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简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越剧简介、起源、特色~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 然而,唱腔虽然重要,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通常同一剧目不同流派演绎会有不同风采。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张桂凤派。曾得到专业人士地区性推派的则有:竺水招派、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扩展资料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浙江越剧团的足迹遍及英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享誉海内外。在芬兰演出时,以一曲“蝴蝶恋人”(即《梁山伯与柷英台》)看得欧洲人如痴如醉,引得芬兰总统夫人潸然泪下。
2001年8月17日月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赴泰国参加“亚洲民间戏剧节”的演出,在泰国文化中心演出了两场越剧优秀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了泰国观众及海外友人的好评,被称为“戏美、演员美、唱腔美、音乐美”。演出场内掌声不绝,不少观众看了首场后,纷纷争购第二场戏票。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秦裕森先生观看演出后欣喜地说:“绍兴小百花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和越剧的魅力,对促进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从洛杉矶、旧金山到纽约,他们用自己完美的艺术,在那里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国际日报》的消息说:“这个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剧团在演出前的确不知进美国的观众会有什么反映,但是伴随至终场的热烈掌声,说明了美国观众和华人不只是看懂了戏,而且也为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扩展资料
1、越剧《白蛇传》
故事原发地:西湖断桥、雷峰塔
剧情介绍
写在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白素贞)和青蛇(小青),以姐妹身份下凡,在杭州遇药材行伙计许仙。白素贞见许仙忠厚,便与他结为夫妇。金山寺法海禅师从中破坏,唆使许在端阳节给白饮雄黄酒,白饮后显出原形,许惊吓而死。白醒后至昆仑山盗来仙草,将许救活。
后法海又将许软禁于金山寺,白与小青水漫金山,与法海争斗,因白怀孕败回杭州。许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断桥与白相遇,夫妻和好。不久,白产下一子,满月时,法海施法将白摄入金钵,镇压于雷峰塔下。数年后,小青炼成神火,烧毁雷峰塔,救出白。
2、越剧《梁祝》
故事原发地:西湖长桥、万松书院
剧情介绍
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父催归,英台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日,花轿绕道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碟双舞。
参考资料越剧_百度百科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市(原称嵊县) 。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 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越剧的前身,是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这种曲艺活动了50余年,是越剧的孕育时期。�
1906年春,开始从说唱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由于艺人全是以务农出身为主的男性演员,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这是越剧诞生后的小歌班时期,音乐上称[呤哦调]时期。�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艺人初次进入上海演出。几经失败后,于1918年开始在上海立足。1920年底至1921年初,组成了越剧史上第一支简单的专业乐队,用丝弦伴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音乐上即称[正调]时期。�
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越剧史上称绍兴文戏时期。在音乐上男班沿用[正调],女班创用胡琴定调为6—3的[四工调]。音乐上称[四工调]时期。�
1938年始,女班竞相去沪,至1941年,增至36个。而男班逐日衰落,最终被女班取代,自此进入女子越剧时期。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历时四年。�
1942年10月,以袁雪芬为首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称为“新越剧”。1944年9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创造“新越剧”行列,以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路,使越剧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音乐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主胡定调5—2)和[弦下腔](主胡定调1—5),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流派唱腔。音乐上称[尺调]时期,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是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发展了男女合演的越剧。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对剧团实行三改,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编和综合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与成效。已形成的流派唱腔,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越剧从50年代起,更广泛地走向全国,成为一个地方戏的大剧种,并对外作文化交流演出。同时在男女合演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改革的经验与成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内乱中,越剧遭到严重的摧残。�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剧由复苏而振兴,剧团纷纷恢复重建,受迫害的著名演员重新登台,前后形成十三个流派唱腔。“小百花”的崛起,给越剧带来新的生机,流派传人如星。一批老艺术家的成就得到总结。优秀剧目大批涌现。综合艺术多方探索,达到新的更高层次。越剧电视剧、VCD、艺术集锦等大量制作发行。越剧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在女子越剧再度兴起的同时,男女合演急骤减少。80年代后期开始,越剧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越剧团大部分先后撤销,专业剧团趋少而精。但在浙、江、沪等地,越剧的群众业余活动依然蓬勃开展,越剧,还是广大人民非常喜爱的一朵戏曲之花。�
在新形势下,越剧界的有志之士,积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力争走向新的辉煌。�
本著作以翔尽的史实记述了越剧自孕育诞生、成长演变,到改革发展、成熟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及所经曲折成败的历史全貌,以飨读者。�
为叙述上的方便,解放后男女合演的实验发展单独成章。�
后作团体、机构介绍并附越剧音韵。

