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做伤害佛陀的事情,佛会怎么办

来自:IT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果一个人做伤害佛陀的事情,佛会怎么办~

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
【原文】

忍辱仙人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当时的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讪,仙人于是应机为宫女说法。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答:“尚未。”。国王又问:“你证得不还果位了吗?”。仙人答:“没有”。国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纵贪欲烦恼的身来挑逗女人!”。仙人答:“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着。”。国王于是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这时,天降大雨,又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思想上成就的“无生法忍”成就了怨害面前的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

所以,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会,无生法忍是仙人早已融入生命的菩萨本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受”和“忍耐”,但却包含了一切意义上的“忍”,成就了圆满的忍力。

【白话】

一次,一位的仙人托完钵后,在悠静绝尘的林间息定。

这时一群穿着华丽的宫女正在林间玩耍,他们的王子射猎已经累了,躺在一颗参天大树下在休息。她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宫里,今天出来陪她们的王子显得格外兴奋;她们没有感觉到一点累,她们在悠静的森林里到处飞跑、个个像凌空的仙女!

这时,一位身穿红色长裙的年轻宫女看见离她不远处有一位行者正在安祥的入定。

慈祥而宁静,智慧而庄严。如须弥山一样安立在四天下一样,如如不动;如恒河一样流淌在古印度一样,静静流淌。

“快来啊,这儿有位仙人正在入定,好像就是那位传说在雪山修行已久的伟大的仙人。”
一群美丽的宫女全围了过来,没有一点害羞之情!

仙人微微睁开慈祥的双眼看了看她们,她们全被仙人的威仪、庄严、清净、肃穆、脱俗,震摄住了。

她们不由自主地端身而坐,双手放在两膝,静静地听着仙人为她们说法:

人生苦短,轮回路滑。我们常常为了一时的欲望、一时的贪念,而迷惑了我们原来清净的本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的,因为我们都具有清净的佛性,如果我们如法修行去除贪、嗔、痴,便可以证到如来的清净佛性。

跟我念: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时间静静地流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宫女进入了冥想的状态,这时她们已忘记了她们所要做的任务,是陪伴王子的射猎的。

这时的王子醒了,这位王子便是摩揭陀国的歌利王,以凶残而毒辣而出名。

他看到宫女都不在他的身边,怒火焚烧。

在森林里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原来的他的美丽的宫女们正在围绕在一位年轻的沙门周围、在听他说法。

他怒不可遏,他急促地跑步声惊醒了在听法的宫女,宫女们都吓坏了,个个如坐针毡、呆若木鸡!

仙人睁开双眼,抬头看他,心如静止的流水!

“你身为清净的沙门,为何勾引我的宫女?”

“不是的,我们只是在听这位智慧的仙人在给我们宣示生命真谛之法,没有别的!”宫女轻轻地说道。

“你们还敢讲话?带你们出来,你们干了什么?”

“歌利王,我们是清净的,不要为你的怒火而蒙蔽你的双眼。”

“凭什么让我相信你的话?你要我怎么相信?”

“你若不信,可以用你的刀割截我的身体,如果我的身体被你割截以后,还能自动完好无损,说明我说的话是真实的!”

歌利王二话没话,拿刀割下了仙人的左耳,鲜血流地;仙人安祥的看着歌利王,没有一点怨恨之心。

歌利王未解心头之恨,又割下了仙人的右耳,左手,右手。

宫女都吓哭了,个个跪在地上,央求歌利王。

歌利王看见仙人的安祥的面孔,还是静静地禅坐。没有一点恐惧与愤懑之心。

他被仙子的镇定从容激怒地更生气了,准备要割他的左腿。

这时天龙八部,护法神主,看到伟大的仙人遭受这样的苦痛,他们的护法之心,顿时让山动地摇,天之为变,地之为倾。

歌利王看到天地为变,知道他真的是一位为解脱而苦行的仙人!吓地两腿发软,央求仙人原谅他的无知!

仙人说:“歌利王,你被烦恼而蒙蔽智慧,被嗔火而烧去本性。我不会责怪你的!天龙八部你们回去吧,不要责怪他。”

说完,仙人的被歌利王割截的身体,全部自动完好无损!

