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骥才的资料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冯骥才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抢救濒临困境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城市文化家园的守望者”的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不久前在参加“文化名人南通游”期间接受记者专访,他呼吁从 *** 到民间都要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救日渐迷失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土文化面临“内忧外患”

冯骥才分析说,全球语境下本土文化的命运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沙尘暴式的“快餐文化”一拥而入,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好莱坞、迪斯尼、圣诞节、情人节,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光荣感。表现在城市建设形态上,向欧美发达城市学习先进经验无可厚非,但不分历史文化背景,“克隆”城市,一窝蜂地搞玻璃幕墙、大广场、欧陆风情,无疑将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悲哀。

冯骥才认为,本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而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不注重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更缺乏城市文化特征的准确定位。这样一来,城市的文化个性不经意间就迷失了。很多城市发展很快,但普遍存在注重物质、经济的一面,忽视城市品格和历史文化方面的挖掘。城市“千城一面”,缺乏文化标识,让人没有归属感。长此以往,我们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没有文脉、历史记忆的“空心城市”。

警惕另一种“政绩工程”

冯骥才对当前火热上马的“创建工程”提出忠告。他提醒说,文化遗产保护要警惕另一种“政绩工程”。他分析说,对一些历史文物遗迹,上上下下都有保护意识。但散落在民间的、活生生的文化建筑却缺乏保护力度。认为这些旧街旧巷、民居民宅不现代,与时代不合拍,影响城市形象,简单粗暴地改造成了商业街、住宅楼,甚至夷为平地,历史文化就此被生硬瓦解。很难想象,没有大片的四合院和胡同的北京会是什么样,这座城市的韵味还在哪里。历史文化的真正载体不是几栋象征性的文物建筑。

冯骥才话锋犀利地点出了两种文化遗产保护的“误读现象”。他说,很多城市都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遗产这一资源的宝贵,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名片来推介。大大小小的城市,哪怕一些历史积淀很薄的新兴城市,都争相请专家来挖掘,搞方案,似乎能与历史文化挂上钩,就成了香饽饽。文化遗产保护带不得急功近利和攀比心理,要脚踏实地,针对实际,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另一误区就是把文化资源浅薄化、庸俗化,搞“脸面工程”。不少地方大兴土木,盖了博物馆、名人故居、明清一条街等大批仿古建筑。但普遍问题是“原件”太少,没有实质内容,盖起来的仿古建筑缺少历史记忆,没有文化内涵。历史建筑不是只有形式就行了,还要有历史感,包括物质性的建筑形态,更包含非物质性的文化内涵,如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

“抢救工程”刻不容缓

结合西方成功经验和实践,冯骥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宝贵意见。他说,当务之急是通过地毯式普查摸清文化“家底”,与时间赛跑,以现有的文化遗存为支撑,处理好城市规划的传承、延续性。可喜的是,这一点已引起了注意。浙江去年开展了拉网式普查,制订保护方案;江苏的周庄、同里也是一个范例;山西有了晋文化研讨会;大理开始研究白族本土文化……

其次,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尤其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老城区、老街道。老城区要做细、做精,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简单扩建、改造。伽利略故居在一条连车都开不进去的小巷里,并没有大修马路,保存了原生态。意大利、希腊等国的成功经验也是保持建筑外墙和原有格局不变的同时,将卫生间、通信设备等现代设施引进老宅。这样改造好了,有了精神价值才会升值。上海新天地改造的老式花园洋房就升值了多倍。

第三,文化遗产保护要统一规划,立法监督。科学规划和法律是最有力的工具。维也纳坚决不允许在多瑙河以北建高层建筑,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文化遗产是“瑰宝之地”,严加保护。冯骥才说,现在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具体到城市文化保护而言实在是太及时了。从 *** 到民间都要加强文化责任感,放弃狭隘的地方经济利益,从长远着眼,用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


关于冯骥才的资料视频

相关评论:
  • 17345762612冯骥才哪年出生的?
    戚贫蔡答: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1961年,毕业于塘沽第一中学。冯骥才的祖籍是浙江宁波,父亲冯吉甫,浙江宁波人;母亲戈长复,山东济宁人;兄妹六人,排行第三,为长子。1943—1951年,住在天津市大理道115号,在此度过童年。1967年1月1日,与顾同昭在大理道松竹里2号结...

  • 17345762612冯骥才是谁啊!
    戚贫蔡答: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 17345762612冯骥才的资料
    戚贫蔡答: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

  • 17345762612关于冯骥才的资料
    戚贫蔡答:冯骥才介绍 基本介绍 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家文艺家协会主席。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

  • 17345762612冯骥才的资料
    戚贫蔡答:冯骥才的资料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

  • 17345762612冯骥才的资料
    戚贫蔡答:1、冯骥才,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2、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

  • 17345762612搜集关于作者冯骥才的资料
    戚贫蔡答: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

  • 17345762612冯骥才还活着么
    戚贫蔡答: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2009年,出版文集《绵山神佛造像上品》、小说散文集《散花》、学术著作《消逝的花样》。2011年2月,出版《冯骥才画集》。2012年9月,出版文集《冯骥才课文》。2016年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足本)。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

  • 17345762612冯骥才是谁呀!
    戚贫蔡答: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1962年开始写作,代表作品有俗世奇人、铺花的歧路、灵魂不能下跪等。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主张,主张描写人生的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是冯骥才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动力和源泉,...

  • 17345762612冯骥才简介
    戚贫蔡答:1、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授。在文学上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