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避免自己的焦虑,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别让焦虑成为你对抗痘痘的绊脚石吗?~


我以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从战胜抑郁到不断复发到稳定,来回答下,患者在抑郁时的内心状态,希望大家能对他们多一些包容,谢谢大家。
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恨父母?
某天,朋友圈看到一篇很热门的文章:《徐凯文:父母真的皆”祸害“吗?》,是的,抑郁过的人大概都知道,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伤痕,大概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尤其是亲子关系爱恨交加。
抑郁时,很多人都会怨恨原生家庭,其实恨背后也是深深的爱。那么这种爱恨交织在抑郁时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与父母关系的冲突
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恨父母?
恨之越深,是因为爱之越切而不可得。
01 童年带来的影响
冲突一方面来自恨父母把我培养成这样的性格,导致了抑郁;
责备父母无意识地给了很多枷锁,需要我出人头地,给了我沉重的压力;
恨父母从来不是真的爱我......
所以,抑郁那会,每次听到“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时,我觉得是种讽刺。
特别责备父母,觉得父母从来都不是爱我的,而是带有条件爱我的,希望我能出人头地才去爱我的。

当这种责备不断强化的时候,就变成了:恨,然后又不断强化恨,最后变成了惩罚父母:与父母断绝联系,或者通过自我攻击来惩罚父母。



02 实现不了父母的理想
实现不了父母的期望,我们开始自责、内疚。因为父母还有很多亲戚、很多朋友都在和父母比较,我也感受到父母也不认输,他们只想第一,我应该为父母争光的,让他们脸上有光的。
我们也想变成他们期望的孩子,他们理想中的好儿女:事业有成,光耀门楣。因为我们只有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他们才会爱我们。所以,潜意识其实还是我们想获得父母的爱。
我在朋友圈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的民族,中国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孝,而是在孝的同时,却又被孝所束缚。”
所以,当我不能成为他们想要的那个优秀的孩子(其实已经做到了能做到的,只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且不符合实际而目标受挫),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特别是这个时候我还抑郁了。
我开始内疚、自责,然后不断暗示自己:我怎么这么没用?就越来越强化这种情绪,演变成:恨自己;然后继续强化,最后变成越来越恨,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然后开始了:自我攻击。



03 父母无法理解我们
当回到过去和回到未来都无法做到时,我们个人没有任何力量,于是向外求助。向外求助的第一步肯定是自己最亲的人:父母。
当求助于父母时,因为父母对抑郁症的不了解,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内心已经崩溃。
要么责备我们,觉得我们无事找事,觉得我们想多了......
要么当父母看到我们意志力的瘫痪,丧失任何行为时,觉得我们是懒惰,开始不断地用他们所谓的激将法来刺激我们......
再或者,父母很心疼我们,于是开始也被带入这种情绪,他们开始着急,焦虑。
责备和激将法导致了我们的愤怒,愤怒不断强化便转变成恨。他们的焦虑则导致了我们内疚、自责,内疚自责强化的结果就是恨自己,最后开始攻击自己。
所以,我们看到,恨中夹杂爱,爱中夹杂恨。

我是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冲突的?
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恨父母?
放下恨,生活会更轻松;学会爱,生活会更快乐。
我也差不多是在接受现实之后才去处理这个冲突的。处理的办法就是:理解父母、原谅自己、原谅父母。
01 理解父母
要做到明白为什么父母会对我们这样那样,为什么父母潜意识灌输了那么多价值观念给我们?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父母的原生家庭,父母当时所在的社会背景,他们所面临的挫折和社会的压力。
比如我的家庭,我父母对我一方面是溺爱,一方面父亲容易焦虑,所以我小时候感觉到的环境是压抑和不安全的。但慢慢学会去理解父亲之后会发现,其实父亲小时候也缺爱,因为奶奶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所以父亲才会这样。
父母是很难了解抑郁症的(特别是我们父母已经50多岁以上时),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要知道这个社会除了真正得过抑郁症的人之外,不了解抑郁症的人非常多,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跟他们描述清楚。



