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美国的爸爸,在儿子年满18周岁以后,爸爸还会不会一如既往的关心儿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急】美国和英国都是西方国家,那么,美国的爸爸,在儿子18岁以后,就不再给儿子一分钱,~

教育和管理方式不同,好比中国

这种情况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美国比较注重个人注意,孩子18岁后,父母会要求孩子独立,自己想办法谋生。
英国是比较传统的西方国家,相对美国还是要保守一些。
美国的家族也是有遗传继承的,英国也有不给孩子留遗产的。

从欧美那些电视或者电影里面可以了解到,无论自己的子女有多大,哪怕是18岁,28岁还是38岁。到父母身边都犹如小孩子一搬。
其实这并不觉得奇怪,全国各地应该都是这个样子。
毕竟是自己曾经一把屎一把尿抚养成长的孩子,哪怕他已经年满18岁,已经成年了,但是还会一如既往的关心自己的子女。
只是关心的方式方法有可能和以前不一样。毕竟孩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是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关心和呵护。但当孩子长大了,成年以后有些举动有些言行举止就没有必要了,只需要心里面记挂着,如果自己的子女遇到什么困难或者遇到什么困惑,作为父母的还是非常愿意主动为自己的子女排忧解难。
如果是自己的子女有资金等方面的需求或者困难,我相信作为父母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都会伸出自己的手来,竭尽全力的帮助自己的子女。

绝大部份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无私,且不受时间限制的。只是表达爱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这些人的回答都跑偏了。讲的都是得些自道听途说,而又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并没回答父子之间的感情能否持久这个问题。你应该好好考虑清楚自己到底在问什么,然后再向他人提问。感情的表达方式或许会根据人们各自不同的背景,而有差异。但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基本人伦观念,还是相对一致的。你问了半天叔叔会对侄子好不好。这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相处得好不好,能否建立起越来越深厚亲情。如果猜得没错的话,我建议那个侄子,在与叔叔相处的时候,首先要尊重他是长辈,要感激他对自己的收留(这跟父子不同。他是叔叔,不是父亲。他没有责任必须得代替侄子的父亲,尽坐父亲的义务。但他既然承担了这个责任,作为侄子,就有“责任”对他象自己父亲一样尊重。P.s.,我没说“对待”,是因为其中不包括儿子在父爱的纵容下,常会出现的撒娇耍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情形,或总觉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包括“尊重”,都是理所当然的二逼心态。)。尽快适应他家的生活习惯,和遵守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尽量不给他增添麻烦。更要学会主动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你记住,做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如果希望他对侄子像对他自己的家人一样,那么当侄子的首先要像个家庭成员一样,为这个家庭出力,像维护自己的家庭一样,去维护这个新家。总之,要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有叔叔,以及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在这个家庭中的正确位置与角色,绝不能搞错了。这些个道理放眼天下皆准。别总在那些旁门左道上下功夫。做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谁不喜欢?你想了解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是你三言两语就问的明白的。真正的了解需要长期的融入。都以为自己读过几篇介绍文章,或住个三五年就是“美国通”了,那是脑筋有问题。那个加拿大人“大山”又怎样?仅仅也不过是中文说得还不错,比其它大多数外国人多了解中国一点儿而已。难道你会觉得他就真正了解中国人了么?还有,建议你再问叔叔会不会对侄子好之前,问问侄子,他有没有考虑过他将如何对他的叔叔好?即便付出,但并不等于一定就会得到回报。但是,如果没有付出,那是一定得不到回报的。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美国: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语里minor和unemancipated child,虽然都可翻译成“未成年人”,但在美国法律里有着不同的意义。前者是指未达到法定年龄,而不拥有完全行为能力,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州规定成年标准是18岁,18岁之后就有了投票、参军等权利。但满了18岁,不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就自动解除了;马萨诸塞州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还要延续到21岁,如果子女还在就读于全日制的大学,或者在读研究生,父母还有义务将其供养到23岁。这种未脱离父母监护状态的孩子叫unemancipated child。这与前述的南京大学生向父母索要学费案有一些相似。

