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为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

我来评价几句--奸雄手段,英雄事业。留下惊天疑案,引得后人评说。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说曹操是个“奸雄”,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再加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献帝的位子,曹操被尊为魏武帝,所以也就等于曹操“篡”了位。做臣子的篡了君王的位,不是奸贼是什么? 当然这只是腐儒之见,可笑得很!当时曹氏代汉,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什么合法不合法的。如果说改朝换代者都是“反叛”、“篡夺”,那么,自商周以降,中国历史上恐怕找不出合法的朝代了。
第二个理由,是曹操为人奸诈,善于玩弄权术,非正人君子所为。史书上所记载的关于曹操耍奸使诈的事例有很多。有本专门讽刺、揭露曹操奸诈行径的书叫《曹瞒传》,书中举了一例,说曹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整日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叔向其父亲曹嵩反映这个问题,希望曹嵩对曹操严加管教。曹操闻讯,担心受到责罚,便心生一计。一日,曹操在路上遇到其叔叔,立即装出脸歪嘴斜的样子,十分痛苦。其叔大惊,问他怎么了,曹操回答说:“突然中风了。”其叔赶紧去告诉曹嵩,曹嵩也大吃一惊,忙找来曹操,见曹操面容正常,问:“你叔叔说你中风了,怎么这么快就好了?”曹操说:“我并没有中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所以就诬蔑我。”以后曹操的叔叔再向曹嵩说曹操的坏话,曹嵩根本不信,于是曹操也就更加无法无天了。小小孩子,就是耍奸高手,可谓是“自古奸雄出少年”了。 再举几个曹操是“奸雄”的铁证:曹操能“梦中杀人”的故事很有名。曹操生怕遭人暗算,扬言他有特异功能,谁若在他熟睡时靠近其卧榻,他虽在梦中也能觉察到。他还对侍臣和姬妾们说:“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便杀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一日,曹操佯装熟睡,故意没盖被子,一个近侍忘了曹操“梦中杀人”的话,好心去给他盖上了被子,结果此人好心未得好报,被一跃而起的曹操一剑砍死了。从此,在曹操睡觉的时候,左右谁也不敢靠近其卧榻。 曹操还声称自己“人欲危己,己辄心动”。他私下对一个侍从说:“你暗藏刀子来到我的面前,我说我的心动,然后佯装要杀你。你不要说是我安排的,就一定不会有事。事后我有重赏。”那个倒霉的侍从信以为真,怀藏刀子靠近曹操,曹操遂大叫“心动”,令人将那个侍从拿下,果然从其怀中搜出了利刃。曹操立即令将那个侍从斩首,可怜那个倒霉蛋至死不明白自己是为什么死的。 曹操杀粮官以塞众口的故事也很典型。在与袁绍对峙时,军中粮草已尽,曹操生怕士兵们因为吃不上饭而生变故,乃将粮官找来商量对策,粮官说:“分发粮食时可用小斛代替大斛。”曹操高兴地答应了。但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肯定瞒不过将士们,军营里顿时议论纷纷,皆骂曹操骗人。其实曹操何尝不知此法难以欺众?对此他早已胸有成竹。他对粮官说:“我要借你的头以平众怒,不然事情不好办。”遂将粮官斩首,令人挑着粮官的头在军营中示众,血淋淋的脑袋上还贴着曹操的亲笔判词:“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将军粮不足的责任推到了粮官的身上。众人见曹操已经将“贪官”斩首,也就消了气。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一瓜杀三妾” 、“代人捉刀”等,透出曹操凶残的一面。当然,如果仅仅是骗人,如“望梅止渴”之类,倒是传为美谈了。 第三个理由,是曹操的残暴嗜杀。曹操曾悍然杀死了汉献帝的皇后伏氏、贵人董氏以及伏氏、董氏的亲属。在卫道士们看来,这是其“谋逆”的铁证。不过话说回来,曹操是因为汉献帝与伏氏、董承、伏完等阴谋除掉他时才痛下杀手的,应是属于自卫,尚不为大过。 难以获得人们谅解的是曹操滥杀无辜。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以其父为徐州牧陶谦部将所害而攻之,竟将徐州一带男女数十万人活埋于泗水以泄愤,清代大学者王夫之认为曹操此举“惨毒不仁,恶滔天矣”。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败袁绍,又将降卒近八万人活埋。还有,曹操杀死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名士孔融及其两个幼子,杀死聪明过人的杨修,借刀杀死恃才傲物的弥衡……这些都是曹操的斑斑劣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

