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哪有里对易中天品三国的评论

来自:帮助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怎样评价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的节目之前看电视那会偶尔看到易中天老师的评论节目,当时看了一会就入迷了,一个是三国对我的吸引力太大,另一个是易中天老师的评论很精彩。我是一个三国的粉丝(看裴注三国志之后),看到这个电视节目,我只是当时在公司实习,公司每天中午去图书馆看一段时间“三国”的书,但是实践时间不长也不完成,然后看一些视频还没有完成,还在喜欢。

评书的质量
像百家讲坛等评论类节目,很多都对三国有过评述。但是基本上都是按照三国演义来的,很多历史事件没有做到客观评价。易中天的三国是基本上是在同一件事上的笔记,以更有趣的方式告诉你,加上他们的一些评价意见,偶尔引用大师如卢明安和部分相同的意见。正如前面的受访者所说,没有一个非常原始的观点,而且在一般的方向上,很少有与历史资料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个人偏好总是有倾向的,我在其他的主题中也说过,没有爱就不能生存。即使历史学家处于历史的掌控之中,也很难把个人的好恶放在一边,而且总是存在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总的来说,易中天老师对三国的评述节目还是很不错的,最起码从内容上,从还原度上非常的高,满足了我作为一个三国迷对三国时代的幻想,推荐大家去看一下易中天老师的这档节目


希望对你有用。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大度和胸襟

  易中天“品三国” 给历史以人的体温

  《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他以各种史书为依据,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那段模糊的岁月让它渐渐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感慨岁月流逝的同时,也让那些风流人物再一次的湿润我们的眼眶。
  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像袁术,从来不用人,不听别人劝告,意气用事,尽管率领十万大军,也打不过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曹操不仅会用人,而且自身谋略就在袁术之上,这场官渡之战充分体现了曹操是个英雄。《三国演义》塑造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鲁肃也没那么窝囊,因为他发表过东吴版的《隆中对》。