这时,歌利王才知道,他错怪了,冤枉了仙人。

于是,他跪下,求仙人原谅的他的所犯下的罪行!因为凶残者往往都是欺软怕硬。

仙人说:“歌利王,我已经原谅了你,我也从没生过你的气,也没怨恨你!我将来成佛时,名叫释迦牟尼。我第一个先度的人就是你!”

这就是佛经歌利王割截佛陀身体的故事。

也是后来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度乔陈如五比丘的故事
……--------------------------------------------------------

我们听之后,无不为佛陀的大慈大悲所感动,为之流泪!

佛陀正是用伟大地善心度化了凶恶残暴的歌利王,让他走上了正确的解脱之路,成为佛的最初弟子之一。如果当初佛陀的前身(仙人)也和我们一样,怨恨他,还能感动他吗?还能救度他吗?

关键我们也无法做到像佛陀一样,为了成就他人,而让之割截自己的身体!

成就了伟大的善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你当然也可以说,佛毕竟是佛,而我们毕竟是凡夫。谁能让别人冤枉,再别说破坏我们宝贵的身体?

可是我们别忘了,佛陀也是从人到佛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步一步勒苦修集来的。三大阿僧祗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不要以小善而不为;不要以小恶而为之!

只要不让我们的善心被残酷地现实所泯灭,点亮我们的心灯,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化别人。

德兰莎说:随处播散你的爱心,就从对你的家人开始,多一份关爱给你的孩子,你的另一半,然后你的邻居……让每个接近你的人都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怀抱,为上帝的仁慈做见证。

我们永远怀念纪伯伦笔下的穆斯塔法,他的智慧,他的善良,他的慈祥。

记得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人有善念,天必助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遇到善良的人,不希望遇到凶恶的人;我们甚至在街上无意地看到一位陌生的面孔,如果长得凶煞十恶,我们都离而远之。如果看到一位面目慈祥,仪态儒雅的人,我们都想都看几眼!

威廉·渥兹涯斯说:“一个好人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部分,就是他微小、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发自仁慈与爱的善行。”

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是,不是那些比我们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

所以我们用爱的心,举起我们善良的手,这个世界一定是美好的。

不是社会也正在呼吁吗?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而善,正发于心!

历来不少不信佛法、无可救度之罪恶凡夫!诽僧谤佛、重罪不赦!
宗教信仰自由。有人不信,那也由得他;别人信仰,却敢污蔑诽谤。就是人品问题。
这些无耻之徒,连懂都不懂得佛法,就是胆敢胡说八道、毁僧谤佛!重罪!罪在不赦。
白马非马、世智辨聪、奇技淫巧一些诡辩之词,无非欺世盗名、无事生非!自寻死路!
对无可救度之人,连佛陀也是由得他;不是无可奈何、放任不管;而是此人下得地狱,
让牛头马面、阎王狱卒去管教管教此辈。因为TA不知好歹,正理正说,根本当作无物!
天上地上无如佛!世界宇宙,一切皆是,佛所掌管。世界一切,都是佛陀法身所化。
对众生,有菩萨的慈悲;反过来,对罪恶之徒,一样化为金刚怒目,着力整束!一体两面。
===========================以下内容,整理自网络========================
一、佛陀开悟成道日 究竟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内容之一——”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
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
1.时间的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存在于当下的一念。一念之间,具足了三千大千。
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地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一念之中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间中。
2.空间的超越。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
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于一切之处。
3.生死的超越。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
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4.自他的超越。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差别。众生平等,皆可成佛。
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苦海中。
5.佛陀领悟到了大道的源头。
宇宙一切众生生命智慧的源头,名“一切种智”。对任何问题彻底圆融无障碍地明了彻知。他明白了每一个众生生命形态的前生后世,知道他们过去造了什么业,因了什么业导致现在的生命形态的果报。他能彻知全宇宙的众生时时刻刻每个刹那的心念,能遍入每个众生心中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刹那间了了分明,佛陀彻底清楚明白全宇宙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植物花草,六道众生一切存在的形式的起源都来自于最初宇宙生命的起源:如来藏!
在“如来藏”里边本来没有生死,没有烦恼,没有悲欢离合,没有生死轮回,没有善恶,没有对错,没有黑白,没有大小,没有你我他之分,没有我的存在,没有远近,没有现在、过去、未来,没有一切分别心和分别的概念。它就是绝对,它就是真理,它是永恒,它常住不灭,它不生不灭,不一不异,它不来不去,它一直在那里!
众生正是由于最初一念颠倒无明,故而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各种生命层次开始诞生,以及不知道怎么回归当初生命源头“如来藏”,才会产生各种执着,造各种业,生生世世承受各种苦果乐果,或好或坏,轮回不息。此时此刻他的心头格外平静,一股无言的大悲心升起,正因为他洞察全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无奈地轮回,承受各种苦难,带着各种执着不能解脱……
佛陀的觉悟突破了一切的生和死,超越了一切的烦恼,心中如同大圆镜,彻照宇宙的一切,如如不动,证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成为全宇宙至尊的佛陀!
二、佛陀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佛陀觉悟的故事
佛陀的生平
佛陀到底什么样?他是一个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物?
世界上尚存的最老佛塔,印度的桑奇佛塔,也没有看到佛陀的雕像。通常,在印度的寺庙,他们不供奉佛像,他们通常是供奉菩提树、佛陀的脚印。
现代的神话学一致认为菩萨是神话。
而欧美的佛学界认为佛陀是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发掘了阿育王柱。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在19世纪来到印度,在印度发现了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重要的佛教遗址,而他本人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从佛经上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蓝毗尼。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
据说悉达多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悉达多相貌庄严,预言他将来可以做一统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
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太子将来出家,便想尽办法不让离开皇宫。
但是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当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时,让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子受到极大震撼。