肯定曹操的,则说他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英雄。他志向远大,气度恢弘,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他,逐步消灭了北方的军阀与匪盗,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是他,指挥军队开垦荒田,抑制豪强,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为以后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构,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人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采用两个标准,一是“成败标准”,一是“忠奸标准”。成则英勇败则寇,多是指皇帝而言的,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对臣子而言,则以“忠奸”为分水岭,非忠臣即奸臣,罕有例外。如果曹操果敢地取代汉献帝即皇帝位,然后扫平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将帝位传个一二百年,那么,曹操理所当然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与“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又有什么分别呢?而且,以曹操的多才多能,在历史上的地位恐怕要远远高于宋太祖。果真如此的话,谁还说曹操是“汉贼”、“奸雄”? 可惜曹操是武大郎攀杠子——上下不够头。他既没有代汉称帝成为“篡贼”,也没有一心一意辅佐汉献帝成为“忠臣”;既没有一统天下成为一个绝对的成功者,也没有被人消灭成为一个绝对的失败者。所以,曹操在历史上就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用传统的“成败标准”和“忠奸标准”来评价曹操,似乎都不合适。 伟人也好,凡人也好;好人也罢,坏人也罢,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么,不管是伟人还是凡人、好人还是坏人,都应该具有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曹操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当然应该看其大节,看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何作用和贡献,而不应该抓其一点、不计其余。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曹操是在当时的乱世中应运而生的人物,其本性还是个欲扶大厦于倾危、拯百姓于水火的仁人志士。
建安十五年,因为人们盛传曹操将“有不逊之志”,曹操特意写了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剖心迹,说明自己并无代汉的野心,只不过“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曹操当时的心愿。

考其投身行伍后的言行,与其志向是一致的。讨黄巾军时,曹操身先士卒,屡立军功。平定黄巾后,曹操见朝中宦官专权,政治黑暗,遂辞官归隐,“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视官职如敝屣。董卓进京后,欲篡汉自立,诸侯或拥兵自重,或兴兵讨伐,刚刚趋于安定的汉朝江山又将分崩离析。曹操为了维护汉朝社稷,毅然加入到讨伐董卓的阵营之中。在诸侯之中,袁绍、袁术等各怀异志,首鼠两端,只有曹操与孙坚对汉朝忠心耿耿,作战最为勇敢。对此,王夫之评价道:“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坚而已矣!其次则操而已矣!岂袁绍等之力不逮操与坚哉?操与坚知有讨贼而不知有他,非绍、术挟奸心以养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坚得其一。”王夫之之言,颇有点好心有好报的意思。 而刘备呢?小时候与小朋友们在村头玩游戏,便说自己是皇帝,村头的大桑树是其“羽葆盖车”。他的两个儿子,一叫刘封,一叫刘禅。封禅是古时皇帝祭奠天地的礼仪,可见刘备一直想着要做皇帝。如果按封建道德来评价他的话,刘备早就有“不臣之心”。

袁绍虽然才疏,但是志大,讨董卓之时即生异志,得到玉玺后爱不释手,丑态毕露,因此为曹操所看不起。袁绍之弟袁术更是称帝心切,早就在寿春称帝,结果不久便被曹操所灭。与曹操比起来,袁绍、袁术可谓“乱臣贼子”。 孙权如何?且不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他不听招呼、公然与朝廷的军队展开赤壁大战,于汉献帝尚在位之时,他竟居心叵测地公然写信劝曹操称帝,压根就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

