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急于衣锦还乡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原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说急于衣锦还乡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原因?~

历史上,很多名重一时的英雄豪杰,在面临同一种抉择中,往往在态度和处理方式上不一样。正因为在态度和处理方式上的不一样,从而导致了结局的霄壤之别。比如,刘邦、项羽先后进入秦都咸阳后,他们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
先入咸阳的刘邦,开始也被秦宫的珠光宝气和如云美女迷乱了眼睛,但在樊哙、张良的劝说下,虽有些依依不舍,但刘邦还是离开了秦宫,并立即与秦中百姓“约法三章”,然后还军灞上,对关内百姓和秦朝府库、宫室,秋毫无犯。
而楚霸王项羽呢?司马迁《史记》记载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等于是刘邦将咸阳完好无损地交给项羽,而项羽进入咸阳,却屠城、杀降、烧宫室、抢珠宝、掳妇女,可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呢?刘邦夺取了天下,项羽自刎垓下。对待事情的态度不一样,似乎在冥冥中也注定了结局的不一样。
对于衣锦还乡,项羽和刘邦的态度也不相同,一个稳妥,一个操切。进入咸阳后,有人以“关中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说项羽定都关中,建议他依靠关中的天时地利,成就霸业。定都关中,以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和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的资源优势,足以傲视山东、一统天下,对于项羽来说,确为上策。
但是,项羽拒绝了这个不失为良策的建议,他拒绝的理由竟然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扫平咸阳,便以为富贵到手。孰不知秦朝虽灭,但诸侯仍虎视眈眈,争斗不已,四方未定,天下随时可重新洗牌,这种关键时刻却急于衣锦还乡,怎么看都有些小人得志的嘴脸,必然坐失良机。果然,他前脚“衣锦还乡”,刘邦后脚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与他争雄天下了。所以,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衣锦还乡太早了,缺乏定力,更无远见。
那么,胜利者刘邦就不屑于衣锦还乡了吗?非也,刘邦也盼望着衣锦还乡的光荣。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刘邦的时间表,来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衣锦还乡的。前206年,项羽分封天下十九国,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就沾沾自喜地衣锦还乡了。也正是这一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也到达了人生的一个高峰,也已然“富贵”,但他却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衣锦还乡。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即皇帝位,实现了至高的人生理想,这时,他没有还乡;前201年,刘邦亲征,灭燕王臧涂,未还乡;前197年,亲征陈烯,平定叛乱,未还乡;前196年,北击匈奴,剿灭韩王信,未还乡;同年,杀淮阴侯韩信,夷其三族,诛梁王彭越,夷其三族,未还乡;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带病亲征,大败英布的淮南军,英布仅带领百余人逃走,刘邦安排别将追击,自己得胜而归。
至此,那些曾经给刘邦造成压力的异姓王,基本被剪除殆尽,于是,在亲征淮南回来,刘邦就顺路回到了沛县,真正“衣锦还乡”了。家乡父老听说当了皇帝的刘邦荣归故里,无论男女老幼,纷纷拥挤到大街上,争睹圣颜,可谓摩肩接踵,盛况空前。地方官开宴置酒,欢迎皇帝。刘邦邀请乡亲故交,纵酒相乐。
酒过三巡,刘邦很激动,亲自击筑,随口吟唱出《大风歌》,歌曰:“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后,刘邦与家乡父老一起聚饮十余日,才开始打算回长安。乡亲们再三挽留,又喝了三天。大家围绕在刘邦身边,如众星捧月,刘邦十分感动。一高兴,刘邦又免去了沛县和丰邑的赋役,父老更是感恩戴德,山呼万岁。
这才是真正能够满足虚荣的衣锦还乡,而项羽却无法实现,他之所以无法实现,便是他对衣锦还乡概念的理解,没有刘邦深刻和透彻。真正的衣锦还乡,只能是劲敌已诛、威胁已除、江山已稳、四海无事之时。像项羽那样目光短浅、行事操切,连自己的地盘和性命都保不住,又怎么能实现真正的衣锦还乡呢?

