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资料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人类无须敬畏自然 何祚庥 原文~

  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
  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
  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
  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
  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
  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
  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
  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
  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
  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
  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
  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
  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
  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
  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
  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
  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
  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
  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
  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
  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
  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
  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
  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1 人类之渺小
a 宇宙之无限,人类知识的极其有限
b 与自然的力量相比,比如巨大自然灾害,人之力渺小
c 即便为我们最为倚重的理性,也有很大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2 敬畏自然的好处
a 不敬畏自然,不敬畏自然的规律,人类已经和即将受到惩罚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问题,核毁灭的威胁问题,克隆生命伦理问题
是到反思的时候了
b 只有敬畏自然,避免人类掌握力量后的自负,才能够时刻审慎自己的行为,防止冒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1 敬畏是对并不存在的超自然的盲崇
a 敬畏一词具有极高的人格性
通常使用敬畏一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宗教,其对象都是一个人或者说抽象化的主体,将自然界-广泛的物质作为敬畏对象,就是将其人格化,是某种意义上的“物活论”
2 盲目“敬畏"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a 历史上所谓"敬畏”通常是守旧,反动甚至蒙昧的神秘主义的代名词
有史以来,每一项改变人类社会的前所未有的重大革新出现后,其最初的非议就是不循旧例,不畏神明,伽利略,哥白尼,科学的真理长期受到所谓敬畏的打压
b 盲目的敬畏拒绝革新,进步和理性
c 强调敬畏不利于鉴定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必胜信心
3 正确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不管冠以什么名称,物质就是物质,我们认识物质的态度只有两种,正确的和错误的,所谓正确,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还事物以本来面目,既不盲目自大,也不畏首畏尾,应始终坚持实践,坚持是什么就是什么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

  1. 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

  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运行规律,它不会因为天下处于唐尧盛世而特意存在下去,也绝不会因为出了桀这样的坏人而中止运行。与荀子的观点不同,基督教认为人要行善,不行善就要受到上帝的处罚,而且这种处罚有时要玉石俱焚,连善人也跟着倒霉。这次二十几万人命的逝去难道又是他们作恶多端的缘故?

  放远一点说,几十亿年以后,太阳要大大膨胀,如果不离开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难道你对自然保持敬畏,太阳系就不出现这种前景吗?近一点讲,还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只是敬畏能让小行星改变轨道吗?人虽然渺小,与宇宙比起来如微尘,如芥子,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规避自然灾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动出击小行星,而至于几十亿年以后,人一定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而迁徙到其他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中去了。如果人类一心只存敬畏而无作为,恐怕什么时候都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将敬畏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等同,这是不合适的。敬畏是不作为,而保护却要依靠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先说认识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提高的,但有时也会有失误与忽略之处。以这次海啸为例,人们是有些大意了。海啸发生后,大家都记死了2004年12月26日这个日子,但有多少人想起这一天于阴历是月圆之时(中国农历是十一月十五),太阳地球月亮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满月之日不一定非要有地震,但地震却多发生在月圆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有印度学者用这一古老思路预报出地震时间,与实际时间只差28分钟吗?如果我们不大意,如果我们有预警,尽管这次海啸不可避免,但还是能够减去许多伤亡。在这样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几万条生命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地震的可能性,我们的认识能力还受到什么限制,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有哪些缺陷,而不退缩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

  再说改造能力。现在一说起对自然的改造,就让人心惊肉跳,极端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能容忍改造这两个字。对自然规律我们应该了解顺应,这是不错的。但对自然环境却不可能不改造。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原来的模样过下去,否则还有人今天的发展吗?但我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恩格斯早就警告,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实际上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种报复自然是客观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观报复)。但我们从自然界的报复得到的教训,并非不作为,而是要聪明地作为。因此环境保护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们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适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类社会更高度更和谐的发展。

  如果我们对自然有了高度的认识能力,又有合理的改造能力,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就会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孔子说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与这个要求不一样,但两者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却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和谐的关系中,人应该在自然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果变成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当然就失去人存在的意义了。

  2. 与其敬畏自然,不如爱你的邻人

  2004岁末发生在印度洋沿海诸国的海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面对十几万人的生命顷刻化为乌有的世纪灾难,世人为大自然摧毁万物的无比威力所震撼,有人因此重倡“敬畏自然”,以因果报应思想来解读这场自然灾难,把它看作自然的愤怒和报复,看作对人类的惩罚。