与袁绍、袁术、刘备、孙权这些人相比,曹操是最没有野心的,也是对汉室贡献最大的一个人。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非夸张之言。不仅曹操至死没有称帝,在他活着的时候,刘备、孙权也不敢称帝。如果不是曹操在汉献帝走投无路的时候收留之,汉献帝根本不会再做上二十五年的皇帝。如此说来,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实在是冤枉了他。 此外,曹操平定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自有其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当曹操掌握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之后,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如追求美色,贪图享乐,刻薄多疑,玩弄权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至被长时间地打入“奸臣”之列。说他是“奸雄”,还是比较客气的评价。 权力,尤其是绝对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就好比强烈的腐蚀剂,足以使人产生质的变化。曹操最初起兵时,并未有“篡汉”的想法,其理想不过是能够因功封侯,做个“征西将军”。但随着实力的日前雄厚、权力的日益扩大,其野心也随之膨胀。就连不学无术的袁术,在拥有地盘和军队之后尚思过过皇帝瘾,何况雄才大略的曹操呢? 至于曹操玩弄权术、滥杀无辜,也当然是权力使然。若无权力,就谈不上玩弄权术;若无权力,他更不可能滥杀无辜。所以说,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最危险的东西。它不仅能使无辜者横遭劫难,也能令掌权者身败名裂。 民主的真谛,实际上就是对政治家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既是对大多数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掌权人的保护。它可使掌握权力的人合理地使用权力,不至于让一个英雄变为一个奸雄、让一个政治家变成一个暴君、独夫。 不过话说回来,以民主的理念去衡量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是没有道理的,曹操就是曹操,对历史人物,当然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求全责备。郭沫若为曹操翻案,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没有缺点的“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又未免矫枉过正了。

