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丛亮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即“形稳”“质优”“势好”。
“形稳”,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大盘”是稳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在6.7%—6.9%的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前7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就业基本稳定,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质优”,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快速成长。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明显快于整体工业。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势好”,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上半年我们既保持了‘稳’,也实现了‘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近两年,随着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财政状况窘迫。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在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9个季度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数月在10%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缓慢下降,对外贸易近几个月进口和出口增速均在低位徘徊,外需萎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此外,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各级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减慢。
面对错综复杂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再次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近1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总体来看,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可以预计,随着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趋稳,并为下一轮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动荡
此次我国经济运行出现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经济环境动荡。所以,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正确分析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和走势,及时采取对策。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发达国家经济面临四重困境。美国经济总量虽然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增长迟缓、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欧元区经济已陷入整体衰退;日本挣扎在维持微弱正增长的边缘,居高不下的沉重债务使其也有可能陷入危机。概括起来,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面临四重困境:一是沉重的主权债务负担,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居高难下,虽然在艰难调整,但远未达到可持续的水平;二是金融系统仍然十分脆弱,超过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需要处理,金融难题丛生;三是失业率高企不下,美国失业率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欧洲一些国家失业率甚至接近25%,而目前的高失业率既是重重危机的结果,也是未来爆发更严重危机的导火索;四是受各自国家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以及各国之间利益冲突的影响,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空间十分有限,难以达成多国协议。这四方面问题形成恶性互动,可能会延长衰退萧条期,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严重问题。在2008—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但目前受发达国家危机日益严重的拖累,以及本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特别是自身结构性问题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暴露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世界经济将出现结构调整。一是实体经济的调整。表现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泡沫部门转移出来重新配置,以及企业对自身产品和市场的结构调整。二是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各国贸易结构调整、国际金融资本的重新配置、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打造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调整。三是经济体制机制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加强金融监管、创新金融体制,以及对经济危机的防范和应对等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给我们既带来挑战,更带来机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挑战,牢牢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
虽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应看到,我国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物质基础更加雄厚。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万多亿元,折合美元约为7.5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400多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接近1.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赤字率不足2%,财政实力雄厚;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社会资金比较充裕,金融体系基本稳定。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调整之中,经济规模效应不断增强,防范外部风险和抗击国际经济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极大调动和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的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的磨炼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有序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增强,为我国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实现较高水平和较好质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同时起到了拉动内需的作用。
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而显著的成绩。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纠正市场失灵,应对外部冲击,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在对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对调控手段的选择、调控工具的使用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仍然存在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当前发挥我国优势的重要内容。
坚持“稳中求进”,努力提高增长质量
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世界经济是在周期波动中运行的,我国经济也不能例外。当经济出现下行波动时,我们不仅要努力减轻或避免其负面影响,而且要因势利导,在提高增长质量上有所作为。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顺应经济规律,把握经济周期,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上采取措施、力求成效。
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市场经济通过周期性波动这一自我完善功能对经济进行调节,以达到经济活动的均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周期的下行波动往往是在对社会生产造成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宏观调控最大程度减轻下行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应该使经济经过下行波动之后,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均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都要把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而不能简单地追求数量。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的形势下,尤其应坚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在下行波动中取得积极成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宏观注重审慎求稳。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在宏观层面,“稳中求进”首先是要审时度势,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争取取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进展、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和改善民生的新成效。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保持适度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是必要的。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重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做好这一工作,一应把握投资方向,制止对制造业的盲目投资,避免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投资于关乎国民经济大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制止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二应重视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仅要通过投资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还要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扩大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保障劳动者权益。三应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避免由于过度依靠金融扩张而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微观努力创新求进。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微观活力决定着宏观经济的总体状态。微观活力表现为旧的落后成分的淘汰和新的先进成分的成长。企业是否具有发展的活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与经济上行时期相比,经济下行波动时期企业通过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更大、动力更强。在当前形势下,应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推动微观主体的资产重组、设备更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创新成长、行业发展壮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赢。