这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
当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时,决定放弃王位,开始苦修,希望能找到帮助终生度过苦难的解脱之道。
苦修6年,却没有得到解脱,于是下山,并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

苦修六年的佛陀
精神振作后,悉达多在菩提迦叶选了一棵树(菩提树),在树下禅定。他说如果不能觉悟就一直不起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他觉悟了。

夜睹明星
觉悟后的他登时觉得浑身通畅,可以夜睹明星。于是佛陀想要入灭,但是终不忍众生受苦,从菩提迦叶步行到鹿野苑,开始讲法。

出家的原因:众生太苦,要度他们。
在佛教里,众生之苦分为八大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很容易理解,着重讲解三种苦。
1、 爱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生离死别,人间惨事,青年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相爱时,我们常将对方视为长久不变:“我会永远疼你”,“我要和你白头到老”。
别离之苦却随时相伴左右。尤其是独自一人应对各种繁杂家务之时,更能体会这种离别之苦。
2、怨憎会
“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情况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真是令人苦恼万分。
其实在相爱的人之间也常常产生怨憎会,比如亲子关系,对子女的期待、执着就容易产生怨憎恨。在很多孩子的头脑中会产生“父母皆祸害”的感觉。
尤其心理学在社会广泛流行后,很多人都会将自己过好的原因归咎于原生态家庭的父母身上。
3、求不得:
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
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
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
自己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越是贪爱,越是容易有求不得的苦。投入贪爱的过程,你已经种下了苦的种子。
悉达多则是通过生老病死直接看到了最高的需求:超越自我的需求,如高峰体验、灵性成长。
生活便是最大的道场,用心观察生活,你便能看到其中的苦,当你看到了他它,便能理解它,也就有了跳脱它的自由。
三、星云大师:佛陀觉悟后的般若生活。
 (一)佛陀的一日生活
  各位想象中佛陀一天的生活,或许如小说家笔下描写一般驾着祥云紫雾飞翔于天上人间,运用神力变大变小。其实那是虚幻不实的神,而佛陀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他一天的生活大致如此:早上天尚未破晓即起:盥洗,然后打坐。有人或许会感到奇怪,佛陀都已经成道了,还要打坐做什么?佛法对于学佛的人有两方面的受益,一为自受用,一为他受用。自受用即在佛法中找到安止身心的法乐,也就是自度自利;他受用即弘扬佛性,让佛法的法益普被于三根,是利他度人。能够在佛法中体会到自受用,则必能植根深厚,虽经诋毁侮辱,遭到横逆迫害,也不会忘失道心,率尔轻离佛门。如果能够激发他受用的慈悲心,广度一切有情,则圣教可以推扬。事实上他受用即自受用,自受用乃为了完成他受用。譬如佛陀虽然已经开悟,仍然勤修禅定法门,此乃佛陀自受用的境界,在禅坐中和真理融合在一起,享受无法言喻的禅悦的寂静。然后以禅定中所证得的智能慈悲,去教化众生,以收他受用之效。