对于一贯以“成败标准”和“忠奸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的人们来说,一般会将历史人物分为两类: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于正面人物,可以无限拔高,将他描画得没有一丝缺点,有缺点也要“为贤者讳”,以维护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对于反面人物,则描画得一无是处。其实,既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会有七情六欲,有公心,也有私心,就不可能成为“完人”和“圣人”。 其实,承认曹操有缺点和弱点,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历史地位。正如陈寿在《三国志�6�1武帝纪》中所评价的那样,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这段历史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以其忠义而成为英雄,张飞以其勇猛而成为英雄,赵云以其英武而成为英雄,孔明以其忠智而成为英雄,孙权以其善于继承先人的基业而成为英雄。曹操生逢乱世,几度沉浮,挟天子以令诸侯,执掌天下一时,本该以其雄才大略和君临天下的气概而成为英雄的。但罗贯中笔下有意无意的贬抑,使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身影:奸雄。称曹操是奸雄甚至奸贼,其实是评判者在自己心中早已有个定位。如果倾斜着看一个人,找毛病是很简单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各位看曹操的眼光错了,但先入为主的思想还是有的,先将曹操定位与一个野心家,然后寻找他的所作所为,呵呵,毛病是很容易找的了,但是否公正就很难说了。戈壁一直以为曹操才是三国中真正的英雄,尽管他有着不少令人反感甚至咬牙的错误,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只要是人,就难免会犯错的,更何况小说中所写的那些事情是否属实,我们还不敢太过明确的肯定。行刺董卓时的机智、勇敢是否预示着曹操有煮酒论英雄的胸襟和气度?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时,他心中可曾有过“坐北朝南”之念?全胜于官渡却惨败于赤壁,一不小心留下千古笑柄,是他缺少运筹,还是苍天不助?但我们知道,曹操在南征北战中,萌生的是智慧与韬略;驰骋疆场时,练就的是胆量与勇气。曹操与刘备以青梅煮洒论英雄时,否定了众多的三国人物,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哪里有一点英雄的气概?要知道三国时盛产英雄,虽有不少失手被斩于马下,但能像曹操那样驰骋沙场,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恐怕是寥寥无几。当时曹操却不想杀刘备,只因为在曹操看来,天下英雄只剩他们两个,杀了岂不没了对手?他想让刘备与他决胜千里,一决雌雄。这种想法怕不是周瑜之辈能比的。但戈壁认为曹操却看错了刘备。如果非要把刘备算进英雄之列,那么三国英雄就只有刘备最无能,既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又没有君临天下的气概。可是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一样,依靠所谓的皇族血统,被一帮忠诚之士给捧上了蜀汉皇帝的宝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悲哀,天下因此而分裂了数十年。可是刘备后来却真的成了一个英雄,当然,是在罗贯中等文人的美化之下,他成了一个仁义爱民之君,连新野之败也被《三国演义》说成是爱护新野百姓而败的。而他在还没有来得及吞下荆州这块肥肉时,荆州就被曹操所占,这就更有了“刘皇叔贤,不忍夺同宗之地”的口实,但是后来刘备借刘璋求援西击张鲁之机,更是凶相毕露,一入川就把刘璋赶出了成都,吞并了刘璋的全部领地,这还有什么仁义而言?所谓刘皇叔仁义之名便在这一事件中丧失殆尽。三国中说,刘备称帝前,就把两个儿子起名为一“封”一“禅”,可见刘备早有称帝之意。相对而言,曹操却未见此意,也许是“英雄何须以帝位自重而复自累?”如此看来,刘备已差了曹操一截;在军事方面,曹操虽比不上卧龙、凤雏,但可称为大军事家也不是无迹可寻。刘备不仅未见有何军事才能,最后还死于军事,此又一截;还有,曹操做起事来也都是实干,他召集众诸侯一起对付董卓,差点被董卓撞破,幸好急中生智,以献剑来化解。但刘备却没干过多少实事,除了利用自己汉室的亲戚身份加上自己的宽宏大量来服人外,不见有什么实际动作,最后进位汉中王,还差点忘了自己匡复汉室的重任。几点看来,刘备如何称英雄?记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曹操马踏农田后要以头抵罪,经手下劝说后才以头发抵命的事。想来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像曹操那样的“领导”能做出割发抵罪的行动来以身作则,实在是不易。说曹操嫉才多疑,其实有些冤枉。他非常重视人才,可以说无人能比:徐晃原来是吕布手下一员猛将,张辽原来是马超手下的一员猛将,陈琳、荀攸原来是袁绍手下的谋士,他都收归已用,而且毫不猜疑(尽管《三国演义》说曹操雄猜阴狠,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甚至连流落到南匈奴的才女蔡文姬,曹操也都没有忘记,还专门派使者接回了家。由此可见曹操重视人才的程度之深,他用人始终是这么一条原则,“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有才能的就是好猫”。因此,他当政期间唯才是举,同时抑制豪强,发展经济,对历史可以说是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其实依照戈壁的想法,曹操完全可以干脆地毁了汉室,自己弄个什么朝代的皇帝来当当,没准儿也是个中华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至少不至于被人指着鼻子骂奸了。可是曹操不知道在想什么,自己既不想当皇帝,也不肯割踞一方占山为王,却又要套牢汉献帝以对各个诸侯指手划脚,令那些想做皇帝的汉室子孙和想过皇帝瘾的外姓诸侯分外眼红,做梦都想扳倒曹操。可历史证明没人能做到。于是就算曹操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好,繁荣昌盛也好,在别人眼里都是奸臣。人生对于曹操来说是另一根鸡肋,吃还是不吃,怕只有杨修才能告诉他,但杨修早因另一根鸡肋被曹操砍了。相比起来,小说中刘备的遭遇却令人同情,一直想以皇叔的身份恢复汉室,振兴自己的家业,对此别人不能说什么。可偏偏有孙权、曹操不肯让他得偿所愿,只好在诸葛亮的“要挟”下当了个汉中王,也算过了一把皇帝瘾。但对于没能恢复汉室却耿耿于怀,可以说是死不瞑目。曹操被人指责最多的,恐怕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但天子当时危在旦夕,只有曹操引兵,而杨奉等人在曹操去后也纷纷离开,原因就是担心曹操将功劳抢走之后他们没什么更多的好处。显然在整个三国期间,对于天子的作用只是为了捞取更多的好处。而相比之前董卓等人对献帝的态度,曹操的做法已经仁义得很了。三国时代,谁都知道皇帝只是个摆设,谁都会利用皇帝,但关键就在于到底愿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利益来利用。当粮食缺乏的时候,只有曹操有勇气去迎接,其他人恐怕只顾自己的利益,当他们声讨曹操为权奸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在变相地打自己耳光——你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做贤臣,只是你不乐意去做而已。比起坐看献帝自生自灭的那些人,曹操的举动称得上是很仁义了。尽管也是为了利益,但请想清楚,翻开整本三国,里面只有两个字:利益。曹操没有当皇帝,他有这个能力但却没有,而刘备孙权都当上了。在献帝已经下诏杀他之后,他依然留了献帝一条性命,这在整个历史中也属于少见——虽然也有特定的因素,但他做的极限只不过想废献帝而已,而不是杀。就这些角度来看,他似乎更忠诚一点。曹操以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可仍被人称之为奸雄,是因为他生性多疑,屠吕伯奢全家,还是因为因败他诗兴而槊死刘馥,忌才学而杀杨修?抑或是他仗恃功高震主,无视汉天子的存在?这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但,一个文人罗贯中以三寸不烂之笔,将曹操打入了白脸奸贼之列曹公千古英名毁于一笔,可谓一大奇冤和一大悲哀。不过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会有如此残酷的文字狱和文化压迫了,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文人在古代的地位是那么低下的了。这是文人的悲哀,同时也是历史的悲哀。 ——————这是本人“另眼看三国”系列中的原创,虽然仅是个人之言,不过也希望能解释你的疑问。

