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最宠爱的小女儿病逝,墓穴中出现的无头壁画是怎么回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四川的历史故事~

(一)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四川共有350万人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他们大部分都是隶属于川军,所有的武器装备都算是国军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前线。
川军将领杨森说“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军阀刘湘抱病出战,病死客乡,却在临终不忘勉励同袍“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时任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说“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壮烈殉国。
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在弹尽粮绝被日寇包围的情况下自戕殉国、慷慨成仁。以上仅是列举的一部分在抗战中的川军将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前线奋战的士兵,可以这样说在日寇曾侵占的每一块中国土地上都留有川军将士的鲜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将领在抗日战争之前基本上都经历过军阀混战,但是与民国政府却未曾发生过战争而是和平易帜,在对红军的多次围剿也基本以失败告终,所以也有人戏称川军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但是在钓鱼城却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战死,当然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四川在被占领之后被蒙古铁骑屠杀,人口由原来的1920万锐减到82.5万,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秦并巴蜀,得地广国,取财缮兵,终席卷八荒,一匡天下。 唐时玄、德、僖三宗避乱入蜀后再图恢复中原。日军侵华,国民西迁,蒋曰:诚失关内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战可胜。
川民供赋,纳粮八千万石,泪送川兵三百万奔赴沙场血战! 观青史,川人从未负国”

(三)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
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当历史的车轮进入17世纪中叶的时候,她被一个乱世枭雄盯上了,这个人就是张献忠。
张献忠入四川,是习惯于在沉默中自在自为,独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灾难。震惊世界的张献中屠川事件,几乎从根本上彻底摧毁了四川的文化与生产力。
尤其是对四万贡生——中国文明与文化传承者的屠杀,给后人留下了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的空白——从此再无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战乱摧毁的四川以及成都经济,已经无力承担张献忠大顺政权及近60万军队的生存,再加上周边明朝军队正从多处逼近,张献忠决定放弃四川,打回陕西老家。张献忠临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彻底烧毁成都,然后朝广汉退去。
此刻,在张献忠进攻成都时被俘,后逃脱到四川犍为起兵,成为明朝抗击张献忠主力将领的杨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条战船上调兵谴将,突见成都方向浓烟冲天,大火映红了天空,如同白昼。几个时辰后,他得到了张献忠撤退的消息,慑于张献忠强大的兵力,三天后,杨展方进入成都。
此时的成都烟雾弥漫,仍有余火在燃烧,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焦糊味。曾经千年繁华,让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大都会,连同城内数十万居民,从杨展眼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记忆中繁华的街道已被残垣断壁淹没,金碧辉煌,巍峨壮观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宫建筑群早已灰飞烟灭。成都,被张献忠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了。
(五)张献忠与“柳荫街”
言谈间多次提到张献忠,于是黄尚军讲了一个关于张献忠和“柳荫街”的故事。
话说成都锦江宾馆旁,有一条年代很久远的街道,叫做“柳荫街”,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人们都知道这条街很古老,但关于张献忠与林荫街得名的传说,却少有人知道了。
相传,张献忠入川,行到柳荫街这个地方时,发现一个妇女正在逃命,她带了一大一小俩小孩,年龄稍大的被妇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妇女牵着走。小的那个孩子确实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脚步,被拖着不停哭闹,妇女丝毫没有理睬小孩的哭闹,反而还不停地打骂。
张献忠的手下看到这场景十分愤怒,心想,都说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连对自己的孩子都如此,应当诛杀。于是押着老小三人来到张献忠面前。
张献忠问:你如此狠心对待牵着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亲骨肉吧,背上背的应该才是你的亲儿子。妇女回答:大老爷啊你错了,这小儿子是我亲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战乱而死,这是他们唯一的后代了,我孩子死了,我还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断了香火了啊。
张献忠听后大为感动,心想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四川人中还是有好人存在的。
于是,他便下马走到妇女身边说,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个好人,不用逃难,直接回家,你在门口插一支柳枝作为记号,我的人来了就不搜不杀。
妇女听后马上回家,通知周围没有逃走的街坊邻居,都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支柳枝。这样一来,这条街的所有人都逃过一劫。而后,这条街兴起了插柳枝的风俗,也从此更名为“柳荫街”。

