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次入选国外电影节的中国影片,在国内反而不是很出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国外电影进入国产院线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太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每年引进国外电影大片将增至20部,并允许外资进入电影放映业,这些无疑会对我国电影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允许外资进入电影放映领域,目前在政策方面还有条件限制。如外资投资电影院所占股比不超过49%等。但不论是合资或合作的影院,它们进入到我们电影市场之后,马上得到了观众的青睐。那种多厅设置,舒适的观影环境,优质的声光质量,以及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观众具有相当大的吸纳力。这样,势必促使我们原有的影院加快现代化改造的步伐。这种竞争促进了影院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它会让旧有的影院尽快更新设施设备,更新服务观念,向国际化、现代化影院靠近。哪个电影院吸引和留得住观众,就是竞争中的赢家。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于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代写艺术论文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

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关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

……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转型和发展的过渡时代,面对着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和经历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体验,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都处在不断的变动和调整中


伴随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各类电影节也逐渐多如牛毛。但与如今中国电影的每况愈下类似,连被誉为“我国奥斯卡”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也越发江河日下。
中国电影节不仅鱼龙混杂且有日薄西山之态
以金鸡奖为例,从第一届起就有盛产“双黄蛋”的传统,有一届“最佳故事片”居然还产生过“三黄蛋”,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评选机制实在举世罕见。
这点,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承其衣钵。让人不免遐想:难道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时加冕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而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之一的长春国际电影节更是愧对以电影之名。
口号居然是:电影搭台,经贸唱戏。追求“电影文化大普及,经贸活动大丰收”,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名“长春国际贸易节”,在经贸往来的同时顺带欣赏一下两年来的优秀电影!
那么,在如此匪夷所思、模棱两可的背景下,一个电影节究竟该如何运作才能脱颖而出,继而进入良性循环,最后真正呈现一个电影节的风貌和品格。已走过11年的独立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也许能给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与日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first青年影展独树一帜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的短片竞赛,发展至今,已能够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半壁江山前来摇旗呐喊,这与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紧密相连。
十年前,影展的创始人宋文发现,为什么“最佳影片”不能是参赛影片中的最好影片,于是他与同伴想把评价体系拉回至电影本身,立志将创办的电影节发展成为新电影人的挖掘机。
这一不懈追寻也体现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参评规则里,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影人的前三部电影,而在中国,着力关注电影人处女作的电影节,仅此一家。
而在遴选评委阶段,first青年影展也为人称道。
评委需要深具艺术家的眼光和胸怀,在亲子观影前提下,经过无缺席集体讨论后才可拟定所有获奖名单
图片说明:2014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审团主席谢飞(导演)
但与诸多精良文艺片一样,同样像一部细水长流电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来也步履维艰。
在时间长河淌进第八年后,该影展才与那年由它推出的现象级电影《心迷宫》一起,一战成名。
但是,在后续讨论中,有评委对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执行官李子为说:《心迷宫》这个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应该给威尼斯,那样可以走得更远。
这话令李子为百感交集。
此后,“为雪前耻”,first青年影展开始定期安排团队去鹿特丹电影节、金马电影节学习对方的创投体系、志愿者体系与视觉体系。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架构。
2015年成立的“并驰实验室”,联合电影公司在保障创作者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为青年导演提供中低成本制作的全线资源支持,推动实验作品顺利进入主流院线。
而去年,担任影展大使的陈坤,在与参展纪录片导演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与first合作成立“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的想法。
陈坤每年出资50万,助力青年导演拍摄纪录片。讲述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少年”由此获得30万拍摄资金;记录一位已过耳顺之年却还要照顾年过半百智障儿子的“罗长姐”也收获了15万制作经费。该片在随后举办的“西湖纪录片节”上又斩获大奖。导演把一半奖金放回“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由此形成了一个流水不腐的纪录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团队也日益成为一张华丽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发布会上,几百人的座位上都放着写有各自名字的瓶装矿泉水。
众多志愿者在有限条件下,甘愿承受高负荷运转,凭借自己的热情洋溢与青春逼人让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时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硕果累累。
刚刚拿下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暴雪将至》就是在该影展的创投会中,牵线世纪百年影业有限公司,由此进入实际运作环节;
导演马凯花费7万元拍摄的恐怖片《中邪》已被腾讯高价收购;
张大磊的《八月》在夺得金马最佳影片后,又得以在内地院线公映。
今年的影展训练营更是邀请到世界电影大师贝拉塔尔担任讲师??
要适者生存,但不能随波逐流
声名鹊起后,许多企业也慕名而来。有说可以在西宁找块地,建一座first青年电影大厦,当然需要按照房地产思维经营项目;也有企业愿意出钱赞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电影展”;2014年,网络大电影风起云涌时,有人甚至劝说first影展改弦更张。
对所有这类“双赢”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绝。
在李子为和她的团队看来,成为青年导演进入电影市场的最佳途径,让电影人在这里离电影最近,是一切资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谈及未来,first青年影展的主创也不讳言:长路漫漫,荆棘遍布。
而这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节所面临的通病。虽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却没有真正的电影节文化。
许多中国电影人在去过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后无不唏嘘感叹:他们惊异于,在这个以大麻和红灯区合法化著称的城市里,人们却在晨光熹微中,冒着凛冽的寒风排队买票,在电影节此后持续十天的放映中,从早到晚,十个放映厅场场爆满。
而在国内,想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电影节影院,仍旧任重而道远。毕竟,唯独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长。
而与此同时,这十年间,中国的银幕数已突破四万块,位居世界第一,而电影票房也从60亿发展至457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票仓。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如何使电影节不落入沉疴,不变得目光短浅、唯利是图,能够坚守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遗余力地打捞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为电影正名,还电影人尊严,才是一个专业电影节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

