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历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大西洲详情及历史

亚特兰蒂斯,又译阿特兰蒂斯,一片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被称作大西洲。

到现时为止,还未有人能证实它的存在。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文章里。

据他所言,亚特兰蒂斯在九千年前已被一场自然灾难毁灭。 大西洋中传说的一个岛,位於直布罗陀海峡以西。

传说的主要来源是柏拉图的两篇对话,即《提麦奥斯篇》(Timaeus)和《克利梯阿斯篇》(Critias)。在前一篇对话中,柏拉图叙述埃及僧侣们在与雅典立法者梭伦(Solon)谈话时怎样谈到亚特兰提斯,说该岛比小亚细亚和利比亚加起来还大,与赫丘利斯石柱(Pillars of Hercules, 即指直布罗陀海峡)遥遥相对。

据僧侣们说,大约在梭伦出生9,000年以前,亚特兰提斯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海岛,岛上有权势的王公曾经征服地中海的许多地区,直至最后被雅典人及其同盟军打败。亚特兰提斯人最后变为邪恶了,且不敬神,由於几次地震,他们的岛屿被海水吞没。

在《克利梯阿斯篇》中,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提斯人理想国的历史。 亚特兰提斯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 *** 地理学家获得这个故事的中世纪欧洲作家们则信以为真,后来的一些作者又试图证明确有其地。

例如,在文艺复兴以后,他们试图证明亚特兰提斯就是美洲、斯堪的那维亚和加那利群岛。如果柏拉图不是杜撰的话,亚特兰提斯的故事实际上可能是反应了古埃及人对於西元前约1500年锡拉(Thera)岛上火山喷发的记载。

这次喷发是有史以来最惊人的一次大喷发,伴有一连串的地震和海啸,将克里特岛的文明完全摧毁,因而可能塑造了亚特兰提斯的传说。 在柏拉图的提示中,有这样的话:在“赫喀琉斯的砥柱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

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

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 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

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

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目前,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更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

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过了35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两件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们与“失踪”的大西洲联系起来。

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克里特岛只是大西洲岛国的残余部分, 因为克里特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世纪至前15世纪的450多年间是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其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曾十分发达。

但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繁荣期以后,它却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海啸连续爆发,吞没了岛上的一切。”近代火山学的发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13公里)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

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划上一个等号,其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两者相差近80年和72万平方公里。 因此,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亚特兰蒂斯”(“大西洲”)仍然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依然在探索中。

对于亚特兰蒂斯的所在位置现在还没有定论。科学家们主要倾向于在地中海西端,也就是在大西洋,因为大西洋底曾经发现过遗迹,而且对鳗鱼的回游和马尾藻海的一些情况来猜测,的确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所在,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能解释的问题。

[编辑本段]词条二: 名称:大西洲的沉沦 主题词或关键词:海洋科学 大西洲的沉沦 在西方世界的种种疑谜中,最能拨弄人们玄思遐想的莫过于大西洲了。这块在遥远的过去突然失踪了的陆地,随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究竟到哪里去了?千百年来,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寻找着它的踪迹。

科学家为此。

2.竺可桢的主要成就

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在历史地震学上的贡献

竺可桢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所组织编制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有关研究工作。

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的贡献

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可持续发展”思想贡献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竺可桢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在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13年之中,浙大从原来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16个系的规模,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2000千余人。先后成为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浙大学生(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也达3500余人。换言之,这些人才后来几乎全是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为纪念竺可桢校长,后人于2000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竺可桢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下来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这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竺可桢一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这是其主要文学作品。

3.地动仪的发明有什么历史意义

地动仪发明的历史意义:

1、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在人类面对地震灾害只能被动挨打之时,地动仪被发明出来,采取科学仪器的办法对地震实施观测和研究,从此人类手中才第一次有了工具,能够站立在地震灾害面前,第一次认识到脚下的地动和地震的源发地是有一定距离、并与晃动方向有某种关系的。隐喻了“震中、震中距、波动偏振面”的原始概念。

2、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地动仪开创了一个“如何在运动系统当中测量自身运动”的科学途径——利用惯性,以及实现这种测量所需的触发机构——“施关发机”。因此其科学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的以静态测量为基准的仪器(比如表、浑天仪、漏壶等),以至于到了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全世界还找不到任何一台测震仪器(包括水银验震器)能够与之相比,人们欲继续前进,必须也只能先向张衡学习。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4.我国历史上谁发明了地震仪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报地震的历史。