越剧

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越剧是盛开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细腻的表演,委婉的唱腔和优雅的风格,令人陶醉。越剧虽然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但已是继京剧和梆子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剧种,也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深受欢迎的第一大剧种。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农村。最早是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使出善唱民歌小调的本领,沿门唱书以乞求施舍。后来,唱书进入城镇、茶楼、大户人家的厅堂,最后转为上台演出,这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后,越剧从浙东山间走出,进入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民间艺人不断创新,使越剧形成崭新而又独特的音乐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接受。在当时的上海,越剧风靡一时。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为了抗日救国,振兴中华,树起新的越剧的旗帜,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越剧表演的题材内容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为筹集资金自建剧场《山河恋》义演,汇聚了“越剧十姐妹”,在越剧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之路,流派纷呈,名人辈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新秀不断崛起,出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小百花”和许多优秀剧目,如《五女拜寿》、《汉宫怨》等,标志着越剧又一辉煌时代的到来。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市(原称嵊县) 。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 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越剧的前身,是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这种曲艺活动了50余年,是越剧的孕育时期。�
1906年春,开始从说唱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由于艺人全是以务农出身为主的男性演员,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这是越剧诞生后的小歌班时期,音乐上称[呤哦调]时期。�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艺人初次进入上海演出。几经失败后,于1918年开始在上海立足。1920年底至1921年初,组成了越剧史上第一支简单的专业乐队,用丝弦伴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音乐上即称[正调]时期。�
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越剧史上称绍兴文戏时期。在音乐上男班沿用[正调],女班创用胡琴定调为6—3的[四工调]。音乐上称[四工调]时期。�
1938年始,女班竞相去沪,至1941年,增至36个。而男班逐日衰落,最终被女班取代,自此进入女子越剧时期。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历时四年。�
1942年10月,以袁雪芬为首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称为“新越剧”。1944年9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创造“新越剧”行列,以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路,使越剧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音乐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主胡定调5—2)和[弦下腔](主胡定调1—5),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流派唱腔。音乐上称[尺调]时期,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是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发展了男女合演的越剧。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对剧团实行三改,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编和综合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与成效。已形成的流派唱腔,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越剧从50年代起,更广泛地走向全国,成为一个地方戏的大剧种,并对外作文化交流演出。同时在男女合演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改革的经验与成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内乱中,越剧遭到严重的摧残。�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剧由复苏而振兴,剧团纷纷恢复重建,受迫害的著名演员重新登台,前后形成十三个流派唱腔。“小百花”的崛起,给越剧带来新的生机,流派传人如星。一批老艺术家的成就得到总结。优秀剧目大批涌现。综合艺术多方探索,达到新的更高层次。越剧电视剧、VCD、艺术集锦等大量制作发行。越剧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在女子越剧再度兴起的同时,男女合演急骤减少。80年代后期开始,越剧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越剧团大部分先后撤销,专业剧团趋少而精。但在浙、江、沪等地,越剧的群众业余活动依然蓬勃开展,越剧,还是广大人民非常喜爱的一朵戏曲之花。�
在新形势下,越剧界的有志之士,积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力争走向新的辉煌。�
本著作以翔尽的史实记述了越剧自孕育诞生、成长演变,到改革发展、成熟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及所经曲折成败的历史全貌,以飨读者。�
为叙述上的方便,解放后男女合演的实验发展单独成章。�
后作团体、机构介绍并附越剧音韵。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越剧

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越剧是盛开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细腻的表演,委婉的唱腔和优雅的风格,令人陶醉。越剧虽然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但已是继京剧和梆子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剧种,也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深受欢迎的第一大剧种。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农村。最早是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使出善唱民歌小调的本领,沿门唱书以乞求施舍。后来,唱书进入城镇、茶楼、大户人家的厅堂,最后转为上台演出,这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后,越剧从浙东山间走出,进入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民间艺人不断创新,使越剧形成崭新而又独特的音乐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接受。在当时的上海,越剧风靡一时。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为了抗日救国,振兴中华,树起新的越剧的旗帜,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越剧表演的题材内容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为筹集资金自建剧场《山河恋》义演,汇聚了“越剧十姐妹”,在越剧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之路,流派纷呈,名人辈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新秀不断崛起,出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小百花”和许多优秀剧目,如《五女拜寿》、《汉宫怨》等,标志着越剧又一辉煌时代的到来。


越剧简介视频

相关评论:
  • 18918689884越剧是什么地方的
    强筠米越剧发源地是浙江嵊州。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

  • 18918689884越剧《孔雀东南飞》剧情简介
    强筠米越剧传统剧目。取材于汉乐府诗《为焦仲卿妻作》。经典越剧《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建安年间,庐江府(今属安徽省)小吏焦仲卿,在新婚的那天,亲友、邻里见了新娘刘兰芝都非常称颂,并把他俩比作一对孔雀。然而这位新媳妇未能博得焦母的欢心,她认为这位媳妇过于“自专由”和“无礼节”。又因听信邻居...

