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林噙霜死后,盛长枫经历了什么,决心疏远亲妹妹墨兰?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感情色彩鉴赏其主题思想~

  语言的层面:是指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四个层面。
  1、语音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节奏 韵律(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和押韵等。
  2、文法层面:文法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创作的法则,这里主要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词法,即字法。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句法即炼句。
  中外古今的大家,都是炼字炼句的高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就曾对他的优秀弟子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福楼拜身体力行,在其传世之作《包法利夫人》中,就写下了不少闪光的字句。而莫泊桑更是牢记老师的教诲,孜孜以求,终于成为炼字炼句的高手,其不朽之作《羊脂球》、《项链》等更是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苏俄著名作家契诃夫在与人交谈时,对于听到的妙词丽句,他总是将它们迅速地记录下来,然后认真锤炼铸进自己的文章。而阿.托尔斯泰凭着别人送给他的一本法院审问犯人的记录,从中感受生活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俄罗斯语言,依靠这个宝藏,刻意炼字炼句,成功地写出了流专千古的不朽佳作《诱惑》。
  篇法。
  历代诗家均重视章法 。
  3、辞格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比喻、夸张、反复、反讽、象征)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4、语体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言体式方面,指在一部文本中为着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而综合选用两种以上文类或体式时呈现的语言现象。这里的文类(又称体裁)涉及小说、诗、散文诗、散文、日记、快、文件、档案、表格和图案等)体式是指较具体的表现方式,从主体与对象关系看有独白体,对话体,杂语体,复合体;从言语资源看有文言、白话,规范语、外来语等。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说乡下俗语。
  鲁迅《肥皂》文白混杂。
  第二节 叙述的心理蕴含
  一、 叙述行为―――言词建构的迷宫
  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当人们将言词用于叙述时,言词的功能就改变了,言词暂时退出了实用交际领域,成为叙述的媒介和材料。)
  叙述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叙述行为简言之是运用言词的行为,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那它为什么要借助于言词,它的心理依据就是因为言词是原初社会的人类最容易,也最便利就能获得的材料。它同时又是最实在最方便的交际工具。叙述行为运用的言词材料来自人类自身,垂手可得,又很容易进行创作和改造,因此它必然会被选中,承当起这一任务。
  二、情节―――渐进的唤起功能
  心理唤起:实验审美心理理论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地调动起来的,无论是从作家创作角度讲,还是从读者接受的一方来看,都有一个心理唤起过程,即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由缓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三、叙事句法的含义
  第三节 技巧的心理蕴含
  艺术技巧的心理蕴含:主要是指的艺术的发生以及作家、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的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原因,动机及其一般规律。
  一、节奏的发生与人类的原始情绪
  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物。
  动作思维:是与行动未完全分化的意识活动,它不能在头脑中进行预想,而是在行动中思维,用动作来表达,是一种主要受本能支配但又不同于本能的心理反应。
  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具有什么作用?所谓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当是源于节奏这个命脉;而所谓“三位一体”,是指诗歌、音乐都存于舞蹈这一母体。“三位一体”艺术现象深刻而又充分地表明,节奏这种艺术技巧,对人类艺术的生成及其样式的产生了多么独特而又巨大的作用。节奏是从人的生命情绪里流溢出来,而非外在的人工技巧,所以,它本身就是艺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正是节奏不同于其他一般艺术技巧的地方。因此,任何艺术都不可没有节奏。节奏失当,艺术的生命整体将遭到严重的损害。
  二、模仿与人类的模仿冲动
  表象:是指人们所曾感到过的事物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未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效仿性模仿:是一种低层次的模仿,人类独具的模仿是一种高层次的“延迟模仿”。
  所谓延迟,是指一种位移。即对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的事物作出反应。这种超越了给定对象的模仿行为的发生,便使人类从单纯的感知运动水平向心理表象(想象表象)阶段演进,而这正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前提。 这种模仿即使被模仿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也能发生。仿效性模仿和延迟模仿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从仿效性模仿到延迟模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作为艺术先导的舞蹈,还是造型艺术的雕刻、绘画,抑或是文字的发端,都始于直观形象的摹写。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艺术美的创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模仿的促进了手的进化和技能的提高。其次,模仿的活动培养了原始人捕捉形象和鉴察形式美的眼睛。第三,模仿的操作锻炼了人类祖先的审美心理素质。因此无论从时间发生的先后来说,还是到审美心理的形成的影响以及所达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而言,模仿都具有一种“启蒙”性的意义。模仿对原始艺术的写实特征有什么影响?模仿给人快感,是模仿成为艺术创造技巧的内在原因,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模仿对于原始人来说,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技巧,它决定了早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基本特色和属性——写实主义。越是接近艺术发生的日子,写实的风格就是突出鲜明。
  三、拟人与人类的原始思维
  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具有同一性的。“拟人”作为一种艺术技巧,直接脱胎于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它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最典型的“原始——儿童”意识。甚至可以说,“拟人”最初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四节 母题的心理蕴含
  一、什么是母题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
  母题与主题的区别:主题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中心观念或支配性观念, 这个中心观念可以直接说出,也可以不直接说出。所以凡文学作品都有主题却不一定都有母题。
  母题是19世纪在故事学研究领域形成的一个主题学概念,在各研究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母题有时翻译为“动机”,它来源于拉丁语言movere,母题在英语中写作motive。意思是致使某事发生并且使之进一步发展。批评家经常在以下几种意义上使用该术语:一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主题或情节的最小单位。托马舍夫斯基指出,经过把作品分解为若干主题部分,最后所剩下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主题材料的最小单位。如“天色已晚”,“英雄牺牲了”等等。二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某些因素。如《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灰姑娘》、《云中落绣鞋》等民间故事,就存在着“母爱”、“蛇崇拜”、“反抗”、“变牛”、“英雄救美人”、“魔鞋”等隐喻母题。三是指对不同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或题材的延续性、一致性的概括。因此,文学母题是文学发展进程中反复表现的共同主题。如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流露“惜春”、“伤秋”的母题,而它们又通过太阳、月亮、河流、落叶、枯草、白发等意象来表现。又如爱国、思乡、怀古、恋人、复仇、报恩、也是中国文学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文学母题。
  二、母题的文化心理蕴含
  先看母题形成的社会因素。
  母题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母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中国诗歌的时间母题,是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对于时间特别敏感。中国历法、医学、哲学很重视时间对农业、人体、生命的影响。这种敏感的时间意识渗透到诗歌中,便形成时间母题。日本学者松浦友久通过《佩文斋咏物诗选》、《艺文类聚》等书发现,中国诗歌中咏春秋的诗歌比咏夏冬的诗歌要多得多。因为春秋之季节更能引发诗人感时叹世的情怀。除了春秋时令以外,古代诗人往往喜欢用夕阳、残月、河水、朝露、野草、落叶、白发、古道、荒原、废墟等意象表现时间母题。可以是月亮:李白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可以是夕阳:曹植有“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可以是白发:谢灵运有“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李白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有“星霜玄乌变,身世白驹催”。上述时间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被反复书写,是由于农业生活经验和内向稳定生活方式所致。
  母爱母题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母题,是因为它与中国社会注重血脉亲情、家庭伦理存在必然联系。鲁迅的《祝福》、巴金的《幻灭》、冰心的《繁星》《春水》、陈衡哲的《一支扣针的故事》、庐隐的《海滨故人》、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丁玲的《母亲》等作品所要揭示的母爱均源于中国社会历史,即生活客体共同的本质决定了该母题的形成。其他如悲秋、思乡、爱国、孤独等母题,也是在民族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
  再谈母题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母题的形成也离不开人类或民族文化心理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母亲变牛的母题与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观念有紧密的联系。松、菊、桃是陶渊明诗歌的原型母题。一般人认为,这是他理想人格的象征表现,其实是道教长生信仰文化影响的结果。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后来被道教所接受,成为长生不死的原型意象,陶渊明之爱松,是受道教影响所致。《杂诗四首》之四云:“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这首诗歌是借松意象阐发道教长生不死的母题。中国文学“死亡”母题有儒家“不朽冲动”、道家“物我同一”和杨朱享乐主义三种类型。(教材242页)
  母题与人类普遍心理或民族共同心理因素有关。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曾运用原型理论分析文学母题。我们也可以运用母题理论研究原型。就是说,母题与集体无意识原型密切相关。例如,轮回母题的形成,就是原始人关于“太阳再生”这种原始思维观念的体现。又如悲怨作为中国文学的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是中国专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命力受压抑、群体超稳定心态被扭曲的结果。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诗经》“变风”“变雅”、汉乐府中的丧乱歌辞、元杂剧《窦娥冤》等,是生存、安全需要受挫的悲怨抒发;岳飞《满江红》、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作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受挫的悲怨表现;曹植的诗歌作品则流露了尊重需要受挫的愁怨;屈原的《离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是自我实现需要受阻的悲怨。可见,母题的形成,是普遍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文学母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