一、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二、“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决危难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于是有关孙悟空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孙悟空的形象到底来自何处,难道他真的是由一个甘肃胡人演变而来吗?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著名古典小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研究员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

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上世纪初敦煌学的建立,为《西游记》人物故事的流变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画,既有单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图像,又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可见人物故事是经过历代增益的。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发表《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重点对甘肃现存的六组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进行了探讨,并介绍说类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间流传。五代后周时期,扬州寿宁寺藏经院内还保存着一壁画《玄奘取经图》,当时人们叹为“绝笔”。这幅壁画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毁,壁画无存。

《西游记》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经过藏传佛教再创造变成孙悟空。

胡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以上说法都有证据学基础,但是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几百年,变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当缓慢,而其故事的丰富性却在元代出现了“井喷式”爆发。他认为,按段文杰等文物专家经常以晚明吴承恩之创作为据,而没有考虑到元代已经出现了《西游记》杂剧和“诗话”的事实。胡研究员指出,从《永乐大典》残本中析出的文献中,已经有数段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鲜汉文文献《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法”中孙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认为,《朴通事谚解》一书“约刊于元代”。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也提出此书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县还发现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这些都证明后世《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员认为,虽然孙悟空形象的雏形和印度史诗及民间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关联,但唐宋时期思想文化背景没能使其发生“质的飞跃”,《西游记》故事中惊世骇俗的内容所以会在元代呈现“井喷式”爆发,应当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喇嘛教的输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换句话说,虽然孙猴子和印度神猴脱不了干系,但它是曾经经过藏传佛教的“二次输入”,才以生动的形象活跃在读者中间的。

据查证,关于段文杰先生认定孙悟空是甘肃人的报道实属以讹传讹。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钟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关于孙悟空形象来自石磐陀的说法是张锦池先生提出的。

唐太宗最宠爱的这位女儿是新城公主,新城公主墓中的无头壁画是她的“陪葬者”,之所以使用了无头壁画这种陪葬方式主要是因为唐高宗李治十分的仁慈,不忍心使用真正的人类进行陪葬,所以使用了壁画这种方式来陪葬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就曾为自己宠爱的女儿寻找一个好的归宿,但是女儿刚刚定亲,还未来得及结婚唐太宗李世民就去世了,于是新城公主只能在皇宫之中为唐太宗李世民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李治为妹妹新城公主主持婚礼,原本新城公主的生活过的还是十分美满的,但是没有多久新城公主的丈夫就掺和进了一宗叛乱案件之中,因此新城公主的丈夫被流放,而李治不忍心看到妹妹新城公主受苦,便将新城公主改嫁。

 

只是改嫁之后的新城公主的生活过的并不美满,和新的丈夫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并且不久就病死了。新城公主病死之后哥哥李治十分的伤心,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于是将妹妹新城公主厚葬。

 

新城公主性格活泼惹人喜爱,不喜欢阴暗的环境,所以李治将新城公主的墓穴修建的像皇宫一样金碧辉煌。然而由于当时的人还是十分迷信的,李治怕妹妹到了地下之后被人欺负,便打算找一批侍卫进行陪葬,以求到了地下之后还能够有人继续守护妹妹新城公主。

 

然而李治并不是心狠手辣之人,很难对活生生的侍卫下手,于是才使用了壁画的方式进行陪葬。同时为了保证这些壁画能够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保护妹妹,便命人将壁画的头颅都去除,以达到陪葬的目的。所以综合而言,新城公主墓穴之中的无头壁画只是李治派去保护妹妹的守卫。