  • 18918689884越剧《荆钗记》剧情简介
    强筠米王十朋越剧骨子老戏,又名《荆钗记》,传统越剧剧目。芳华越剧团尹桂芳擅演此剧,但尹派弟子继承此剧者不多。古代中国南戏剧本。其作者说法不一。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王十朋荆钗记》为无名氏作,明初有李景云改编本。歌颂了“义夫节妇”,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简介 古装剧。张思聪于1997...

  • 18918689884越剧《碧玉簪》剧情介绍
    强筠米廷甫闻女被虐,赶往王府责问,玉林方出示情书、玉簪,遂使真相大白。然秀英已被折磨成疾。玉林悔恨不已,上京赴考中魁,请来凤冠霞帔向秀英认错赔礼。该剧共十五场次喜讯、暗害、花烛之夜、询婢、二洞房、邀宴、归宁、诘子、三盖衣、送果、评理、夜归、对书明冤、中魁、送凤冠。剧目简介 吏部尚书...

  • 18918689884越剧《五女拜寿》剧情简介
    强筠米该剧讲述的是尚书杨继康做寿,五个女儿女婿前来祝寿,因养女三春及婿邹应龙贫贱,杨夫人不悦赶出府去。后杨因得罪严嵩革职,诸女皆不能依靠,唯三春将其收留。后邹中状元,扳倒严嵩,杨沉冤得雪,诸女又来拜寿。一番沉浮,杨夫人方知人间冷暖。剧情简介 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董柯娣),因对...

  • 18918689884越剧《追鱼》剧情简介
    强筠米假牡丹与张珍在回乡路上,被金丞相见到误以为其女与张私奔。到府内真假牡丹难辨,特请包公,鲤鱼精又闹个真假包公。后鲤鱼精转为凡人,与张珍结为夫妻。剧情简介 北宋嘉佑年间,应天府(今商丘)学子张珍之父与开封府金牡丹小姐之父金丞相原本乃是同窗好友,自幼指腹为婚。张珍父母去世后,家道衰败,...

  • 18918689884越剧《何文秀》剧情简介
    强筠米该剧目讲述了明嘉靖年间,“严党”专权残害礼部侍郎何忠一家,其子何文秀携妻王兰英连夜离家奔命途中,在海宁被恶霸张堂陷害。侥幸逃生三年后,何文秀金榜题名,沉冤昭雪。剧目起源 越剧传统剧目。故事源于明传奇《何文秀玉钗记》,四十年代由陶贤改编为越剧。剧情简介 明嘉靖年间,恶霸张堂,依仗干爹严嵩...

  • 18918689884越剧《情探》剧情简介与演出历史
    强筠米另有1995年出品的波兰电影《情探》。剧情简介 一、阳告、二、行路、三、情探 名妓敫桂英周济秀才王魁,又以身相许,两人恩情缱绻,盟誓于海神庙,互不变心。两年后,王魁入京中魁,在名利诱惑下,遣书休弃桂英,另与官家之女成婚。桂英愤而诉于海神庙,自缢身死。海神爷准了她的诉状,命判官引桂英...

  • 18918689884越剧《狸猫换太子》剧情简介
    强筠米《狸猫换太子》是一个越剧剧目,改编自取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取材于京剧连台本戏。内容简介 宋真宗时,李后产子,刘妃生妒,与太监郭槐密谋,以狸猫剥皮换太子,命承御寇珠抛入九曲桥下淹死。寇珠不忍,求计于太监陈琳,乃将太子藏入妆盒,密送八贤王赵德芳处抚养。刘妃诬李后产妖,真宗将李后...

  • 18918689884越剧《沙漠王子》剧情简介
    强筠米《沙漠王子》该剧是1946年芳华剧团正式建立后的第一出新戏,是尹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越剧表现西域及蒙古族题材的第一个剧目。剧情简介 《沙漠王子》取材于《天方夜谭》中的《越光宝盒》(另一说为取材于蒙古民间传说。),是越剧尹派代表剧目。蒙古西萨部落年甫一岁的王子罗兰,因父王被反叛的酋长安达...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