典故:
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
衣锦还乡:
意思是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也说衣锦荣归。
成语出处
《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白话文:“衣锦还乡,古人所崇尚的颜色。现在以本州相授,用回答元功。”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指富贵后回家乡。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叶落归根:
意思是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成语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白话文:“我就像那叶落似的,要归回到树根,是我来时没有说法,去时也没有说法,法相本是不增不减。我虽说法这么多年,实未说一法,故说来时无口。”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衣锦还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落归根

项羽的衣锦还乡和兵败自杀的确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并没有想象中大。

单从地理位置上看,若想一统天下或割据一方,关中的确比彭城更适合定都。

但孟子说得好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项羽从彭城出发,率军北上救赵,并在巨鹿一战成名,靠的不是地利,而是人和。关中虽是天下膏腴之地,又有山川之险,还不是照样被刘邦拿下?而且是拿下两次!

另外,请大家不要忘了,项羽赖以起家的兵卒,多是山东之士,如果项羽定都关中,这些人难免想家,欲东归,到那时,曾靠人和而成就的战斗力,很有可能就不复存在。

除了兵卒的问题,人心也很是问题。

刘邦比项羽先到达了关中,并在关中搞了约法三章这样收买人心的操作。项羽怎么做,才能比刘邦更得关中的民心呢?

项羽不但没办法更得关中的民心,反而因为身上背负了血债已尽失关中民心!

据《秦楚之际月表》显示,刘邦在关中搞约法三章的时候,项羽正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卒!一夜之间,杀掉了二十万秦的子弟,纵使称王关中,秦人能把项羽当王看吗?还不得把项羽当寇雠看吗?

因此,项羽选择衣锦还乡,未必是比定都关中差。

项羽为什么选择定都彭城?

一是因为彭城是故楚地,是故乡,项羽和将士的故乡;二是因为彭城乃四战之地,项羽从彭城出发,打谁都方便,以项羽的勇猛,完全可以靠武力震慑天下;三是因为彭城是楚地,项羽在楚地有民心,得民心,方能为一方真王。

项羽之所以兵败垓下,如果说要把理由追溯到五年前,也不应当追溯为定都,而要追溯为分封。

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项羽的分封策略惹得至少四路诸侯不满,而这四路诸侯中,有三路是很有实力的。他们虽然在项羽面前敢怒不敢言,但在项羽回到彭城之后,他们便开始满是理由地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举兵略地。

如果项羽在分封的时候,能够处事公平些,有贼心的诸侯也不敢那么快地公开撕毁战后的和平协定,如果哪一路诸侯也这般的胆量,项羽完全可以和其他的诸侯共同诛杀那一路诸侯。

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切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在分封诸侯时如此不公平,项羽到底是想要和平,还是想战争?项羽是不是想让诸侯相互攻伐,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也许是吧。

但人算不如天算,诸侯的相互吞并,动作之快,超乎想象,项羽最有霸王之尊,却也无力摆平天下各诸侯,最后只能东奔西顾,疲于应对。

如此,焉能不败?



对于衣锦还乡,项羽和刘邦的态度也不相同,一个稳妥,一个操切。进入咸阳后,有人以“关中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说项羽定都关中,建议他依靠关中的天时地利,成就霸业。定都关中,以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和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的资源优势,足以傲视山东、一统天下,对于项羽来说,确为上策。
但是,项羽拒绝了这个不失为良策的建议,他拒绝的理由竟然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扫平咸阳,便以为富贵到手。孰不知秦朝虽灭,但诸侯仍虎视眈眈,争斗不已,四方未定,天下随时可重新洗牌,这种关键时刻却急于衣锦还乡,怎么看都有些小人得志的嘴脸,必然坐失良机。果然,他前脚“衣锦还乡”,刘邦后脚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与他争雄天下了。所以,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衣锦还乡太早了,缺乏定力,更无远见。
真正的衣锦还乡,只能是劲敌已诛、威胁已除、江山已稳、四海无事之时。像项羽那样目光短浅、行事操切,连自己的地盘和性命都保不住,又怎么能实现真正的衣锦还乡呢?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