对曹操,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崇拜。如果说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我想曹操肯定是可以名列前茅的。数千年以来,崇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三国》当中,曹操被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对待了,这是不公平的。这一点也有原因。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这说明了什么?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对他的人在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其次,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寻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这点诸葛亮就比他不得。诸葛出生到了乱世,试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么作为呢?我想,能力与态度,决定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了。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小时侯“性聪敏,多机变”,喜欢打猎,终日游荡无度。有一次他的叔叔为此责怪他,他于是就装作劳累过度中了风,此后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强他努力了。曹操起家是靠举孝廉,后来就镇压黄巾起义,逐步靠近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当时东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末途,外戚宦官专_政,军阀四处割据,战祸频仍,民不聊生。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了自己的势力。同时军阀势力的此消彼长也造成了小军阀的衰落和大军阀的合并。曹操在混乱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剪除了这些势力,他最可称道的一个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据《三国》记载,当时曹操人困马乏,已经很难支撑了。他的对手是拥有四世三公身份的河北大族出身的袁绍,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不占优势。可是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帮了他。那时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投奔了他。据载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一年”,许攸说怕未必,曹操又说“六月”,许攸说人言曹孟德奸雄,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曹操于是附在许攸耳朵上,说粮只三月耳。许攸于是拂袖而去,道:“粮已尽矣”,终于道出了曹操的窘迫状况。这个故事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才能。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谋求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并未统一中国而结束战乱的局面,可是他对统一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相反,诸葛亮在此就有点阻碍历史发展的嫌疑了,尽管诸葛半人半仙的智慧令很多人欣羡不已。