  而对于我来说,那段精彩的历史,我最先了解的并不是从书中,而是央视的电视剧中,而后再去读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对于原著的那种褒刘贬曹的写作方法略觉得不妥。虽然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被诸葛孔明的那些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叹为观止,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但我却不会因为这样而喜欢上刘备或是鄙视曹操。《品三国》的成功或许在于他为很多人平了反,虽然他对曹操最后的总结依然还是“奸雄”二字,但这“奸雄”二字的成份或许英雄的含义会更加多了一些吧。我眼中的曹操跟很多人有所不同,他自傲,狂妄但决不目空一切,他暴戾,残酷但也会珍惜人才,礼贤下士。他在我眼中就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般,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来临。他不仅为魏国的建立开疆辟土,也为晋王朝的一统打下基础。曹操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乱世之中证明了自己的一切;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郭嘉的早逝让他难以一统江山,一手打下的江山最后却被司马氏窃得,而更加可悲的是在后人的眼中他永远只是一个“乱臣贼子”。遥想千百年前周文王也只是商王朝的西伯候,唐朝的李渊也曾是隋朝之臣,而他们都是在君王的无道下才开创一代基业,而曹操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曾想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托起那汉王朝的半壁江山,但汉王朝的分崩离兮又岂是一人一力所能为之的,但为何后人的评价会与周文王相差千里之远?呜呼悲哉,或许在九泉之下的曹操也难以想明白自己究竟是乱世英主还是乱臣贼子吧!谈及曹操,那就不得不说另一个人,那就是皇叔刘玄德。刘备是乱世的一代枭雄,千百年来已经有无数的人对此给予肯定,或是在人们的眼中,他早已经是乱世的救世主,正义的化身。他处处表现的与曹操相反,又处处可以左右逢源,人们可以忘记他寄人篱下的岁月,也可以忘记他的出身,但是对于他的仁,义却总是大加赞赏,但真的是这样吗?至少在我看来,如果不是诸葛亮或是蜀中其他令我喜爱英雄人物的话,我是绝对不喜欢这样的一个“伪君子”的。之所以称他是“伪君子”也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当他在大呼不可夺他人之地时,难道他就真的没有取荆州之念?难道真的仅仅只是诸葛亮的隆中一席谈话才让他茅塞顿开,下定决心去取荆州吗?在取汉中的时候,他有考虑过手足之情而不忍夺他人之地的情感吗?难道只是别人送他的土地,他就顺便接手了这么简单吗?最为表现刘备大仁大义的莫过于刘备摔子这一幕,演义一书中赵子龙乱军丛中护幼主而出,舍身枉死,换来的只是刘备轻轻的放下儿子,然后赵子龙轻轻松松的接住了儿子。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摔子”,动作极为缓慢,试想一下,若是真舍得摔得话,阿斗还能继皇位吗?我想即使能继承皇位得话,那也是一个残疾的皇帝吧。刘备的政治远见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也让我感到他的虚伪与言而无信,他答应得汉中便归还荆州,但是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荆州虽然是军事要地,但是和吴蜀联盟来说还是有明显得轻重之分吧,那历史为什么就不能说刘备是一个背信弃义之徒呢!我不喜欢刘备,但我不能否认他得功绩,他建立了蜀汉政权,足以说明一切,但他拥有当时最为强盛得人力资源,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所以他拥有这一切也并非是一人之功劳。但在继嗣得问题上,他甚至比汉朝的任何一个皇帝都要昏庸,在白帝城时,他是真心的想要诸葛在阿斗无能之时取而代之吗?至少在我看来,绝对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刘备的成就只能说他是当时的霸主之一,他可以成为小说的主线,但是绝不能说他代表的是正义,更加不能说他凌驾于曹操或者是孙权之上。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或许是《三国演义》当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句话之一吧。诸葛亮跟周瑜都是为人们所熟悉与喜爱的人物,他们是知己,是朋友,但他们同时又是宿敌。不同的政治立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对于国家的前程与命运又是如此付出所有。《三国演义》中的周郎心胸狭窄,或许还有些自私的地方,但是在《品三国》的历史还原下,使得周郎又重新回到本就应该原属于他的位置上。诸葛亮在茅庐之中胸中已有三分天下,周公瑾谈笑间赤壁大战已了然于胸,两个人都怀有天下的抱负,治世的才能,各为其主又怎能去分谁对谁错呢?罗贯中笔下的周瑜或许有点可悲,甚至有点可怜,处处不如诸葛亮,机关算尽却又总是棋差一着,也许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无间道”的版本吧。时至今日,这句话也时常能够在自己的身边听见,对于这句话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吧: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或多或少的会拿自己身边比较亲近的同伴或朋友来做个比较,会发出这种感慨的人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弱者,至少在我看来,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来做比较,虽然结果往往是自己处处不如人,但是我想如果一个人敢于向上看,敢于向强者看得话,那最终也会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强者。不管是在正史上的周公瑾,还是在演义中周郎小儿,我想都能给人一种仰视的情怀,当然也值得令我尊敬。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以曹操,诸葛亮等为代表的一代英雄人物先后推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姜维等一批新生代也站上了历史的前沿。可以这么看姜维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诸葛亮的延续,正如在《品三国》一书所写的那样,对于后诸葛时代,姜维与魏国的战争明显是胜少负多,但是演义中还是做了一些人性化的加工。直到蜀国投降,姜维依然鞠躬尽瘁,以离间魏国大将之计,企图复辟蜀国,虽然愿望是美好的,结果也是残忍的,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在姜维身上看见诸葛亮的影子,或许这也是后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正如在民间,有很多人都把关羽给神话是同样的原因吧;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还有单刀赴会,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未必件件都是真的,但是千年前的一个武将的形象就这样有血有肉生动的给表现了出来,虽然这与事实的真相有出入,但也恰恰就是人们所期待的。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读完全书不难发现易先生的书中的观点并没有超出学术界对这段历史已有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个人的研究心得,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它把这段远去的历史从历史的冷库之中拿了出来,将其“化冻”,让它有了人的体温!自己也更加赞赏易老师走出书斋面向社会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与现代,学者与大众,学者与大众的对接道路上不断的创新,前行.为大众带来更好的精神粮食!

  “滚滚长江东似水,浪花淘尽,英雄。”对于那段峥嵘岁月,不经让人充满了遐想,那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谁知道哪有里对易中天品三国的评论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