  佛陀禅坐之后,然后出门托钵。托钵的制度,在原始佛教僧团中,非常被重视,因为托钵使佛教和信徒密切地接触在一起,缁信以饭食来供养僧侣们的色身,僧侣们则以佛法来普滋信众的慧命,一为财布施,一为法布施,财法二施,等无差别。佛陀托钵毕,为供养的信徒说法,使他们于信施中,得闻清净法,生大欢喜心。然后返回精舍,食用托钵而来的供养,食毕洗涤瓦钵,吸取清水,沐洗双足,整理衣单,铺好座位,然后安详入座。即使是圣者的佛陀,也很重视生活中的勤劳作务,佛陀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佛陀打坐完毕,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教诫,主要讲的是戒法律仪,使弟子们能够如法行止,维持僧团的清净和合。佛陀开示弟子们之后,有些信徒由于清晨晚起,来不及供养佛陀,这时候三五成群的把东西送到精舍,等待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他们的供养,并且慈悲地为这些信徒讲说佛法,使他们福慧双修。信徒们离去之后,佛陀静静地到精舍的各堂口去巡视,看看出家的弟子们如何精进修行,并且即时给予最适当的调教,解决弟子们的困难,佛陀的慈悲就像和风煦日,无私而普遍地照拂着每一个众生。佛陀巡视弟子们以后,这时候大约下午四时或五时,于是再盥洗、沐浴,然后静坐。到了夜幕低垂,佛陀仍然不忘说法。初夜时,把遭遇重大困难、问题重重,或者是烦恼深重,打不开心结的弟子,个别叫来,殷殷地开导他们,佛陀的慈爱彷佛春晖般的细腻,随时随地都关护着弟子。中夜时,大约晚上十一、二时,佛陀在禅定中,为天人演说天乘之法,使他们生大信心,护持佛法。到了后夜,相当于子夜二、三时,佛陀或者经行,或者以右手托头如弓状般吉祥而卧。这是佛陀一天当中生活的概况。
  佛陀的日常生活,粗观之,不是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两样吗?佛陀和我们凡夫相同,也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其实细察之,其中的内容却大不相同。佛陀一日的生活是实践六度精神、表现般若风光的生活,和我们凡夫计较纷争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譬如佛陀披搭袈裟,乃警示沙门释子不忘常行清净戒法,即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福田,并为之说稀有之法,即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不避侮蔑,普行劝化,即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勤奋不怠,是精进波罗蜜;静坐瞑思,观照空理,即禅定波罗蜜;这一切皆为证悟真理所流露出来的悟者的生活,即般若波罗蜜。佛陀所过的是平等解脱慈悲喜舍的六度生活。我们食用一切,持的是贪着、差别的心念,骄矜自满的态度。佛陀每吃一口饭,则感念众生的恩泽大如须弥山;每踏出一步路,就想引导众生跨过茫茫苦海;每讲一句话,无不想将佛法贯穿众生的心房;佛陀沐浴,是为了洗净众生无始以来所薰染的尘垢;佛陀巡视教团,是希望众生能够早日成佛;佛陀无时无刻不在念念众生的哀苦,无时不在随地随处行大慈悲。佛陀在四十多年化他的生活中,每日仍然不忘独居瞑思;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呈现出不贪、不瞋、不妄求,无对待、无差别、无执着,真理合一的圣者境界。“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佛陀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实而又不同于凡俗!
  (二)佛陀如何应付困难和挫折
  佛陀虽然过的是六度的生活,但是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是众多。你们各位处世接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来应付呢?是消极的逆来顺受,还是积极的排除困难。现在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圣者的佛陀,如何以他的智能来排难解纷。