  三、原型意象与惯用语
  原型意象:
  原型是与母题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并且作为母题的常见语码载体。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有两点值得特别强调:1、原型所对应的是人的无意识心理,而不是有意识心理。2、依据荣格观点,原型是集体无意识而不是个体无意识的表现,因而从原型意象中解读出来的应当是集体无意识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或者是集体心理借个体心理而表现出来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弗洛伊德的学生)不满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进而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对老师的理论有两大反驳:一是他反对把性欲当作唯一的精神动力,二是反对把无意识仅仅归为个人无意识。荣格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个人在梦中或幻觉中遇到某些意象,不光是他们个人经历过的事情,还有祖先经历过的东西。譬如,人类祖先常用竹竿等来象征男性生殖器,而这种象征意象也常常出现在个人的无意识中。荣格由此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推而广之,认为一切人类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都是“集体无意识”的复现。这样,他就把文学艺术的对象归结为“原始意象”。所谓“原始意象”,在荣格看来,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先于个人无意识的永恒存在的精神本体。
  荣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不见原始意象,但在原始神话中就储存着原始意象(神话是原始意象的幻象),如黑夜的精灵、神秘的魔力、神圣的天堂、奇异的鬼怪等。伟大的艺术就是从神话中获取原始意象的,如歌德的《浮士德》中的魔鬼、天使、黑狗等原始意象的呈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脑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化,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反复,在人脑结构中留下了生理痕迹,形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通过遗传而获得积淀,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一种本能。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于文学创作对象研究的借鉴意义,最重要的是把创作对象的探索从现实生活意识层面转移到人类集体无意识层面上来,抛弃了弗洛伊德性本能的解释。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我们祖先生命的残迹”,深潜于每个人内心,成为文学创作的深层根源。艺术家具有二重性,现实中他是个人,而一旦进入艺术创作便成为“集体的人”。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深层对象就是“集体无意识”。当作家头脑中这种潜在的 “原始意象”一旦被某种表层的创作对象唤醒,他们就可以不凭借个人的经验就能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始意象”的创作。
  然而,他把深层心理经验作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解释,并把文学对象完全归结到这种神秘的心理经验上去,也就否认了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谬误也是明显的。
  第一,他认为 "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遗传对人脑结构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但人脑结构本身只是无意识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并不等于无意识。无意识作为一种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他的这种说法似乎认为无意识可以离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单独存在;
  第二,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否定了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内容。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一些性格 “内向”的人,他们由于不能适应外部世界或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而转向自己内心深处,从“集体无意识”中获得创作灵感。这不仅不完全符合创作实际,而且这种观点还会使作家缩小自己的创作空间,未必能够创作出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他的“集体无意识”观把作家看成是“集体的人”,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把作家看成是 “生物的人”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他把作家个人及其创作潜能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尽管他还不承认其中后天的社会实践因素,但他的这个观点比弗洛伊德的自然本能的创作动因多了一层历史性与社会性。
  其次,荣格认为,艺术作品的幻觉经验不是来源于个人经验,相反个人经验从属于幻觉经验,这是由前面的论述所必然得出的结论。在这一点上又一次表明了荣格对弗洛伊德将艺术作品的来源归因于个人经验的立场的批评。荣格认为:“幻觉代表了一种比人的情欲更深沉更难忘的经验”,因此它是艺术作品的真正素材来源。艺术作品的这一素材特征同时也表明,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取材于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是取材于内部心理经验。荣格认为,毕加索的非客观艺术就是取材于“内”的,这个内并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从内部影响我们意识的无意识心理世界。艺术作品既然取材于原始经验或幻觉,它当然就是原始经验或幻觉的表现,但荣格认为由于这种经验深不可测,因此需要借助神话想象来赋予它形式。
  我们借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中国魏晋隐逸文学思潮很有意义。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卜疑》、《述志诗》、《幽愤诗》,潘岳的《在怀县作》,左思的《咏史诗》,陆机的《思归赋》,张协的《杂诗》,郭璞的《游仙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归去来兮辞〉〉,等等作品呈现着一个永恒的精神原型——隐逸原型。隐逸精神原型是指魏晋时期作家心理结构中积淀的追求退隐的集体无意识,它源于老庄超功利的道隐无形意识。换句话说,隐逸原型就是道的原型,是对此在世俗功利的超越,同时也是对生命本体的把握。因此,从隐逸原型去分析魏晋隐逸文学思潮,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惯用语:是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如在中国文学史中,表现时间之流逝常常用“逝者如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惯用语与原型意象的区别是:前者常常是一个陈述式词组或短句,而后者则是一个名词性的词或词组。
  母题的意义:首先,文学母题具有积极意义。文学母题体现了人类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例如,《诗经》中的民俗、德操、人格、时局、家国、身世、爱情、青春、亲情、友谊、人道等母题在后来的文学进程中反复出现,由此可以梳理我国古代文学的继承发展规律。文学母题研究对于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母题具有消极意义。由于文学母题所包含的主题因袭因素比较明显,容易造成题材单一、思维僵化和主题雷同的倾向。例如,武侠小说中的寻宝、复仇等母题,造成该类作品的模式化、雷同化的倾向,不利于小说的原创性与艺术性的正常发挥。又如因果报应母题在小说中不断出现,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便于艺术创新。 第五节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及其心理蕴含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学关系
  1、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
  2、形式对题材的深度加工
  3、题材作为中介概念
  4、题材吁求形式
  5、形式征服题材。艺术形式征服题材。作家通过强调这一点和忽视那一点等艺术形式的深度加工,便形式征服题材,让题材归顺形式。
  二、“对立原理”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
  对立原理与艺术活动
  对立原理在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中的运用
  三、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辨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形式情感通过下列三个阶段来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第一阶段,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兴奋。
  第二阶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感与题材反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正是艺术形式的征服作用和分隔作用,使视点由有功利目的视点转换为超功利目的的视点。正是艺术形式的作用消解了直接的功利目的,而形成了无关功利的审美聚焦,使夹带着泥沙的不可控制的自然情感之流注入深潭,得到控制、回旋与缓解,进而变成审美情感的清流悠然倾泻出来。第三阶段,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通过上述说明了形式情感征服、消融题材情感,导致了我们的情感沿着兴奋--缓解,阻滞——舒泄、升华的路线前进,而这条路线的终点就是人们渴望的,能够给我们心灵以安慰的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注意、期待、知觉、想象、领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动,并使之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一、 综合活动,审美主导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是审美活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歌德的《浮士德》、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为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陶醉,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享受。
当然,文学作品鉴赏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它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主、包括实现其他价值在内的综合活动。“艺术具有一种二重特征;它既是一个摆脱经验现实及其社会效果联系而超乎其上的独立物,然而它同时又落入经验的现实中,落入社会的种种效果联系中。于是显示出这种审美现象,它是双重的,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现象的(faitssociaux)。”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除实现审美价值外,还有许多价值成分,诸如认识价值,道德伦理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等等。
例如,在认识价值方面,恩格斯就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还称赞读《人间喜剧》比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例如《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表现出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最后一课》表现出反对外族侵略的政治价值等等。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核心而融汇了其他价值的有机活动,其中融汇的认识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等等同审美价值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而且,其他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审美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
所以,“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