  针对世人的质疑、迷惑和感叹,中国科学院的何作庥院士明确地表示反对“敬畏自然”。他认为,“敬畏自然”会导致人们走向对自然的迷信和崇拜,那是人类处于科学发展低级阶段对待自然的朴素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有更好、更科学的观点、方法、态度和手段来对待自然,对待自然灾害。遗憾的是,何院土的这番言论并没有赢得世人的赞许。相反,在媒体上,尤其是网络上,更多的人表示赞同要“敬畏自然”,并且—些人开始攻击何院士的观点。看来,不少人正在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和观念所误导。

  这让我想起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2004年7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同中国哲学家进行对话的情形。当时,罗蒂对“敬畏自然”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当着10多位中国哲学家的面,他问“敬畏自然”中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的自然?谁的自然?假如没有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敬畏自然”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敬畏自然”就同“敬畏上帝”、“敬畏君权‘’一样地不合时宜。遗憾的是,罗蒂的这一番忠告同样没有引起中国哲学家们的重视。

  我认为,就我们人类来说,与其去“敬畏自然”,怀如去做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去做能够增进人类团结的事情,去做类似于“爱你的邻人”的事情。“敬畏自然”要以一个超人类的世界为前提,而增进人类的团结不需要那个超人类的世界。“敬畏自然”类似于“敬畏神灵”或“敬畏权威”,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公民不应当提倡的思想。我们不如用“团结人类”或者“爱你的邻人”取而代之。因为“敬畏自然”让人感到不知所云,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而“团结人类”或“爱你的邻人”有许多建设性的内容。面对人类遭受像海啸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对中东地区仍然处于战争和动荡边缘的局势,面对一些地方的人民仍然贫困而恶劣的生存状态,借助于“敬畏自然”或者“敬畏”其他东西无法对其有任何根本的改善。但是,所有这些灾难和不幸,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团结,通过“爱你的邻人”而获得改善,获得缓解。

  在这里,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超越了种族、身份、阶级和性别,也超越了国界。—它蕴含着人类博爱、宽容、和解、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思想。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并不能减少大自然的灾难,但是可以缓解人类的痛苦。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把别人的不幸视为自己的不幸,伸出援助之手,去面对共同的灾难,这是人类团结的表现。

  愿世人更多地“爱你的邻人”。这是我们人类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的。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不知能不能帮到你~

1. 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

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运行规律,它不会因为天下处于唐尧盛世而特意存在下去,也绝不会因为出了桀这样的坏人而中止运行。与荀子的观点不同,基督教认为人要行善,不行善就要受到上帝的处罚,而且这种处罚有时要玉石俱焚,连善人也跟着倒霉。这次二十几万人命的逝去难道又是他们作恶多端的缘故?

放远一点说,几十亿年以后,太阳要大大膨胀,如果不离开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难道你对自然保持敬畏,太阳系就不出现这种前景吗?近一点讲,还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只是敬畏能让小行星改变轨道吗?人虽然渺小,与宇宙比起来如微尘,如芥子,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规避自然灾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动出击小行星,而至于几十亿年以后,人一定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而迁徙到其他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中去了。如果人类一心只存敬畏而无作为,恐怕什么时候都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将敬畏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等同,这是不合适的。敬畏是不作为,而保护却要依靠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先说认识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提高的,但有时也会有失误与忽略之处。以这次海啸为例,人们是有些大意了。海啸发生后,大家都记死了2004年12月26日这个日子,但有多少人想起这一天于阴历是月圆之时(中国农历是十一月十五),太阳地球月亮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满月之日不一定非要有地震,但地震却多发生在月圆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有印度学者用这一古老思路预报出地震时间,与实际时间只差28分钟吗?如果我们不大意,如果我们有预警,尽管这次海啸不可避免,但还是能够减去许多伤亡。在这样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几万条生命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地震的可能性,我们的认识能力还受到什么限制,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有哪些缺陷,而不退缩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

再说改造能力。现在一说起对自然的改造,就让人心惊肉跳,极端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能容忍改造这两个字。对自然规律我们应该了解顺应,这是不错的。但对自然环境却不可能不改造。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原来的模样过下去,否则还有人今天的发展吗?但我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恩格斯早就警告,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实际上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种报复自然是客观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观报复)。但我们从自然界的报复得到的教训,并非不作为,而是要聪明地作为。因此环境保护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们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适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类社会更高度更和谐的发展。

如果我们对自然有了高度的认识能力,又有合理的改造能力,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就会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孔子说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与这个要求不一样,但两者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却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和谐的关系中,人应该在自然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果变成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当然就失去人存在的意义了。

2. 与其敬畏自然,不如爱你的邻人

2004岁末发生在印度洋沿海诸国的海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面对十几万人的生命顷刻化为乌有的世纪灾难,世人为大自然摧毁万物的无比威力所震撼,有人因此重倡“敬畏自然”,以因果报应思想来解读这场自然灾难,把它看作自然的愤怒和报复,看作对人类的惩罚。