  佛陀在有无之中,已经证得有无一如,自性平等的境界。
  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尤其由于弟子们而招来的麻烦,更是不在少数。譬如有一对男女青年已经订好婚约,并且选定某一天由女方依照风俗到婆家去回拜。当天这个少女清晨就起来调制香饼,准备带去给婆婆。饼刚刚做好,恰巧一位比丘来托钵,信仰虔诚的少女于是把饼供养了比丘。比丘把饼带回精舍和大家分享,美味可口,口齿生香。于是没有食用到的比丘们,纷纷到少女家中托钵,少女把要带去当礼物的饼全部供养比丘了,最后只好改变主意,明天再去会见婆婆。可是几天下来,比丘们天天来托钵取饼,少女始终无法成行,终于引起男方的误会,扬言说:“双方约好日子怎么不来呢?莫非想赖婚不成,既然你们如此的不诚意,我们就不要结婚吧!”男方不听女方解释,强行解除了婚约。女方的父母看到女儿因为供养比丘,而遭到被退婚的伤心事,就把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佛陀。佛陀一听,立刻召集全体弟子,制定戒律,告诫弟子托钵受供应注意的事项。佛陀的悲心,希望普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非只为自己能满足口腹而已。佛陀对世间的人情来往还是不偏废的,说明佛陀是出世而不离人间的。
  佛陀受到来自外道的迫害也很多。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郎名叫战遮,为外道所买通。有一天趁着佛陀登座说法时,把自己扮成孕妇,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讲堂内大众正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地聆听佛陀演说妙谛,战遮女突然站起来,嗲声嗲气地指着佛陀说:“释迦!你满口的慈悲道德,但是我肚子里的孩子,你打算怎样?”深信的弟子们一听惊慌失色;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开始动摇起来。但是佛陀神色不变,心平气和继续说法。战遮女一看佛陀如如不为所动,于是跳跳嚷嚷,想要扰乱清静的道场。就在蹦跳之间,藏在衣内,绑着小盆子的绳子断裂,小盆子咚咚咚地滚了出来,恶毒的计谋暴露无遗,战遮女羞惭地抱头鼠窜。
  外道一看陷害佛陀的技俩失败,仍然不死心,又怂恿一位名叫孙陀利的女子,经常出入只园精舍,以诬害清净的僧团。孙陀利甚至被外道所杀,嫁祸于僧团,但是佛陀以大智能,使得原凶就擒,洗除了冤枉。诸如此类的伤害打击,真是磬竹难书,但是丝毫不能损害佛陀圣洁的人格。
  这些来自于外界的恶意中伤、狠毒迫害,并不能影响佛陀为教为众生的悲心。佛陀感到伤心的是来自于内部的不和,尤其是弟子提婆达多的叛变。在佛教的僧团中,由于对象普遍摄纳,因此佛陀的弟子有圣贤,也有愚劣,良莠不齐。僧团本是讲求六和无诤的团体,但是有些根器比较顽劣的弟子,有时也会有意气之争。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说法,弟子们发生激烈的争执,互不相让,佛陀于是为弟子宣说长生童子以忍止诤的感人故事。在种种艰难困厄之中,让佛陀最为伤感的是跟随他出家的堂弟提婆达多,为了争夺僧团的领导权而公然背叛佛陀,破和合僧。事实上提婆达多认识不正确,佛陀是以他那如明月般的圣洁道德来领导僧团,不是任何暴力或权势所能取代的。
  提婆达多自己背叛了佛陀,并且恶毒地对佛陀的弟子发出宣言:“你们跟随佛陀出家,现在佛陀已经渐渐老了,佛陀的僧团,苦行色彩越来越淡薄,不认真修习苦行,怎能成道?我有阿阇世大王的护持,要苦行、要物资都比佛陀方便。”一些信仰不坚定的弟子,经不起提婆达多的诱惑,也背叛佛陀,见风转舵投到提婆达多的团体。大家想想:一心一意致力于组织清净无诤的僧团,维系诸佛慧命于不堕的伟大佛陀,遇到这样的事,怎不伤怀?但是佛陀哀而不怨,静静地开示弟子们说:“芭蕉的心如果长实了,就容易倒榻;骡马如果怀孕了,离死期就不远;小人如果得到太多的供养,享受的物质太丰富,道业就容易消失,失败就迫在眉睫了。”佛陀所哀伤的是众生的愚痴,自弃真理之门而不自知,而不是为个人的荣辱伤感。
