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被泡了,古人是怎么治水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人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夏天连续降雨导致水量不断的增长,最终河水泛滥成灾,淹没两岸的百姓和农田,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

首先第一点,治理水患要知道变通,不能总是根据一种方法去治理水患,每条河流都有不同的曲线,水的深浅,水流的湍急程度,地形的高低都需要亲身去了解实际情况,要经过走访测量,才能彻底摸清河流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防水措施。

古代大禹的父亲治理水患就是通过修筑许多的堤坝,对大水围追堵截,但是大水泛滥之后水势太强,直接将人们耗费精力修筑的堤坝全部冲垮,最后大禹的的父亲治水失败,随后当时的首领,又任命大禹担任治水的首领,大禹上任之后,四处考察地形绘制了无数张治水的地图制定了方案,最后决定采取清理河道,将河道中的泥沙挖掘出来,通过修正沟渠对大水进行分流的方法来治理水患引导洪水分流这种成功的,制服了水患。

明朝时期,黄河泛滥成灾,出现了多次的决堤事件,明朝朝廷多次派人去治理黄河都未见成效,明朝首辅申时行就派遣擅长治水的潘季驯去治理水灾,潘季驯采取了引清水入黄河水的方式减轻了泥沙量,又用缩小河道的方式减少水患取得了显著成效。潘季驯的治理水灾模式开创了新的思路将古代治水工程推到了新的高度,甚至在近代的治河方案也大力借鉴了潘季驯当时治理水灾的思想。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在历经五千载悠久岁月的洗礼,依然以磅礴大气的姿态,展现着东方巨龙的恢弘气势。作为哺育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她的重要地位。
歌颂黄河的《黄河谣》中,曾以极为浓郁的感情色彩、以动情的笔触,真切地描绘了“天下黄河九道湾”的气势。
每一道湾,都蕴藏着历史厚重感,每一道湾中,也有说不尽的故事。正所谓黄河“九道湾”,每一道湾都历尽了千年沧桑。

“天下黄河几道湾?天下黄河九道湾……头道窄来二道宽,三道湾里能跑马,四道湾里能行船,五道湾里出宝贝,六道湾里老龙潭,七道湾里禹王庙,八道湾里过八仙,九道湾里通天河。天连地接几万年?天连地接九万年”。
笔者认为,这首荡气回肠的《黄河谣》,不仅可以让世人感受到黄河的神韵,同时也可以让华夏儿女找到自己的根。黄河作为远古时期,古老的部落文明的发祥地,以母亲一般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一切。没有黄河,就没有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有十四亿华夏儿女。

但这位慈爱的母亲也有发怒的时候,据《山海经》中的描述可以得知,自古以来黄河就特别活跃,决口、溃堤十分频繁。
为了能够抵御洪水的侵害,远古时期,人们就以治水为己任。以治水有功接受舜帝禅让的大禹,就曾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其实就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水患时,其实就一直在致力于治理黄河。从最开始的修筑堤坝以“堵”为主,到大禹时期以“疏”治为主,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祖宗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治理,黄河水患的科学方法。

《山海经》中记载的治水方法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志怪古籍,很多人都将这本古籍当做奇书看。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与书中的神话传说息息相关。由于这本古籍成书并非一时,所以才会出现多种意识形态。如果能够深入研读此书,可以发现书中有很多治理黄河的记载。
一、最原始的祭祀祈求
由于中国的古代社会中的先民,对大自然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当遇到风霜雨雪,以及山洪爆发等自然现象时,都会认为这是天神在发怒,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山海经》中就曾多次出现,关于遇到大旱、大水之类的祭祀行为。

天讲一个古人治水的事例,从中复习一下人与自然相处的正确方式,其实老祖宗做事有些时候比我们看得更长远。

故事的主角既不是安定九州的大禹,也不是设计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而是中国治(黄)河史上的著名双子星——西汉末年的贾让和东汉初年的王景,他俩继承了大禹和李冰尊重自然的治水理念,功在千秋。

这两个名字不仅应当被牢牢记住,更应当时时提起。记住他们是为了怀念曾经的福泽,提起他们是为了正告世人,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来尊重自然。

黄河之殇:娘是亲娘,脾气太差

黄河,是哺育华夏民族成长的母亲河。娘倒是亲娘,但她老人家脾气那叫一个差。

没文字记载那些年咱就不提了,单单有记载的这几千年,黄河就决口泛滥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号称"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要命的是,黄河的改道不是小打小闹那种,而是动作幅度相当大,一言不合就破门砸窗,不再回头。历史上黄河最北边经海河入渤海,最南边经淮河入黄海,它的下游就像一只不安分的尾巴,从北向南,又自南向北来回横扫着整个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

黄河不安分,自然的原因有两条:

一是泥沙含量大,汉朝时期就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之说,唐宋以后,随着植被砍伐日益严重,河水泥沙含量有增无减。随着河水到下游后流速放缓,大量泥沙便会沉积,不断抬升河床,形成“地上悬河”,造成周期性决口;

