视频

相关评论:
  • 17769729249日本和中国的战争有哪些
    濮琳邱战争从1596年一直打到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为止,共历时两年,以明朝的胜利告终。战争中,除了日军的死伤,我方和朝鲜也伤亡惨重,老将邓子龙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先后牺牲,成为两国历史上出名的民族英雄。第五次 清朝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旧历甲午年),日军突然袭击朝鲜,对中国不宣而战,7...

  • 17769729249历史上中国和日本的海战一共有几次?胜败如何?
    濮琳邱一共四次:1.白村江海战:663年8月27日日本战败,导致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灭亡,新罗统一朝鲜 2.明朝两次:一是中期的抗倭,中国胜利。二是万历朝的援朝战争,日本海军被李舜臣和邓子龙击败。3.清朝的甲午战争,结局不用说啦,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日本联合舰队胜利 还有一次也可以算上去,那就是元朝的...

  • 17769729249中日历史上共有过哪些战争?
    濮琳邱1.唐高宗龙朔三年白江村之战 2.万历年间抗日援朝战争(1592-1598)3.1894年甲午战争 4.抗日战争(1937-1945)

  • 17769729249中日两国历史上发生过哪几次战争?
    濮琳邱从唐朝开始,除了宋朝,基本每一朝都有:1: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当时是唐朝,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求援,唐高宗派军13万征百济,国王义慈被俘,义慈王次子福信向日本求助,日本派军于大唐军于白江口大战,以日军大败告终。2:三次中(元)日战争。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

  • 17769729249日本对华共发起了哪几次战争?
    濮琳邱一、唐高宗援新罗抗倭战争 . 二、明万历年援朝抵倭战争 . 三、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 四、民国抗日 ( 鲜为人知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无法忘却的一次战争,中国英雄最多的年代。中国在此战之后走上了新的台阶。 中日的四次战争中,体会到了中国的兴衰,中国的历史演变,真的犹如一部传奇,像电视...

  • 17769729249历史上中日战争共几次
    濮琳邱第四次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称为“庆长·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第五次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第六次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

  • 17769729249历史上著名的中日五次大战,看看中国古代是如何揍小
    濮琳邱中日第一战:朝代:唐朝 --唐日血战白村江 中日第二战: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 中日第三战:明朝-明朝抗日援朝战争 中日第四战:清朝-甲午战争 中日第五战:现代抗日战争

  • 17769729249日本侵略中国十大历史事件
    濮琳邱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17769729249日本和中国的战争
    濮琳邱1、唐高宗时期,唐军在朝鲜半岛大败日军。2、元代忽必烈3次远征日本,但皆遭遇“神风”船毁人亡 3、日本丰臣秀吉远征朝鲜,遭中朝军队(邓子龙+李瞬臣)痛击,失败 4、明代戚继光抗倭寇 5、1894年甲午海战 6、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展开,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7、1931年“九一八事变”,...

  • 17769729249抗战和抗日有什么区别?
    濮琳邱抗战专指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抗日指所有的抗日战争。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抗日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抗日战争 中国和日本,两个相邻而居的国家,两千余年来共有过四次战争。这四次战争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兴衰。将樱花献给大唐,把战刀指向大清。第一次 唐初援新罗抗倭战争 唐高宗...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