针对世人的质疑、迷惑和感叹,中国科学院的何作庥院士明确地表示反对“敬畏自然”。他认为,“敬畏自然”会导致人们走向对自然的迷信和崇拜,那是人类处于科学发展低级阶段对待自然的朴素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有更好、更科学的观点、方法、态度和手段来对待自然,对待自然灾害。遗憾的是,何院土的这番言论并没有赢得世人的赞许。相反,在媒体上,尤其是网络上,更多的人表示赞同要“敬畏自然”,并且—些人开始攻击何院士的观点。看来,不少人正在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和观念所误导。

这让我想起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2004年7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同中国哲学家进行对话的情形。当时,罗蒂对“敬畏自然”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当着10多位中国哲学家的面,他问“敬畏自然”中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的自然?谁的自然?假如没有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敬畏自然”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敬畏自然”就同“敬畏上帝”、“敬畏君权‘’一样地不合时宜。遗憾的是,罗蒂的这一番忠告同样没有引起中国哲学家们的重视。

我认为,就我们人类来说,与其去“敬畏自然”,怀如去做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去做能够增进人类团结的事情,去做类似于“爱你的邻人”的事情。“敬畏自然”要以一个超人类的世界为前提,而增进人类的团结不需要那个超人类的世界。“敬畏自然”类似于“敬畏神灵”或“敬畏权威”,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公民不应当提倡的思想。我们不如用“团结人类”或者“爱你的邻人”取而代之。因为“敬畏自然”让人感到不知所云,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而“团结人类”或“爱你的邻人”有许多建设性的内容。面对人类遭受像海啸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对中东地区仍然处于战争和动荡边缘的局势,面对一些地方的人民仍然贫困而恶劣的生存状态,借助于“敬畏自然”或者“敬畏”其他东西无法对其有任何根本的改善。但是,所有这些灾难和不幸,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团结,通过“爱你的邻人”而获得改善,获得缓解。

在这里,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超越了种族、身份、阶级和性别,也超越了国界。—它蕴含着人类博爱、宽容、和解、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思想。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并不能减少大自然的灾难,但是可以缓解人类的痛苦。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把别人的不幸视为自己的不幸,伸出援助之手,去面对共同的灾难,这是人类团结的表现。

愿世人更多地“爱你的邻人”。这是我们人类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的。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有用吗?


谁有关于“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资料视频

相关评论:
  • 13651467430敬畏自然作者从什么角度谈我们要敬畏自然?用什么的手法告诉我们要敬畏...
    詹陆怪作者认为,人类不要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本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支撑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第2---10段 本文的结构情况4、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阅读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 (1)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

  • 13651467430敬畏自然的经典名言
    詹陆怪破坏环境的人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是妈妈的孩子,热爱妈妈吧!不要让你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人人关心环境质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珍惜资源 永续利用 保护环境...

  • 13651467430一篇保护大自然的作文
    詹陆怪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十多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伸出自己的双手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以谁为本?这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文章的一个标题。作者说:“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

  • 13651467430敬畏自然的名言有哪些?
    詹陆怪一、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雨果 二、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三、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美国惠特曼 四、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美国...

  • 13651467430谁有严春友的<<大自然的智慧>>原文...
    詹陆怪当你凝视着灿烂的星空,当你与花相视、沉浸在“人花相视久,无语醉初春”的境界,当你为少女那无以言状的美而怦然心动,当你为生命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惊奇的时候,难道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没有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吗? 也许,过剩的科学知识已使你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以为科学已经将它们...

  • 13651467430关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名人名言.
    詹陆怪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会报复人类。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

  • 13651467430菲罗姆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又不能超越自然. 人与自然什么关系...
    詹陆怪这是自然界的一条铁律。如果说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时代人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话,那么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将自然视作可以征服、控制和掠夺的对象,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由此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敬畏自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且直接关乎我们人类自身的命运。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

  • 13651467430有关于敬畏自然的散文
    詹陆怪保护环境吧!因为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充满生机的自然吧!因为只有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才会有人类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不敬畏自然是工具理性导致的自信。敬畏自然是对当下人类理性的质疑。理性摧毁了人与自然的本真的生命性联系,代之以符号化的联系,世界向人呈现的程度以我们当下的认知...

  • 13651467430关于保护大自然的名言
    詹陆怪1,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曲格平 2,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3、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4,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5,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

  • 13651467430敬畏大自然是什么意思
    詹陆怪“敬畏大自然”读音(jìngwèidàzìrán),意思是:我们要对大自然抱有既敬重又畏惧的心理,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敬畏大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大自然是指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