二是黄河与其它河流不同,古代没有固定的河道和堤坝,处于漫游加散养的状态,几乎每年都会随心所欲走不同路线。《禹贡》中“九河”,就是指大禹为黄河疏浚的九条入海的通道。其中最北边一条“徒骇河”,是因为工程量浩大,让徒众感到惊骇而得名。

直到战国时期,赵、魏与齐国以河为界,为防水灾,各自离河25里修筑了大堤,黄河才算暂时消停下来。

黄河历史改道图示

当娘的脾气孬,有些儿孙也不争气,因战争需要或别的因素,人为扒口子放水造成黄河改道。最著名的有两次,一是南宋初年,宋将杜充为阻金军南下,决开黄河,让黄河经泗水夺淮河入黄海,这是黄河入海口历史上第一次由渤海变成黄海,南泛入淮近800年,一直持续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又改回到渤海;另一次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炸开河堤,千里沃野变成荒凉的“黄泛区”,直到抗战胜利后1947年才堵住决口,恢复原道。

黄河决口改道所造成的危害,即使在国家层面也是难以承受的。黄河尾巴扫过之处,正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核心地域,浊浪翻滚而来,田舍、人畜为之一空;水退沙留,大面积的土壤盐碱化,稼禾难长。几乎每一次黄灾,都伴随着饥饿、瘟疫和动乱,成为百姓的噩梦。

贾让治河三策:首倡让地与水

前面提到,从战国时期赵魏齐三国修筑50里宽的河堤后,黄河老实了近300年。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它又开始不安分,几乎年年都有溃堤事件。

按说50里宽的大堤足够黄河折腾了,但一来秦汉统一以后,沿河老百姓发现堤内河滩地水草丰美,面积又大,就纷纷开垦农田,建造房屋,为防洪水侵袭,又在原来大堤内修筑了许多曲折的小堤坝,造成河堤弯曲狭窄;二来黄河泥沙太多,不断沉积抬升河床,300年的时光将这段河堤抬到高于地面数丈,成了“悬河”。

汉武帝打匈奴成绩挺风光,但同时也弄得国贫民困,面对黄河一次次决口,无力应对,就这么修修补补凑合着过。一直到了汉哀帝刘欣主政,才一度动了心思要根治黄河,下诏天下贤能之人出主意想办法。

默默无闻的贾让因此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他提出了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至今被认为最富远见、最高明的治河策略。

贾让画像

上策的核心思想是“不与水争地”,具体思路是从黎阳遮害亭(今河南浚县)起,让黄河改道北行,左边依靠太行山东麓高地自然形成堤坝,右边以石料修筑300里长的坚固“金堤”收束河水,同时迁走冀州(今河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口,形成以大陆泽(已湮没,今邯郸、邢台东部洼地)等一连串湖淀洼地为自然滞(蓄)洪区,如此一来可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

这个策略的代价是要大量移民,放弃部分城镇田舍。但贾让算了一笔大帐:每年政府用于修河堤的费用数以亿计,加上决口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只要拿出数年的维护费用,就足以完成修堤移民。

在这个策略中,贾让将河流比喻为大地的呼吸道,将堵塞河道,与水争地的行为比喻是捂住婴儿的口鼻,将其憋死。他说出了一句最有争议,却振聋发聩的话: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

但短视的人们往往就不肯放手这咫尺之地,而且有各种堂皇的理由。贾让深知弃地让水这条策略难以得到众人的认同,他又提出了“中策”:

开辟分洪渠道,沿途多立“水门”(闸门),一是减弱水势,二可灌溉航运,三可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这套方案只需拿出一年的修堤费用就够,可维持数百年,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黄河的泥沙最终会导致再次改道。

至于下策,那就是“严防死守”,沿途多设守堤官吏,年年汛期来临时敲锣打鼓,召集民工做好沙包,昼夜值班,增高河堤,哪里决口堵哪里,冲了哪县救哪县。劳民伤财,且危险重重,一旦决堤,就是灭顶之灾。

由于西汉末年政治的腐败,贾让的治河三策最终未能实行,但他的策略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普遍赞赏,并被班固全文记载到《汉书·沟洫志》中。

需要说明的是,贾让的治河论文可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他实地考察了冀州一带的地势,并对黄河水文有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的治水理念继承了大禹、李冰等中国先贤尊重自然、顺势而为的思想,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思路,十分难得。

王景:分渠立闸见功效

治理黄河这事一拖就从西汉末年拖到了东汉初年。当然,中间大家也没闲着——人忙着打仗,改朝换代;黄河忙着决口,自由游荡。

其实,这真不能怪政府。治河可不是件小事,人力物力消耗极大,没有安定团结的盛世底子,一般人还真不敢动这个心思。东汉立国后,刘秀就曾想动员民工整治黄河,后来一估算成本,觉得老百姓刚安定下来,折腾不起,就放弃了。到了他儿子汉明帝时期,国力恢复,治黄事宜才再一次提上日程。

这次治河的主角是王景。之所以选王景,是因为他此前有过一次成功的疏浚水渠经验。汉明帝对他呈送的治河方略非常赞赏,特意送给他《山海经》、《禹贡图》等上古治水著作,征发数十万民工,让他主持这次浩大的工程。

