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调歌头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在《水调歌头》中看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 执着人生、热爱人间 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原词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通篇观之,《水调歌头》可用一个“清”字冠之。清秋薄寒,清风明月,清影凌乱,当然还有清欢离愁。事实上,东坡一生做人写诗,追求生活趣味,都是在一个“清”字上着力,作为东坡诗词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水调歌头》这首词深得“清真”之味,也在意料之中。
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这“清”字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是不从流俗的人格趣味。东坡一生坎坷,却从不为流俗曲同阿世,高举生命于平庸之上,这种独立正直的士大夫精神气质让他吃尽了苦头。
这是一种高标别致的人格追求,虽九死而不悔,就像他在诗歌中所描述的那条清溪,“欲放清溪自在流,忍教冰雪落沙洲。出山定被江潮浣,能为山僧更少留”(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百折不回而清澈如许。


扩展资料苏轼《水调歌头》别解
这首词通常的解释是表达了苏东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见清代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一·苏轼水调歌头》,曰:苏轼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调歌头》寄子由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句,乃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这段记载的亮点在于最后宋神宗读到“琼楼玉宇”那一段时感叹的一句“苏轼终是爱君”并把苏轼从被贬之地调到离京更近的地方。
仔细揣摩便知,苏东坡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异议,被贬山东密州,期间,有一年中秋,趁着醉意,表达了想回到朝廷,但是又怕政治风云变幻,只好远避民间的处世态度,这便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真实含义。
这也就难怪宋神宗会读出“苏轼终是爱君”这一隐喻了。

表现出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此词作于1076年中秋,此时正是王安石一党变法高潮时期,作为反对派的领袖人物,苏轼在政治上是压抑的。此时苏轼也由人间天堂的杭州调往“苦寒之地”的密州。政治上想有所作为,却处处受排挤,想抽身世外,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又欲罢不能,唯一的弟弟也远在济南,中秋之夜只能望月兴怀。然而东坡就是东坡,本应是一首伤怀之词,东坡写来却清空旷放、磊落飒爽。
兼怀之人子由便是被称为与苏轼为“双子星座”的小苏苏辙。兄弟二人情浓于血,苏辙也是苏轼唯一时时不能忘怀的人。
从此词可以读到的苏轼的为人是:心忧天下却又有心无力的无奈,无奈化为清旷一问、与月同清;记挂兄弟却又山水阻隔的忧郁,忧郁变为举杯遥祝、千里寄怀。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的诗,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当时正任密州知府,官场失意.全篇充满苏轼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歌.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作者复杂有矛盾的思想,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不得施展,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念家,负责,爱国,有情有义之人


从水调歌头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视频

相关评论:
  • 18438406893苏轼的《水调歌头》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邬怀空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

  • 18438406893水调歌头描写了怎样的一轮明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邬怀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能活到世界清平的那一天吧。其实苏轼的内心是想:给老子地位,给老子权利,给老子信任,老子也能搞他个清平盛世出来!)明月非明月,是对政治的期望。要说读到怎样的一个苏轼,概括说是想做一代名相吧。苏轼本人对武力也较为崇尚,从他对周瑜的褒赞可以看出,他是...

  • 18438406893从苏轼的作品上能感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邬怀空如苏轼在贬黄州后写的《东坡》中有句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受铿然曳杖声。”东坡是黄州山脚下的一片荒地,尽管荆棘丛生,碎石阻道,可对于刚刚从冤狱中挣脱的苏轼来说似乎有著更新奇的情趣,足见其豪气。这裏还有其他的诗句词句可说明这一点:“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 18438406893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
    邬怀空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

  • 1843840689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
    邬怀空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 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 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无最佳解答 词中表现了苏轼豁达的性格。他虽然怀念久别...

  • 18438406893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内涵
    邬怀空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

  • 18438406893人们都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巅峰之作,你也这么认为吗?
    邬怀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词朗朗上口,这首词写得非常的婉转又非常大气,国人甚至将这首词改编成一首歌,从而让这首词能够广为流传。《水调歌头》的确是苏轼比较优秀的一个作品,苏轼作为伟大大词人,在其坎坷而又曲折的一生中还写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作品,那么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 18438406893《水调歌头》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特点?_百度...
    邬怀空1. 感情表达:《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深刻体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通过形象的描绘,围绕中秋明月展开的想象与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与对宇宙人生的哲思结合起来,展现了作者复杂且矛盾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2. 写作特点:此词在艺术成就上颇...

  • 18438406893苏轼是一个艺术全才,他的诗词字画哪方面成就最高?
    邬怀空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他与父亲苏辙,兄弟苏洵并称为“三苏”,他们一家占据唐宋八大家中三个位置,可以见得他们家的文学造诣是非常高的。我第一次接触苏轼是从中学课文《水调歌头》这首宋词,感觉他的词很有意境,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句都是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让...

  • 18438406893从《水调歌头》反应出苏轼词的风格是怎样的
    邬怀空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