唐太宗最宠爱的小女儿是新城公主,后来李治继位,新城公主的丈夫受到长孙家族动乱影响,被李治流放,以致新城公主很伤心。后来李治将公主改嫁给韦正矩,二人关系不好,公主不久就病逝了。李治很自责,认为是韦正矩的错并杀了他,后来,李治在公主墓中画上无头壁画,象征斩首之意,以表悔恨和歉意。

新城公主长虽说是李世民最喜欢的小公主,但是李世民来不及等到新城公主嫁入就病死了。新城公主为父亲服丧三年后在哥哥李治的主持下完婚,但是好景不长,新城公主的丈夫因长孙家族发生了动乱受到牵连被流放,这使得公主十分伤心。

为了新城公主能重新开心起来,作为哥哥的李治为新城公主改了嫁,将她嫁给了韦正矩,但是韦正矩明显不是新城公主的良配,嫁过去没多久就死了,而且死前新城公主过得并不快乐,夫妻感情并不好。这让李治很是自责,一怒之下杀了韦正矩。

虽然杀了韦正矩,也厚葬了公主,但是李治依旧开心不起来,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便是给公主陵墓画上无头侍从的壁画,以此向新城公主长表示自己对伤害她的人的恨意,也一方面向新城公主表达自己的自责。

虽然李治表达自己悔恨之意的方式比较特别,但是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自己疼爱的妹妹居然死得这样悲惨,李治可能已经气到要拉人陪葬的地步,便以无头壁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恨。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小女儿,她生于贞观八年,最开始被封为衡山郡公主,要知道在唐代,一些名山大川是不能作为封号的,但是偏偏她就是以“衡山郡”作封号,可见唐太宗有多宠爱这个女儿。不过他这个老父亲也曾经小小地坑了自己女儿一把,当时一代名相魏征病重,唐太宗带着太子和女儿去看望他,问他还有没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魏征就说还在挂念儿子,唐太宗当即就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但是过了几个月,唐太宗逮到了两个谋反的大臣,正巧这俩人是魏征举荐的,虽然这时魏征已经入土为了,但是唐太宗还是很生气,就取消了两人的婚约。

后来唐太宗精心为衡山公主挑选夫婿,终于选定了长孙操的儿子长孙诠,唐太宗就开始筹备女儿的婚礼,事无巨细,只是他并没有等到女儿出嫁的那一天就驾崩了。继位的唐高宗与衡山公主是一母同胞,自然对她的婚事也很上心,后来将其改封为新城公主。

二人结婚后琴瑟和鸣,只是后来长孙诠被流放并且被地方官所杀,新城公主以泪洗面,日渐消沉。唐高宗不忍心看到妹妹这个样子,就又给她介绍了一门婚事,对方是京兆韦式的韦正矩。但是或许是新城与长孙诠的感情太过深厚,她与韦正矩的婚姻并不是很和谐。后来新城公主生了一场病,唐高宗就兴建建福寺为她祈福,但是于事无补,没几个月新城就去世了。

唐高宗接受不了妹妹的突然离世,迁怒于韦正矩,韦正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唐高宗盛怒之下杀了他。然后下令将爱妹的葬礼以皇后的规格办,这在唐朝仅此一例,墓穴中的那些无头壁画都是侍女的画像,这些侍女生前没有照顾好公主,唐高宗就让人把这些画像的头抹去,或许是觉得她们死后也没有资格照顾公主吧。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最年幼的女儿,与唐高宗李治,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非常受父亲和哥哥的宠爱。

这个公主在情感方面可谓是非常不顺。643年的时候,李世民将其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后来却因为侯君集谋反之事,李世民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有结党,大怒之下将亲事取消。

649年的时候,唐太宗又将新城公主许配给孙操之子长孙诠,长孙操是皇后的叔父,长孙操的儿子长孙诠在辈分上应该是新城公主的舅舅。不过这无所谓,古人对于这种情况不是很在意。嫁给长孙诠之后,两人的生活也是非常甜蜜美满的。