二、 关注局部,顾及整体

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整体中的一个有机单元。朱光潜先生把一篇作品的整体布局比作兵家所谓的“常山蛇阵”。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共同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整体把握作品,不能仅把作品中的某些场面、某些情节、某些细节孤立起来进行鉴赏,并以此去评判作品的优劣。
比如“我来迟了”,作为一句完整的话来看,无所谓优劣。日常生活中,它表述的是言说者的一种行为,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但同样的话置于《红楼梦》中,让它由王熙凤的口中说出,其含义就不一样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在这里,“我来迟了”就不仅是王熙凤的一个简单的行为动作。联系上下文,考虑王熙凤在整个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我们知道,这句普普通通的话语背后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既可以从中感觉到王熙凤风风火火、泼泼辣辣的性格,也可以体会到王熙凤在贾府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身份,还可以领略到王熙凤放肆的语气中所包含的炫耀和盛气凌人的气势,认识到王熙凤“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独特气质。在那种场合,这样的语言只能从王熙凤的口中说出。
再比如“绿”、“过”、“到”、“入”、“满”这些字,从语义的角度来比较,我们很难说哪一个字更好一些。但在作者感情的参与之下,经过作者的巧妙安排,毫无感情的文字就传达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审美感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容斋随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为什么“绿”好呢?从科学的角度讲,风一般只能以听觉、触觉来感知,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诗人用“绿”去描写它,化不易传达的听觉、触觉而为触目成色的视觉,既见春风的到来,又惊异于春风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形象生动,一举两得,这就是诗歌创作中通感的妙用。就整首诗而言,“绿”字与其它几个字相比,更能强化诗意:青山绿水,碧野春风、明月孤舟,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图啊!
孤立地来看,下面的这段语言是非常罗唆的: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当鲁迅把它放在《社戏》中,用来表现“我”盼望小叫天出场的急切心情的时候,它却是传“情”妙笔。
在文学作品中,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孤立地来看可能是丑陋的、恶俗的、不健康的,但从整体来看,它们有时却是作品的必需。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不顾整体,单纯寻章摘句的鉴赏方式,“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合,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 所以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只有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品味、去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方法。