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好莱坞的电影节以及奥斯卡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建议,代表了国际水平。但有很多人往往发现有很多在国内反响不是很好的电影,反而会入选国外放入电影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国际电影节需要跨文化题材的电影。虽然说我们在国内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电影上当,有些电影也不太受欢迎者的欢迎,但是投放了国际电影节上,往往会引起不小的反响,这是因为国际电影节需要一个跨国家跨文化题材的电影。虽然在国内已经千篇一律,放到国际舞台上会显得非常新鲜和特别,也造就了不一样的效果。

第二:国际电影节保持着世界主义视角。每一届的国际电影节,我们都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入围的不同题材的电影,而这已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秘密。只要你的电影故事情节够丰富,特别容易被观众理解和喜欢,又恰巧中国参与竞选的电影很少,竞争力就会随之变小,入围国际电影节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看惯了联赛似的好莱坞大片,更希望有新鲜的文艺电影入围。国际电影节上出现的好莱坞大片或者是欧美电影比较多,而这些电影都是喜闻乐见的联赛式电影,其中不乏一些看腻了的观众。而恰巧中国的文艺电影都属于单独的个体,对于观影群体更有吸引力,入围的机会也随之变大,成功率超高。



因为他们在国内的票房都不是很高,但是艺术性特别高。

因为不符合政府宣传政策,所以一般都不在国内公映。
如:《活着》

因为国内和国外对影片的看重点不一样,观点也不一样。

估计是作品不太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吧,所以没有宣传。


为何每次入选国外电影节的中国影片,在国内反而不是很出名?视频

相关评论:
  • 18248623313戛纳电影节对于全球产业和中国电影有什么重要性?
    喻翰卸答:两种电影均向世界展示了两种中国特色电影,一种是较为奢华的中国古代猎奇图像,另一种是当代中国的当下持续时态。两种电影都在戛纳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售卖到了全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电影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戛纳电影节与中国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服务产业、服务影人,一直是戛纳电影节...

  • 18248623313第一部在国外获奖的中国电影是哪部?
    喻翰卸答:该片曾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87年,王人美在北京病逝。介绍的这部《渔光曲》就是一部在当时扬威海外的电影,1935年它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载誉而归。不过顺便要在此廓清一种不实的说法,《渔光曲》并不是第一部在国外得奖的中国影片,在它之前,一部...

  • 18248623313巴黎中国电影节的介绍
    喻翰卸答:正像法国文化部长弗莱德里·克密特朗在贺词中称赞:“巴黎中国电影节展现中国电影创作及其新潮流的代表性橱窗,是电影爱好者和广大观众期待的约定的聚会,也是与中国艺术家接触交流的特佳平台。”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在贺词中指出:“巴黎中国电影节的举办,为喜爱电影的法国观众提供了一个以艺术形式感受现代中国...

  • 18248623313我国的哪些电影获过国际大奖
    喻翰卸答:柏林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51年,于每年的2月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熊奖”,很多著名的导演和演员都视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拿奖为荣誉的象征,是世界电影艺术家向往的奖项之一。顾长卫来之不易的银熊中国电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备受青睐,获得银熊奖的有《三个和尚》《本命年》《红粉》《太阳有耳》《我的...

  • 18248623313第一个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中国大陆导演是?
    喻翰卸答:第一个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中国大陆导演是张艺谋。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是中国电影、也是亚洲电影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 18248623313有哪些中国电影曾获过国际奖项?
    喻翰卸答:王小帅的<青楼> 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仅获得奥斯卡提名,,在第25届丹佛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导演陈凯歌的新片《和你在一起》赢得了长达5分钟之久的掌声 好莱坞,冯小宁导演的中国影片《黄河绝恋》因为观众太多挤碎了玻璃 加拿大多伦多的国际影展,冯小宁导演的《嘎达梅林》放映前四天票就被抢购一空 ...

  • 18248623313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什么?
    喻翰卸答: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渔光曲》由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审定并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无论是在艺术结构与镜头运用上,都突破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格调凄婉而压抑,节奏缓慢而抒情。在保持了蔡楚生前几部...

  • 18248623313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哪一部
    喻翰卸答:受邀参展,获得了由主席苏密德斯基颁发的“荣誉奖”,评判委员会的评语是“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 。导演蔡楚生本人虽未能到场,但这份殊荣使他成为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导演。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将其誉为“冲破中国电影圈向世界迈进、中西人士同声赞美的世界巨片”

  • 18248623313获柏林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双项提名中国导演是谁 ?
    喻翰卸答:2002年后转型执导的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

  • 18248623313那些去了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人都有谁
    喻翰卸答:章子怡,巩俐,范冰冰,张馨予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