  跟随提婆达多的弟子,凶恶地发出狠话,要加害佛陀。跟随佛陀的弟子赶快准备棍棒,以保卫佛陀。佛陀一看弟子们要动武起来,莞尔一笑,告诉大家说:“你们太傻了,成了佛陀的人,还要用棍棒来保护吗?收起来,大家静坐念佛念法念僧。”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于是到对方那里,展开无碍的辩才,把背叛佛陀的弟子,甚至提婆达多的弟子说服过来,投归佛陀。佛陀看到迷途知返的弟子,不瞋不喜,只是淡然地说:“只要回头就是彼岸,大家精进,切莫放逸!”已经证悟无生的佛陀,是不会唾弃任何顽强的众生,佛陀只是担忧圣教的衰微,众生随业轮回,时时兴起大悲心救渡沉沦。
  除了内忧外患所交叠而成的煎迫之外,佛陀一生所遭遇的坎坷,实是笔墨所无法描述的。即使到了晚年,父王净饭王、姨母大爱道的涅槃,弟子舍利弗的去世、目犍连的为教捐躯,甚至释迦族的被灭,都使佛陀为之忧感填膺。自觉圆满的佛陀,充满着人间的感情,面对生死无常,不是如草木般枯槁无情,只是佛陀是证悟真理,了脱生死的圣者,彻悟人有生老病死,分段往还,而法是恒常不变。一切的攻击伤害,对佛陀而言,都是进趋真理之途的逆增上缘。
  (三)佛陀如何教化弟子
  佛陀教化弟子是依据弟子的根器,而给与种种不同的教化,好比医生视病人病情的不同,而施以各种药物。佛陀对于执着太重的,就叫他学习放下。譬如有一个弟子对佛陀的教导尚能领受奉行,就是法执牢不可破。有一天此人攀登山岳,将至顶端时,不慎跌入山谷。当此人正悬在半山腰,上不不得,大喊救命时,佛陀即时现身崖边,对着手攀断枝,双脚悬空,哀哀求生的弟子说:“我可以救你,但是你必须听我的话。”“佛陀!到了此刻,我还能不听您的话吗?”“好!请你即刻把手放下。”“哎呀!佛陀!怎能把手放下,那是要跌下悬崖,粉身碎骨的啊!”手不放下,佛陀就没办法救助此人,我们如果不放下我执、我见,佛法再好,也无能为力,信心不够,永远无法和佛法相应。
  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的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的加以摄受。佛陀自己经历过多年的苦行,了悟苦行的不究竟,但是弟子大迦叶喜好苦行,修持头陀,佛陀虽然不加以鼓励,但也不阻止,并为大迦叶尊者说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譬如阿难尊者为佛陀姨母请愿,让女众出家。佛陀对于不能依教奉行者的意见,也不会坚持己见,固执不采纳。
  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是细微的,再愚笨的弟子,佛陀也不厌其烦,谆谆教诲。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周利槃陀伽,脑筋鲁钝,看经过目即忘。他懊恼异常,佛陀于是教他持诵“拂尘除垢”的偈颂。周利槃陀伽遵照佛陀的指示,每天手持扫帚,一面认真地洒扫尘埃,一面用心地持念“拂尘除垢”,佛陀并不时的给予开示。日复一日,年岁推移,终于扫除内心的尘垢,重现智能之光。
  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佛陀激励他上进;对于操之过急,过分勇猛的弟子,佛陀则教以缓和。有一位闻二百亿比丘,是个琴艺超群的音乐家。由于他平日娇生惯养成性,乍入僧团,不适应沙门生活的清苦,加以他过于精进,身体不支,因此一天一天的虚弱下去。佛陀看到日益消瘦的闻二百亿,于是就近取喻,告诉他说:“修行就像弹琴,琴弦拉得太紧容易断,放得太松则不能成音,如果不急不缓,就能弹出美妙的音声。修行也要不急不缓,恰到好处,才能持久有成。”
