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挂对联门神迎新年 习俗源于清朝康熙年间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沈阳故宫展出院藏对联年画~

2月1日,正赶上农历小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又在忙着挂对联、挂门神了。
作为“到沈阳故宫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在小年这天,沈阳故宫对联、门神布展完毕并对游客开放。这种对联、门神的展示,是沈阳故宫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春节系列活动,意在宣传民俗、回归传统文化。此次共悬挂门神、对联30余件,主要悬挂在景区内主要宫门等处,展现了沈阳故宫过大年的崭新面貌。
据专家考证,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开始,沈阳故宫春节期间悬挂门神、对联,这个习俗至今未变。皇宫内的门神分三类,一类是武将门神,一类是判子门神,一类是文官门神。每年过小年时,将门神挂在宫中大门或宫门上,正月十五后撤下。皇宫内以挂武将门神居多,主要目的是辟邪,防御猛兽鬼神进入。
另外,在今年春节期间,沈阳故宫还推出了“院藏清代门神、对联展”,共展出院藏部分清代名家楹联及清宫门神14对。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春联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它包括贴在门两边的对联(俗称“春联”)和门上的年画(俗称“门神”)。对联以象征热烈的红色为主,门画则是热闹的多彩图,故有“花花”之称。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有说唐代的,公元723年,刘丘子写下“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春联;唐太宗也写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春联。之后,春联逐渐在民间普及,并且出现了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等,字数上也由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发展成为多少不等的长短句。据考,喜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出自儒生冯成修之手,联曰:“子未必肖,孙未必肖,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夭眷锡遐龄。”是写自己与夫人金钢钻婚(60年)纪念庆典的。寿联始于北宋末年,出自学士吴叔雄之手,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挽联始于宋代,出自苏东坡之手,联曰:“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娱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据说是他为挽丫环朝云而作。
最早的春联是绘制、雕刻在桃木板上的神像,主要有祈福、避邪和保护门户安全的意思。王安石“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桃符”,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至于它何时变成书写在纸上的文字、有了节日喜庆的含义、又是谁首创的,古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明代的,明太祖朱元璋倡行普及春联,在私访时为大学士陶安和一家屠户亲笔书写了“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有说是五代的蜀主孟昹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有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春联。
最早的门神也是用木头刻制的,是传说中敢于逐鬼神、驱恶邪的神荼、郁垒两兄弟的形象,起源于我国汉代,是立于门上的。成为纸质的门画是后来的事,据说是唐代的事,是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得二人守门方可安寝。人们有感于此事,他们二人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守门把户职责的“门丞”、“户尉”了。也有以钟馗形象为门神的,据说是唐玄宗梦中所见,经吴道子绘成影像,并赋予了它“岁暮驱除,可宜偏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的职权。这种民俗的本义在传承中越来越被淡化,逐渐成为喜庆佳节、活跃节日气氛的象征,吴曼云《江乡节物咏门神》的诗中说得明白:“盱目掀髯惯避邪,除书新换记年华。笑君只是春来燕,尽入寻常百姓家。”到了今天,门神大多被象征吉祥、幸福的大“福”字代替,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

2月1日,正赶上农历小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又在忙着挂对联、挂门神了。
作为“到沈阳故宫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在小年这天,沈阳故宫对联、门神布展完毕并对游客开放。这种对联、门神的展示,是沈阳故宫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春节系列活动,意在宣传民俗、回归传统文化。此次共悬挂门神、对联30余件,主要悬挂在景区内主要宫门等处,展现了沈阳故宫过大年的崭新面貌。
据专家考证,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开始,沈阳故宫春节期间悬挂门神、对联,这个习俗至今未变。皇宫内的门神分三类,一类是武将门神,一类是判子门神,一类是文官门神。每年过小年时,将门神挂在宫中大门或宫门上,正月十五后撤下。皇宫内以挂武将门神居多,主要目的是辟邪,防御猛兽鬼神进入。
另外,在今年春节期间,沈阳故宫还推出了“院藏清代门神、对联展”,共展出院藏部分清代名家楹联及清宫门神14对。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