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文集第一卷 比较文学读书报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急求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报告~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薄薄的一本《谈美书简》看完,这主要得益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内容。在这个场合仓的阅读过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觉地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白花,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毕竟还是有了些收获。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学与戏剧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还应该是环境中的人物,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人物个性与典型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这样的观点贯穿在这一节的始终,可以使读者在解读当代一些文学、电影中的“实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词之外的评价。虽然在这个强调个性的年代里,这种典型性并不如作者写书的时候那么强烈,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想法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正是这些貌似平易近人,实则各有性格的角色,丰富了我们单调的电视屏幕,让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样,这样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近年来讲述各种小人物的电影在国际影坛开始叫好又叫座的发展起来。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身为作者的朱光潜老先生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并不能够从中见识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这样一本可以作为启蒙书籍来读的小书中,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胜,带领我们观看胜景的好导游吗?作者的确非常成功地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说完了作者的优点,我很想再讲一些我在读这本书是对于写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书中曾经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学研究的时候,不可以总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没见什么具体分析,都是概念。由于这本书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年,受旧思想的影响还很大,我认为作者在有的时候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作者是一个研究了很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写的书也如同马克思主义要求的那样,非常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和观点,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让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学到了东西。

另外一点就是,作者在每一次批判或者支持某一个观点的时候,总是举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章或者信件作为论据。我承认马克思他老人家创立了非常完善的思想体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一应俱全,我也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学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认识,我更确信中国的和平崛起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一大胜利,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此普遍、广泛的举出他们的文章做出不可置疑的论据来使用,甚至不加点评或者逻辑推理的承认是绝对的真理,是否本身就是违背了辩证的思想呢?这是否可以扩大为中国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大失误呢?

提出以上的两点内容,我并没有批评朱光潜老人,更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变化,然而我认为,以上的这两点,正是我国大部分政府与党的文献中广泛存在并且应当试图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正是中国共产党让人感受到形式主义存在的主要原因。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71173.html

  【《朱光潜美学文集》】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著。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共分五卷。第一、二两卷,收有朱光潜解放前写作的《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和部分单篇论文;第三、四两卷,收有朱光潜建国后写作的单篇论文和《西方美学史》;第五卷收有《美学书简》和全部美学译著的后记,另外还有作者早年用英文写作的《悲剧心理学》的中文译本。文集的第一、二卷反映了他解放前的美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他受克罗齐和德国某些心理学派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和美感,提出了“美是心灵的创造”的看法,从心与物的关系上论证美与美感的性质。在这段时期他的美学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尽管如此,他对审美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仍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在美学史上具有很大的价值。文集的三、四卷反映了他解放后的美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他通过对过去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评判,提出了“美的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他还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观点作指导,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用实践观点解释艺术,把艺术看作人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组成部分。另外他对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和介绍,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朋友: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着: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春蝉。渡头余落日,建里上孤烟。”—王摩诘《赠裴迪》。
  象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里有一篇谈“烟士披里纯”,清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Talk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里面有三篇谈人生观,关于静趣都说得很透辟。可惜此时这两部书都不在手边,不能录几段出来给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那三篇文章(最后三篇)尤其值得一读,记得我从前读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动。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昧,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边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眼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著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眠食诸希珍重!
  你的朋友孟实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薄薄的一本《谈美书简》看完,这主要得益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内容。在这个场合仓的阅读过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觉地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白花,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毕竟还是有了些收获。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学与戏剧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还应该是环境中的人物,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人物个性与典型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这样的观点贯穿在这一节的始终,可以使读者在解读当代一些文学、电影中的“实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词之外的评价。虽然在这个强调个性的年代里,这种典型性并不如作者写书的时候那么强烈,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想法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正是这些貌似平易近人,实则各有性格的角色,丰富了我们单调的电视屏幕,让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样,这样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近年来讲述各种小人物的电影在国际影坛开始叫好又叫座的发展起来。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身为作者的朱光潜老先生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并不能够从中见识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这样一本可以作为启蒙书籍来读的小书中,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胜,带领我们观看胜景的好导游吗?作者的确非常成功地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说完了作者的优点,我很想再讲一些我在读这本书是对于写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书中曾经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学研究的时候,不可以总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没见什么具体分析,都是概念。由于这本书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年,受旧思想的影响还很大,我认为作者在有的时候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作者是一个研究了很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写的书也如同马克思主义要求的那样,非常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和观点,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让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学到了东西。

另外一点就是,作者在每一次批判或者支持某一个观点的时候,总是举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章或者信件作为论据。我承认马克思他老人家创立了非常完善的思想体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一应俱全,我也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学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认识,我更确信中国的和平崛起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一大胜利,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此普遍、广泛的举出他们的文章做出不可置疑的论据来使用,甚至不加点评或者逻辑推理的承认是绝对的真理,是否本身就是违背了辩证的思想呢?这是否可以扩大为中国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大失误呢?

提出以上的两点内容,我并没有批评朱光潜老人,更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变化,然而我认为,以上的这两点,正是我国大部分政府与党的文献中广泛存在并且应当试图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正是中国共产党让人感受到形式主义存在的主要原因。


朱光潜文集第一卷 比较文学读书报告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