然而没过几年幸福日子,长孙氏在政治斗争中,被唐高宗扳倒。长孙诠被流放到巂州之后,被唐高宗安排人手打死。新城公主作为唐高宗的妹妹,自然不会受到伤害。失去丈夫之后的新城公主,整天以泪洗面,她也知道这是政治的残酷,因此也没有怪兄长,只是每天浑浑噩噩,不喜欢梳妆打扮,唐高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决定再给妹妹找一个亲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物色之后,李治决定将妹妹许配给彭城郡公韦庆嗣的第八子——韦正矩。然而嫁过去之后,新城公主并没有开心起来,她一直思念前夫,与韦正矩的感情不是很好。而韦正矩也不满新城公主的这般态度,因此两人时有争吵,甚至做过“越礼”之事。

感情上的不顺让新城公主日渐憔悴,终于在三十岁的时候就香消玉殒,病逝而亡。对于疼爱的妹妹忽然死去,愤怒的唐高宗认为是驸马韦正矩的错。质问韦正矩公主为何而死,而此时的韦正矩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唐高宗认为是韦正矩的“家暴”导致了新城公主的死亡,一怒之下将韦正矩处死,连带着韦正矩的全家也被流放!

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公主病死,驸马竟然被杀,全家也被连累流放,以后谁还敢娶公主?一时间皇家的这桩丑闻传遍大江南北,还专门流传出一些民谣“娶妇得公主,平地买官府”,“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气头上的唐高宗自然不会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妹妹的不幸,唐高宗觉得十分愧疚,于是就做了一个奇葩的决定:“葬事宜依后礼”。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我不知道你怎么评价他,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李世民一生中最喜欢的女人很多,她最喜欢的女人之一就是她的小女儿,新城公主,因为唐太宗以前最受爱戴的皇后长孙太后,病得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了小女儿。

新城公主长大后,李世民也尽力为她找一个好家庭,起初,唐太宗安排她做娘家的后人,但是天气是不可预测的,李世民还没看到女儿结婚就死了,新市镇公主服丧三年后,她的哥哥李志才为她准备了婚礼。

后来,长孙家族发生了骚乱,新镇公主的丈夫卷入其中,继而被皇帝放逐。新城公主很伤心。看到妹妹如此伤心,身为哥哥的李智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他向妹妹求婚,而不是韦正菊。但出乎意料的是,新城公主和魏正菊的关系并不好,不久,新市镇的公主因病去世了。

千百年来,新城公主墓终于开凿,宛如一座宏伟的宫殿。当专家们看到里面的情况时,他们立刻大汗淋漓,原来这幅壁画里的侍从没有头!当专家们在幕后看到这一点时,他们会吓得要死,但如果他们仔细考虑,他们应该找出原因。

杀了魏正举也无济于事,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李治命令人们在墙上画一些公主的侍从并将他们斩首,既不能杀无辜,又能给公主一个安慰,也能消除自己心中对妹妹的愧疚。




唐太宗最宠爱的小女儿病逝,墓穴中出现的无头壁画是怎么回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3944342679新城公主怎么死的:唐太宗嫡女新城公主暴卒之谜
    宣固狠”结果唐太宗就将这么重要的李唐皇室的宗教圣地衡山郡封给了小女儿,他对这个女儿究竟有着何等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册封为公主后衡山就有了实封,甚至没过多久又增加了一次实封,墓志上因此记载道:“汤沐增赋”。而根据各卷史书的记载,唐朝公主往往只有出嫁时才能拿到实封,这一...