三、 联想想象,虚实相间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留有许多空白。接受美学把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称为“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把文本中的符号、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的时候,文本才成为作品。那么如何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如何使一般的语言符号变为生动的形象呢?接受美学认为:必须用联想和想象。接受美学的这种观点对我们谈论文学鉴赏的要求很有启发。文学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的,这些虚的空白的地方就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去填补,否则,文学鉴赏就无法进行。我们看两段描写: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寡妇出现了,网纱做的便帽下面,露出一圈歪歪斜斜的假头发,懒洋洋的趿着愁眉苦脸的软鞋。她的憔悴而多肉的脸,中央耸起一个鹦鹉般的鼻子,滚圆的小手,像教堂的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膨脝饱满而颠颠耸耸的乳房,一切都跟这寒酸十足而暗里蹲着冒险家的饭厅调和。她闻着室内暖烘烘的臭味,一点不觉得难受。她的面貌像秋季初霜一样新鲜,眼睛四周布满皱纹,表情可以从舞女那样的满面笑容,一变而为债主那样的竖起眉毛,板起脸孔。总之她整个的人品足以说明公寓的内容,正如公寓可以暗无示她的人品。┅┅罩裙底下露出毛线编成的衬裙,罩裙又是用旧衣衫改的,棉絮从开裂的布缝中钻出来;这些衣衫就是客室,饭厅,和小园的缩影,同时也泄露了厨房的内客与房客的流品。她一出场,舞台面就完全了。50岁左右的伏盖太太跟一切经过忧患的女人一样。无精打采的眼睛,假惺惺的神气像一个会假装恼怒,以便敲竹杠的媒婆,而且她也存心不择手段的讨便宜┅┅。
第一段见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第二段见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第一段的空白是作家采用白描的缘故,第二段描写,作家采用的是细描,两段都有诸多空白。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一幅憔悴而多肉的脸,但脸的形状呢?脸的黑白呢?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着一个像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但到底有多胖呢?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一双四周布满皱纹、无精打采的眼睛,但眼睛的大小呢?是豹子眼还是丹凤眼呢?眉毛呢?是浓浓的八字眉还是细细的柳叶眉?……总之,仅靠这些实的描写,不能够构成一个可以用视觉感知的完整图像,这就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形象进行补充和想象。只有这样,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面才可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从而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根本无法鉴赏文学作品。夏丏尊、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的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譬如说吧,‘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好句子,但这八个字的所以好,并非白纸上写着的这八个字特有好处,乃是它所表托的景色好的缘故。我们读这八个字的时候,如果同时不在头脑里描出它所表托的景色,就根本不会感到它的好处了。”

四、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文学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文学鉴赏一样需要感情的入乎其内,进入角色,与作品描绘的对象融为一体。文学鉴赏者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而应当把自己化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爱人物之所爱,怒人物之所怒,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理解作品,获得审美愉悦。否则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魅力。《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的,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闰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段描写说明,在文学鉴赏中感情专注与浮光掠影所获得的审美效果是不一样的。林黛玉开始由于“未留心去听”,所以偶尔听到一句两句,她只感到“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当她被戏里的妙词所吸引而侧耳细听的时候,她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先是“不觉点头自叹”,继而“不觉心动神摇”,后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随着她感情投入程度的加深,她所受到的感染也越来越强,获得的审美愉悦也越来越强烈。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鉴赏既需要鉴赏者入乎其内,也要鉴赏者能出乎其外。如果鉴赏者一直沉浸在作品所描写的世界里出不来,就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的深刻的分析和评介。应当说,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能说读了李后主的词就闲愁万种,读了琼瑶的小说就想入非非,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人物。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要自杀,看了《少林寺》就想出家……我们看一下吴俊忠先生对崔颢《黄鹤楼》诗的鉴赏和分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已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者初读这首被誉为‘绝唱’的七言律诗,很自然地会被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旅思乡愁,以及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会驱动自身的人生和情感体验,或遗憾‘空有大志,人生无成’,或感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渐入诗中之境而流连忘返。但鉴赏者不能沉湎于此‘诗境’,必须反复吟诵,调整视点,跳出境外,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诗的意蕴和内涵。读着、读着,鉴赏者把此诗放到当下的文化视野中来‘解读’,若有所悟,忽生新感:自然万物均在变与不变之中,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触景生情,见物思事,乃人之常情,然而生何种情,思哪些事,乃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和情绪心境,与其感叹山河不变人事非,倒不如睹物思人,更上层楼。黄鹤楼巍然屹立,白云悠悠缭绕,并不因黄鹤已去而失色,阳光下树木葱郁,青草碧绿,江上烟波迷茫,好一派自然风光,即使因天晚而望不到故乡,有此自然美景,足以慰思乡之情,又何必触景生愁。山河不变人事变,有志者当珍惜时光,努力奋发,不应在无为的忧愁中虚掷时光。”
这样分析,就跳出了诗外,而不至于使自己沉迷在诗歌的愁绪中。空灵的艺术需要空灵的心境去领会其中的美好,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需要鉴赏者的慧眼。

五、 逐层深入,体味深意

优秀的作品一般都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弦外之音。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字面意义几乎没有差别,为什么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呢,原因是不同的鉴赏者面对文字叙述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林兴宅先生把文艺作品的审美层次分为三层:①各种形式因素唤起的意象;②意象所指示的历史内容;③象证意蕴。 其意思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意义上。比如《蝇子透窗偈》这首诗: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表面上看,它是写蝇子从来路钻出窗外的事,没有什么意思。而实事上并非如此,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在于:通过蝇子钻窗的过程,告诉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若用眼而不用心,就会被假象所误导,也就是说,眼看不如心悟。很多读者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色彩、社会意义、作家意图、文化意蕴……视而不见,岂不知这些才是作家的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要用眼,而且更要用心,只有这样深入体会,才会领悟到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盛长枫是妾氏林噙霜所生盛纮的庶子,因为小娘受宠,长枫一度被惯的无法无天妥妥的一个纨绔子弟,屋里女人成群,学习不佳,还结交世家子弟,大放厥词害得盛纮被官家扣押宫中。

这样一个人,从出场就一直跟林噙霜和墨兰一条心,为什么在林噙霜被送到庄子上病逝,墨兰出嫁后不再多走动了?