  佛陀对于弟子的教化方法,常是观机逗教,应病予药。而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一律加以关爱。譬如担粪的尼提、理发匠的优波离,佛陀都慈悲纳受他们,成为僧团中的一分子;佛陀曾经救度五百贼人,弃邪归正,信仰佛教;并智引三迦叶兄弟,皈依正教。佛陀亦曾教导妓女,使入正道;感化鬼子母,爱人子如己出。
  佛陀视一切弟子如同自己的亲生子女,佛陀并且举例说:一个父母生有七个孩子,六个身体健康,健壮如牛,只有第七个孩子体质羸弱,百病丛生。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是相同的,但是对于病痛的孩子所付出的关爱是更深刻、急切的。佛陀对于苦难的众生,也是格外怜悯、体恤的。又好比有三块田畦,第一块嘉禾累累;第二块由于缺水,因此果实苦涩;第三块则土壤贫瘠、荒草丛生。农夫如果要开荒屯垦田园,一定先耕种第三块。常人生病了,才需要医药诊治;幼童由于懵懂无知,才需要庠序之教;众生有了烦恼,才需要佛陀的慈光被照、法水滋润。佛陀是众生依止生命的堡垒,是众生倾诉委屈、心事的良师。
  佛陀如何摄化弟子呢?
  (1)以慈摄众:佛陀不辞辛苦为有病比丘看病,扶侍其起居,为比丘煮粥疗饥,并为目盲的弟子穿针缝衣,不厌繁琐。佛陀不以力量来摄取大众,而以世间无以伦比的慈悲来摄众。
  (2)以法领众:佛陀不以权威武力来压迫大众,权威只能服人之面,而不能服人之心。佛陀树立了如皎月清风般的圣洁风范,崇高的道德,伟大无匹的人格,使众生由衷生起恭敬,接受他的领导。
  (3)以智教众:佛陀成道以后,四十余年间,昼夜六时、三周演说四谛十二因缘妙法,并且善喻举例,出以幽默轻松的口气,来开启弟子的迷津。
  (4)以法养众:佛陀不以金钱财物、美衣珍肴来养活众生,而以禅悦法乐来滋润众生慧命。财宝有散尽的一日,而法喜是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四)佛陀如何享受宗教验体的生活
  佛陀对于世界一切的享乐,已经断除贪恋之心,但是佛陀在宗教体验的生活之中,享受到无法言喻的法乐。佛陀如何享受宗教体验的生活呢?
  (1)以如生活:佛陀已证得真如法身,不为五尘所染,不随五欲而转,一切如如不动,而能应行世间,普渡有情。如皓月映千江,自性本清净;似丽日悬天际,光明遍照耀,慈悲不减,智能彰显,是表现法身遍在、应世无碍的真理生活。
  (2)以缘行化:佛陀观十二缘生缘起之法,而成正等觉。佛陀教化众生也随顺因缘,能度则度,毫不着意。经上说:“佛门虽广大,不度无缘人。”佛陀虽有种种神通,然不能度无缘之人。以众生无尽,因缘不具足,更显出佛陀的慈悲无限,待缘而度一切众生。众生虽顽劣,不知亲近善法,但是佛则常垂双手,等待众生伸出求救的手,因缘聚集,佛陀仍然不弃任一众生,慈悲加护。佛陀不仅救拔有缘之人,更扩而大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济一切有情,佛陀的慈心悲愿是难以测量和窥知。
  (3)以智拥有:佛陀未出家前,拥有美满的家庭,显赫的功名,享用不尽的富贵。出家后,受到国王的优厚礼遇,檀信的虔诚爱敬,营建精舍道场,资具无缺;弟子入门者众,常随左右,集至高无上的荣耀于一身。但是在佛陀的心目中,这些东西好比浮云行空,瞬即消逝,不足挂碍于心。一切施舍从十方信众而来,还施于十方信众,随缘来、随缘去,恰似蜻蜓点水,了无余波,自在消遥。佛陀所拥有的是如来种子的散播,菩提道种的深植,这是无上智能的拥有。佛法本自具一切,在佛陀认为四句偈胜于三千大千微尘般的七宝,这是千金难换,不增不减真理的融合。
  (4)以定安住:我们经过一天的忙累,需要温暖的家来安顿疲惫的身心;鸟儿觅食厌倦了,也需要窠巢来栖止弱小的身躯。但是危脆的国土,必有毁坏的一日,什么才是永久无忧的安乐国?吾人应该安住在哪里才安然无恙呢?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去处,安住在禅定之中。禅定的世界,是个“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住的活动世界,这里面充满无限的禅味,深深的禅意。这里有的是洒脱、自在、活泼的禅的风光,与宇宙天地俱在的永恒。