一、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
自 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行了持续五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增幅在7%~8%之间的高速平台上运行。但是,从1998年4月以来长达24个月的消费价格持续负增长,到2000年5月由负转正并实现16个月的正增长后,从2001年9月开始又重新陷入了负增长状态,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面对这种情形,众多的专家提出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等概念来定位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就我国目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来说,笔者主张将其定位为“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相交织的状况,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个定位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
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 1500万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王俭贵,2002)。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 “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
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1)GDP增长 7.9%,与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个百分点。(2)2002年第一季度,在投资增长19.6%、较上年同期上升7.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体现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4%,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3)2002年1~2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1.3%。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4)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2002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63.6亿元,下降7.3%,而支出增长 23.9%。(5)物价指数全面回落,“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继续下降,分别比2001年下降1.9%和 0.7%。(6)高速度与高失业并存。2002年GDP7.9%的增长率,由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左右(张本波,2002)且有随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继续下滑之势,因而未带来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率的预期效应。以上状况,进一步折射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特征——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
(四)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经济被“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阴影困扰的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个压力之所以没有释放出来,主要是由于政府现在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锁住”了这只“笼中的虎”。(于祖尧,2002)。其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正遭受最近日元大幅度贬值和美元贬值的打压。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人民币从1994年开始同美元紧密挂钩,因而2003年初它同欧元和其它外汇的比价跟着美元下跌。同时,中国居民非自愿性储蓄还阻拦了十几万亿元购买力的实现。所以,一旦财政或金融爆发危机,人民币贬值和挤兑风潮就很难避免。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在递减
自 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7%~8%经济增长。但是,目前此项政策的正面效应已经在递减,它的负面影响在扩大。它在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财政乃至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财政赤字成倍增加,财政收入对债务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1年度财政赤字是1997年的4.24倍,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为31.6%。(2)近几年税收以超出GDP增幅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使其得以继续实行,但2002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0.8个百分点。(3)县、乡两级基层政府财力枯竭。(4)随着改革深化,政府各种名目的隐性债务居高不下。例如,我国存在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社会保障金欠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等隐性债务。虽然2001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为16000亿元,2002年财政赤字为3098亿元,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隐性债务的积累已达 GDP的100%。(5)有些国债投资的效益低下。
(二)中央银行面临两难的选择
按相机抉择机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需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因此,为了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央银行应实行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从1996年5月开始到2002年底央行共进行了10次降息,并且加收20%利息税。然而,中国却出现了“货币失灵”的反常现象。降息不仅没有达到刺激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目的,相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逐年攀升,1997年底达到50000亿元,2003年2月底已达100300亿元。由此,可见货币当局防范风险有余,刺激经济景气不足。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偏紧,这不利于缓解“通货紧缩”和遏制经济增长下滑。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潜伏的金融危机却限制了银根放松的空间。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25.4%,远高于5%的国际公认警戒线。这表明金融领域潜伏着严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势必火上浇油,对货币当局来说是两难选择。

三、几点思考
(一)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思考
1. 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理由。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中短期政策。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它在短期内是有效的。在长期内几乎是无效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8年开始,政府实行此项政策虽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边际效用已明显地出现了递减趋向。尽管近几年它拉动了内需的增加,但在启动构建经济主体内生增长机制方面却未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相反,由于推行该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投资挤占了民间投资的空间,出现了一些“与民争利”的现象。要知道只有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和民间经济兴旺发达,中国经济发展才有长期、稳定和可靠的基础。
其次,近几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表现为:(1)持续使用国债资金,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市场改革取向的目标相抵触。(2)政府投资一般效率较低,随着时间推移国债项目转向低效益或无效益,出现了国债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3)政府工程质量一般难以保证,而且易产生腐败。(4)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由于需进口大量的工程机械、材料等,短期内拉动内需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拉动的反而是“外需”。
第三,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诚然,近年来,在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以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的。
2. 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的方式——阶段性淡出。有关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阶段性淡出的方式是较为明智的抉择。值得强调的是, “淡出”按相机抉择机制,不能说到了一定时期就可以放弃不用(这就使它变成一种“长期政策”,即“不用”的政策),只不过使用的方向和力度,会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目前,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周期很可能成为我国今后一定时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形态(樊纲,2003)。由此,与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波动周期相适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和淡出只能是“阶段性”或“周期性”的。我国目前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全淡出不仅为时过早,而且现实中也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其完全淡出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外需增长强劲。(2)已动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已基本竣工。(2)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控制。(4)民间投资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自主成长机制。(5)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达到或超过警戒线。基于这些条件还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至少在3年内不能完全淡出。其淡出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的淡出的过程,可以采用逐年减少国债发行量,直到将其限制到一定的力度和范围上。这个力度和范围一般以达到基本抵消由于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影响为宜。
3.新形势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整。第一,转变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国债发行,但国债投资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不能从所投入的项目上取得直接回报,因此造成目前投资的快速增长与消费增幅下滑和内需增长乏力的强烈反差。鉴于此,国债投资要注重把刺激需求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建议其使用方向作以下调整:一是增加对有市场、有潜力的制造业的投资。二是拿出适当比例的国债资金投向有效益的民营企业。三是加快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六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调整: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要在推动经济结构演进中实现经济发展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发展是在城乡隔离的状态下推进的,城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场商品大大超过其自身需求,需要寻找外部市场以维持其增长。与此同时,农民被禁锢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落后,收入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城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城市剩余产品无法在农村市场上消化掉。这也是我国目前内需不足,国企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应盯住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多种手段组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不仅是发行国债,它还包括减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经常性支出结构等多种手段,是一个政策组合。近两年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公债,今后可作其它选择。例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来刺激经济增长等。
第四,构造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财政政策发挥预期作用的前提是现代预算。只有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才能有效控制财政政策实施引发的风险和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在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建设上还要重视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功能,要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发挥作用机制。
(二)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思考
1. 二者的松紧搭配。在当前,二者的松紧搭配明显应该采用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供应量偏紧不利于遏制经济增幅的下滑和刺激需求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二者的契合机制。二者的契合机制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拓展空间,提供条件。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是一种相对中短期的政策,货币政策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政策,而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货币政策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至于目前我国出现的“货币失灵”,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引起,归根结底是由于央行没有超然独立性、市场化利率机制尚未建成及货币政策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国当前必须从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保证央行超然独立性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等方面改革货币政策,目前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可以采取如下举措。如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使用范围: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2)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财政政策适应、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通过自身经营机制转变、中资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强,避免和化解金融风险。2)金融体制改革应尽快拓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3)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使利率真正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的信号。4)加快发展股份制私人银行和其它民营金融机构,通过发展这类银行满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投资与贷款需求。
(三)扩大有效需求的思考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连续5 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施行,我国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依然很高,加工工业严重开工不足,库存商品达30000亿元之巨。据调查,2002年600种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6.3%,供求平衡的商品占13.7%。由此可看出,要扩大内需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仅从财政和货币政策着手已是不够的,还须探讨其它思路和方法。为此,笔者总结出了以下思路。
1.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扩大有效需求的格局。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方面,“要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费观念,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领域。除此之外,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可通过提高消费率来扩大内需。
2. 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据《经济日报》1998年9月28日文章披露:“1996年底,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为 30850.2亿元,其中20%以上为公款私存;2.5%的城镇居民人口占有83.2%的存款,97%以上的普通居民人均存款仅为1080.5元。”由此可见,储蓄存款在社会各类成员中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另外,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达0.415,已突破0.4警戒线;而据有关专家估算(王义达),199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56,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又据《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24日的文章披露:“2000年中国资本外逃量已达480亿美元超过当年外商对华投资407亿美元……据分析,国内资本外逃的主力军是不法资产的占有者。”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居民贫富差距悬殊,中国经济发展的收益在社会公众中进行了不公的分配。
从我国近年来的情况看,富有阶层有购买力,但其消费倾向低。这些人的投资除了持有股票和国债外,实业投资受到产权制度、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灰黑色收入不敢暴露出来,要么以各种名义存在银行,要么趁我国资本大量外逃之风转移到国外,要么滞留在地下钱庄。而广大贫穷阶层,尤其是下岗工人、农民和经济效益差的国企职工是消费倾向高的群体,但其购买能力低下。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对的,即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又引致了经济增幅下滑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富有阶层消费倾向低和贫穷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能力低下,进而造成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低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继续向高收入的富有阶层转化,那么将继续加剧经济的萧条。如国债政策客观上就有这种作用,总是富人去购买国债,再享受国债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剧了“马太效应”(叶振鹏,焦建国,2002)。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4)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减少权力对国有资产的侵蚀,建立起抑制不法侵占国有资产和谋取非法收入行为的监管机制和对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限制和减少因 “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现象。(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和民主法律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视频