长枫从小就任性惯了,输掉华兰的聘礼大雁不过是挨林噙霜一个打,盛纮就原谅他,长枫曾经对林噙霜和墨兰也是百般信任和维护。

王若弗几次找林噙霜的麻烦,长枫都力挺自己母亲,借着盛纮的偏爱,一直不曾让林噙霜失望过。

学业上一开始长枫也是非常自信,庄先生曾夸过他的才华,这让他有些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很厉害很聪明,对于科举十拿九稳的样子。

可是长柏一次就中进士,长枫却名落孙山,林噙霜和墨兰在这刻不仅没有安慰长枫,更是嫌弃他没本事,比不过长柏,以后还得看墨兰的夫家提携。

因为母亲和妹妹的看轻,长枫不甘心,想着科举不易,那就去结交贵族子弟,总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会帮助他。

因为这想法的天真,长枫附和大家讨论官家立太子的大事,给盛家惹来一场大祸。林噙霜见势不妙就要卖掉房产田地跑路,结果被王若弗以私通为名抓个正着。

这里也是长枫为林噙霜出头,他找到关押的证人,直接闯进去不让王若弗发卖林噙霜,长枫虽然不懂事混账,但对于林噙霜和墨兰,他一直在努力做她们的依靠。

伤了长枫的心恰恰就是林噙霜为墨兰筹划嫁给梁家一事,林噙霜拿盛家做赌注逼盛纮想办法把墨兰嫁到伯爵府,可是她没有想过,这盛家也包括盛长枫,身为庶子,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做出这样的事情来,长枫以后还如何立足?

可惜,林噙霜和墨兰都被富贵迷了眼,两个人都丧失理智,也放下了羞耻和自爱。

盛长枫再混账不懂事,他也是跟着长柏一起读书识字的人,盛纮对他比长柏更关心,对他的教育也一直抓的很紧。即便长枫学业上有欠缺,但基本的礼义廉耻他是有的。

另外一点就是,长柏和林噙霜墨兰有本质上的区别,他把自己当盛家人,在乎一家人的脸面和尊严。

明兰请长枫替嫣然打马球,长枫知道自己水平不够,还是架不住明兰的请求,虽然被顾廷烨的厉害吓得不敢上场,可是当明兰获得胜利,长枫兴奋地和如兰说早知道我上了。

这里墨兰一脸不高兴明兰出风头,长枫却和如兰一起开心庆祝,可以看得出来长枫虽然懦弱但是不失善良,有家族荣誉感。

所以,对于母亲和妹妹做出的事情他从内心深处来说是不认同的。墨兰出嫁长枫也是很无奈只盼着她自己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好好过日子。

婚后墨兰并没有把日子过好,梁家乱七八糟的事情都传到盛纮耳朵里,长枫肯定也很清楚,妹妹人品堪忧,小娘去世,长枫显得孤独无助,这里有个治愈长枫的人悄悄出现,那就是他的妻子柳氏。

一个在墨兰看来是丑媳妇的女人,给了长枫安心和稳定,她让长枫收心好好学习,生个女儿也让长枫释怀,放下过去。

墨兰看不上嫂子和侄女,对长枫说话也是非常不客气,认为自己和林噙霜都是要强的人,却怎么有长枫这么窝囊的哥哥。

道不同,不相为谋,长枫看重自己的妻女,又发现墨兰欲壑难平,想要的太多,而他经过这么多事,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任性不懂事的少年。他有了自己的家,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对于挑唆的墨兰,长枫自然是不愿意搭理。

长枫对墨兰的态度变成了:你要愿意就过来看看我和你侄女,我们还是一家人,和和气气开开心心,你要不愿意,少走动也行。看你自己,反正我的人生现在就很好。

长枫虽然年少轻狂,做了不少不靠谱的事,但他基本的道德底线还是有的,所幸他受盛纮的影响更大些,虽然有些懦弱无能,但成亲以后收心养身,还是有另一个美好的人生。



“亲贤人,远小人”长枫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跟着柳氏学做人。

林小娘是盛纮的娇妾,凭着三分宠爱七分手段,把盛家握得牢牢的,而她所生的墨兰和长枫从小顶着父母亲的宠爱长大,由此,事事和嫡出哥姐拼高低。


华兰出嫁前的娉雁被少年长枫投壶输了,林小娘卖惨装可怜蒙混过关。成年的长枫跟一群酒肉朋友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立储之事,害的盛纮被官家训斥,回到家中怒火中烧的盛纮定要狠狠打罚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谁知林小娘又哭又晕得让盛纮从轻处罚。

盛纮一味地妥协于林小娘,造就了长枫浪荡公子的行事风格。在外豪言壮语吊儿郎当,在内不学无术维诺不堪,多次闯祸都是由林小娘出面摆平,之所以后期迅速调整心态,矫正自己的位置,和墨兰划清界限大多原因与林小娘之死有关,当然也不缺妻子柳氏的耳边风。

为筹谋女儿的未来,林小娘纵容墨兰和伯爵府梁晗私通,此事被揭发后林小娘被发落至庄子,不久后病死,墨兰也因此和盛家撕破脸。

古时候女子清白是大事,林小娘做出此等龌龊之事,不仅让女儿丢脸,还让盛家上下蒙羞,尤其是长枫,自己的生母和妹妹做出此等肮脏事,早就羞愧难当,盛纮出面教训林小娘,长枫也未曾求情半分,可见长枫虽浪荡,却也懂得礼义廉耻。


之后盛老太太主张给长枫说一门亲事,对方是盛纮的世交好友柳家,世代书香官宦,相比起盛家,柳家真是高出一大截。

当初柳氏是和蒋家公子定亲,只是蒋公子不出息,在孝期间就和丫环偷情,之后被柳家人得知,义无反顾拒绝了这门亲事,柳家人世代清流,对于这种不合礼法的龌龊行为相当排斥。

这时盛家恰逢给长枫寻亲事,盛纮和盛家老太太一拍即合看中柳氏,得知自己要娶柳氏时,长枫一脸嫌弃,只因柳氏容貌普通,不苟言笑,行事作风实在老成,但长枫不敢违逆盛纮,只能明面接受暗地里较劲。