评价曹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还不能忽视他的文学造诣。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在历史上并称“三曹”,他们在文学中已经有了生命意识,对后人的文风影响很大。在三曹当中,曹操无疑是最有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与其父的雄才大略相距甚远。从来源上看,曹操的诗歌主要吸收了古代乐府诗的精华,而他另外创造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文风。他的诗歌流传的并不多,可是影响很大。《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等至今看来仍然不失为诗歌中的极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反映了他的豪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映了他的志向,“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反映了他对民众的同情。就是在清代,一些文人还每每还一边朗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敲打桌子泪流满面,可见他对人们心灵的震撼程度。

总之,曹操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

曹操既是英雄,也是奸雄。因为他为魏以后的统一,做出了前提;他又是奸雄,他的行为之类的。(纯属个人了解,仅此而已)

我很崇拜曹操,他是英雄,三国里的曹操,只不过是罗贯中写的。

曹操究竟是袅雄还是奸雄?看他这两个人的答案就知道?




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为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7265079203真正的曹操是一个乱世大英雄还是奸雄???
    岑印典其实曹操并不是奸雄,反而是英雄。下面我出一个曹操在列朝列代的形象,你们就可以看出曹操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变成奸雄的: 三国→→西晋→→东晋→→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 (英雄)(英雄)(英雄)(英雄)(英雄到达极点)(奸雄) (奸雄到达极点) (奸雄)(奸雄...

  • 17265079203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岑印典乱世之奸雄”其意为,若在太平盛世。曹乃安邦定国之臣子:是缝乱世,则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叛臣。无论形势如何,对曹操的能力还是要加以肯定的。演义中,与真实历史上的曹操有很大不符,并非真实的曹操。它只表现了曹奸诈狡猾的一面,而真实的曹操也是温存宽厚的 个人认为 英雄吧 我个人认为是英雄。

  • 17265079203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
    岑印典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这说明了...

  • 17265079203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
    岑印典奸雄,当时的历史造就了他,他的很多行为都跟英雄相反,他做了很多世人觉得不道德的事。铲除异已,杀了很多人,但他爱才,创造了魏国。

  • 17265079203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
    岑印典他即是英雄又是奸雄.1 他阴险狡诈,计谋多端.是个十足的奸雄!2 他能结束三国鼎力的局面,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因此又是一位英雄!具体的你可以去看<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它详细的介绍了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 17265079203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还是枭雄
    岑印典曹操又是一个英雄,能够在乱世中崛起,且在兖州以少胜多打败了黄巾军,从而成为一方州牧。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袁绍陈兵官渡,最终大败十倍于自己的袁绍,成为当时第一流的诸侯。其三,国人为何频频与曹操翻案。其一,历史证明曹操是有大功的人,在他的领导下发展了生产力。曹操接手的东汉王朝,政治腐朽...

  • 17265079203辩论话题,曹操是奸雄,请多举些例子?
    岑印典还有,曹操杀死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名士孔融及其两个幼子,杀死聪明过人的杨修,借刀杀死恃才傲物的弥衡……这些都是曹操的斑斑劣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肯定曹操的,则说他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英雄。他志向远大,气度恢弘,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他,逐步消灭了...

  • 17265079203关于“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的课堂辩论
    岑印典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说曹操是个“奸雄”,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再加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献帝的位子,曹操被尊为魏武帝,所以也就等于曹操“篡”了位。做臣子的篡了君王...

  • 17265079203曹操是英雄的理由是什么?
    岑印典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曹操的气质,正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嘻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

  • 17265079203曹操为什么被称为“奸雄”?
    岑印典不过由于许攸过于狂妄,曹操后来就找个机会让许褚把许攸给杀了;曹操表面上对皇帝忠心耿耿,暗地里却把汉献帝玩弄于鼓掌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祢衡自以为才高八斗,因此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在京城甚至是丞相府破口大骂,曹操表面上不予计较,其实却借刘表等人之手除掉了心腹隐患。曹操又是一个英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