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能探测地震波的主冲方向。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女真族起源于东北,如今在东北却找不到一个女真族的聚居部落。

但在数千里之外的西北,却有着一个有5000多人规模、800多年定居历史的完颜氏聚居部落。 这个国内最大的“完颜部落”位于甘肃省泾川县。

静静的泾河淌过泾川县王村镇。在泾河北岸、状如九朵梅花的九顶梅花山山麓,聚居着5000多名女真族完颜部后裔。

这些世代以完颜为姓的守陵人后代,恪守着祖辈留下的传统,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完颜氏聚居区。 虽然完颜村的诸多王室墓冢和历史遗物足以说明这一支完颜部落后裔的来历,可他们的祖先又是如何护送祖先灵柩,奔赴这千里之外定居呢?长期关注、研究完颜村的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说,女真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因此借助畜力,大范围迁徙相对容易;同时,女真族在顺治皇帝入关以前习惯于火葬,因此护送灵柩长途迁徙的负担并不重。

如今的完颜村人,多是当时守陵人的后裔。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他们整村一次性地登记为汉族。

月球上90%以上的“地形”是以各国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有5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他们是: 石申——战国中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和楚人甘德合作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石申山。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郭守敬——(1231-1316),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和仪表制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

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万户——明朝人,15世纪末的中国科学家,是世界上载人火箭的先驱。

万户在座椅上捆绑了47支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持两个大风筝,令人点火 ,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万户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后人进入太空打开了思路。

为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推力飞行的先驱者,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形山”。 参考资料:精华驿站。

5.我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有哪些

单指航天的行不行?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空间技术1.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 *** 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3. 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5.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1. 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在卫星固定通。

6.地动仪的发明是谁

东汉时期张衡的地震仪,科学实践超越了时代。世界看重的毕竟是张衡迈出的地震科学的第一步--突破性的学术思想和发明,决不是具体地测到了几个东汉的地震。张衡与伽利略、哥伯尼等世界巨人一样,在他们辉煌成就之后都于凄风苦雨中结束了人生。地动仪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作用如果把张衡的伟大贡献狭义地理解成作了一个地动仪,那无论如何是低估到底线了。

他的伟大在于:

在人类面对地震灾害只能被动挨打之时,他第一个站出来采取科学仪器的办法实施观测和研究,从此人类手中才第一次有了工具,能够站立在灾害面前,第一次认识到脚下的地动和地震的源发地是有一定距离、并与晃动方向有某种关系的。隐喻了"震中、震中距、波动偏振面"的原始概念。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他开创了一个"如何在运动系统当中测量自身运动"的科学途径--利用惯性,以及实现这种测量所需的触发机构--"施关发机"。虽然他同所有的伟大创新者一样,并不会在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其中的机理,但是他实践了,成功了。他的科学实践,实际上是在对波动过程进行着动力学的观测,因此其科学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的以静态测量为基准的仪器(比如表、浑天仪、漏壶等),以至于到了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全世界还找不到任何一台测震仪器(包括水银验震器)能够与之相比,人们欲继续前进,必须也只能先向张衡学习。受到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局限,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到了19世纪末仍然没有意识到张衡发明的深刻意义,从南宋的周密、清朝的何琇到1833年的阮元,"余终不信有其事"的痼疾就像吸了鸦片一般摆脱不掉。读一读史,便会看到有多少个" NO"传染到今天。就在国人愚钝的同时,处于工业化革命的海外学者却在努力地研究着张衡:1875年日本人服部一三按照《后汉书》196个汉字首先绘制了复原图;同在日本的英国人米尔恩又把这些汉字逐一地翻译成英文去理解;米尔恩在1880-1883年间对地动仪的潜心研究,使他确信张衡利用了悬垂摆原理,指出:"张衡地动仪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古老的发明,更重要的在于,它竟以极其相近的思路留给了现今时代的科学仪器以许多有意义的启迪。"在历经52种模拟试验后,米尔恩将张衡的惯性测量思想从悬垂摆结构逐渐演绎、转化、发展成水平摆,终于1894年发明了现代地震仪,随后便布设全球地震台网,实现了现代地震学的飞跃。他于1897年在台 *** 北架设了日本本土外的第一台仪器,至今还珍贵保存于 *** 立自然博物馆。全球现代地震学的历史也就从1900年算起。看看今天所有的天然测震、工业测振、月球和海底测震,甚至于老人身上携带的"计步器",无一例外的全部是张衡科学发明的后续衍生而已。复原地动仪并不是要替代现代地震仪和监测台网。说到底,只是为了从科学上研究一下,按照史料记载做出一个古代地动仪,结构简朴,原理明晰,试一试,看一看,能不能够实现高精度验震。让我们走进地震发展史的长河里,尽可能地靠近源头,和先哲进行超越时空的思维对话!使公众对张衡的科学实践有更加具体而深刻的认识,由此会得到无穷的思想启迪,我们的公众和孩子们能够从中学到许多地震科学的基础知识,感到由衷的亲切和光荣,激发自己像张衡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张衡已经远去,但他探索自然规律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永不泯灭。百年来的复原研究就像奔流的河水一般,接替了前一波的浪花后,又愉悦地推涌着下一波。就这样,人们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走去,留下一片永恒的欢乐 振铎按照悬垂摆原理绘制了他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中国的地震科研工作在急步地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地震学历史视频