柳氏颜值平平内心强大,对于长枫的性子也略知一二,长枫房里的莺莺燕燕柳氏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长枫,待盛家主君看不顺眼时,不用自己出手,便治的长枫服服帖帖的,顺便一并管束于长枫。

剧中对长枫夫妇描述不多,盛老太太被王氏下毒,明兰独挑大梁,一一击破康姨母和王若弗,海氏通知长柏家中变故,顾廷烨出面力挺明兰,华兰和如兰得知也痛斥母亲耳根子软,唯有长枫夫妇没出面。


名义上,长柏严禁这种丑事外扬,长枫不是王氏所生,打着多一个人知道多一分风险的意愿,把长枫夫妇给瞒下,但凭着柳氏的聪慧家里发生巨大变故,不可能猜测不出,只能是装着不知,继续自己房里的安稳生活,长枫听得柳氏的训诫定也不会乱打听。

所以墨兰假借探亲名义来盛府打探消息,长枫才会说“咋们这样的人家,知道那么多有什么好,你要是喜欢就经常过来看看你的侄女,咱们也算团聚,”墨兰反怼长枫不思进取被房里的丑媳妇给拿捏住了,生了个女儿反而当成宝贝,长枫不怒却很平淡问墨兰“你做伯爵娘子也不见得多开心,日子过得有多好。”


长枫变了,从林小娘和墨兰筹谋伯爵梁府就从心底嫌弃厌恶她们,后来娶了柳氏耳濡目染,更加对墨兰在伯爵府的行事作风厌恶至极,道不同不相为谋,墨兰和长枫只能越走越远。



剧中看见墨兰回娘家和盛长枫在一起说话时,盛长枫逗着自家婴儿篮里面的小崽崽,劝说墨兰别在折腾,好好过日子,被墨兰恨铁不成钢的怼了的画面吗?

之前的盛长枫那可是自家母亲妹妹一有问题,立马出现,保驾护航的主,怎么母亲被仗责送去尼姑庵送我命,自家妹妹被大娘子,父亲外祖母,被夫家冷落也没有表示半分?

其中算是有三点足迹可寻:

第一,这时候的盛长枫已经有孩子了,被知否电视剧省略,而在知否原著里面却有提到的是盛长枫迎娶了妻子柳氏,那柳氏的家族和盛长柏妻子海氏可是不相上下的,而且柳氏还在盛弘和盛老太太的帮助设计下,赢得了盛长枫的真心,并且让他浪子回头金不换,改邪归正,好好读书做人了的,而且加上柳氏那也是清贵望族出来的嫡小姐,自然眼界宽,心思放在的是丈夫的前途,要不是被对方退了婚约,能让盛长枫捡漏去?娶妻娶贤,有了贤内助的帮助,自然有所改变。

第二,不得不感慨,盛长枫投胎也是不错的,虽然是林小娘一个妾室生的他,但是他遇到了一个宠妾如命的盛弘,让他生活和受教育与嫡子无差别,还遇到了一个心慈手软的嫡母让他得以成长,以及光明磊落的好大哥,一父同宗,有了一个大哥好榜样,他自然会奋力前进,再加上父亲的耳提面命,和前方引导和铺路,再怎么那自己也得好好学习赶上不是?

第三,没有了林噙霜和盛墨兰在身边,或许是他的福气,因为林噙霜和墨兰的存在,在盛长枫耳边的话全是后宅人家的阴私算计,话说男孩子自当长于外街马背书院,学的是朝堂政局的大胸怀,关心百姓的大眼界,所以之前盛长枫沉浸于勾栏酒肆一定程度也是被林噙霜带歪了的,而没有林噙霜后的他,被盛弘带着,引导,自然会改邪归正不是?

所以说啊,家庭环境和教育就是人的第一个老师,亦是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教育,可以让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活着是剑走偏锋一意孤行。

所以顾长枫幸好是第一种,痛改前非,知到从前种种不是,并且决心疏远亲妹妹墨兰,最后才能得一贤妻,有自己的小日子,小幸福。

人总该要知足的,知足常乐不是,若要事事皆好,那便得需要你站在这个世界的最顶峰不可,可世间又哪有一人独占顶峰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行吗?非要一意孤行,落得墨兰的下场。



在林噙霜这一房之中,共有两个孩子,庶子盛长枫和四姑娘墨兰。而对于长枫来说最亲密的自然还是一母同胞的亲妹妹墨兰了。但是婚后的长枫对于回门的墨兰态度特别冷淡,对她打听的问题一概不答复,只顾看着摇篮里的孩子。

长枫婚后到底经历了什么,开始嫌弃自己的妹妹不愿与之为伍呢?

林噙霜去世,长枫不再受到压迫,展现自己的天性

盛纮是庶子出身,深知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一直强调着一碗水端平,对于嫡庶都要一视同仁。因此长柏和长枫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并无二致。

正是这种同等的教育使得两兄弟性情本质差不多,只是由于各自母亲的教育影响,使得两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王大娘子出身盛族王家,眼界较高,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用功读书,科举及第。

盛家是书香清流世家,长枫即便是庶子,也是要考上进士,入仕做官,但是由于林噙霜出身小门小户,喜欢使用计谋、旁门左道。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最初的长枫和墨兰一样放纵矫情、嚣张跋扈、沆瀣一气。

但是在林噙霜去世之后,这种局面也就得到了改善。

一则是长枫从小都接受着圣贤教育,心存正念根本还是在的;

二则没有人林噙霜引导逼着长枫去做那些龌龊的事情;

三则之前盛纮被官家留在宫中一夜、训斥一番后,他及时管束长枫。

三股力的共作用让长枫及时悬崖勒马,走入正途,并且对于林噙霜那些肮脏手段也打心眼里鄙弃。可是,墨兰却依旧使用林噙霜教她的旁门左道、阴谋诡计,这与长枫接受正统思想熏陶相悖,因此他才会开始嫌弃妹妹墨兰。

