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学生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一、要因地制宜
各中学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学设备也就不尽相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的中学来说,他们的教学设备先进,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比较先进,基本上能够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经济不发达,教学设备也相对简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易于实践而基础实用的课程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因人而异
正所谓“因材施教”,教学也要因人而异。对于理解能力强,学习能力出众的学生,可以安排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或让其自选学习方向。但作为教师,我们则应更倾向于那些能力普通的学生和“后进生”,关注他们,重视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使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
三、要精选教学内容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须以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精选教学内容。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能够处理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学习windows的使用,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深的了解;学习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使用,让他们能自由的处理文字信息;学习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了解信息安全和相关法律知识;重点介绍internet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会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上的丰富资源;学习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如:压缩、解压缩的方法,下载软件的使用,媒体播放软件的使用等。学会使用这些常用工具软件,会让他们在使用计算机时更得心应手。
四、要以实践为主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而作为中学生来说,要理解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会比较困难,但实际的动手操作则会让他们非常感兴趣。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在发展阶段,大量的实践课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也应从讲授、叙述向辅导、指导转变。鼓励学生思考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使其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要求。
五、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软件的发展推陈出新,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让受教育者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有针对性的实践课为主,注重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当前信息时代,意义与作用不仅是作为某种手段、程式与方法以改善和提高工作与生产的质量与效率,还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最伟大生产力的代表和具体体现,因而它将引起生产关系乃至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以来,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经济基础和整个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变革。
  从信息技术与人类认知方式及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来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中国科学院的戴汝为院士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戴汝为院士认为,“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的思维将会取代我们个人为主的思维方式”“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人脑通过经验积累与形象思维,擅长不精确的、定性的把握,而计算机则以极快的速度,擅长准确的、定量的计算,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互相结合,既能达到集智慧之大成,又由于通过反馈的作用,来提高人的思维效率,从而增强人的智慧”[1]。余胜泉教授强调:“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大厦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2]
  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为何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是一回事,而要能够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又是另一回事。事实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能够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2010年12月7日,“国际OECD”发布每三年进行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介绍了对世界上比较发达的65个国家和地区的47万名15岁中学生进行的测试情况及数据,结果表明:美国在全球教育水平排行中只居中等地位―阅读成绩排名第14位,科学成绩排名第17位,数学成绩排名第25位。2010年11月,美国制定并颁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该计划的标题为“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NETP)[3]。从第7部分“生产力:重新设计和改造”中引出一个全新的命题,即: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经验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fundamental 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evolutionary tinkering)。
  由于这一命题与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密切相关―事实上,能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正是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一命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到底是什么?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必须体现在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大批优质人才的培养上,而人才的培养最终必须落实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上,即学校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这一基本认识为前提,可以看看下面的简单逻辑推理。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的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上述简单的逻辑推理表明,“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
  那“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指什么?中国学者创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明确指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及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这三个基本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新型教学环境。整合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空洞的,要实际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使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由此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表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最主要、最核心内容。对“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找到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应对举措,也就是使信息技术能够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应对举措。这个应对举措是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如上所述,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学结构的变革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即: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及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根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运用多年来通过研究探索所形成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把这套理论、模式、方法与教学资源切实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只有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根本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才有可能完成,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质的认识

  本人在中学从事了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从计算机这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领域而来。课程的名称从“计算机”变为“信息技术”,这不仅是称谓的变化,还包括着更多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改变。其内容从“编程语言”到“计算机应用”,再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从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到学习计算机的应用方法,再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只是提升信息素养的一部分,这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绝对的关系,这不应当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部内容。

  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在计算机房中完成,信息技术考试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这就很容易让学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灵活穿插讲述一些最近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信息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譬如说通信技术的演变,从最初的摇把子电话到现在几乎人人都有的手机,再结合手机具有的通话、上网、娱乐等各种功能说明信息技术包括的内容多样,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并不只是计算机技术。

  当今社会中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掌握了不少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和技巧,但并不是说掌握了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就说明他的信息能力很强,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技术。在做“我的家乡”这一综合活动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全部用计算机制作,而是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如报刊、书籍资料、电视等,也可以自己动手,利用相机或摄像机等工具收集信息。制作的成果可以是电子作品,也可以使用书面材料,如手抄报、剪贴报或者视频片段等,只要能够展示“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就可以。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课程观,不过在城乡差异、学校差异、家庭差异、年龄差异等现实条件下,计算机科学与提升信息素养将更加综合的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提升信息素养的根本目标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培养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这门课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设备、仪器为中心。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是技术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形成,其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作用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

1.精讲多练,积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相应需求。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余下18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有利创新氛围

  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在于老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分享创造、发挥的愉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和任务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方面的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同时,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兼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教师与学生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教师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有关搜索引擎的知识的时候,我以搜索十多项学生感兴趣而且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检索操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任务式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采用分组完成不同任务和同一任务由组内多人合作完成的方法,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然后协作完成任务。在学习Word 图文混排时,布置的任务是:制作一张有主题的校报。要求具备一般报纸应该具备的要素,而且每个同学都要至少有一篇自己创作的文章登在自己制作的报纸上,学生可以自愿组合,可以两人一组,最多四人一组。因为这个任务比较大,学生可以自主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同学收集资料,有的同学设计版面,有的同学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文章的创作、选取、编辑,对报纸版面的设计等等,学生可以在讨论和辩论中求得一致。这样既学到了图文混排的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引进竞争机制,创设竞争环境。教学中,可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年级间的、班级内的和小组间的竞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打字速度,画图创意设计,电脑益智游戏,电脑板报,网页设计等比赛活动。竞赛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搜索需要的学习素材。例:布置学生到互联网上寻找有关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比一比谁找得最快、资料丰富、图片精美;组织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赛一赛谁最先给我发来,谁制作的邮件最生动,最精美。借竞赛创造竞争氛围,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勇气,同时也在竞争中发现信息技术人才,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生”。