02 与父母沟通,并原谅自己
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跟父母沟通,告诉父母我做不到他们想要的样子(那不合理),而且那也并非我真正想要的。
我曾经有过多次和父母的沟通。
我跟父母说过:
"我不想再跟别人比较了,也希望他们不要和别人比较了。花费物力、精力,做了很多给他人看到的面子的东西,而自己过得很累很累......."
"为了他人的认可而活着失去了自我,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非常的痛苦......"
"其实我们相比很多人来说过得都算很好了,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比每个亲戚都好。"
“创业不成,安安分分地工作,收入其实比起很多人来都是不错的。”

“”我没办法像那些很有钱的亲戚那样吃苦,我也扛不了那么大的压力,我就是一个女人,所以我也比不了某些亲戚”;
“我不想那么辛苦的工作,我其实希望工作之外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业务爱好,比如读书、美食,而非工作就是全部......”
也许,到了父母这年龄,这种习惯,这种根植于他们内心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但我说出了我内心想要的以及不想要的。同时,我也告诉自己:这一次,我要为自己而活。

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原谅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孝顺的,但是孝顺或者爱他人,需要建立在学会爱自己之后、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基础之上。
从现在起,抛弃你所有的内疚和自责,因为无需内疚和自责,我们并没有错。



03 原谅父母,学会爱
其实,我也恨过父母很长时间。
这种恨:
第一,觉得父母不是真的爱我,我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第二,这种恨其实还是来自于自己:因为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而我们为了获得他们的爱,也给自己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要求太高,却达不到。然后导致无法接纳自我,把这种对自我的恨投射给了父母。
对于第二种,接纳自我就可以了。具体请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成长篇:认清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我是如何做到不在意他人看法的?》。
对于第一种,如果沟通不了,那就放下吧。能做到:不恨父母,也不被他们影响就够了。



感谢抑郁,让我收获很多
其实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能总结很多亲子教育过程中对后代身心发展不好的经验、教训,从而学会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和我们自己的后代相处,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就经常和伦伦谈起宝宝出生后,我们的教育观:
不和伦伦吵架,一定要让宝宝看到、感受到我们之间夫妻之间很和睦,很幸福,让ta学会爱,学会付出,学会合作(所以从备孕到现在我们真的没吵架过);
给宝宝足够的爱,让ta不会为了获得别人的爱而失去自我;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从工作或其他地方带来的情绪影响家人(现在遇到情绪问题我先自己消化,消化完了或者实在消化不了我才找伦伦),而不会像过去除了抱怨什么也不做;
我也坚决不会对宝宝说这个世界很黑暗,而是向伦伦学习,用善意的眼光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让他内心充满善良和美好;
要让宝宝像伦伦一样付出后不急于要求回报、要求马上有结果,学会感恩......
这一切,与其某天后悔父母没做好,不如提前学习,当下好好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后悔;做好了现在,自己内心一定坚信未来可以做好,那么未来也不用担忧了。
所以,不后悔过去,不担忧未来,就是安安分分地把现在的每一件事做好,而非担忧后悔,连现在都过不好。因为,现在的一切将变成未来的过去,如此,循环往复,总是担忧未来和过去,这一生都过不好。
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真的可以总结出来很多经验、教训,对以后自己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别再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是在自我设限。正因为你不断暗示自己:你做不到,思维改变行动,你也不愿意行动了。行动都没有,试问:你站在原地,结果能自动走向前方?
最后,以《徐凯文:父母真的“皆祸害”吗?》一文中的一句话结尾:
“和解和孝顺不代表肯定父母造成的伤害是正确的。和解和孝顺是因为我们已经成长到有力量去面对创伤,有力量去拥有自己美好的人生,有力量比曾经爱且伤害自己的父母更好地去表达爱。”
西西的《抑郁症,我们内心的冲突》包含以下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
1. 如何走出“过去回不去,未来没希望“的绝境?
2. 抑郁时,为什么我们想离婚或分手?
3. 抑郁时,为什么我们害怕朋友嘲笑自己?
4、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见朋友?
5、抑郁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出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长们就一直被人灌输着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其实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家长们太过心急,小心拔苗助长,最终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默默来自单亲家庭,他从小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对他要求很高,3岁的时候就给她报了少儿钢琴,跆拳道,早教班等等,每天妈妈除了上班外,剩余的时间就是带着他奔走于各种培训机构之间,默默没有朋友,他在幼儿园里也不喜欢跟别的同学玩,总是一个人呆着。