在美国,父母虽可与子女签订关于脱离抚养的协议,但能否脱离还得由法官认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法官可以判令父母终止对不满21岁子女的抚养义务,但父母要负举证责任。

首先,孩子离家独住,脱离了父母的监护,这是关键的一条。在Roe诉 Doe案中,上诉法院明确的标准是:未成年人达到法定可以受雇佣年龄,自愿离开父母的“家”,脱离了父母监护。但“离家”并不包括度假、住进大学等,也不适用15岁以下的孩子,因为他们还没有到法定可受雇佣年龄。

在Conley 诉Conley案中,一个不满21岁的孩子(这个表达虽然在中文中有一些别扭,但在美国的语境中有其特殊的法律意义),因为行为不检,进了居家式社区矫正机构(residential facility),其父起诉要求中断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但被法院驳回,理由孩子是受到法律惩戒不是自愿“离家”,况且在聆讯期间,孩子还在父母家度过了几个周末,因此不构成“离家”,父母的监护义务没有中断。

如果孩子满了16岁,并得到一份全日制工作(不包括假期工),那么就可能被定为自愿脱离抚养关系,自立门户,父母也就没有继续抚养的义务。这种“视同独立”的规定,与中国的《民法通则》第11条“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颇为神似。

如果一个孩子一周工作30-35个小时,自己付养车钱、电话费等,并且还向父母交一定房租什么的,那么法院通常就会判定,这属于脱离抚养关系。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到美剧《成长的烦恼》里,长子迈克在成年之后,放着自己的房间不睡,却租住在家里的车库顶棚,这其实是一个严肃的与家长脱离抚养关系的法律行为,也是迈克成长的重要一步。

再比如,如果不满21岁的孩子和另一个不满21岁的结婚,婚姻也得到双方的父母的赞同,那么他们即使结婚成家,其父母还是没有摆脱抚养的义务。不过,如果孩子是违背父母意愿结婚的,并脱离了他们监护的,那么父母就算摆脱抚养义务了。

如果孩子参军服役,也可认定中断抚养关系,但如果孩子在21岁生日之前就退役了,父母还得继续抚养义务。

总之,美国较通行的做法,将成年子女抚养到年满21岁,如果此时孩子还在读全日制的学校,父母不能中断抚养直到子女23岁;如果孩子不满21岁,但达到法定受雇佣年龄之后,自立门户,靠自己收入养活自己,也可中断抚养关系;但关键的认定条件是:一要离开家,二是有违父母意愿,既然成年孩子已不愿受父母管教,那么父母的抚养义务自然中止了,这也符合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在美国,奉行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基本在年满18岁以后,父母会很快在经济上跟孩子分开,让孩子自己锻炼。
但是对孩子的关心还是会的,关心更多的是把孩子当做基本同等的家庭单位或者成年人来关心、尊重,而不会大小事都操心。
希望采纳。

美国的爸爸,如果要把儿子交给叔叔去照顾,是在有特殊情况下,才会交给叔叔去照顾的,还是,会平白无故的交给叔叔去照顾的?
一般情况 还是喜欢个人带孩子的 他们比较星峰自己的责任自己来履行
交给叔叔带 肯定是有事儿了 需要帮忙几天

在美国,如果叔叔没有自己的子女,叔叔会不会对侄子视如己出?
那得看本人是不是喜欢孩子 是自己不要孩子才没孩子 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没生孩子
不过一般人还是会好好对待孩子的

在美国,如果侄子在童年时期,叔叔对侄子很好,那么,侄子20多岁了,叔叔还会不会一如既往的对侄子好?
会,这时候是把侄子作为成年人、同等地位的家庭单位来对待,甚至某些方面比他父亲还会更好,因为是给予亲情和朋友的关系基础。