长枫娶柳家嫡女为妻,受贤妻影响,为了前程考虑,不得不疏离墨兰

长枫虽是一个庶子,但是运气特别好,娶到了盛族柳家的嫡女为妻。

原本这柳氏已经许配给了蒋家嫡子,奈何这蒋公子竟然在孝期的时候和丫头苟合,甚至还生下了儿子,而柳家一直以来都是持礼严正的家族,自然不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般人,因此亲事也就黄了。

可就算这亲家做不成了,柳家和蒋家几世的交情,也不便将这件事情给宣扬出去。恰逢此时盛家与柳家交好,了解整件事情后,高调求娶,给足柳家面子,这才让长枫这样一个没有功名在身的庶子娶到柳家嫡女。

这柳氏是大家族出身的嫡女,家族一贯持礼严正,最看不惯墨兰这样耍手段的做法。有这样一个三观正、持身也正的贤妻在旁影响,长枫怎能不清醒。

再说,长枫一个庶子,本就没有什么资源,除了盛纮,也就只能依靠柳家了,因此为了前程,只能和墨兰疏远。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智慧的女人。林噙霜的死长枫的人生转折点,而他人生的逆袭则是从娶了贤妻柳氏开始。

墨兰不知羞耻,不知悔改,长枫为此感到羞愧与失望,规劝不成只能避之

细说长枫对于墨兰态度的转变,还是从墨兰与梁晗苟合的事情被揭破的时候开始的。

长枫再混球,毕竟出生在清流之家,从小苦读诗书受圣贤教育,加上社会习俗的约束是万万不能容忍墨兰为嫁豪门私通外男,致使全家脸面不顾的行为。于是长枫从此开始嫌弃自己这个妹妹。

然而最让长枫受不了的是墨兰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若是寻常的女子,发生这样的事必定感到羞愧难当。但是墨兰非但不悔过,还四处散播连累全家,最后不得不逼盛老太太出门摆平这个烂摊子。可以说墨兰全程到尾都不知道羞耻二字怎么写的。

长枫作为墨兰的亲哥哥,心里本来是有愧疚的。倘若他能约束墨兰也不会发展至此。奈何他对墨兰的规劝并无作用,婚后的墨兰更可怕,在梁家用一些下作手段收拾梁晗的妾室,还来娘家企图兴风作浪,长枫这才嫌弃墨兰,与其疏远。

纵观全剧,墨兰之所以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因为她手段肮脏,心肠狠毒,连亲哥哥长枫也开始嫌弃她、疏远她。长枫之所以疏远亲妹妹墨兰,既是远小人,也是为长远打算。



在电视剧《知否》中,盛纮因为宠妾灭妻而惹出了不少祸端。在他的宠爱之下,妾室林噙霜甚至还凌驾于正室王大娘子之上。平日里,林噙霜就总是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嫡生子女去攀比。久而久之,长枫以及墨兰都开始仇视其他兄弟姐妹了。

在这种情况下,林噙霜母子三人难免会受到排挤,他们只好抱团取暖。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在林噙霜下线后,一母同胞的长枫和墨兰感情非但没有更进一步,反而日渐疏远!这是为何?

1、盛纮对盛长枫严加管教

其实,盛长柏和盛长枫都接受了一样的教育,两人本性都不坏。只不过盛长枫耳根子比较软,因为愚孝才会一直听信林噙霜的安排。不管林噙霜、墨兰怎么为难明兰,长枫却从来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他只是一个豪门的闲散公子哥而已。但林噙霜教给子女的手段都有些卑鄙,与长枫所接受的思想相违背。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之前盛纮就被官家留在宫中一夜。得知具体原因后,盛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管教长枫一番。在得知父亲是因为自己说错了话才被官家留下后,盛长枫非常悔恨。父亲的循循善诱让盛长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决定要改过自新。

而在林噙霜下线后,就再也没有人给盛长枫灌输错误的思想了,他明辨是非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加强。当盛长枫得知墨兰与外男私会后还不顾及盛家脸面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个妹妹失望了。墨兰心术不正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她为了自己的前途什么卑鄙手段都使得出来。这让长枫感到自己和墨兰格格不入,才会在无形中疏远墨兰。

2、墨兰让长枫失望不已

在盛长枫还没参加科举之前,林噙霜对自己的儿女是一视同仁。可惜,长枫的性格注定无法走上仕途。当盛长枫科举失败后,林噙霜和墨兰对他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墨兰直接摆出一副“你失去了价值”的样子,而林噙霜则是将全部希望都压在了女儿身上。她一心想让女儿攀高枝,这样一来自己也能跟着沾光。

后来为了能让墨兰顺利嫁入永昌伯爵府,林噙霜不惜用盛家的名声来要挟盛纮。此时的她已经走火入魔了,完全不顾及长枫的未来。不难发现,此前林噙霜在盛家一有难,长枫都是竭尽所能维护母亲。可如今林噙霜为了墨兰却可以不顾长枫的死活,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寒了长枫的心。

相较于林噙霜的唯利是图,墨兰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枫科举失败后,墨兰不顾及情分对他冷嘲热讽。而且,从墨兰对林噙霜的态度就能看出她是个只在乎自己利益的人。至于所谓的情分,她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不管她和谁谈感情,都是看中了对方的利用价值而已。

3、娶了柳氏后长枫开始上进了

长枫的运气还算不错,等到墨兰出嫁后,他就迎娶了自己的大娘子柳氏。话说这柳氏虽然容貌并不出众,但门第却比盛家高得多。原本柳家要和蒋家结亲,但蒋公子闹出一桩风流韵事,这桩婚事自然也就黄了。得知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盛家高调求娶给足了柳家面子,这桩婚事也就成了。

长枫这人本来没什么追求,但在盛老太太和盛纮的劝说下,他还是遵从了父母的意愿。柳氏进门之后就无微不至地照顾长枫,长枫也对贤妻唯命是。在妻子的劝慰之下,长枫安心读书、力求上进,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所事事。墨兰还时不时的嘲讽这个“丑”嫂子,长枫则尽力维护妻子。