有一天,妈妈刚下班回来,就要带着他去上早教课,他却跑到房间里把门关起来,怎么样都不打开,妈妈气急了对他说:“妈妈累死累活,不就是为了让你将来能变成一个优秀的人,你这么不懂事,对得起妈妈这么辛苦的付出吗?你爸爸不负责任,没想到你也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我怎么这么命苦啊!”说着就蹲地上哭起来,不一会,默默打开门,走过去轻轻地抱住了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或母亲患上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



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父母不能把自己身上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家长应该把家族的荣耀自己背在身上,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惬意的成长环境。”

乐乐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交代不能让她做剧烈运动,她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中成长,有时候她也羡慕别人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而她只能慢慢地行走。后来她却为自己感到庆幸,父母从不逼迫她做任何事情,从小到大她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长。

父母没有给她报任何课外辅导班,她的各科成绩却都很优秀。她喜欢画画,爸爸妈妈就倾尽全力,给她创造最好的条件让她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孩子成长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慢慢成长。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颗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尚且需要十几年的光阴,一个孩子的成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生长节奏来发展,父母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依依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把她丢给乡下的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虽然经常买各种漂亮的衣服鞋子和玩具寄给她,但是真正陪伴她的时间却很少。

每学期期末考试完了后,妈妈都会打电话回来问她的考试成绩好不好,如果考的好,妈妈就会多买一些玩具奖励她,如果考的不好,妈妈会通过电话教训她。

他们经常对她说:“爸爸妈妈之所以这么辛苦的在外地工作,为的就是给依依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依依却很羡慕别人的爸爸妈妈能陪在孩子身边。

对于孩子来说,再好的物质条件都比不上父母的陪伴。当他们感到孤独的时候,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将会给他们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丁丁总是把鞋子穿反了,妈妈从来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的教他怎样辨别孩子的形状,怎么区分左右方向,一段时间后,丁丁就能够自己穿对鞋子了。

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这个过程中,也许他们要走很多弯路,会犯很多错误,父母要给时间,让他们自己慢慢摸索,让他们一点点的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咸,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除了学习,孩子的人生还有很多其它可能

朵朵非常喜欢跳舞,只要音乐的节拍一响起来,她就能跟着节奏翩翩起舞,但是爸爸妈妈却以跳舞会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她学跳舞。

朵朵在学校的成绩一般,为此爸爸妈妈给她请了专门的家教老师来家里为她补习功课,但是效果平平。老师给她讲课的时候,她要么走神,要么老问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让老师下不了台。好几个老师都被她给气走了。爸爸妈妈对她是又气又恨,但是又无可奈何。

后来朵朵参加一个舞蹈比赛,获得了好成绩,爸爸妈妈才决定不再揪着他的学习成绩不放,而是给她学习舞蹈的机会,让她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心理学家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

在人漫长的一生当中,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孩子光学习成绩好,并不一定就能收获美满的人生,还有行为习惯,性格特征,与人相处,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很重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去适应、去磨合,最终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生长节奏。



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必须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

我觉得家长千万不能把外面的一些坏脾气带到家里来,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以后的性格塑造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家长平时生活中一定要避免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且千万不能让孩子看到这种情绪,同时也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然后要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家长如何避免自己的焦虑,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