  • 13944342679李治为何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千年后谜团揭开,墓中壁画不光彩_百度知 ...
    宣固狠01 公主去世与皇后之礼 公元663年,唐太宗在位十四年,国家政治稳定,但他的头痛越来越严重,而这年二月,新城公主病逝,这一消息让唐太宗十分悲痛。作为皇帝的女儿,新城公主身份尊贵,但为何她能享受到皇后之礼的葬仪呢?02 嫡生幼女,万般宠爱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小女儿,她的母亲是长孙皇后,...

  • 13944342679唐太宗最喜欢的女儿是谁
    宣固狠所以晋阳公主12岁逝世时,才会有那么多剩余的实封能够用来建造佛祠。晋阳公主字明达,明达一词为佛教常见词汇,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种独角母犀牛,长得十分凶猛壮硕。唐太宗为女儿取的这两个小名和字,当真是用心良苦,必然是在希冀佛祖庇佑自己的小兕子,能够健健康康地顺利成长吧!

  • 13944342679唐太宗最喜欢的五个女儿
    宣固狠5、新城公主是李世民最小的一个女儿,刚开始的时候她被许配给了魏叔玉,魏叔玉是魏征的长子,作为嫡长子,以后他可是要接替魏征的职位的,比起房遗爱来也是很可以的。但不曾料到魏征去世后被安上了罪名,于是李世民悔婚又给新城公主找了另一个丈夫长孙诠,遗憾的是李世民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女儿出嫁就病逝...

  • 13944342679高阳公主怎么死的?高阳公主墓在哪里?
    宣固狠唐太宗驾崩后,高阳公主,哭容不哀。 653年(永徽四年),高阳公主欲夺房遗爱兄长房遗直所继承的官爵,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经长孙无忌审理,与其夫房遗爱意图拥立荆王李元景谋反事泄,唐高宗赐其自尽。高阳公主墓在哪里?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一家葬在昭陵。身为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高阳...

  • 13944342679李治为什么以皇后之礼下葬自己的妹妹新城公主?
    宣固狠新城公主,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女儿,也是唐高宗李治的同父同母妹妹。她去世后,李治以皇后之礼将她下葬,这一举动背后有何原因?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李治以皇后之礼下葬妹妹,一方面源于哥哥对妹妹的深切疼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城公主一生的经历,让李治觉得对她有所亏欠。公元634年,新城公主在长安...

  • 13944342679唐太宗最钟爱的女儿长乐公主有孩子吗?
    宣固狠作为唐太宗最疼爱的女儿,长乐公主李丽质的人生备受瞩目。八岁受封,嫁妆之丰厚甚至超越了姑姑,尽管遭到了魏征的质疑,但唐太宗对她的宠爱可见一斑。长乐公主与长孙冲的联姻,更是显现出皇家家族的权贵与亲密。然而,她的早逝让唐太宗悲痛欲绝,为她破例使用了三道石门陪葬,彰显了他对公主的深情。虽然...

  • 13944342679盛世为后》唐朝的事
    宣固狠而唐太宗却轻描淡写地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唐太宗对妻子所生的这个小儿子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同年,越王李泰...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长乐公主病逝,唐太宗对爱女的早逝悲痛异常,下令让长乐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门的规格——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

  • 13944342679高阳公主墓被挖了么,高阳公主的墓葬在哪
    宣固狠唐朝高阳公主墓传说 唐太宗第十七女,生母不详,初封高阳,永徽四年谋反赐死后追赠为合浦。 不少人认为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除了是受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旧唐书》中的一句话:“初,主(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 意思就是,因为高阳公主受到唐太宗的宠爱...

  • 13944342679新城公主的墓葬在哪,她的一生是怎样的?
    宣固狠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新城公主的事迹。公元663年,大唐龙朔30岁的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女儿、高宗李治的弟妹大塘新城公主因病去世于长安,悲痛万分的高宗李治下诏以皇后之礼陪葬昭陵。新城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幼女,深受太宗的宠爱。出生于贞观八年九 岁时被封为衡山郡公主。到了贞观17年,唐太宗亲自探望病危的宰相...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