王景画像

王景的方略概括地说,就是在贾让中策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现状大胆创新和发挥。因为当时黄河、汴河同时决口,两股水搅到了一处,王景就将治理黄河巧妙与汴河修整结合起来,一方面修筑加固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的千里黄河大堤,同时充分吸收了贾让分渠立闸的思路,通过设置闸门引黄河水入汴渠,既分减了黄河洪峰,又让汴河实现通航,沟通了黄、淮两大水系和交通。汴渠上“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便于控制水势,通航灌溉。

整个工程一年后完成,虽然王景很注意节约,仍花费了100多亿钱。但自从这次整修后,黄河800多年间没有大的改道,决溢次数也不多见,这个巨大的福利一直免费享受到唐朝末年,终因泥沙堆积抬升河床,无以为继。

王景的治河成效,是古往今来治理黄河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没有之一。从本质上说,他验证了贾让中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贾让的上策,也许只能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

在贾让和王景之前之后,有数不清的人跟黄河叫板,都没取得长治久安的功效。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是个严峻的课题。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其实,在“不惜一切代价”、“人在堤在”等口号喊过之后,我们也不妨冷静下来,回顾一下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发展理念,研究探索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正确方式,设计一整套科学长久的应对措施,不能得过且过,年年损失一批人员物资,年年生产一堆豪言壮语。。。。。。。




家被泡了,古人是怎么治水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3135086081大禹治水是历史故事还是神话故事?
    崔图雁答: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

  • 13135086081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崔图雁答: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江。他用了十三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 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他把天下有人淹死看成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身劳焦思,身体偏枯,手中胼胝,全心全意治水。

  • 13135086081治水故事除了有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还有“鳖灵治水”
    崔图雁答:大禹治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大禹也因此得到舜的赏识,为他最后得天子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禹治水大家都很清楚,还有一位,也是以治水得到天子的赏识,最终成为天子的古人,他叫鳖灵。《蜀王本纪》是这样介绍他的。说古代楚国有个叫鳖灵的人,有一天不小心失足落水,结果被淹死。但是,他的尸首不是...

  • 13135086081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方法至今行之有效,他们的智慧不容小觑
    崔图雁答:河南郑州水灾事件,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再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此次的暴雨,也确实给郑州和其他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关于抗击洪灾,我们也并不陌生,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大禹治水”。那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呢?爆史君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件...

  • 13135086081传说中的锁龙井,里面锁的是什么?
    崔图雁答:并以这根锁链堵住地下泉眼,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有效治理洪灾。锁龙井正是以此来防止洪灾泛滥,拯救了历代的人民百姓。所以说,锁龙井中锁的是频频爆发引发洪灾的地下水。锁龙井锁住水十分有效的治理了水灾泛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能够在条件匮乏的条件之下打造出锁龙井这样如此高效率的水利工程。

  • 13135086081治水有方都江堰,御水有术京杭大运河,古人的智慧有多厉害?
    崔图雁答:都江堰建于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组织修建的大规模水利工程,都江堰因势利导,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可以说是古人治水的典范,同时都江堰的建成也为四川带来了良田千亩,使得四川被后人称为了天府之国。而京杭大运河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京杭大运河从北京直到杭州,全长近...

  • 13135086081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缩写(200~400字)
    崔图雁答:从大禹治水,看孩子如何正确对待网络 网络的发展是时代的潮流,谁也躲不开。现在的网络游戏横行于世,这些是每个孩子都无法避免的。就算家长能够管得住自己家的孩子不上网,但是能够制止孩子周围的朋友们上网打游戏吗?孩子一旦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尝到了这其中的乐趣,自然而然就会沉迷在其中。一味地堵塞...

  • 13135086081同是面对史前大洪水,东方和西方处理方式截然不同,佩服古人智慧吗?
    崔图雁答:其实,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极为智慧的,不能说西方的方式逊于东方,毕竟他们的灾情与东方的不一样,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能想到建造如此庞大的船只来保留种子也是极为不错了;当然东方的也很厉害,大禹治水,应该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治水方法了,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经典案例。古人的智慧,当真不可小瞧...

  • 13135086081你怎样赞美大禹治水的
    崔图雁答:大禹,有的是心怀天下的胸襟,为了百姓,为了苍生,日夜辛劳;大禹,明白大家与小家的关系,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你是英雄! 大禹治水之前,水灾频仍,粮食收成非常差,You些年景甚至是颗粒无收,村庄被淹也是常Shi,百姓始终是人心惶惶。治水之后,这一切都得到Liao改变,整个黄河流域百姓安居...

  • 13135086081与治水有关的传说有哪些
    崔图雁答:《管子·揆度》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一。”正是对当时洪水弥漫的反映。其首领共工带领部众治水,“壅防百川,堕高堙卑”。大概是采用高地的土石,在低洼的地方修建一些原始的堤埂,以抵御洪水的侵犯。由于这个部族经常治水,积累了不少经验,成了治水的世家,所以古人说:“共工氏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