看是因为什么了,佛法讲的是因缘,这个人和佛的缘分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佛知道,所以有不同的方法去教化和帮助众生,所以你这个问题也没有一定的答案。就像有的时候你打人是恶意,有的时候你打人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实际也是关心,方法不同,用心是一。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救度众生,所以决定不会以恶心仇恨心对待众生的,因为了悟了一切诸众生,佛性本平等,所以也不会轻视任何众生,乃至蚊虫蚂蚁云云,这就是佛陀。阿弥托佛。望采纳。

佛大慈大悲,把一切众生都看作子女,众生即使作恶多端,佛只会怜悯他。
但是,作恶者自有因果,诽谤佛教,诽谤寺院,诽谤出家人,伤害佛教人士,都是会堕入地狱受苦的,这是因果规律。
佛经中记载,提婆达多曾经伤害佛,佛也没有反击他,也没有仇恨他。提婆达多最后堕入地狱了,佛陀还派阿难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去看望他。

佛已经超脱了一切的情绪,当然不会怎样。但护法神和因果不饶人啊。。。


如果一个人做伤害佛陀的事情,佛会怎么办视频

相关评论:
  • 18510519484夫妻不和一方撕毁佛经
    范郝金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

  • 18510519484自他交换之修法 顶果钦哲仁波切
    范郝金阿底峡的手饱受一种强大疾病的折磨时,他对种敦巴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你慈悲的力量能够移除痛苦。” 魔王摩罗询问佛陀:“如果一个人重复念诵我的名号,不会为他们带来利益或伤害,但如果他们念诵文殊师利的名号,即使只念诵一次,就能够纾解他们的痛苦。为什么?”佛陀回答:“那种力量来自...

  • 18510519484有谤佛的念头怎么办?请教大家。
    范郝金网上教会 这位朋友 每个人做某些事情都是因缘聚合的。你信教也好,我信佛也好,请自重不要诋毁他人的信仰。佛教是自由的,信也好不信也好,那是自己的缘分自己的事情。因为你不负责任的言语断了他人的善根,这是不好的。在佛教里面这种罪很重。你怎么不知道前世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呢?你们讲博爱,这...

  • 18510519484雷瓦达尊者:如何面对他人批评指责,以及如何指出他人过错?
    范郝金佛陀教导初善、中善和后善的佛法,饶益了许多人。即使与他人分享这么好的佛法,佛陀也必定以尊重的态度去教导他们。甚至佛陀在教诫一个人时,也是以尊重的态度去做,而不是以不尊重的态度。如果你想要饶益他人,即使他们做了很坏的事情,绝对不要指出他们的过失或指责他们。你应该等待适当的时机说出来并...

  • 18510519484学佛的人可不可以通过伤害某些众生来利益某些众生啊?
    范郝金经书中明确讲过不可以的,那叫邪命自活,是在造大杀业(所有经过你手死亡的海鲜都和你有关,是因你而死的)如有用,请采纳

  • 18510519484关于佛教的因果报应问题
    范郝金我有学习佛教方面支持有一个问题我很困惑为什么说因果报应丝毫不马虎呢,也就是说如果干了亏心事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老天爷,老天必给你惩罚,老天为何对每人都那么公平的?老天给每个人... 我有学习佛教方面支持有一个问题我很困惑为什么说因果报应丝毫不马虎呢,也就是说如果干了亏心事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老天爷,...

  • 18510519484将光明照进黑暗,佛陀怎样对待伤害他的人
    范郝金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也包含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教义: "无缘大慈",意思是哪怕跟你没有缘分,素不相识,佛都愿意来救度你;"同体大悲",就像和你同一个身体一样真实感受你的痛苦。

  • 18510519484怎样化解小人
    范郝金话说回来,假使忿怒发脾气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发一发脾气还说得过,如果发了脾气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这样发脾气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发脾气只是对人对己有损而无益。 如果有人对我们不讲理,要原谅他的无明愚痴,修持自己的忍辱来悲愍他,不应该_恨他。佛陀曾经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_不...

  • 18510519484佛缘知识:如何用慈悲之心面对他人的嗔怒造业
    范郝金一个人如果用言语或肢体伤害了你,你可能会做以下选择:1、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即用同样的方法去还击对方。2、以德报怨。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这一切,忍辱负重,熄灭自己心中的怒火。换做你,你会如何做?其实,这两种都是人的正常的一种处事反应,对于第一种,当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就用同样的...

  • 18510519484什么叫实证佛教
    范郝金佛陀不要我们这么做,他教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你不要因为他是佛陀,你就全部都相信,而是因为他讲出来的道理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才接受,这是第一个原则。如果这一个原则,我们把它放到学术界,我说:“请问某某学者,你不相信佛教没有关系,但是我请问你,依法不依人这个道理对不对?”他会说:“对!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个...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