为什么说急于衣锦还乡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原因视频

相关评论:
  • 18265224295为什么说急于衣锦还乡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原因?
    幸睿仁因此,项羽选择衣锦还乡,未必是比定都关中差。项羽为什么选择定都彭城?一是因为彭城是故楚地,是故乡,项羽和将士的故乡;二是因为彭城乃四战之地,项羽从彭城出发,打谁都方便,以项羽的勇猛,完全可以靠武力震慑天下;三是因为彭城是楚地,项羽在楚地有民心,得民心,方能为一方真王。项羽之所以兵败...

  • 18265224295为什么说急于衣锦还乡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原因?
    幸睿仁这才是真正能够满足虚荣的衣锦还乡,而项羽却无法实现,他之所以无法实现,便是他对衣锦还乡概念的理解,没有刘邦深刻和透彻。真正的衣锦还乡,只能是劲敌已诛、威胁已除、江山已稳、四海无事之时。像项羽那样目光短浅、行事操切,连自己的地盘和性命都保不住,又怎么能实现真正的衣锦还乡呢?

  • 18265224295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耳!这句话是项羽说的吗?
    幸睿仁译文:项羽看见秦朝宫室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心里又怀念故乡想要东归,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好像穿了锦绣服装在夜里行走,有谁能知道他已经富贵了呢!”劝项羽的人说:“人们说楚国人是猕猴戴帽子,果然如此。”项羽听到了这话,烹杀了劝说他的那个人。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18265224295项羽不愿意定都关中,是否真的是因为目光短浅呢?
    幸睿仁诚然,《史记》中说项羽定都彭城是想要“衣锦还乡"。在项羽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两件事几乎不可能同时完成。当初项羽坑杀的秦军,大多数都是关中地区人氏,他们的亲友组成了最坚固的反对项羽的力量,以至于直到项羽入关的最后一刻,秦人还死守着函谷关抗战到底呢。因此,若是项羽想要镇压秦人,使他们渐渐...

  • 18265224295关于《项羽本纪》的几个问题 急急急
    幸睿仁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九、有统兵之术,用人无能,舆人无技,有勇无谋。项羽啊,有你别看他...

  • 18265224295评价项羽
    幸睿仁王伯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其实,那个有名无实的傀儡楚王、项羽自己扶上台的放羊娃子又何足挂齿?而夺得了天下又在乎什么根据地?当年南下的清军如果在占领了北京后又跑回奉天去,还有大清王朝吗?� 这就是小心眼儿了。正是这小心...

  • 18265224295定都关中的建议,项羽置若罔闻,为何刘邦却接受?
    幸睿仁考虑到上述两点因素,项羽必须东归。但他又不便明说,只好虚与委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给人留下一种小家子气的印象。至于有观点认为,藏书是贵族出身,只想当诸侯,无称帝的想法,并不准确。《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 18265224295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幸睿仁1、项羽在无根无据的基础上艰难创业,却不能守成保家并且没有远大志向,占据关中可徐图天下,项羽却急于东归,衣锦还乡。2、项羽失去道义,妄自尊大民心尽失,却不知悔改[E5地名网www.ehome5.net],反而加剧了和其他豪强之间的矛盾,造成最后受十面埋伏兵败垓下的局面。3、项羽只是匹夫之勇,不知知人...

  • 18265224295文言典故
    幸睿仁过了几日,司马昭问他还想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后以“乐不思蜀”谓乐而忘返或忘本。沐猴而冠:秦末,韩生见项羽攻占咸阳后不图建立霸业,只想衣锦还乡,便嘲笑他似“沐猴而冠”,虚有其表。后用来讽刺某些人有名无实,成不了大事。蒲鞭示耻?押东汉刘宽为政温仁宽厚,如果官吏百姓有了过失,只是...

  • 18265224295刘邦、项羽的关系,还有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幸睿仁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