相关评论:
  • 15113115023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新发展格局的专题党课讲稿
    曹崔朋三、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1.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GDP增长2.3%,城镇失业率相对稳定。2. 财政状况: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和中央财政国债余额控制在安全线内。3. 金融状况: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增长,金融稳定。4. 企业总体效益状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低于平均水平。四、2021...

  • 15113115023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阐述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曹崔朋在工业上,由于我国也在采用生物能、生物燃料等新兴技术,对粮食需求增大,自然就促进了粮食价格的增长。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直保持贸易顺差,即我国对外出口量大,增加了供给压力。此外,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经济活动在慢慢恢复,但各方面的需求量仍然大于供给,并且最近几年...

  • 15113115023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曹崔朋1.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

  • 15113115023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是什么样的状况?
    曹崔朋3. 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上升趋势,这在某些地区引发了经济波动。4. 数字化与技术进步:数字化和技术的快速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各行各业,并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变化,但具体分析还需考虑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实际情况。目前,世界经济正经历“...

  • 15113115023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如何?是否良好呢?
    曹崔朋5.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预计将继续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了保障。同时,对于那些发展尚不充分的领域和相关技术和产业结构,我国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和提升。综上所述,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整体状况良好,且未来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

  • 151131150231.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和面前面临的挑战,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
    曹崔朋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较为复杂,我认为主要面临以下一些挑战: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增加: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主要受到国际原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食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尤其是在出口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正在...

  • 15113115023我国经济形势的三期叠加是什么
    曹崔朋2. 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所谓“三期叠加”,是中国政府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状态的描述,指的是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包括增长速度的调整、结构的调整以及消化过去刺激政策的阶段。3. 经济形势的概念涉及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必须考虑到经济周期、发展阶段等宏观因素。

  • 1511311502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50
    曹崔朋到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预计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重要引领者。我国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更加繁荣、科技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美好的目标。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我国将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

  • 15113115023中、韩、日三国三大产业的状况(1)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2)结...
    曹崔朋(2)观察图表可以发现,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发展不够均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为了调整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必须加强第一产业,确保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第二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并积极发展第...

  • 15113115023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曹崔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经济形势备受关注。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首先需要对当前的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从宏观经济指标上看,中国GDP在2020年实现了2.3%的增长,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仍然出色。同时,工业生产、企业利润等指标也逐步回升。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市场扩大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