夫妻和睦,长枫很快就有了一个女儿。有了孩子的长枫更有责任、有担当了。长枫整日照看孩子、牵挂妻女,这种小日子让他很是满足。而墨兰进门看完哥哥后,张口闭口就是在打听是非,这分明就是要搞事情的节奏。安分守己的长枫一直规劝墨兰不要多问,墨兰根本不领情,还开始嘲讽他。

4、小结

长枫的本性不坏,只是受了林噙霜的蛊惑才会走偏。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之下,他心中也有了一杆秤。等到林噙霜死后就没人在长枫身边挑唆了,他看清了很多事。在得知墨兰为嫁入梁家所用的卑劣手段后,长枫对妹妹就开始疏远了。有了妻女之后,为了家庭和睦,长枫自也就和墨兰渐行渐远了




《知否》中林噙霜死后,盛长枫经历了什么,决心疏远亲妹妹墨兰?视频

相关评论:
  • 13424889481《知否》中林噙霜死了,王大娘子笑着笑着哭了起来,这是为何?
    李皆章可是她也是存在侥幸的心理的,她庆幸犯下大错的不是她的亲生女儿。如果犯错的事自己的如兰,那么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会不会也如林氏一样。林噙霜害死卫氏、长枫害盛泓被扣宫中、墨兰划破明兰的脸,再到墨兰与梁六子通奸,刚知道通奸消息时,盛泓虽生气,但还在老太太面前替林噙霜说好话;如果不是老...

  • 13424889481知否各人物结局
    李皆章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各人物结局如下:盛明兰和顾廷烨婚后渐渐相爱,相知相辅,生下了两个儿子;齐衡连娶三女,三个妻子都红颜薄命,最后一个妻子身份高贵,得到了岳父家的帮助,并有两个儿子,最后一个妻子死后没有再娶,一辈子都没有忘掉盛明兰;林噙霜被盛紘杖打之后病死;盛墨兰嫁给...

  • 13424889481长枫的结局
    李皆章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盛长枫最后娶妻生子,家庭美满。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长枫是女主盛明兰的哥哥,是盛紘与林小娘林噙霜的儿子。因为林噙霜受宠,盛家人物关系简单,所以盛长枫自幼就和嫡子的生活条件一样。但是盛长枫的母亲林小娘钻营取巧,并不教导儿子努力学习,学习君子的...

  • 13424889481知否:和正室分庭抗礼20余年,她本可笑到最后却自断了后路,她是谁?
    李皆章但林噙霜能够从大娘子手里拿过管家权,自然也是她的本事。虽然剧中一开始并没有说,但后面,林噙霜害死卫小娘被盛紘冷落,大娘子才得意没几天,情势就被林噙霜扭转,之后盛家搬迁到东京城后,因为长枫再次惹事,导致盛紘被关在皇宫个,原本就落了下风的林噙霜再次因为自己手中握有的大娘子的把柄而扭转形势...

  • 13424889481知否:长枫是墨兰一母同胞的兄长,为何连他都不愿意跟墨兰相处?
    李皆章林噙霜能得到盛老太太和王大娘子的同意嫁入盛家做妾室的主要原因,就是她当时与盛紘偷情后怀上了盛长枫,虽然这个儿子是林小娘在盛家安家立命的关键,可她却对后来出生的女儿墨兰寄予更大的希望,为了墨兰嫁给梁晗的事情,林小娘不惜与全家撕破脸,最后害得自己被盛紘下令打死。林小娘死后,盛长枫就不太...

  • 13424889481《知否》中大娘子听到林小娘的死,为何害怕到发冷?
    李皆章大娘子就是再没心眼,林小娘死的如此细思极恐,她害怕一下也是应该的。最近大娘子智商还频频上线,想要无知者无畏一下也难了。她透过了林小娘的死,看到了丈夫盛紘的狠心和凉薄。联想到自己还没有林小娘得宠,如果犯了什么错误可能下场比林小娘还要惨烈。想到这一层,风风火火的大娘子也是怕的。一向宠爱...

  • 13424889481知否:墨兰明兰争吵,盛纮为何反维护丢脸的墨兰?
    李皆章若不是顾廷烨及是赶来,以长枫科考仕途母亲名声不好为由,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盛纮估计还要执迷不悟地为林噙霜和墨兰母女袒护。盛纮这个自私的男人,触不到他的核心利益,永远都拎不清面子的轻重。其实,在这场三个人的争执里,明兰才是那个有理有底气的人,盛纮和墨兰越大声对抗越说明他们理亏,越...

  • 13424889481电视剧《知否》中盛长枫经历了什么,决心在母亲死后疏远自己的亲妹妹墨...
    李皆章古时候女子皎白是大事,林小娘做出此等龌龊之事,不只让女儿丢人,还让盛家上下蒙羞,尤其是长枫,自己的生母和妹妹做出此等龌龊事,早就羞愧难当,盛纮出头经验林小娘,长枫也未曾求情半分,可见长枫虽浪荡,却也懂得礼义廉耻。其中算是有三点足迹可寻第一,这时候的盛长枫现已有孩子了,被知否电视剧...

  • 13424889481《知否》剧中的盛长枫都经历了什么?他为什么要疏远自己的妹妹?_百度...
    李皆章为了前程考虑,不得不疏离墨兰盛紘是庶子出身,深知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所以长柏和长枫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并无二致,但是因为母亲的教育影响,长枫和墨兰一样放纵矫情、嚣张跋扈,但是在林噙霜去世之后,这种局面也就得到了改善。其实林噙霜教给儿女的手段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与长枫接受正统思想熏陶...

  • 13424889481知否:世家望族的柳家为什么愿意把嫡女嫁给庶子盛长枫?
    李皆章在《知否》中,盛家共有两子,一是王氏所出的嫡子盛长柏,二是林噙霜所出的庶子盛长枫。长柏是嫡子且中了进士,迎娶了海家的嫡女。长枫因娶了柳家嫡女,从此改变了不学无术的状态,走上了勤勉上进的正途。柳家是何许人家?延州柳家从前朝起,族中进士举人从没断过,出过两位从一品,三位正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