在美国,叔叔对侄子比爸爸对儿子更亲,是不是比较常见?
在儿子成年后,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悬赏】美国的爸爸,在儿子年满18周岁以后,爸爸还会不会一如既往的关心儿子?视频

相关评论:
  • 18496583386求爸爸和儿子同上大学的美国电影
    贾园冒Jr.) ( Paxton Whitehead)上 映:1986年06月13日 美国 更多地区 地 区:美国 百万富商桑顿知道儿子杰森不想上大学后,非常生气,表示当年若有机会,他一定不放弃大学生涯。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同意和儿子一起入学。由于见多识广,桑顿马上成为校园内的风云人物,每天有开不完的Party ...

  • 18496583386电影台词你爸爸在美国是干什么的,儿子是是资本家?
    贾园冒这个的话好像并不是要他的儿子好像只是一个中产阶级。

  • 18496583386父爱是什么样
    贾园冒我父亲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为儿女熬粥,直到儿女一个个离开家庭。我一直在对比中读这篇文章,作者说他每次喝光父亲榨的橙汁后必然拥抱一下父亲,对父亲说一声我爱你,然后才出门。那个美国父亲则接受儿子的拥抱和爱,什么也不说。拥抱在西方的父子关系中是一门必备课,我从来就没拥抱过我的父...

  • 18496583386讲的是一个富翁爸爸搬去学校和儿子一起读书的美国喜剧片
    贾园冒楼上几位,是这电影名字叫《瀑布汗》,还是你们的表情是瀑布汗啊- -!

  • 18496583386超人与小孩美国电影
    贾园冒译 名 圣诞老豆\/一路响叮当 ◎片 名 Jingle All the Way ◎年 代 1996 哈维是个粗心但善良的父亲,他答应儿子一定要替他买到今年最热门的玩具[祸轮战士]作为圣诞礼物。由于耽搁至最后一刻,哈维的圣诞夜采购变成一个好笑的梦魇...在这部由布莱恩·勒旺执导的影片中, 阿诺德·施瓦辛格一反过去强悍...

  • 18496583386这部美国电影名字叫什么?爸爸和儿子女儿住在一起(应该叫别墅吧,美式...
    贾园冒《先知》海报 整张绘纸填写上了数排无规则的数字。时间流逝,转眼到了50年后,一批新时代的学生从地下挖出并开启时间胶囊,来查看里面的内容。之前那位女学生留下的神秘数字信息被其中一位小男孩Caleb Koestler拿到。而碰巧的是,Caleb的父亲、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John Koestler(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揭秘...

  • 18496583386爸爸的好儿子电影
    贾园冒《爸爸的好儿子》是一部由西恩·安德斯执导,亚当·桑德勒、安迪·萨姆伯格、莉顿·梅斯特等主演的喜剧类型的电影,于2012年6月15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烂爹如何与乖儿子修复关系的故事。 2013年,亚当·桑德勒凭借该片获得第39届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喜剧片男演员奖。话说上世纪80年代,在...

  • 18496583386顶分悬赏:爸爸对儿子说:“你有哥哥、有弟弟,如果你哥哥或弟弟在能够照...
    贾园冒中国,美国培养孩子很独立的,自立意识很强,而作为人情社会的中国,这种话很常见

  • 18496583386讲儿子的爸爸和媳妇的爸爸的电影 美国的
    贾园冒特务亲家 为了准备孩子们将要举行的婚礼,史蒂文(迈克尔·道格拉斯饰)和杰瑞(阿尔伯特·布鲁克斯饰)这对未来亲家第一次碰了面,却想不到他们之间不是冤家不聚头:杰瑞是一个脾气温和,循规蹈矩的足病医生,每天的生活很讲究规律。或者 拜见岳父大人 好莱坞喜剧《拜见岳父大人》由罗伯特·德尼罗、本·...

  • 18496583386"美国有位黑人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旅游"材料作文有多少角度
    贾园冒有个黑人水手带着他的儿 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尔布位格,20 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