3.重视教材,而不唯教材

  一般的学科在章节编排中都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前面的知识是为后面知识作铺垫。前面的学不好,那后面的知识就很难能学好。而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来说,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不那么严密。因为它们之间相对来说,是各个相互独立的操作模块。依照大纲精神,吃透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很有必要,在每一章节中,前后知识也很难说必须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要根据教材合理地调整顺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Excel一章时,我们可先讲授公式的求和、求平均,把学生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求和、求平均以及排序,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求自己班级的总分、平均分,再进行排序。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气氛骤然高涨。当然,在上机练习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需要插入一列或一行,有的同学需要输入学号(即序列的输入),这样我们再讲授插入行或列,以及序列的填充,那么学生再学习起来主动性很高,兴趣也很高,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了。

  目前的教材中的一些实例大多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环境等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这些例子本身就让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了。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常摒弃这些实例,而引用身边的例子,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如在Excel教学中我从班主任手中调来了各班刚刚完成的考试成绩作为实例进行,要求学生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学生对考试成绩都很重视,对实例中所涉及到的操作探究兴致都很高,实际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所以在教学中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技术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的认识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经验型”逐步上升为“理论型”,抽象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教学质疑。这正是学生探究心理的表现,我们要非常珍视。古人云:“学贵有疑”。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出错,而绝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不值一提甚至离谱而取笑之或不予理睬。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求解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劳,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因为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技能都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索中获得,而且,通过自己动手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印象最深的,自己动手探索获得的成功又会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有一次,当我刚讲完如何利用编辑菜单下的“复制”与“粘贴”命令时,便有学生提出这样太麻烦,难道没有更为简捷的方法吗?这时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操作系统知识,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找出多种“复制”与“粘贴”的方法。通过几分钟的合作探究,各小组便找出了利用工具栏中的“复制”与“粘贴”图标、利用鼠标右键的快捷菜单中的“复制”与“粘贴”命令、利用鼠标的拖拽功能等更为快捷的“复制”与“粘贴”方法。同学们都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此后,更多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的问题,不少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碰到问题或出现灵感时,第一反应就是动手试一试。

  珍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还必须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有时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会一时无法解释清楚或根本无法回答。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认为这有损于自己的尊严而搪塞过关,甚至对学生进行压制,而要看到这是学生的探究行为,要像朋友那样与学生一起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有不懂的问题就立即提出,才能乐意与老师交流、探讨,他们的探究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由于地域差异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掌握和应用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班级,有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及操作已很熟悉,但还有学生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如果照顾多数学生,教师只能从基本的开机、关机学起,那么在现阶段落实教学目标将有很大难度。“零起点”问题的确困扰了不少老师,我认为这需要加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同时要善于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可以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为同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来做;同样,对于同一任务,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如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让学生互相帮助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不仅能让自己解放出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中的创建表格一节时,本人给学生布置了三项任务,一是制作一张班级的课程表;二是制作一个班级成绩统计表;三是制作一个班级通信录,学生可以在这些任务中任选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去做;又如,在综合训练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不加限制,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完成同一项任务。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

  四、对信息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认识

  教学必然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对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向导。将面向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仅是教学辅助课程,还不是主课的观念根深蒂固,使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成为“摆设”“花瓶”。在评价中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是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二是简单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是学习计算机操作,进行单纯的上机操作考试,两种极端都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平时教学中总结以下评价方式。

  1.作品评价: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板报、网页、图片、演示文稿等。

  2.答辩评价:要求学生把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完成的任务写成科技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组织答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3.操作评价: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征。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操作,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文件夹评价: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成果,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思维,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创造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汽修方向是个不错的选择。学成后可以自己开店,或者到4S店进行工作。同时还可以考取学历证及相关工种证书。详细专业还需要你到学校自己了解、比较。当今整个汽车行业发展都很不错,未来行业发展前景也很好。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基本每家一台,对于汽修专业可视作永不失业的铁饭碗。


如何认识学生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视频

相关评论:
  • 19779725207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
    仇段晓答: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动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 19779725207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
    仇段晓答:除了课程形态这一外界因素外,教师还应从学习主体的内因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据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觉得“不好玩儿”,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所以我们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直观性、操作性、互动性和发展性;第...

  • 19779725207信息技术对中学生学习的作用
    仇段晓答: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技术革命,而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空前加快,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将增多、速度将变快,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将会变的更强。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推动与信息...

  • 19779725207谈谈你对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关系的认识?
    仇段晓答:我对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关系的认识如下:什么是教言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特定含义和应用范畴,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典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

  • 19779725207反思你对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认识
    仇段晓答: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方向上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帮我们了解计算机所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 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的联系。 1.1 程序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产生 在20 世纪早期,教育工作者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不能很好地解决、处理学生 的问题,所以开发出了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和与之相对应的...

  • 19779725207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仇段晓答: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以下三点列为备课的重点。第一,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与交流的能力;第二,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掌握重难点,克服困难;第三,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任务和体验...

  • 19779725207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仇段晓答:(2)初中阶段 ①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②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③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④在他人帮...

  • 19779725207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仇段晓答: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育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下面是我整理的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欢迎阅览。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1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 19779725207结合实际谈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仇段晓答:二、 计算机教学中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学会利用浏览器收集材料。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学实践中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计算机的工具作用,为学生学习...

  • 19779725207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仇段晓答:多年来,我深刻认识到,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是爱学、乐学、善学、会学。这样,教师就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才会用心学好本门课程。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