相关评论:
  • 18941844008关于地震的资料
    朱伏宽答:里氏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4.5级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

  • 18941844008历史上的地动仪的发明在世界上有什么影响
    朱伏宽答:1. 张衡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于感测和指示地震方向的仪器,这一发明标志着地震科学研究的新篇章。他因此成为了地震学的先驱,被世界公认为地震学的奠基人。2. 张衡的这一发明比欧洲类似的地震研究早了约1700多年。3. 张衡因发明了震惊世界的地动仪,再次在科学界达到了顶峰。

  • 18941844008广东历史记录上有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地震?
    朱伏宽答:近百年来,广东历史上最大地震为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X度,震中深度为23千米,极震区为南澳、汕头、诏安,南澳极震区绝大部分房屋倒塌为平地。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影响较大的地震,还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6.1级地震、1969年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

  • 18941844008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有何种意义?
    朱伏宽答: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等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先河。他是全人类从事地震学研究的鼻祖级人物。他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为人类对于地震科学的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张衡所在的东汉时代,地震发生比较频繁。地震引起的灾害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江河...

  • 18941844008地震级别前为什么要加上“里氏”,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朱伏宽答:里氏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震级——里克特级数,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围在 1 — 10 级之间.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释放的能量(热能和动能)大小有关,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里克特级数每增加一级,即表示所释放的热能量大了10倍.假定第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1,第2级应为10,第3...

  • 18941844008地震震中是哪里?
    朱伏宽答:震中一词在地震学中用来指代地震发生的中心位置或焦点,即地震发生的地点。它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和测量数据来确定的。当发生地震时,测量站会记录到地震波的到达时间,通过测量多个不同站点的数据并进行计算,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震的震中位置。这个词语的历史来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当时地震学还处于起步...

  • 18941844008地震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朱伏宽答:的著作中,最初也是沿用"验震器"的思路以近代地震仪作为参照来介绍张衡地动仪的.然而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尽管仍对地动仪的灵敏度有所怀疑,却特别提到了公元138年地动仪检测到发生在甘肃省内的一次地震的记载.陈运泰院士在《数字地震学》一书中使用了完全相同的表述方式来介绍地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暗示...

  • 18941844008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主要原因
    朱伏宽答: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公众普遍关心的是,汶川这个地方为什么会...

  • 18941844008石家庄地区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可能性有多大
    朱伏宽答:石家庄地区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可能性为30%。石家庄地处我国的华北地震带,整体的华北地震带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在石家庄周围的河南及河北的靠近渤海的地区,在16世纪、17世纪发生过两次8级以上的地震,因此,石家庄发生地震的几率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是较大的,为百分之三十。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部,处于华北...

  • 189418440081994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朱伏宽答: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琼斯说:“我们不能依照北岭地震的强度作准备,科学证明那不是我们要经历的最严重灾难。” 谈及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肯尼思·赫德纳特说:“我们不想夸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我们也没有计划把这次地震模拟成最强烈的地震,但这确实是一次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地震。”编辑...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